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教育:改變...

關燈
幾百年來一直如此,但時至今日,甚至許多西方學校也從未實現這個理想。

    教師隻是把資料硬塞給學生,再鼓勵學生“自己思考”。

    出于對集權主義的恐懼,自由派的學校特别害怕教學生宏大叙事(grandnarratives),認為隻要給學生提供大量資料和一點自由,學生就會構建自己的世界觀。

    就算這一代學生還沒辦法打造出一個有頭有尾、有意義的故事,未來也總有時間讓我們好好消化這一切。

    但我們已經沒有時間了。

    我們在未來這幾十年所做的決定,将會影響生命本身的未來,而我們隻能依據自己目前的世界觀來做出這些決定。

    如果我們這一代人無法對宇宙有整體的認識,生命的未來就隻能依賴随機的決定。

     迫在眉睫 除了太強調提供信息,大多數學校也過于強調讓學生學習一套既有的技能,例如解微積分方程式、用C++語言寫計算機程序、識别試管中的化學物質或是要外國人學着講中文。

    然而,我們并不知道2050年的世界和就業市場會是什麼模樣,所以我們也不會知道人類需要哪些特定的技能。

    我們可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教孩子如何用C++語言編程、學說中文,但可能到了2050年,人工智能比人類更會寫程序,谷歌翻譯應用也能讓隻會說“你好”的外國人,近乎完美地用普通話、粵語或客家話來交談。

     那我們該教什麼呢?許多教育專家認為,學校現在該教的就是“4C”,即批判性思考(criticalthinking)、溝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和創意(creativity)。

    說得寬泛一點兒,學校不應該太看重特定的工作技能,而要強調通用的生活技能。

    最重要的是能夠随機應變,學習新事物,在不熟悉的環境裡仍然保持心智平衡。

    想跟上2050年的世界,人類不隻需要發明新的想法和産品,最重要的是得一次又一次地重塑自己。

     這麼做的原因在于,随着改變的步伐加速,除了經濟會改變,就連“作為一個人”的意義也可能不同。

    早在1848年,《共産黨宣言》就聲稱“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allthatissolidmeltsintoair),隻不過,馬克思和恩格斯當時講的主要是社會和經濟結構。

    而到2048年,物理和認知結構或許也會煙消雲散,或是散成大量數字信息。

     1848年,幾百萬人失去了鄉間農場的工作,遷移到大城市去工廠裡上班。

    但他們到了大城市之後,性别并不會改變,也不會忽然多個第六感。

    而且隻要在某間紡織廠找到了工作,就能在這個行業待上一輩子。

     但到2048年,人類可能要面臨的就是遷移到網絡空間、流動的性别認同,以及計算機植入裝置所帶來的新感官體驗。

    就算他們找到了一份有意義的新工作,如為3D虛拟現實遊戲設計最新的流行趨勢,但可能短短10年内,不僅是這個職業,甚至是所有需要類似藝術創意的工作都會被人工智能取代。

    所以,你在25歲的時候,交友網站上的自我介紹可能是“25歲的異性戀女生,住在倫敦,從事時尚業的工作”。

    但到了35歲,就變成“年齡調整中,非特定性别,新大腦皮層活動主要發生在‘新宇宙’虛拟世界,人生的使命是要前往其他時尚設計師未曾踏足的領域”。

    到了45歲,就連“約會”和“自我定義”都成了過時的概念,隻要等待算法幫你找到(或創造)完美的另一半就行了。

    還想要從時尚設計中找到人生意義嗎?現在算法的作品已經比你的作品強太多了,如果再去回顧你在10年前最滿意的作品,隻會讓你無地自容,再也沒有半點自豪的感受。

    而且,你也才45歲,後面還有好幾個10年,等着你發生巨變。

     上面這個例子當然隻是個假設。

    沒有人真正知道未來将如何變化,而且任何假設都可能與真正的未來相去甚遠。

    如果某個人向你描述21世紀中葉的世界,聽起來像是一部科幻小說,那麼他很可能是錯的。

    但如果某個人向你描述21世紀中葉的世界,聽起來一點兒都沒有科幻小說的意思,那他肯定是錯的。

    雖然我們無法确定細節,但唯一能确定的就是一切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