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未來不是科...

關燈
人類之所以能夠控制世界,是因為合作的能力高于任何其他動物,而之所以有那麼強的合作能力,是因為他們能夠相信虛構的故事。

    這樣說來,詩人、畫家和劇作家的重要性絕對不在士兵和工程師之下。

    人之所以會去參戰、建造大教堂,是因為他們相信上帝;之所以相信上帝,是因為讀過關于上帝的詩,看過關于上帝的畫像,而關于上帝的戲劇令他們深深着迷。

    同樣,我們現在對于“資本主義”這個現代神話的信仰,也是由好萊塢和流行産業的藝術創作在支撐。

    我們相信買更多東西就會更開心,是因為在電視上親眼見過資本主義的天堂。

     21世紀初,最重要的藝術流派或許就是科幻小說。

    真會去讀關于機器學習或基因工程最新文章的人寥寥無幾,但很多人會去看《黑客帝國》(TheMatrix)、《她》(Her)之類的電影,以及《西部世界》(Westworld)、《黑鏡》(BlackMirror)之類的電視劇。

    正是這些電影和電視劇,塑造了人們對于現今科技、社會和經濟發展的認識。

    這也意味着,科幻小說在描述科學現實的時候必須更負責,否則就可能讓人産生錯誤的想法,或是把注意力浪費在錯誤的問題上。

     前面章節中提到過,現代科幻小說最糟糕的問題,或許就在于混淆了“智能”(intelligence)和“意識”(consciousness)的概念。

    因此,這些小說常常過度擔心機器人與人類之間可能開戰,但事實上我們真正該擔心的,是有一小群超人類精英憑借算法帶來的力量,與大量底層的手無權力的智人之間發生沖突。

    真要思考人工智能的未來,比較值得參考的仍然是卡爾·馬克思的理論,而不是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的電影。

     事實上,許多關于人工智能的電影實在與科學現實過于脫節,讓人覺得它們隻是借人工智能之名,談的卻完全是别的議題。

    2015年的電影《機械姬》(ExMachina),表面上講的是一位人工智能專家愛上一個女性機器人,卻遭到她的欺瞞和玩弄的故事。

    但事實上,這部電影描繪的并不是人類對于智能機器人的恐懼,而是男性對于聰明女性的恐懼,特别是害怕女性解放可能造成女性統治的結果。

    任何講人工智能的電影隻要把人工智能設定為女性,把科學家設定為男性,這部電影真正讨論的就很可能是女權主義,而非對智能機器人的控制論(cybernetics)。

    到底為什麼要讓人工智能具有性别自認?性别是有機多細胞生物的特征,這對于非有機的受控體來說,有什麼意義? 活在盒子裡 科幻小說探索另一個主題(用科技操縱和控制人類所帶來的危險)的時候,見解遠遠更為深入。

    在《黑客帝國》刻畫的世界裡,幾乎所有人都被監禁在網絡空間,他們所經曆的一切都是由一個主算法控制。

    《楚門的世界》(TheTrumanShow)則是專講一個人的故事,楚門在渾然不知的情況下,成了某個電視真人秀裡的主角,也完全不知道自己所有的親朋好友(包括母親、妻子和最要好的朋友)都是演員;發生在他身上的一切都有精心設計的腳本;他所說和所做的一切,都被隐蔽的攝影機記錄下來,熱情觀看的粉絲人數多達數百萬。

     然而,這兩部電影雖然概念精妙,最後都還是縮了手,沒讓劇情設定發揮到極緻。

    《黑客帝國》就仍然認為困在母體(Matrix)裡的人還有真正的自我,能夠不受任何科技操縱,而且在母體之外還有個真正的現實,隻要主角足夠努力,就能抵達。

    這樣看來,母體隻是個人造的障礙,它隔開了内在的真實自我與外在的真實世界。

    于是,經曆過許多考驗和磨難之後,兩位主角(《黑客帝國》裡的尼奧、《楚門的世界》裡的楚門)都成功超越并逃離了整個操縱網絡,找到了真實的自我,抵達了真正的應許之地。

     奇怪的是,最後這個真正的應許之地,在很多層面上看還是和造出來的母體沒什麼不同。

    楚門最後離開攝影棚之後,一心想與大學時代曾經心儀但被導演安排離開節目的對象再相聚。

    但如果楚門這種浪漫幻想真的實現了,他的生活完全就會是《楚門的世界》賣給全球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