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後真相時代...
關燈
小
中
大
而在此2000年前,猶太人反抗羅馬的猶太大起義(JewishGreatRevolt)也是因為一心相信上帝會為猶太人而戰,幫助他們擊敗看似無敵的羅馬帝國。
這次起義同樣失敗了,讓耶路撒冷遭毀,猶太人四處流亡。
但是,如果不依靠某些神話,也就無法有效組織群衆。
隻依靠現實,并不會有太多追随者。
沒有神話,雖然無法組織起馬及馬及起義和猶太大起義這些失敗的行動,但也不可能組織起馬赫迪(Mahdi)或馬加比(馬加比:英文名是JohanMjallby,出生于1971年2月9日,瑞典國籍,是一名足球運動員。
)這些成功的起義。
事實上,如果講到要團結人心,虛構的故事天生就比事實更具優勢。
如果想測試群衆是否忠誠,與其要求他們相信某個事實,還不如要求他們相信某件荒謬的事。
如果頭頭表示“太陽從東邊升起,從西邊落下”,就算屬下對他沒半點兒忠誠,也會鼓掌同意;但如果頭頭表示“太陽從西邊升起,從東邊落下”,隻有真正效忠的屬下才會願意鼓掌。
同樣,如果你所有的鄰居都相信這個荒謬的故事,大概在危機來臨時也能團結一緻;如果他們隻願意相信确确實實的事實,又能有什麼意義呢? 可能有人會提出異議,認為至少在某些情況下,依靠協商達成共識也可以有效組織人力,而不一定非要通過虛構的故事或神話。
比如在經濟領域,雖然每個人都知道金錢和企業隻是人為的産物,但它們讓衆人合作的力量卻遠超所有神祇或神聖的典籍。
如果是某宗教典籍,真正相信這個宗教的信徒會說“我相信這本書是神聖的”;但如果是美元,真正相信美元的人隻會說“我相信其他人相信美元是有價值的”。
顯然,美元雖然隻是人類創造出來的貨币,但全球所有人都願意接受。
如果是這樣,為什麼人類不能放棄所有的神話和虛構故事,都用像美元這種協議而成的制度或體系來合作呢? 問題就在于,這些協議其實和虛構故事并沒有多大差異。
雖然宗教典籍和金錢乍看之下完全是兩回事,但事實上概念卻十分相似。
大多數人看到美元鈔票,并不會記得這隻是一種人類協議而成的貨币。
雖然看到的隻是一張綠色的紙、印着一個死去白人的頭像,但他們覺得這張紙本身就有價值,而不會提醒自己“其實這隻是一張沒用的紙,隻是因為别人覺得它有價值,所以我可以拿來用”。
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掃描人腦,會發現如果人看到裝滿百元美鈔的手提箱,大腦中興奮起來的部分并不是負責“懷疑”的區塊(“隻是别人認為這很有價值”),而是負責“貪婪”的區塊(“我想要這個手提箱”)。
如果是宗教典籍,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人們也是先長期接觸那些認為《聖經》《吠陀經》《摩門經》神聖不可侵犯的信徒,自己才開始認為這些典籍确實神聖。
所以,我們學會尊重宗教典籍的方式,其實與我們學會尊重鈔票的方式完全相同。
這樣說來,實際上“知道某事物隻是人類制度”和“相信某事物本身有價值”之間并沒有嚴格區别。
很多時候,人類對于這些區别就是不太在意,或十分健忘。
例如,如果我們坐下來好好進行深入的哲學讨論,幾乎每個人都會同意“公司”的概念也是人類創造的虛構故事。
像微軟這家公司之所以成為公司,并不在于它擁有的建築、雇用的員工或服務的股東,而在于由立法者和律師所編織而成的錯綜複雜的法律概念。
但在99%的時間,我們并不會進行深入的哲學讨論,覺得一家公司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實體,就像一隻老虎或一個人一樣。
模糊虛拟和現實的界線,有助于達到許多目的,從單純的好玩兒到嚴肅的生存都有可能。
比如玩遊戲或讀小說,你至少得有一段時間先放下現實。
要享受踢足球,就得接受比賽規則,至少在90分鐘之内先忘記足球賽隻是一項人類發明,否則,22個人莫名其妙追着一個球跑,豈不太荒謬?足球賽一開始可能隻是一項消遣,但後來越變越嚴肅,這一點隻要問問英國的足球流氓或阿根廷國家隊的球迷就知道了。
足球也有助于建立個人身份認同、鞏固大規模的社群,甚至成為使用暴力的原因。
國家和宗教,可以說就像是打了類固醇的足球俱樂部。
人類就是有這種了不起的能力,能夠同時既“知道”又“不知道”。
或者說得更精确些,人類如果真的好好思考,就能知道一些事情;但大多數時候,人類就是沒去想,所以也就不知道這些事。
比如隻要你專心思考一下,就會發現錢是虛構的,但通常你沒去專心思考。
當被問到的時候,大家都知道足球隻是一項人類發明,但比賽踢得正熱火朝天的時候,誰又在意足球是什麼呢?隻要花點兒時間和精力來思考,就會發現國家也是精心制作的故事,但戰火正熾的時候,誰又有這種精力和時間深思我們為之付出生命的國家究竟是什麼呢?如果你追求的是終極的真相或真理,就會意識到亞當和夏娃的故事也是一個神話,但我們有多少時候需要終極的真相或真理呢? 真相和權力,這兩者雖然可以攜手共度一小段時光,但遲早得分開。
如果想要權力,到了某個階
這次起義同樣失敗了,讓耶路撒冷遭毀,猶太人四處流亡。
但是,如果不依靠某些神話,也就無法有效組織群衆。
隻依靠現實,并不會有太多追随者。
沒有神話,雖然無法組織起馬及馬及起義和猶太大起義這些失敗的行動,但也不可能組織起馬赫迪(Mahdi)或馬加比(馬加比:英文名是JohanMjallby,出生于1971年2月9日,瑞典國籍,是一名足球運動員。
)這些成功的起義。
事實上,如果講到要團結人心,虛構的故事天生就比事實更具優勢。
如果想測試群衆是否忠誠,與其要求他們相信某個事實,還不如要求他們相信某件荒謬的事。
如果頭頭表示“太陽從東邊升起,從西邊落下”,就算屬下對他沒半點兒忠誠,也會鼓掌同意;但如果頭頭表示“太陽從西邊升起,從東邊落下”,隻有真正效忠的屬下才會願意鼓掌。
同樣,如果你所有的鄰居都相信這個荒謬的故事,大概在危機來臨時也能團結一緻;如果他們隻願意相信确确實實的事實,又能有什麼意義呢? 可能有人會提出異議,認為至少在某些情況下,依靠協商達成共識也可以有效組織人力,而不一定非要通過虛構的故事或神話。
比如在經濟領域,雖然每個人都知道金錢和企業隻是人為的産物,但它們讓衆人合作的力量卻遠超所有神祇或神聖的典籍。
如果是某宗教典籍,真正相信這個宗教的信徒會說“我相信這本書是神聖的”;但如果是美元,真正相信美元的人隻會說“我相信其他人相信美元是有價值的”。
顯然,美元雖然隻是人類創造出來的貨币,但全球所有人都願意接受。
如果是這樣,為什麼人類不能放棄所有的神話和虛構故事,都用像美元這種協議而成的制度或體系來合作呢? 問題就在于,這些協議其實和虛構故事并沒有多大差異。
雖然宗教典籍和金錢乍看之下完全是兩回事,但事實上概念卻十分相似。
大多數人看到美元鈔票,并不會記得這隻是一種人類協議而成的貨币。
雖然看到的隻是一張綠色的紙、印着一個死去白人的頭像,但他們覺得這張紙本身就有價值,而不會提醒自己“其實這隻是一張沒用的紙,隻是因為别人覺得它有價值,所以我可以拿來用”。
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掃描人腦,會發現如果人看到裝滿百元美鈔的手提箱,大腦中興奮起來的部分并不是負責“懷疑”的區塊(“隻是别人認為這很有價值”),而是負責“貪婪”的區塊(“我想要這個手提箱”)。
如果是宗教典籍,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人們也是先長期接觸那些認為《聖經》《吠陀經》《摩門經》神聖不可侵犯的信徒,自己才開始認為這些典籍确實神聖。
所以,我們學會尊重宗教典籍的方式,其實與我們學會尊重鈔票的方式完全相同。
這樣說來,實際上“知道某事物隻是人類制度”和“相信某事物本身有價值”之間并沒有嚴格區别。
很多時候,人類對于這些區别就是不太在意,或十分健忘。
例如,如果我們坐下來好好進行深入的哲學讨論,幾乎每個人都會同意“公司”的概念也是人類創造的虛構故事。
像微軟這家公司之所以成為公司,并不在于它擁有的建築、雇用的員工或服務的股東,而在于由立法者和律師所編織而成的錯綜複雜的法律概念。
但在99%的時間,我們并不會進行深入的哲學讨論,覺得一家公司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實體,就像一隻老虎或一個人一樣。
模糊虛拟和現實的界線,有助于達到許多目的,從單純的好玩兒到嚴肅的生存都有可能。
比如玩遊戲或讀小說,你至少得有一段時間先放下現實。
要享受踢足球,就得接受比賽規則,至少在90分鐘之内先忘記足球賽隻是一項人類發明,否則,22個人莫名其妙追着一個球跑,豈不太荒謬?足球賽一開始可能隻是一項消遣,但後來越變越嚴肅,這一點隻要問問英國的足球流氓或阿根廷國家隊的球迷就知道了。
足球也有助于建立個人身份認同、鞏固大規模的社群,甚至成為使用暴力的原因。
國家和宗教,可以說就像是打了類固醇的足球俱樂部。
人類就是有這種了不起的能力,能夠同時既“知道”又“不知道”。
或者說得更精确些,人類如果真的好好思考,就能知道一些事情;但大多數時候,人類就是沒去想,所以也就不知道這些事。
比如隻要你專心思考一下,就會發現錢是虛構的,但通常你沒去專心思考。
當被問到的時候,大家都知道足球隻是一項人類發明,但比賽踢得正熱火朝天的時候,誰又在意足球是什麼呢?隻要花點兒時間和精力來思考,就會發現國家也是精心制作的故事,但戰火正熾的時候,誰又有這種精力和時間深思我們為之付出生命的國家究竟是什麼呢?如果你追求的是終極的真相或真理,就會意識到亞當和夏娃的故事也是一個神話,但我們有多少時候需要終極的真相或真理呢? 真相和權力,這兩者雖然可以攜手共度一小段時光,但遲早得分開。
如果想要權力,到了某個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