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未來不是科...

關燈
大不相同了。

    這部小說明擺着就是要颠覆,雖然成書在将近一個世紀前,但是一年比一年更貼近現實。

    奧爾德斯·赫胥黎(阿道司.赫胥黎(AldousLeonardHuxley,1894年7月26日-1963年11月22日)英格蘭作家,屬于著名的赫胥黎家族。

    祖父是著名生物學家、進化論支持者托馬斯·亨利·赫胥黎(ThomasHenryHuxley,1825—1895)。

    和著名的詩人M.阿諾德(MatthewArnold,1822—1888)也有血緣關系。

    少時就讀于伊頓公學,後畢業于牛津大學的巴利俄爾學院。

    他下半生在美國生活,1937年移居洛杉矶,在那裡生活到1963年去世。

    曾想做醫生,卻因為視力障礙改變初衷,從事了文學。

    作為生物學家的兒子,他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對人類生活中的矛盾具有超人的預見力。

    盡管一次眼疾幾乎讓他視力全失,但在學習了盲文後,他逐步開始寫作,先後創作了許多脍炙人口的小說,并在20年代成為一個明星人物。

    他以小說和大量散文作品聞名于世,也出版短篇小說、遊記、電影故事和劇本。

    )的《美麗新世界》(BraveNewWorld)成書于1931年,當時法西斯主義在意大利根深蒂固,納粹主義在德國如日初升,日本軍國主義揮師入侵中國,整個世界也陷入“大蕭條”(theGreatDepression)的泥淖。

    但赫胥黎的火眼金睛看穿了這片密布的烏雲,預想未來的社會沒有戰争、饑荒和瘟疫,隻有永續的健康、繁榮與和平。

    那是個消費主義的世界,性、藥物和搖滾毫無限制,隻以幸福快樂為最高價值。

    《美麗新世界》的基本假設是:人類就是生化算法,而科學可以破解這套算法,再運用技術加以操控。

     在這個“美麗新世界”裡,世界政府(theWorldGovernment)運用先進的生物科技和社會工程(socialengineering),确保每個人總是很滿足,沒有人有任何反抗的理由。

    這就像萊莉腦中的樂樂、憂憂和其他角色都成了忠誠的政府代理人,于是再也不用什麼秘密警察、集中營或是奧威爾《一九八四》裡面寫到的友愛部(MinistryofLove)。

    确實,赫胥黎的天才之處就在于點出如果想要控制民衆,利用“愛”和“快樂”會比利用“恐懼”和“暴力”更為可靠。

     奧威爾在《一九八四》裡描述的世界顯然就是一個可怕的噩夢,唯一的問題就是:“我們怎樣才能避免走向這種可怕的狀态?”讀《美麗新世界》,其實既令人不安,也發人深省,因為你很難去指責把這一切變成反面烏托邦的因素。

    畢竟,世界繁榮和平,人人滿意歡喜,這又有什麼不好呢? 赫胥黎在小說的高潮直接讨論了這個問題。

    這段内容由兩個角色的對話展開:一個是穆斯塔法·蒙德(MustaphaMond),西歐世界的控制者;另一個是野蠻人約翰,一輩子都住在新墨西哥州的原住民保留區,他是倫敦唯一一個仍然知道莎士比亞和上帝的人。

     野蠻人約翰想要鼓動倫敦市民起身反抗控制他們的體制,市民的反應極度冷漠,但警方還是逮捕了他,把他帶到蒙德面前。

    這位世界控制者與約翰聊得挺愉快,并告訴約翰如果堅持反社會,就該搬去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當個隐士。

    約翰質疑隐藏在這種全球秩序背後的想法,指責世界政府在追求幸福快樂的時候,不但抹殺了真與美,也抹殺了生命中的一切英勇與高貴。

     “我年輕的朋友,”穆斯塔法·蒙德打斷了他,“現在的文明世界是不需要什麼高貴和英雄主義的。

    因為這類東西不能帶來什麼政治效率。

    高貴或英勇隻會表現在亂世中,像我們這種合理平和的社會裡,人是沒有機會來表現他的高貴或英勇的。

    因為高貴和英雄主義隻有在戰争或派别分化時,或者在抵制誘惑和保衛自己所愛時才會有它存在的意義。

    但現在我們既沒有戰争,也沒有派别分化,人們更不會為自己所愛有過激的行為。

    所以我們這兒不需要這個東西。

    你的條件設置讓你愉悅地自然而然地去做你應該做的,也就不存在什麼誘惑需要你去抵抗了。

    即使在出現意外時發生了不愉快的事,你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