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後真相時代...
關燈
小
中
大
段之後就得開始傳播虛構的故事;如果想要看清世界的真相,到了某個階段之後就隻能放棄對權力的追尋,因為你得承認某些真相(例如自己手中權力的來源),而真相可能會讓盟友憤怒,讓追随者傷心,讓社會和諧受到破壞。
在真相與權力之間有一道鴻溝,這點實在算不上什麼秘密。
想看出這點,隻要找一個典型的美國WASP(盎格魯–撒克遜白人新教徒),問問他對種族的看法;找一個主流以色列人,問問他對于以色列占領巴勒斯坦的看法;或者找個普通的小夥子,問問他對于父權的看法,就很清楚了。
人類曆史上,學者總會碰上這個問題:自己究竟是為當權者服務,還是為真相服務?學者的目标,究竟是要讓所有人相信同一套故事而團結起來,還是讓所有人知道真相,就算因此成為一盤散沙也在所不惜?到目前為止,那些既有學術派頭,手中又握有重要權力的人(如基督教的神職人員),都是先注重團結,後講究真相。
也正是因此,才讓他們權威赫赫。
對人類這個物種來說,喜歡權力過于真相。
我們把比較多的時間和精力拿來努力控制世界,而非努力理解世界;而且就算我們努力理解世界,通常也是為了事後更容易地控制世界。
所以,如果你理想中的社會是以真相為上,無視各種虛構的神話,智人社群大概隻會讓你大失所望,還不如去黑猩猩社群碰碰運氣呢。
走出洗腦機 以上種種,絕不代表假新聞不是個嚴重的問題,也不代表政客和神職人員可以光明正大地撒謊,更不代表世上一切都是假新聞。
想找出真相隻會是徒勞,認真的新聞和政治宣傳都是一個樣。
在所有的假新聞之下,都有真正的事實,也有真實的痛苦。
人類的痛苦常常來自相信了虛構的故事,但無論如何,痛苦本身仍然真實。
因此,我們不應該把假新聞視為常态,而該把它看得比原本認為的更嚴重,我們也該更努力地區分虛構故事與真正的現實,但别期望完美。
在所有的虛構故事中,名列前茅的一個就是否認世界有多複雜,一切隻以絕對的純潔和極端的邪惡來思考。
沒有任何政治人物絕無謊言、隻說實話,但仍然有某些政治人物就是比别人好得多。
例如,雖然英國前首相丘吉爾也會對事實加以修飾,但如果有的選,我還是會選擇丘吉爾,而不是斯大林。
同樣,雖然沒有任何報紙絕無偏見和錯誤,但就是有某些報紙确實緻力于找出真相,而有某些報紙就是洗腦的機器。
如果在20世紀30年代,希望我也有足夠的理智,認定《紐約時報》就是比納粹的《先鋒報》(DerStürmer)更可信。
所有人都該負起責任,花些時間和精力找出自己的偏見所在,驗證自己的信息來源是否可信。
如前幾章所述,我們不可能事事都自己去調查,所以至少該仔細調查自己常用的信息來源,不管是報紙、網站、電視網絡,還是某個人。
在第20章,我們會再次深入探讨如何避免被洗腦、怎樣分辨現實與虛構,但這裡我想先提供兩個重要的黃金法則。
第一條黃金法則:如果你想得到可靠的信息,必然要付出昂貴的代價。
如果你總是免費得到信息,有可能你才是整個商業世界的産品。
假設有個神秘的億萬富翁向你提議:“我每個月給你30美元,而你要讓我每天給你洗腦一小時,在你心中植入我想植入的各種政治和商業偏見。
”理智的人大概都會拒絕。
這個神秘的億萬富翁稍微改變了一下提議:“你讓我每天給你洗腦一小時,而我為你提供的這項服務完全免費!”忽然之間,全球就有幾億人覺得這真是個好主意。
我們可别把這些人當榜樣。
第二條黃金法則:如果覺得某些問題似乎對你特别重要,就該真正努力閱讀相關的科學文獻。
所謂的科學文獻,指的是經過同行評審的論文、由知名學術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以及知名教授的著作。
科學當然有其局限性,也曾犯下許多錯誤。
盡管如此,但在近幾個世紀,科學界仍然是我們最可靠的知識來源。
如果你覺得科學界對某些事情的看法有誤,這種可能性絕對存在,但你至少該去弄懂自己到底在否定怎樣的科學理論,也要找出實證來支持自己的想法。
至于科學家,應該更努力地加入目前的公共議題讨論。
不論是醫學還是曆史學,隻要相關讨論牽涉自己的專業領域,科學家就不該害怕發聲。
沉默不代表中立,隻代表支持現狀。
當然,繼續進行學術研究、把結果發表在隻有少數專家閱讀的科學期刊上,這件事仍然十分重要。
然而,同樣該受到重視的是通過科普書籍,甚至運用藝術和小說,向大衆傳播最新的科學理論。
這是否代表科學家該開始寫科幻小說呢?事實上,這并不是個壞點子。
在塑造人類對世界的看法上,藝術的表達其實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在21世紀,科幻小說可以說是最重要的文學種類,塑造了大多數人對人工智能、生物工程和氣候變化等的看法。
我們需要好的科學,但從政治角度來說,一部好的科幻電影,價值絕對遠超刊登在《科學》(Science)或《自然》(Nature)雜志上的論文。
在真相與權力之間有一道鴻溝,這點實在算不上什麼秘密。
想看出這點,隻要找一個典型的美國WASP(盎格魯–撒克遜白人新教徒),問問他對種族的看法;找一個主流以色列人,問問他對于以色列占領巴勒斯坦的看法;或者找個普通的小夥子,問問他對于父權的看法,就很清楚了。
人類曆史上,學者總會碰上這個問題:自己究竟是為當權者服務,還是為真相服務?學者的目标,究竟是要讓所有人相信同一套故事而團結起來,還是讓所有人知道真相,就算因此成為一盤散沙也在所不惜?到目前為止,那些既有學術派頭,手中又握有重要權力的人(如基督教的神職人員),都是先注重團結,後講究真相。
也正是因此,才讓他們權威赫赫。
對人類這個物種來說,喜歡權力過于真相。
我們把比較多的時間和精力拿來努力控制世界,而非努力理解世界;而且就算我們努力理解世界,通常也是為了事後更容易地控制世界。
所以,如果你理想中的社會是以真相為上,無視各種虛構的神話,智人社群大概隻會讓你大失所望,還不如去黑猩猩社群碰碰運氣呢。
走出洗腦機 以上種種,絕不代表假新聞不是個嚴重的問題,也不代表政客和神職人員可以光明正大地撒謊,更不代表世上一切都是假新聞。
想找出真相隻會是徒勞,認真的新聞和政治宣傳都是一個樣。
在所有的假新聞之下,都有真正的事實,也有真實的痛苦。
人類的痛苦常常來自相信了虛構的故事,但無論如何,痛苦本身仍然真實。
因此,我們不應該把假新聞視為常态,而該把它看得比原本認為的更嚴重,我們也該更努力地區分虛構故事與真正的現實,但别期望完美。
在所有的虛構故事中,名列前茅的一個就是否認世界有多複雜,一切隻以絕對的純潔和極端的邪惡來思考。
沒有任何政治人物絕無謊言、隻說實話,但仍然有某些政治人物就是比别人好得多。
例如,雖然英國前首相丘吉爾也會對事實加以修飾,但如果有的選,我還是會選擇丘吉爾,而不是斯大林。
同樣,雖然沒有任何報紙絕無偏見和錯誤,但就是有某些報紙确實緻力于找出真相,而有某些報紙就是洗腦的機器。
如果在20世紀30年代,希望我也有足夠的理智,認定《紐約時報》就是比納粹的《先鋒報》(DerStürmer)更可信。
所有人都該負起責任,花些時間和精力找出自己的偏見所在,驗證自己的信息來源是否可信。
如前幾章所述,我們不可能事事都自己去調查,所以至少該仔細調查自己常用的信息來源,不管是報紙、網站、電視網絡,還是某個人。
在第20章,我們會再次深入探讨如何避免被洗腦、怎樣分辨現實與虛構,但這裡我想先提供兩個重要的黃金法則。
第一條黃金法則:如果你想得到可靠的信息,必然要付出昂貴的代價。
如果你總是免費得到信息,有可能你才是整個商業世界的産品。
假設有個神秘的億萬富翁向你提議:“我每個月給你30美元,而你要讓我每天給你洗腦一小時,在你心中植入我想植入的各種政治和商業偏見。
”理智的人大概都會拒絕。
這個神秘的億萬富翁稍微改變了一下提議:“你讓我每天給你洗腦一小時,而我為你提供的這項服務完全免費!”忽然之間,全球就有幾億人覺得這真是個好主意。
我們可别把這些人當榜樣。
第二條黃金法則:如果覺得某些問題似乎對你特别重要,就該真正努力閱讀相關的科學文獻。
所謂的科學文獻,指的是經過同行評審的論文、由知名學術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以及知名教授的著作。
科學當然有其局限性,也曾犯下許多錯誤。
盡管如此,但在近幾個世紀,科學界仍然是我們最可靠的知識來源。
如果你覺得科學界對某些事情的看法有誤,這種可能性絕對存在,但你至少該去弄懂自己到底在否定怎樣的科學理論,也要找出實證來支持自己的想法。
至于科學家,應該更努力地加入目前的公共議題讨論。
不論是醫學還是曆史學,隻要相關讨論牽涉自己的專業領域,科學家就不該害怕發聲。
沉默不代表中立,隻代表支持現狀。
當然,繼續進行學術研究、把結果發表在隻有少數專家閱讀的科學期刊上,這件事仍然十分重要。
然而,同樣該受到重視的是通過科普書籍,甚至運用藝術和小說,向大衆傳播最新的科學理論。
這是否代表科學家該開始寫科幻小說呢?事實上,這并不是個壞點子。
在塑造人類對世界的看法上,藝術的表達其實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在21世紀,科幻小說可以說是最重要的文學種類,塑造了大多數人對人工智能、生物工程和氣候變化等的看法。
我們需要好的科學,但從政治角度來說,一部好的科幻電影,價值絕對遠超刊登在《科學》(Science)或《自然》(Nature)雜志上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