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教育:改變...
關燈
小
中
大
改變。
未來的重大改變,很有可能改變人生的基本架構,讓“不連續性”成為最顯著的特征。
從遠古時代開始,人的一生分為兩個階段:學習階段和工作階段。
你先在第一階段累積各種信息,發展各種技能,建構起自己世界觀的同時,也建立起穩定的身份認同。
就算在15歲的時候沒去上學,而是在自家田地裡工作,你仍然是在“學習”:學習怎樣讓水稻長得更好,怎麼和大城市貪婪的米商談判,以及怎樣解決和其他稻農之間搶水搶地的問題。
在人生的第二階段,你依靠累積下來的技能闖蕩世界、謀取生計,貢獻社會。
當然,就算到了50歲,你還是會在種稻、談判、處理沖突這些事情上學到新知,但都隻是對已然千錘百煉的能力做點微調而已。
但到21世紀中葉,由于改變的速度加快、人的壽命延長,這種傳統模式将無以為繼。
人一生之中的各個接縫處可能出現裂痕,不同時期的人生也不再緊緊相連。
“我是誰”會變成一個比以往更加緊迫也更加複雜的問題。
這很可能會帶來極大的壓力。
因為改變總是會造成壓力,所以在一定年齡過後,大多數人都不喜歡改變。
15歲的時候,人生充滿變化,你的身體在成長,心智在發展,關系也在深化。
一切都在改變,一切都如此新奇。
你忙着自我重塑。
對大多數青少年來說,這有點兒吓人,但也令人興奮。
新的願景在你面前展開,整個世界等着你去征服。
但到了50歲的時候,你不想改變了,大多數人也都放棄了征服世界的夢想。
這輩子能看的、能做的、能買的,好像也就那樣。
這時的你更喜歡穩定。
為了手上的這些技能、職業生涯、身份和世界觀,你已經投入了太多時間和精力,并不想重新來過。
為某件事費的心力越多,放下它、為新的事物挪出空間也就越困難。
你雖然還是可能喜歡有些新的體驗、做些小的調整,但對大多數50多歲的人而言,并沒有準備好徹底改變自己的身份認同及性格的深層架構。
這件事可以從神經學的角度來解釋。
雖然成年人的大腦并不像我們過去以為的那麼僵化,但和青少年的大腦相比,可塑性還是差了一截兒。
要讓神經元重新連接、突觸重新排列,實在是難如登天。
然而在21世紀,“穩定”會是個我們無福消受的奢侈品。
如果還想死守着穩定的身份、工作或世界觀,世界隻會從你身邊嗖的一聲飛過,把你遠遠抛在後面。
因為人類的預期壽命應該會更長,有可能你有幾十年的時間,隻能活得像一個無知的化石。
想讓自己在這個世界上還有點兒用(不隻是在經濟上,更重要的是在社會上),就需要不斷學習、重塑自己,而且到時候,50歲可能還算年輕。
等到改變成為新常态,個體或人類整體過去經曆的參考标準都隻會慢慢降低。
無論是作為個體或整體,人類都将越來越多地面對以前從未遇到過的事物,比如超高智能機器、基因工程改造的身體、能夠精确操控自己情緒的神奇精妙的算法、急速襲來的人工氣候災難,以及每10年就得換個職業的需求。
面對前所未有的局面,到底該怎麼做才正确?現在被大量信息淹沒,絕無可能全部吸收和分析,該如何應對?如果“不确定性”已經不再是例外,而是常态,又要怎麼過下去? 想在這樣的世界過得順風順水,需要心态非常靈活、情感極度平衡。
人類将不得不一再放棄某些自己最熟悉的事物,并要學會與未知和平相處。
但麻煩的是,教孩子擁抱未知、保持心态平衡,比教他們物理公式或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要困難許多。
人的韌性光靠讀書聽課是培養不出來的。
現在的教師多半也是舊教育系統下的産物,通常他們自己的心态也都不夠靈活。
工業革命讓我們對教育的想法就像一條生産線。
城鎮的中心有一座大型混凝土建築,裡面分成許多大小相同的房間,每個房間都配有幾排桌椅。
鈴聲響起,你就和另外30個一般大的孩子一起走進某個房間。
每個小時都會有一個大人走進來說話,而且政府付錢叫他們這麼做。
有一個人會告訴你地球是什麼形狀,另一個人告訴你人類的過去如何,還有一個人告訴你人體是什麼樣的。
我們很容易對這種模式嗤之以鼻,而且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就算這種教育模式在過去取得了
未來的重大改變,很有可能改變人生的基本架構,讓“不連續性”成為最顯著的特征。
從遠古時代開始,人的一生分為兩個階段:學習階段和工作階段。
你先在第一階段累積各種信息,發展各種技能,建構起自己世界觀的同時,也建立起穩定的身份認同。
就算在15歲的時候沒去上學,而是在自家田地裡工作,你仍然是在“學習”:學習怎樣讓水稻長得更好,怎麼和大城市貪婪的米商談判,以及怎樣解決和其他稻農之間搶水搶地的問題。
在人生的第二階段,你依靠累積下來的技能闖蕩世界、謀取生計,貢獻社會。
當然,就算到了50歲,你還是會在種稻、談判、處理沖突這些事情上學到新知,但都隻是對已然千錘百煉的能力做點微調而已。
但到21世紀中葉,由于改變的速度加快、人的壽命延長,這種傳統模式将無以為繼。
人一生之中的各個接縫處可能出現裂痕,不同時期的人生也不再緊緊相連。
“我是誰”會變成一個比以往更加緊迫也更加複雜的問題。
這很可能會帶來極大的壓力。
因為改變總是會造成壓力,所以在一定年齡過後,大多數人都不喜歡改變。
15歲的時候,人生充滿變化,你的身體在成長,心智在發展,關系也在深化。
一切都在改變,一切都如此新奇。
你忙着自我重塑。
對大多數青少年來說,這有點兒吓人,但也令人興奮。
新的願景在你面前展開,整個世界等着你去征服。
但到了50歲的時候,你不想改變了,大多數人也都放棄了征服世界的夢想。
這輩子能看的、能做的、能買的,好像也就那樣。
這時的你更喜歡穩定。
為了手上的這些技能、職業生涯、身份和世界觀,你已經投入了太多時間和精力,并不想重新來過。
為某件事費的心力越多,放下它、為新的事物挪出空間也就越困難。
你雖然還是可能喜歡有些新的體驗、做些小的調整,但對大多數50多歲的人而言,并沒有準備好徹底改變自己的身份認同及性格的深層架構。
這件事可以從神經學的角度來解釋。
雖然成年人的大腦并不像我們過去以為的那麼僵化,但和青少年的大腦相比,可塑性還是差了一截兒。
要讓神經元重新連接、突觸重新排列,實在是難如登天。
然而在21世紀,“穩定”會是個我們無福消受的奢侈品。
如果還想死守着穩定的身份、工作或世界觀,世界隻會從你身邊嗖的一聲飛過,把你遠遠抛在後面。
因為人類的預期壽命應該會更長,有可能你有幾十年的時間,隻能活得像一個無知的化石。
想讓自己在這個世界上還有點兒用(不隻是在經濟上,更重要的是在社會上),就需要不斷學習、重塑自己,而且到時候,50歲可能還算年輕。
等到改變成為新常态,個體或人類整體過去經曆的參考标準都隻會慢慢降低。
無論是作為個體或整體,人類都将越來越多地面對以前從未遇到過的事物,比如超高智能機器、基因工程改造的身體、能夠精确操控自己情緒的神奇精妙的算法、急速襲來的人工氣候災難,以及每10年就得換個職業的需求。
面對前所未有的局面,到底該怎麼做才正确?現在被大量信息淹沒,絕無可能全部吸收和分析,該如何應對?如果“不确定性”已經不再是例外,而是常态,又要怎麼過下去? 想在這樣的世界過得順風順水,需要心态非常靈活、情感極度平衡。
人類将不得不一再放棄某些自己最熟悉的事物,并要學會與未知和平相處。
但麻煩的是,教孩子擁抱未知、保持心态平衡,比教他們物理公式或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要困難許多。
人的韌性光靠讀書聽課是培養不出來的。
現在的教師多半也是舊教育系統下的産物,通常他們自己的心态也都不夠靈活。
工業革命讓我們對教育的想法就像一條生産線。
城鎮的中心有一座大型混凝土建築,裡面分成許多大小相同的房間,每個房間都配有幾排桌椅。
鈴聲響起,你就和另外30個一般大的孩子一起走進某個房間。
每個小時都會有一個大人走進來說話,而且政府付錢叫他們這麼做。
有一個人會告訴你地球是什麼形狀,另一個人告訴你人類的過去如何,還有一個人告訴你人體是什麼樣的。
我們很容易對這種模式嗤之以鼻,而且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就算這種教育模式在過去取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