皮膚病患者
關燈
小
中
大
他和朋友趁周末做了一趟短途旅行,山林徒步,溯溪,溪邊野餐,露營,拍照片。
回來以後,他忍了兩天,第三天到醫院去,挽起袖子給醫生看一塊皮膚,上面發了一片小疹子。
醫生是個沉着的中年人,似乎曾閱盡世上有毛病的皮膚,再看任何疹子都不夠興緻了。
醫生詢問過敏史,問他最近接觸過和吃過些什麼。
可能是野外的植物,可能是小飛蟲,可能是溪水裡的浮遊生物,也可能是臨期的熟食罐頭。
他又想到,可能是野餐墊,是睡袋的内層材料;可能是自己坐過的朋友的車,是朋友車裡的空氣清新劑;可能是另一個朋友帶來的狗,狗毛本身或是毛裡的跳蚤。
一時萬念齊閃,不知怪誰才好。
他與醫生再次研究患處。
地方在小臂内側,有一個拇指蓋大的圓圈,疹子集中地長在裡面。
這兩天,圓圈中不斷發癢,不是太厲害,但癢得很細緻,他的知覺落實到每一點針尖大的皮膚上,能分辨出一個小點與另一個小點之間的細微差别,而且癢中帶痛,此消彼長,仿佛這塊皮膚進化出了高清分辨率,要不然他也不會來看醫生。
醫生短暫思索,低頭往診療本上寫字,筆迹灑脫飄逸。
“你寫的什麼字?”他伸頭去讀。
“圓形皮炎。
”醫生已經寫完,泰然自若地回答。
他想,醫生在說的究竟是語文,還是醫學?這豈不是一種最平常的描述?但說時遲那時快,病已看好了。
他隻得接受診斷,放下袖子,走出診療室,到配藥間領了藥回家。
藥是一支普普通通的皮炎軟膏。
到了深夜,塗了軟膏的圓圈中很不好受。
四周很靜,他幾乎聽見咕嘟咕嘟聲,手臂上像是架設了一口迷你鍋,在鍋内煮疹子,他感覺最上層的疹子不斷地飽脹破裂,新疹子緊接着冒出來,蓬勃地活躍着,破裂的老疹子于是被新疹子翻埋到底下去,并不消失,而是熔解成可以制作出下一批新疹子的原料,這樣循環折騰,皮膚灼燒痛癢,一直打攪他的睡眠。
這藥膏不行。
他做出判斷後,往床單上蹭蹭手臂。
開燈一看,圓形皮炎沒有煮沸,呈靜止狀态。
他握住拳,曲起手肘,将手臂内側朝臉部放近一點,動作像是躺着做一個宣誓,他見到一條青色的靜脈由肘窩出發,經過三四厘米,蜿蜒爬到了圓形皮炎處,由它的底下穿過去,再出現時清晰度降低,逐漸淡入了皮下脂肪。
又一次細看那塊皮炎,那圓圈是完美的圓,那麼圓,一般人徒手畫不出來,上面的疹子大小不一,由一些小的簇擁着米粒大的,如同經過了設計和布置,被小心地保管在了圓圈内部,每粒疹子本身是一顆完美的微型球體,球體的頂部近乎透明,燈光下粒粒晶瑩,表面泛着微紅,可說美麗。
得病一周後,他嘗試聯系一位朋友,就是一起做短途旅行的人之一。
他和他認識于大學時代,兩人先後加入自行車社團,兩人都不是風雲人物,因為都不願意為集體榮譽而戰,也不想磨砺個人技術,是想認識女孩,是來混的,對待訓練和比賽一貫馬虎極了。
正是一次次落在所有人後面、肩并肩慢慢地騎自行車,他們結下了友誼。
從大學畢業到今天,當年撅起屁股玩命沖刺的騎手們,背影已經消失在前方視野中,而他們兩人還經常來往,像那天那樣出去玩。
手機接通了,信号不好,聽見了仿佛朋友在用手指摩擦麥克風位置造成的雜音。
“喂,是我。
”他先說。
他繼續說:“我想問你……”他有幾個事情可以講,一個是聊每個男人都會玩的一款網絡遊戲,裡面有數百個英雄,英雄們各有不同的技能,玩家可以參加排位賽;一個是曾經提過的約踢球的事,他知道一塊場地,而朋友拉得起一支隊伍。
但這些用不着非得打電話說。
主要原因是,這兩天他隐隐産生疑惑:好像上次的旅行中有什麼東西不對頭,有什麼事被他忽略了,存在一條指向手臂上還沒好的皮炎的線索。
他想找機會問一下:朋友的健康有無異常?假設說,他們真的在野外碰到一種舉世罕見的病毒,難道就隻有他一個人被感染嗎? 他剛說了上面幾個字,又傳來一陣雜音堵住他的嘴,聲音是嘶啦嘶啦的,其中也許混合了人聲,但實在聽不清楚。
接着,通信一下子斷了。
第二次打過去,電話被自動轉進了語音信箱。
他狐疑地握着手機,過了一會兒又滑開屏幕,點進社交網站,去翻兩個人的主頁。
一個人喜歡對社會現象發表諷刺性意見,和别人見面時卻是最随和的小青年。
另一個人喜歡搜集笑話段子,他的主頁上都是博君一笑的内容,而如果一直往前面翻,笑意會漸漸凍結在觀看人的臉上,因為這些以前都使人笑過了,好難從中再尋出豐滿的感受,現在它們是幹癟冰冷的笑話屍骸,他的主頁也就類似笑話公墓。
這兩個人現在都不在線,他注意到兩人最後更新的時間都是幾天前。
這兩個人也是他的朋友,都參加了那次旅行。
接下去,他進入一個聊天室蹲守。
很奇怪
回來以後,他忍了兩天,第三天到醫院去,挽起袖子給醫生看一塊皮膚,上面發了一片小疹子。
醫生是個沉着的中年人,似乎曾閱盡世上有毛病的皮膚,再看任何疹子都不夠興緻了。
醫生詢問過敏史,問他最近接觸過和吃過些什麼。
可能是野外的植物,可能是小飛蟲,可能是溪水裡的浮遊生物,也可能是臨期的熟食罐頭。
他又想到,可能是野餐墊,是睡袋的内層材料;可能是自己坐過的朋友的車,是朋友車裡的空氣清新劑;可能是另一個朋友帶來的狗,狗毛本身或是毛裡的跳蚤。
一時萬念齊閃,不知怪誰才好。
他與醫生再次研究患處。
地方在小臂内側,有一個拇指蓋大的圓圈,疹子集中地長在裡面。
這兩天,圓圈中不斷發癢,不是太厲害,但癢得很細緻,他的知覺落實到每一點針尖大的皮膚上,能分辨出一個小點與另一個小點之間的細微差别,而且癢中帶痛,此消彼長,仿佛這塊皮膚進化出了高清分辨率,要不然他也不會來看醫生。
醫生短暫思索,低頭往診療本上寫字,筆迹灑脫飄逸。
“你寫的什麼字?”他伸頭去讀。
“圓形皮炎。
”醫生已經寫完,泰然自若地回答。
他想,醫生在說的究竟是語文,還是醫學?這豈不是一種最平常的描述?但說時遲那時快,病已看好了。
他隻得接受診斷,放下袖子,走出診療室,到配藥間領了藥回家。
藥是一支普普通通的皮炎軟膏。
到了深夜,塗了軟膏的圓圈中很不好受。
四周很靜,他幾乎聽見咕嘟咕嘟聲,手臂上像是架設了一口迷你鍋,在鍋内煮疹子,他感覺最上層的疹子不斷地飽脹破裂,新疹子緊接着冒出來,蓬勃地活躍着,破裂的老疹子于是被新疹子翻埋到底下去,并不消失,而是熔解成可以制作出下一批新疹子的原料,這樣循環折騰,皮膚灼燒痛癢,一直打攪他的睡眠。
這藥膏不行。
他做出判斷後,往床單上蹭蹭手臂。
開燈一看,圓形皮炎沒有煮沸,呈靜止狀态。
他握住拳,曲起手肘,将手臂内側朝臉部放近一點,動作像是躺着做一個宣誓,他見到一條青色的靜脈由肘窩出發,經過三四厘米,蜿蜒爬到了圓形皮炎處,由它的底下穿過去,再出現時清晰度降低,逐漸淡入了皮下脂肪。
又一次細看那塊皮炎,那圓圈是完美的圓,那麼圓,一般人徒手畫不出來,上面的疹子大小不一,由一些小的簇擁着米粒大的,如同經過了設計和布置,被小心地保管在了圓圈内部,每粒疹子本身是一顆完美的微型球體,球體的頂部近乎透明,燈光下粒粒晶瑩,表面泛着微紅,可說美麗。
得病一周後,他嘗試聯系一位朋友,就是一起做短途旅行的人之一。
他和他認識于大學時代,兩人先後加入自行車社團,兩人都不是風雲人物,因為都不願意為集體榮譽而戰,也不想磨砺個人技術,是想認識女孩,是來混的,對待訓練和比賽一貫馬虎極了。
正是一次次落在所有人後面、肩并肩慢慢地騎自行車,他們結下了友誼。
從大學畢業到今天,當年撅起屁股玩命沖刺的騎手們,背影已經消失在前方視野中,而他們兩人還經常來往,像那天那樣出去玩。
手機接通了,信号不好,聽見了仿佛朋友在用手指摩擦麥克風位置造成的雜音。
“喂,是我。
”他先說。
他繼續說:“我想問你……”他有幾個事情可以講,一個是聊每個男人都會玩的一款網絡遊戲,裡面有數百個英雄,英雄們各有不同的技能,玩家可以參加排位賽;一個是曾經提過的約踢球的事,他知道一塊場地,而朋友拉得起一支隊伍。
但這些用不着非得打電話說。
主要原因是,這兩天他隐隐産生疑惑:好像上次的旅行中有什麼東西不對頭,有什麼事被他忽略了,存在一條指向手臂上還沒好的皮炎的線索。
他想找機會問一下:朋友的健康有無異常?假設說,他們真的在野外碰到一種舉世罕見的病毒,難道就隻有他一個人被感染嗎? 他剛說了上面幾個字,又傳來一陣雜音堵住他的嘴,聲音是嘶啦嘶啦的,其中也許混合了人聲,但實在聽不清楚。
接着,通信一下子斷了。
第二次打過去,電話被自動轉進了語音信箱。
他狐疑地握着手機,過了一會兒又滑開屏幕,點進社交網站,去翻兩個人的主頁。
一個人喜歡對社會現象發表諷刺性意見,和别人見面時卻是最随和的小青年。
另一個人喜歡搜集笑話段子,他的主頁上都是博君一笑的内容,而如果一直往前面翻,笑意會漸漸凍結在觀看人的臉上,因為這些以前都使人笑過了,好難從中再尋出豐滿的感受,現在它們是幹癟冰冷的笑話屍骸,他的主頁也就類似笑話公墓。
這兩個人現在都不在線,他注意到兩人最後更新的時間都是幾天前。
這兩個人也是他的朋友,都參加了那次旅行。
接下去,他進入一個聊天室蹲守。
很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