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意義:人生...
關燈
小
中
大
應該不同于一般;而法西斯主義告訴我的,是我的國家比别人的更優越,而我對自己國家的義務應該排擠掉其他一切義務。
在任何情況下,其他團體或個人的利益,都不應該超越我的國家的利益。
就算我的國家會給遠方土地上幾百萬個陌生人造成極大的痛苦,而且換得的利益微不足道,我還是該無條件地支持我的國家,否則我就是個卑鄙的叛徒。
我的國家要我殺幾百萬人,我就該殺幾百萬人。
我的國家要我背叛真相、背叛美的事物,我就該背叛真相、背叛美的事物。
法西斯主義怎麼判斷藝術?法西斯主義怎麼知道一部電影是好還是壞?非常簡單,隻有一個标準。
電影符合國家利益,就是一部好電影,不符合國家利益,就是一部壞電影。
法西斯主義怎麼決定學校該教孩子什麼?一樣的标準:符合國家利益的,就該教。
真相?那不重要。
這種國家崇拜對人很有吸引力,因為這會讓人覺得自己的國家是全世界最美、最重要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納粹大屠殺事件,就代表這種思維方式可能帶來的駭人結果。
很遺憾,現在要批評法西斯主義究竟有何不好,常常成效不彰,原因在于隻把法西斯主義講得像頭恐怖的怪獸,卻沒提法西斯主義有何誘人之處。
于是,今天有些人會在不知不覺中出現法西斯主義的念頭。
民衆隻會想:“人家說法西斯主義是醜陋的,但我照鏡子的時候發現我這麼美,怎麼可能是法西斯主義者呢?” 這也有些類似好萊塢電影裡描繪壞人時所犯的錯:不管是《哈利·波特》裡的伏地魔、《指環王》裡的索倫,還是《星球大戰》裡的黑武士達斯·維德,總是醜陋又兇惡,就連對自己最忠心的支持者也是一派殘暴陰險。
每次看這些電影我總是不明白,為什麼有人會跟着伏地魔這種讨人厭的怪胎? 真實世界中的邪惡不見得是醜陋的,而有可能看起來非常美麗。
關于這一點,基督教比好萊塢專業多了,所以在基督教的藝術傳統中,常常把撒旦描繪得高大英俊。
正因為如此,人類才難以抗拒撒旦的誘惑;也正因為如此,人類才難以抵抗法西斯主義。
如果看着一面法西斯主義的鏡子,反映出的景象絕不醜陋。
德國在20世紀30年代看着法西斯主義的鏡子,看到的就是德國真是全世界最美麗的國家。
如果現在的俄羅斯人看着法西斯主義的鏡子,就會看到俄羅斯是全世界最美麗的國家;以色列人看着法西斯主義的鏡子,就會看到以色列是全世界最美麗的國家。
接着,他們就會想要加入這個美麗的國家,迷失自我也在所不惜。
“法西斯主義”(fascism)一詞來自拉丁文“fascis”,意為“一捆棍子”。
講到世界史上可能最兇殘、最緻命的意識形态,“一捆棍子”這個形象聽起來實在太不起眼,但這裡有個深刻而又邪惡的意義:一根棍子很脆弱,輕松就能折斷,但如果把許多棍子捆成“一捆棍子”(法西斯),就幾乎不可能被折斷。
這意味着雖然個人力量微小,但隻要聚成群體,力量就極為強大。
因此,法西斯主義相信集體的利益高于任何個人的利益,并要求任何一根棍子都不得破壞集體的統一。
當然,到底該把哪些人算是“一捆棍子”,絕沒有一個明确的答案。
我為什麼要把意大利當成我所屬的一捆棍子?為什麼不是我的家庭、佛羅倫薩這個城市、托斯卡尼這個省、整個歐洲大陸,或者幹脆把全人類當成一捆棍子?有些民族主義者的态度比較溫和,認為我确實對我的家庭、佛羅倫薩、歐洲和全人類有義務,同時也對意大利有一份不同于一般的義務。
反之,意大利法西斯主義則要求隻能對意大利絕對忠誠。
雖然墨索裡尼和他的法西斯政黨盡了最大努力,但大多數意大利人還是沒那麼願意把意大利的重要性放在自己的家庭之上。
在德國,納粹的宣傳機器做得更為徹底,可是就連希特勒也沒能讓國民心中隻有法西斯,忘卻其他所有故事。
就算是在納粹時代最黑暗的日子裡,除了官方故事之外,人民也還是會有些備用故事。
情況在1945年變得再明顯不過。
有人可能會以為,經過12年納粹洗腦,可能會有許多德國人無法适應戰後的生活。
畢竟他們曾把所有的信念隻投注在一個規模宏大的故事中,但現在這個故事崩潰了,該如何是好?然而,大多數德國人恢複的速度快得驚人。
在他們的腦海某處,還留有這個世界的其他故事,希特勒舉槍自盡沒多久,在柏林、漢堡和慕尼黑的許多人就已經接受了新的身份認同,也為人生找到了新的意義。
确實,納粹大約有20%的區長(gauleiter,相當于現在的省長或州長)、10%的将軍決定自盡,但這也代表有80%的區長、90%的将軍非常樂意繼續活下去。
至于絕大多數領有黨證的納粹黨員,甚至蓋世太保的成員,都既沒有發瘋,也沒有自殺,後來成了很好的農夫、教師、醫生或保險代理人。
而且,就算是自殺,也不見得真的代表完全隻承認單一故事。
2015年11月13日,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在巴黎發動多起恐怖襲擊事件,造成130餘人死亡。
“伊斯蘭國”表示,這些攻擊是為了報複法國空軍轟炸在叙利亞和伊拉克的“伊斯蘭國”成員,并要求法國未來不得再進行此類轟炸。
同時“伊斯蘭國”也宣稱,被法國空軍炸死的所有穆斯林都是殉教者,已經在天堂享有永恒的幸福。
這裡有些事沒有道理。
如果那些遭法軍空襲而死的殉教者都上了天堂,為什麼要複仇呢?複的到底是什麼仇?把人送上天堂嗎?如果聽說你的好兄弟買彩票中了100萬美元,難道你會去自殺式攻擊彩票投注站,說要複仇?那麼,為什麼法國空軍讓你的幾個弟兄拿到去天堂的單程機票,你卻要氣呼呼的呢?而且,如果你真的讓法國不再繼續空襲叙利亞,能上天堂的穆斯林不就少了嗎?這樣豈不更糟? 所以我們或許能得出一個結論,即“伊斯蘭國”那些激進分子并不真正相信殉教者能上天堂。
所以,當有人被炸死的時候,他們才會如此生氣。
如果是這樣,為什麼還有人願意全身綁滿炸彈、把自己炸成碎片?很有可能,答案就是他們同時堅信着兩個根本互相矛盾的故事,但對于其中的不一緻卻渾然不覺。
就像前面說過的,就是有些神經元彼此不經常聊天。
法軍在2015年空襲“伊斯蘭國”位于叙利亞和伊拉克的據點,但早在8個世紀前,有另一支法國軍隊曾入侵中東,後人稱之為“第七次十字軍東征”。
在路易九世的領導下,這批十字軍希望征服尼羅河河谷,把埃及變成基督教的堡壘,但在曼蘇拉戰役(BattleofMansoura)中被擊敗,多半遭到俘虜。
其中一名十字軍騎士莊衛勒(JeandeJoinville)後來在回憶錄裡寫道,在大勢已去、衆人決定投降之時,一位部下說:“我無法同意投降,我建議大家接受被處決,這樣我們都會上天堂。
”莊衛勒也把結果簡單地一語帶過:“沒人聽他的。
” 莊衛勒并未解釋到底大家為何拒絕。
畢竟,這些人之所以離開在法國舒适的城堡,遠征中東進行漫長又危險的冒險,主要原因不就是相信有個永恒的救贖嗎?當時,距離天堂永恒的幸福就隻差那麼一小步,為什麼他們忽然甯願被穆斯林抓起來?顯然,雖然十字軍熱切相信救贖與天堂,但到了真相大白的一刻,還是得想想該在哪邊下注。
赫爾辛格的超市 在曆史上,幾乎所有人都會同時相信好幾個故事,但也從不會真正相信任何一個故事完全是真理。
對大多數宗教來說,這樣的不确定性有如芒刺在背,所以多半會強調“相信信仰”是一個重要的美德,而“懷疑信仰”則可能是最糟糕的一種罪;簡直就像在說,就算你沒有證據也願意相信,這實在是件好事。
然而,随着現代文化的興起,情況有所不同了。
相信信仰看起來越來越像讓人當精神上的奴隸,而懷疑信仰則成了自由的前提。
1599—1602年,莎士比亞寫下他那個版本的《獅子王》(一般人比較熟悉的名字是《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與辛巴不同的地方,在于哈姆雷特并未完成他的生命循環,直到最後仍然充滿懷疑和矛盾,并未找出人生的意義,也從來沒有下定決心到底是該生存還是該毀滅。
在這方面,哈姆雷特可以說是典型的現代主角。
現代并未推翻否認過去繼承的諸多故事,反而簡直像開了間故事超市。
現代人可以自由自在地嘗試這些故事,根據自己的口味加以選擇和組合。
有些人受不了有這麼多的自由和不确定。
像法西斯主義這樣的現代極權主義運動,就對這種充滿可疑思想的超市做出激烈回應,程度甚至超越過去傳統宗教要求信衆絕對相信信仰的要求。
然而,大多數現代人都愛超市。
如果你不知道人生的意義,不知道該相信哪個故事,該怎麼辦,就把“做選擇”這件事給神聖化吧。
想象自己站在超市的過道,擁有權力和自由,能夠選擇自己喜歡的任何東西、檢查眼前的種種産品,然後……畫面停止。
就這樣,演到這裡就好,趕緊上片尾工作人員字幕吧。
根據自由主義的神話,隻要你在這個大超市裡站的時間夠長,自由遲早會為你帶來頓悟,讓你想出人生的真正意義。
超市所陳列的所有故事都在騙你,人生的意義絕不是現成的産品,除了我自己之外,絕沒有什麼神聖的腳本能夠為我的人生賦予意義。
是我自己,通過自由選擇和自己的感覺,為一切賦予意義。
喬治·盧卡斯有一部表現平平的奇幻電影《風雲際會》(Willow),主人公威洛是一個平平凡凡的矮人,但夢想成為偉大的魔法師,掌握存在的秘密。
某一天,有一位這樣的魔法師經過他所在的村子,想找學徒。
威洛和另外兩個矮人上前應征,魔法師提出一項簡單的測驗。
他舉起右手,伸出五指,用一種像尤達大師的聲音問道:“控制世界的力量在哪根手指?”三個矮人各挑了一根,但都挑錯了。
盡管如此,魔法師注意到威洛選擇的時候有些遲疑,便問他:“我伸出手指的時候,你的第一反應是想選哪一根?”威洛回答:“聽起來很蠢,其實我想選自己的手指。
”魔法師得意地說:“啊哈!那正是正确答案!你隻是對自己缺乏信心罷了。
”對于這個重要教訓,自由主義神話總是一再重複,不厭其煩。
是人類自己的手指,寫下了《聖經》、《古蘭經》和《吠陀經》,也是我們的心靈,讓這些故事擁有了力量。
當然,這些都是很美的故事;但所謂的美,是看的人覺得美就是美。
耶路撒冷、麥加、瓦拉納西(Varanasi)和菩提伽耶(BodhGaya)都是聖地,但這些地方之所以神聖,是因為去的人覺得神聖。
宇宙其實就是一群原子組成的大雜燴,本身并沒有意義。
沒有什麼東西原本就是美麗、神聖或性感的,是人的感覺讓它變得如此。
紅蘋果如此誘人,糞便如此惡心,也隻是出于人的感覺。
如果不考慮人的感覺,一切都隻是一堆分子而已。
我們都希望,如果能在某些關于宇宙的現成故事裡找到自己可以扮演的角色,就能找到自己的意義,但如果根據自由主義對世界的解釋,事實卻正好相反。
不是宇宙給我意義,而是我為宇宙賦予意義。
這正是我在宇宙裡的任務,沒有什麼固定的命運或正道。
如果我發現自己扮演的是辛巴或阿朱那的角色,也可以選擇為王位而戰,但這不是必須的,我還是可以加入巡回馬戲團、去百老彙唱音樂劇,或者去矽谷創立一家公司。
我可以自由自在地開創自己的正道。
所以,與其他的故事一樣,自由主義故事也以“創造”作為開端。
根據自由主義,創造是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的事,而我就是創造者。
那麼我的人生目标是什麼?通過感受、思考、渴望和發明,去創造意義。
任何事物隻要限制了人類自由地去感受、思考、渴望和發明的能力,就會限制宇宙的意義。
所以,最高的理想就是有擺脫這些限制的自由。
實際上,相信這套自由主義故事的人信守兩條誡命:一是創造,二是争取自由。
創造的表現,可以是寫首詩、探索自己的性取向、發明一個新的應用程序,也可以是發現一種未知的化學物質。
至于争取自由的表現,可以是用任何行為讓人得以擺脫社會、生物和實體的限制,例如向殘忍的獨裁者示威抗議、教女孩讀書識字、找到癌症的治療方法,或者打造宇宙飛船。
在自由主義的萬神殿裡,既會有推動黑人乘車權利的羅莎·帕克斯,也會有畫家畢加索,旁邊還有微生物學家巴斯德(LouisPasteur),與萊特兄弟并肩而坐。
理論上,這聽起來實在是令人興奮、意義深遠。
但很遺憾,人類的自由和創造力也不是這套自由主義故事所想象的那樣。
就目前的科學所知,人類的選擇和創造力背後并沒有什麼神秘的魔法,單純就是幾十億個神經元交換生化信号後的産物。
自由主義這套故事,讓我追求表達自我、實現自我的自由。
然而,“自我”和自由都隻是從古代童話借來的妄想。
自由主義對“自由意志”的概念有些混淆不清。
當然,人類有意志、有欲望,有時候也能自由地滿足欲望。
如果所謂的“自由意志”是說“自由地去做想做的事”,那麼人類确實有自由意志。
但如果所謂的自由意志是說人類有“選擇欲望的自由”,那麼答案是否定的,人類并沒有自由意志。
如果我在性的方面喜歡男性,或許可以自由實現我的種種幻想,但并無法自由選擇去喜歡女性。
有些情況下,我可能會選擇抑制我的性沖動,甚至嘗試性取向扭轉治療;然而這種想要改變性取向的欲望是由神經元強加于我的,可能來自文化和宗教偏見。
為什麼某個人可能對自己的性取向感到羞恥,希望改變,而另一個人雖然有同樣的性取向,卻沒有半點羞恥,還想讓大家都知道?有人會說,是前者的宗教情感比後者強烈。
然而宗教情感的強弱,難道是件可以自由選擇的事嗎?同樣,人可以選擇每周日都去教堂,有意識地增強自己的宗教情感;但為什麼有人會希望變得更加虔誠,也有人很樂意繼續相信無神論?這一切可能有許多文化和基因方面的原因,但其中沒有任何原因是出于“自由意志”。
不隻是性欲望,所有的欲望、感受和想法都是如此。
讓我們以你腦中跳出的下一個想法為例。
這個想法是從哪兒來的?是你自由地選擇要想到這個想法,然後才想到的嗎?當然不是。
人類自我探索的過程是從簡單的事開始的,然後越來越難。
一開始,我們發現自己無法控制外在的世界,比如沒辦法控制什麼時候下雨。
接着,我們發現自
在任何情況下,其他團體或個人的利益,都不應該超越我的國家的利益。
就算我的國家會給遠方土地上幾百萬個陌生人造成極大的痛苦,而且換得的利益微不足道,我還是該無條件地支持我的國家,否則我就是個卑鄙的叛徒。
我的國家要我殺幾百萬人,我就該殺幾百萬人。
我的國家要我背叛真相、背叛美的事物,我就該背叛真相、背叛美的事物。
法西斯主義怎麼判斷藝術?法西斯主義怎麼知道一部電影是好還是壞?非常簡單,隻有一個标準。
電影符合國家利益,就是一部好電影,不符合國家利益,就是一部壞電影。
法西斯主義怎麼決定學校該教孩子什麼?一樣的标準:符合國家利益的,就該教。
真相?那不重要。
這種國家崇拜對人很有吸引力,因為這會讓人覺得自己的國家是全世界最美、最重要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納粹大屠殺事件,就代表這種思維方式可能帶來的駭人結果。
很遺憾,現在要批評法西斯主義究竟有何不好,常常成效不彰,原因在于隻把法西斯主義講得像頭恐怖的怪獸,卻沒提法西斯主義有何誘人之處。
于是,今天有些人會在不知不覺中出現法西斯主義的念頭。
民衆隻會想:“人家說法西斯主義是醜陋的,但我照鏡子的時候發現我這麼美,怎麼可能是法西斯主義者呢?” 這也有些類似好萊塢電影裡描繪壞人時所犯的錯:不管是《哈利·波特》裡的伏地魔、《指環王》裡的索倫,還是《星球大戰》裡的黑武士達斯·維德,總是醜陋又兇惡,就連對自己最忠心的支持者也是一派殘暴陰險。
每次看這些電影我總是不明白,為什麼有人會跟着伏地魔這種讨人厭的怪胎? 真實世界中的邪惡不見得是醜陋的,而有可能看起來非常美麗。
關于這一點,基督教比好萊塢專業多了,所以在基督教的藝術傳統中,常常把撒旦描繪得高大英俊。
正因為如此,人類才難以抗拒撒旦的誘惑;也正因為如此,人類才難以抵抗法西斯主義。
如果看着一面法西斯主義的鏡子,反映出的景象絕不醜陋。
德國在20世紀30年代看着法西斯主義的鏡子,看到的就是德國真是全世界最美麗的國家。
如果現在的俄羅斯人看着法西斯主義的鏡子,就會看到俄羅斯是全世界最美麗的國家;以色列人看着法西斯主義的鏡子,就會看到以色列是全世界最美麗的國家。
接着,他們就會想要加入這個美麗的國家,迷失自我也在所不惜。
“法西斯主義”(fascism)一詞來自拉丁文“fascis”,意為“一捆棍子”。
講到世界史上可能最兇殘、最緻命的意識形态,“一捆棍子”這個形象聽起來實在太不起眼,但這裡有個深刻而又邪惡的意義:一根棍子很脆弱,輕松就能折斷,但如果把許多棍子捆成“一捆棍子”(法西斯),就幾乎不可能被折斷。
這意味着雖然個人力量微小,但隻要聚成群體,力量就極為強大。
因此,法西斯主義相信集體的利益高于任何個人的利益,并要求任何一根棍子都不得破壞集體的統一。
當然,到底該把哪些人算是“一捆棍子”,絕沒有一個明确的答案。
我為什麼要把意大利當成我所屬的一捆棍子?為什麼不是我的家庭、佛羅倫薩這個城市、托斯卡尼這個省、整個歐洲大陸,或者幹脆把全人類當成一捆棍子?有些民族主義者的态度比較溫和,認為我确實對我的家庭、佛羅倫薩、歐洲和全人類有義務,同時也對意大利有一份不同于一般的義務。
反之,意大利法西斯主義則要求隻能對意大利絕對忠誠。
雖然墨索裡尼和他的法西斯政黨盡了最大努力,但大多數意大利人還是沒那麼願意把意大利的重要性放在自己的家庭之上。
在德國,納粹的宣傳機器做得更為徹底,可是就連希特勒也沒能讓國民心中隻有法西斯,忘卻其他所有故事。
就算是在納粹時代最黑暗的日子裡,除了官方故事之外,人民也還是會有些備用故事。
情況在1945年變得再明顯不過。
有人可能會以為,經過12年納粹洗腦,可能會有許多德國人無法适應戰後的生活。
畢竟他們曾把所有的信念隻投注在一個規模宏大的故事中,但現在這個故事崩潰了,該如何是好?然而,大多數德國人恢複的速度快得驚人。
在他們的腦海某處,還留有這個世界的其他故事,希特勒舉槍自盡沒多久,在柏林、漢堡和慕尼黑的許多人就已經接受了新的身份認同,也為人生找到了新的意義。
确實,納粹大約有20%的區長(gauleiter,相當于現在的省長或州長)、10%的将軍決定自盡,但這也代表有80%的區長、90%的将軍非常樂意繼續活下去。
至于絕大多數領有黨證的納粹黨員,甚至蓋世太保的成員,都既沒有發瘋,也沒有自殺,後來成了很好的農夫、教師、醫生或保險代理人。
而且,就算是自殺,也不見得真的代表完全隻承認單一故事。
2015年11月13日,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在巴黎發動多起恐怖襲擊事件,造成130餘人死亡。
“伊斯蘭國”表示,這些攻擊是為了報複法國空軍轟炸在叙利亞和伊拉克的“伊斯蘭國”成員,并要求法國未來不得再進行此類轟炸。
同時“伊斯蘭國”也宣稱,被法國空軍炸死的所有穆斯林都是殉教者,已經在天堂享有永恒的幸福。
這裡有些事沒有道理。
如果那些遭法軍空襲而死的殉教者都上了天堂,為什麼要複仇呢?複的到底是什麼仇?把人送上天堂嗎?如果聽說你的好兄弟買彩票中了100萬美元,難道你會去自殺式攻擊彩票投注站,說要複仇?那麼,為什麼法國空軍讓你的幾個弟兄拿到去天堂的單程機票,你卻要氣呼呼的呢?而且,如果你真的讓法國不再繼續空襲叙利亞,能上天堂的穆斯林不就少了嗎?這樣豈不更糟? 所以我們或許能得出一個結論,即“伊斯蘭國”那些激進分子并不真正相信殉教者能上天堂。
所以,當有人被炸死的時候,他們才會如此生氣。
如果是這樣,為什麼還有人願意全身綁滿炸彈、把自己炸成碎片?很有可能,答案就是他們同時堅信着兩個根本互相矛盾的故事,但對于其中的不一緻卻渾然不覺。
就像前面說過的,就是有些神經元彼此不經常聊天。
法軍在2015年空襲“伊斯蘭國”位于叙利亞和伊拉克的據點,但早在8個世紀前,有另一支法國軍隊曾入侵中東,後人稱之為“第七次十字軍東征”。
在路易九世的領導下,這批十字軍希望征服尼羅河河谷,把埃及變成基督教的堡壘,但在曼蘇拉戰役(BattleofMansoura)中被擊敗,多半遭到俘虜。
其中一名十字軍騎士莊衛勒(JeandeJoinville)後來在回憶錄裡寫道,在大勢已去、衆人決定投降之時,一位部下說:“我無法同意投降,我建議大家接受被處決,這樣我們都會上天堂。
”莊衛勒也把結果簡單地一語帶過:“沒人聽他的。
” 莊衛勒并未解釋到底大家為何拒絕。
畢竟,這些人之所以離開在法國舒适的城堡,遠征中東進行漫長又危險的冒險,主要原因不就是相信有個永恒的救贖嗎?當時,距離天堂永恒的幸福就隻差那麼一小步,為什麼他們忽然甯願被穆斯林抓起來?顯然,雖然十字軍熱切相信救贖與天堂,但到了真相大白的一刻,還是得想想該在哪邊下注。
赫爾辛格的超市 在曆史上,幾乎所有人都會同時相信好幾個故事,但也從不會真正相信任何一個故事完全是真理。
對大多數宗教來說,這樣的不确定性有如芒刺在背,所以多半會強調“相信信仰”是一個重要的美德,而“懷疑信仰”則可能是最糟糕的一種罪;簡直就像在說,就算你沒有證據也願意相信,這實在是件好事。
然而,随着現代文化的興起,情況有所不同了。
相信信仰看起來越來越像讓人當精神上的奴隸,而懷疑信仰則成了自由的前提。
1599—1602年,莎士比亞寫下他那個版本的《獅子王》(一般人比較熟悉的名字是《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與辛巴不同的地方,在于哈姆雷特并未完成他的生命循環,直到最後仍然充滿懷疑和矛盾,并未找出人生的意義,也從來沒有下定決心到底是該生存還是該毀滅。
在這方面,哈姆雷特可以說是典型的現代主角。
現代并未推翻否認過去繼承的諸多故事,反而簡直像開了間故事超市。
現代人可以自由自在地嘗試這些故事,根據自己的口味加以選擇和組合。
有些人受不了有這麼多的自由和不确定。
像法西斯主義這樣的現代極權主義運動,就對這種充滿可疑思想的超市做出激烈回應,程度甚至超越過去傳統宗教要求信衆絕對相信信仰的要求。
然而,大多數現代人都愛超市。
如果你不知道人生的意義,不知道該相信哪個故事,該怎麼辦,就把“做選擇”這件事給神聖化吧。
想象自己站在超市的過道,擁有權力和自由,能夠選擇自己喜歡的任何東西、檢查眼前的種種産品,然後……畫面停止。
就這樣,演到這裡就好,趕緊上片尾工作人員字幕吧。
根據自由主義的神話,隻要你在這個大超市裡站的時間夠長,自由遲早會為你帶來頓悟,讓你想出人生的真正意義。
超市所陳列的所有故事都在騙你,人生的意義絕不是現成的産品,除了我自己之外,絕沒有什麼神聖的腳本能夠為我的人生賦予意義。
是我自己,通過自由選擇和自己的感覺,為一切賦予意義。
喬治·盧卡斯有一部表現平平的奇幻電影《風雲際會》(Willow),主人公威洛是一個平平凡凡的矮人,但夢想成為偉大的魔法師,掌握存在的秘密。
某一天,有一位這樣的魔法師經過他所在的村子,想找學徒。
威洛和另外兩個矮人上前應征,魔法師提出一項簡單的測驗。
他舉起右手,伸出五指,用一種像尤達大師的聲音問道:“控制世界的力量在哪根手指?”三個矮人各挑了一根,但都挑錯了。
盡管如此,魔法師注意到威洛選擇的時候有些遲疑,便問他:“我伸出手指的時候,你的第一反應是想選哪一根?”威洛回答:“聽起來很蠢,其實我想選自己的手指。
”魔法師得意地說:“啊哈!那正是正确答案!你隻是對自己缺乏信心罷了。
”對于這個重要教訓,自由主義神話總是一再重複,不厭其煩。
是人類自己的手指,寫下了《聖經》、《古蘭經》和《吠陀經》,也是我們的心靈,讓這些故事擁有了力量。
當然,這些都是很美的故事;但所謂的美,是看的人覺得美就是美。
耶路撒冷、麥加、瓦拉納西(Varanasi)和菩提伽耶(BodhGaya)都是聖地,但這些地方之所以神聖,是因為去的人覺得神聖。
宇宙其實就是一群原子組成的大雜燴,本身并沒有意義。
沒有什麼東西原本就是美麗、神聖或性感的,是人的感覺讓它變得如此。
紅蘋果如此誘人,糞便如此惡心,也隻是出于人的感覺。
如果不考慮人的感覺,一切都隻是一堆分子而已。
我們都希望,如果能在某些關于宇宙的現成故事裡找到自己可以扮演的角色,就能找到自己的意義,但如果根據自由主義對世界的解釋,事實卻正好相反。
不是宇宙給我意義,而是我為宇宙賦予意義。
這正是我在宇宙裡的任務,沒有什麼固定的命運或正道。
如果我發現自己扮演的是辛巴或阿朱那的角色,也可以選擇為王位而戰,但這不是必須的,我還是可以加入巡回馬戲團、去百老彙唱音樂劇,或者去矽谷創立一家公司。
我可以自由自在地開創自己的正道。
所以,與其他的故事一樣,自由主義故事也以“創造”作為開端。
根據自由主義,創造是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的事,而我就是創造者。
那麼我的人生目标是什麼?通過感受、思考、渴望和發明,去創造意義。
任何事物隻要限制了人類自由地去感受、思考、渴望和發明的能力,就會限制宇宙的意義。
所以,最高的理想就是有擺脫這些限制的自由。
實際上,相信這套自由主義故事的人信守兩條誡命:一是創造,二是争取自由。
創造的表現,可以是寫首詩、探索自己的性取向、發明一個新的應用程序,也可以是發現一種未知的化學物質。
至于争取自由的表現,可以是用任何行為讓人得以擺脫社會、生物和實體的限制,例如向殘忍的獨裁者示威抗議、教女孩讀書識字、找到癌症的治療方法,或者打造宇宙飛船。
在自由主義的萬神殿裡,既會有推動黑人乘車權利的羅莎·帕克斯,也會有畫家畢加索,旁邊還有微生物學家巴斯德(LouisPasteur),與萊特兄弟并肩而坐。
理論上,這聽起來實在是令人興奮、意義深遠。
但很遺憾,人類的自由和創造力也不是這套自由主義故事所想象的那樣。
就目前的科學所知,人類的選擇和創造力背後并沒有什麼神秘的魔法,單純就是幾十億個神經元交換生化信号後的産物。
自由主義這套故事,讓我追求表達自我、實現自我的自由。
然而,“自我”和自由都隻是從古代童話借來的妄想。
自由主義對“自由意志”的概念有些混淆不清。
當然,人類有意志、有欲望,有時候也能自由地滿足欲望。
如果所謂的“自由意志”是說“自由地去做想做的事”,那麼人類确實有自由意志。
但如果所謂的自由意志是說人類有“選擇欲望的自由”,那麼答案是否定的,人類并沒有自由意志。
如果我在性的方面喜歡男性,或許可以自由實現我的種種幻想,但并無法自由選擇去喜歡女性。
有些情況下,我可能會選擇抑制我的性沖動,甚至嘗試性取向扭轉治療;然而這種想要改變性取向的欲望是由神經元強加于我的,可能來自文化和宗教偏見。
為什麼某個人可能對自己的性取向感到羞恥,希望改變,而另一個人雖然有同樣的性取向,卻沒有半點羞恥,還想讓大家都知道?有人會說,是前者的宗教情感比後者強烈。
然而宗教情感的強弱,難道是件可以自由選擇的事嗎?同樣,人可以選擇每周日都去教堂,有意識地增強自己的宗教情感;但為什麼有人會希望變得更加虔誠,也有人很樂意繼續相信無神論?這一切可能有許多文化和基因方面的原因,但其中沒有任何原因是出于“自由意志”。
不隻是性欲望,所有的欲望、感受和想法都是如此。
讓我們以你腦中跳出的下一個想法為例。
這個想法是從哪兒來的?是你自由地選擇要想到這個想法,然後才想到的嗎?當然不是。
人類自我探索的過程是從簡單的事開始的,然後越來越難。
一開始,我們發現自己無法控制外在的世界,比如沒辦法控制什麼時候下雨。
接着,我們發現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