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們
關燈
小
中
大
是明先生還會懂得這個?不過,萬一明先生來索要呢?不妥。
他把那封信拿起好幾次,到底不敢拆開。
同時;他也不想再寄給明先生了。
既是要緊的信,在自己手中拿着是有用的。
這不光明正大,但是誰叫明先生是混蛋呢,誰教他故意和楊家搗亂呢?混蛋應受懲罰。
他想起那些葡萄來。
他想着想着可就又變了主意,他第二天早晨還是把那封送錯的信發出去。
而且把自己寄的那封勸告明家管束孩子的信也發了;到底叫明混蛋看看讀書的人是怎樣的客氣與和藹;他不希望明先生悔過,隻教他明白過來教書的人是君子就夠了。
明先生命令着太太去索要那封信。
他已經知道了信的内容,因為已經見着了寫信的人。
事情已經有了預備,可是那封信不應當存在楊小子手裡。
事情是這樣:他和一個朋友借着外國人的光兒私運了一些貨物,被那個笃信宗教而很發财的洋人曉得了;那封信是朋友的警告,叫他設法别招翻了洋人。
明先生不怕楊家發表了那封信,他心中沒有中國政府,也沒看起中國的法律;私運貨物即使被中國人知道了也沒多大關系。
他怕楊家把那封信寄給洋人,證明他私運貨物。
他想楊先生必是這種鬼鬼祟祟的人,必定偷看了他的信,而去弄壞他的事。
他不能自己去讨要,假若和楊小子見着面,那必定得打起來,他從心裡讨厭楊先生這種人。
他老覺得姓楊的該挨頓揍。
他派太太去要,因為太太不收那封信才惹起這一套,他得懲罰她。
明太太不肯去,這太難堪了。
她楞願意再挨丈夫一頓打也不肯到楊家去丢臉。
她耗着,把丈夫耗走,又偷偷的看看楊家夫婦也上了學,她才打發老媽子向楊家的老媽子去說。
楊先生很得意的把兩封信一齊發了。
他想象着明先生看看那封客氣的信必定悔悟過來,而佩服楊先生的人格與手筆。
明先生被洋人傳了去,受了一頓審問。
幸而他已經見着寫錯了門牌的那位朋友,心中有個底兒,沒被洋人問秃露①了。
可是他還不放心那封信。
最難堪的是那封信偏偏落在楊窮酸手裡!他得想法子懲治姓楊的。
回到了家,明先生第一句話是問太太把那封信要回來沒有。
明太太的心眼是多的,告訴丈夫楊家不給那封信,這樣她把錯兒都從自己的肩膀上推下去,明先生的氣不打一處而來,就憑個窮酸教書的敢跟明先生鬥氣。
哼!他發了命令,叫孩子們跳過牆去,先把楊家的花草都踩壞,然後再說别的。
孩子們高了興,把能踩壞的花草一點也沒留下。
孩子們遠征回來,郵差送到下午四點多鐘那撥兒信。
明先生看完了兩封信,心中說不出是難受還是痛快。
那封寫錯了門牌的信使他痛快,因為他看明白了,楊先生确是沒有拆開看;楊先生那封信使他難過,使他更讨厭那個窮酸,他覺得隻有窮酸才能那樣客氣,客氣得讨厭。
沖這份讨厭也該把他的花草都踏平了。
楊先生在路上,心中滿痛快:既然把那封信送回了原主,而且客氣的勸告了鄰居,這必能感動了明先生。
一進家門,他楞了,院中的花草好似垃圾箱忽然瘋了,一院子滿是破爛兒。
他知道這是誰作的。
可是怎辦呢?他想要冷靜的找主意,受過教育的人是不能憑着沖動作事的。
但是他不能冷靜,他的那點野蠻的血沸騰起來,他不能思索了。
扯下了衣服,他撿起兩三塊半大的磚頭,隔着牆向明家的窗子扔了去。
嘩啦嘩啦的聲音使他感到已經是惹下禍,可是心中痛快,他繼續着扔;聽着玻璃的碎裂。
他心裡痛快,他什麼也不計較了,隻覺得這麼作痛快,舒服,光榮。
他似乎忽然由文明人變成野蠻人,覺出自己的力量與膽氣,象赤裸裸的洗澡時那樣舒服,無拘無束的領略着一點新的生活味道。
他覺得年輕,熱烈,自由,勇敢。
把玻璃打的差不多了,他進屋去休息。
他等着明先生來找他打架,他不怕,他狂吸着煙卷,仿佛打完一個勝仗的兵士似的。
等了許久,明先生那邊一點動靜沒有。
明先生不想過來,因為他覺得楊先生不那麼讨厭了。
看着破碎玻璃,他雖不高興,可也不十分不舒服。
他開始想到有囑告孩子們不要再去偷花的必要,以前他無論怎樣也想不到這理;那些碎玻璃使他想到了這個。
想到了這個,他也想起楊太太來。
想到她,他不能不恨楊先生;可是恨與讨厭,他現在覺出來,是不十分相同的。
“恨”有那麼一點佩服的氣味在裡頭。
第二天是星期日,楊先生在院中收拾花草,明先生在屋裡修補窗戶。
世界上仿佛很平安,人類似乎有了相互的了解。
他把那封信拿起好幾次,到底不敢拆開。
同時;他也不想再寄給明先生了。
既是要緊的信,在自己手中拿着是有用的。
這不光明正大,但是誰叫明先生是混蛋呢,誰教他故意和楊家搗亂呢?混蛋應受懲罰。
他想起那些葡萄來。
他想着想着可就又變了主意,他第二天早晨還是把那封送錯的信發出去。
而且把自己寄的那封勸告明家管束孩子的信也發了;到底叫明混蛋看看讀書的人是怎樣的客氣與和藹;他不希望明先生悔過,隻教他明白過來教書的人是君子就夠了。
明先生命令着太太去索要那封信。
他已經知道了信的内容,因為已經見着了寫信的人。
事情已經有了預備,可是那封信不應當存在楊小子手裡。
事情是這樣:他和一個朋友借着外國人的光兒私運了一些貨物,被那個笃信宗教而很發财的洋人曉得了;那封信是朋友的警告,叫他設法别招翻了洋人。
明先生不怕楊家發表了那封信,他心中沒有中國政府,也沒看起中國的法律;私運貨物即使被中國人知道了也沒多大關系。
他怕楊家把那封信寄給洋人,證明他私運貨物。
他想楊先生必是這種鬼鬼祟祟的人,必定偷看了他的信,而去弄壞他的事。
他不能自己去讨要,假若和楊小子見着面,那必定得打起來,他從心裡讨厭楊先生這種人。
他老覺得姓楊的該挨頓揍。
他派太太去要,因為太太不收那封信才惹起這一套,他得懲罰她。
明太太不肯去,這太難堪了。
她楞願意再挨丈夫一頓打也不肯到楊家去丢臉。
她耗着,把丈夫耗走,又偷偷的看看楊家夫婦也上了學,她才打發老媽子向楊家的老媽子去說。
楊先生很得意的把兩封信一齊發了。
他想象着明先生看看那封客氣的信必定悔悟過來,而佩服楊先生的人格與手筆。
明先生被洋人傳了去,受了一頓審問。
幸而他已經見着寫錯了門牌的那位朋友,心中有個底兒,沒被洋人問秃露①了。
可是他還不放心那封信。
最難堪的是那封信偏偏落在楊窮酸手裡!他得想法子懲治姓楊的。
回到了家,明先生第一句話是問太太把那封信要回來沒有。
明太太的心眼是多的,告訴丈夫楊家不給那封信,這樣她把錯兒都從自己的肩膀上推下去,明先生的氣不打一處而來,就憑個窮酸教書的敢跟明先生鬥氣。
哼!他發了命令,叫孩子們跳過牆去,先把楊家的花草都踩壞,然後再說别的。
孩子們高了興,把能踩壞的花草一點也沒留下。
孩子們遠征回來,郵差送到下午四點多鐘那撥兒信。
明先生看完了兩封信,心中說不出是難受還是痛快。
那封寫錯了門牌的信使他痛快,因為他看明白了,楊先生确是沒有拆開看;楊先生那封信使他難過,使他更讨厭那個窮酸,他覺得隻有窮酸才能那樣客氣,客氣得讨厭。
沖這份讨厭也該把他的花草都踏平了。
楊先生在路上,心中滿痛快:既然把那封信送回了原主,而且客氣的勸告了鄰居,這必能感動了明先生。
一進家門,他楞了,院中的花草好似垃圾箱忽然瘋了,一院子滿是破爛兒。
他知道這是誰作的。
可是怎辦呢?他想要冷靜的找主意,受過教育的人是不能憑着沖動作事的。
但是他不能冷靜,他的那點野蠻的血沸騰起來,他不能思索了。
扯下了衣服,他撿起兩三塊半大的磚頭,隔着牆向明家的窗子扔了去。
嘩啦嘩啦的聲音使他感到已經是惹下禍,可是心中痛快,他繼續着扔;聽着玻璃的碎裂。
他心裡痛快,他什麼也不計較了,隻覺得這麼作痛快,舒服,光榮。
他似乎忽然由文明人變成野蠻人,覺出自己的力量與膽氣,象赤裸裸的洗澡時那樣舒服,無拘無束的領略着一點新的生活味道。
他覺得年輕,熱烈,自由,勇敢。
把玻璃打的差不多了,他進屋去休息。
他等着明先生來找他打架,他不怕,他狂吸着煙卷,仿佛打完一個勝仗的兵士似的。
等了許久,明先生那邊一點動靜沒有。
明先生不想過來,因為他覺得楊先生不那麼讨厭了。
看着破碎玻璃,他雖不高興,可也不十分不舒服。
他開始想到有囑告孩子們不要再去偷花的必要,以前他無論怎樣也想不到這理;那些碎玻璃使他想到了這個。
想到了這個,他也想起楊太太來。
想到她,他不能不恨楊先生;可是恨與讨厭,他現在覺出來,是不十分相同的。
“恨”有那麼一點佩服的氣味在裡頭。
第二天是星期日,楊先生在院中收拾花草,明先生在屋裡修補窗戶。
世界上仿佛很平安,人類似乎有了相互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