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世俗主義:...

關燈
日,享年38歲),波旁王朝國王(1774年~1792年在位),路易十五之孫,王太子路易·斐迪南之子,法蘭西波旁王朝複辟前最後一任國王。

    他既是法國曆史上唯一被處決的國王,也是歐洲曆史中第二個被處死的國王。

    歐洲曆史中被處死的國王一共有三位:查理一世(英國國王,1649年在英國内戰後被處死)、路易十六(法國國王,1793年在法國大革命中被處死)、尼古拉二世(俄羅斯帝國皇帝,1918年被蘇俄政府槍決)。

    他們都是在由封建社會到現代社會的過渡時的社會革命中被處決的。

    )的專制政權;世俗主義推崇羅莎·帕克斯(英語:RosaParks,1913年2月4日—2005年10月24日)是一位美國黑人民權行動主義者,美國國會後來稱她為“現代民權運動之母”。

    羅莎·帕克斯,原名羅莎·路易絲·麥考利,高中時因為要照顧年邁的祖母辍學。

    婚後,在丈夫雷蒙德·帕克斯鼓勵下,她重新修學拿到文憑,并且積極參與黑人組織“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在當地的民權活動。

    ),因為她有勇氣坐在公交車的白人保留席上。

     對抗偏見及壓迫的政權,需要很大的勇氣(courage),但要承認自己的無知,并走進未知的領域,則需要更大的勇氣。

    世俗主義的教育告訴我們,如果自己不知道某件事,就應該勇敢承認自己的無知,并積極尋找新證據。

    就算我們覺得自己已經略知一二,也不該害怕質疑自己的想法,并對自己再次檢查。

    很多人害怕未知,希望每個問題都有明确的答案。

    比起暴君,或許對未知的恐懼更容易讓我們吓得四肢發軟。

    在曆史上,一直有人擔心,除非我們完全相信某些說一不二的答案,否則人類社會就會崩潰。

    但事實上,現代曆史已經證明,比起要求所有人無條件接受某些答案的社會,如果某個社會有勇氣承認自己的無知,提出困難的問題并試圖回答,這個社會不但會更為繁榮,也會更為和平。

    那些擔心自己失去真相的人,往往比習慣從多個不同角度看待世界的人更為暴力。

    而且,“無法回答的問題”通常也比“不容置疑的答案”對人更有益。

     最後一點,世俗主義重視責任(responsibility)。

    世俗主義不相信有什麼更高的權力會負責照顧世界、懲罰邪惡、獎勵公正,并保護我們免遭饑荒、瘟疫與戰争。

    因此,不管人類做什麼或不做什麼,都得由我們這些血肉之軀自己負起責任。

    如果世界充滿苦難,找出解決方法就是我們的責任。

    現代社會的種種巨大成就,就很令世俗主義者自豪,例如可醫治的流行病、免受饑荒之苦、世界大部分地區一片和平。

    這些成就并不需要歸功于什麼神的庇佑,而是出自人類培養了自己的知識和同情心。

    但正因為如此,對于現代社會種種的犯罪和失敗(從種族滅絕到生态退化),人類也同樣責無旁貸。

    我們不該祈求奇迹,而該問問自己能做些什麼。

     以上這些是世俗主義的主要價值觀。

    但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這些價值觀并非世俗主義所獨有。

    猶太人也重視真相,基督徒也重視同情,穆斯林也重視平等,印度教徒也同樣重視責任,諸如此類。

    對于世俗主義的社會和制度來說,他們會十分樂意承認這些連接,也願意擁抱虔誠的猶太人、基督徒、穆斯林和印度教徒。

    但有一個前提條件:若世俗主義的規則與宗教教義發生沖突,宗教教義必須讓步。

    例如,宗教如果想得到世俗主義社會的接納,正統派猶太教就必須平等對待非猶太人;基督徒不能把認定為異端的人綁上柱子焚燒;穆斯林必須尊重言論自由;而印度教徒也必須放棄基于種姓的歧視。

     同樣,世俗主義也不會要求宗教信仰者否認他們的神,或是放棄他們的傳統宗教儀式。

    世俗主義判斷一個人,看的是他的實際行為,而不是他愛穿什麼衣服、愛行什麼儀式。

    就算某個人穿着某種最詭異的宗教服飾、行的是某種最特異的宗教儀式,但他的實際行為仍然可能是出于對核心世俗主義價值的堅定承諾。

    比如,還是有許多猶太教科學家、基督教環保主義者、伊斯蘭女權主義者,以及印度教人權運動者。

    隻要他們忠于科學真理,追求同情心、平等和自由,就是這個世俗主義世界的正式成員,也絕對沒有理由要求他們摘下小圓帽、十字架、頭巾或者抹去額上的紅點(tilaka)。

     出于類似的原因,世俗主義的教育并不代表要進行反面灌輸,教導孩子不要相信神,不要參加任何宗教儀式,而是要教導孩子區分真相與信仰,培養他們對所有受苦生靈的同情,欣賞全球所有居民的智慧和經驗,自由地思考而不懼怕未知,以及為自己的行為和整個世界負起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