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世俗主義:...
關燈
小
中
大
奸者或外國人,他們會怎麼做?
當然,世俗主義的各種倫理準則既然沒有某些絕對必須遵守的神旨誡命,實行上也就常常面臨各種困境。
如果某個行為會傷害某個人,但對另一個人有利,該怎麼辦?對富人多征稅來幫助窮人,是否合乎道德?我們能不能發動一場血腥的戰争,以消滅某個殘暴的獨裁者?我們是否該不限人數,讓所有難民都進入我們的國家?世俗主義碰上的這些問題,并不會問“神的指示是什麼”,而是仔細權衡其中各方的感受,檢查各種觀察結果和可能性,找出造成傷害最少的中間路線。
讓我們以對性的态度為例。
世俗主義如何決定是支持還是反對強奸、同性戀、人獸性交和亂倫?方法就是檢視其中各方的感受。
強奸顯然不合道德,不是因為它違反了什麼神聖的誡命,而是它傷害到了别人;相較之下,兩個男人之間的愛情關系不會傷害其他人,所以并無理由禁止。
那麼,對人獸性交的态度呢?我曾經參與過許多公開或私人關于同性戀婚姻的辯論,總會有些自作聰明的人問:“如果兩個男人都能結婚,那麼為什麼不讓一個男人和一頭山羊結婚?”從世俗主義來看,答案實在再明顯不過。
健康的關系需要情感、理智甚至精神上的深度。
缺乏這種深度,婚姻隻會讓人覺得沮喪、孤單,在心理上也會發育不良。
兩個男人當然可能滿足彼此的情感、理智及精神上的需求,但和一頭山羊的關系卻無法達到這種效果。
因此,如果你認為婚姻制度的目的是促進人類福祉(世俗主義正是這麼認為),那麼根本不可能問出這種荒謬的問題。
這種荒謬的問題,隻有把婚姻視為某種神奇儀式的人才想得出來。
那麼,父女戀又怎麼說呢?既然雙方都是人,還有什麼理由反對呢?然而諸多心理學研究指出,這種關系會對孩子造成巨大且無法挽回的傷害,并且會反映及加劇父親的破壞性傾向。
進化結果顯示,智人的心智很難讓浪漫關系與親子關系攜手共存。
所以,我們也不用等上帝或《聖經》告訴我們不該亂倫,讀讀相關的心理學研究就知道了。
世俗主義之所以看重科學真相,深層原因正在于此。
其重點不在于滿足好奇心,而是要了解怎樣最大程度減少世界的痛苦。
如果少了科學研究照亮路途,我們的同情通常也是盲目的。
重視真相、重視同情,帶出了世俗主義所看重的第三點:平等(equality)。
雖然說對在政治和經濟上該不該人人平等還有不同意見,但世俗主義基本上都會質疑所有預設的階級制度。
不論受苦的人身份為何,痛苦就是痛苦;不論發現知識的人身份為何,知識就是知識。
硬要說某個國家、階級、性别的經曆或發現就是高人一等,很有可能會讓人變得既冷酷又無知。
世俗主義者當然也會為自身民族、國家和文化的獨特而感到自豪,但他們知道,“獨特”并不等于“優越”,所以除了覺得該對自己的民族和國家盡一份特殊義務,也會認為自己該對全人類負起一些責任。
如果沒有思考、調查及實驗的自由(freedom),我們就不可能尋求真相,走出痛苦。
因此,世俗主義珍惜自由,不會把至高的權威加諸任何特定的文本、機構或領導者,讓他們判斷什麼是真實,什麼是正确。
人類應該永遠能夠自由地提出質疑、再次檢查、聽取不同意見,并嘗試不同的道路。
世俗主義推崇伽利略,因為他敢于質疑地球是否真的一動不動地居于宇宙的中心;世俗主義推崇在1789年沖進巴士底獄(“巴士底獄”原名“巴士底要塞”,“巴士底”在法文中意為“城堡”,是一座非常堅固的要塞。
它是根據法國國王查理五世的命令,按照14世紀著名的軍事城堡的樣式建造起來的。
到18世紀末期,它成了控制巴黎的制高點和關押政治犯的監獄。
它始建于14世紀,建成初期是軍事城堡,目的是防禦百年戰争英國人的進攻,所以就建在巴黎城門前。
後來因巴黎市區的不斷擴大,巴士底要塞成了市區東部的建築,失去了防禦外敵的作用,也因此于14世紀末被改為王家監獄,專門關押政治犯,巴士底要塞也成為了法國專制王朝的象征,也就有了後來“巴士底獄”的名字。
文學家伏爾泰就曾被關押于此。
18世紀末,它是控制巴黎的制高點,自亨利四世後,法國國王在裡面駐紮了大量軍隊。
1789年7月14日,它被反對法國王室專制的奮起反抗的巴黎市民所摧毀,現今原址已被巴黎市區東部的巴士底廣場的七月革命烈士碑所取代。
巴士底獄占地面積約2670平方米,有8座高約100英尺。
)的平民大衆,因為他們擊倒了路易十六(路易十六(LouisⅩⅥ,1754年8月23日~1793年1月21
如果某個行為會傷害某個人,但對另一個人有利,該怎麼辦?對富人多征稅來幫助窮人,是否合乎道德?我們能不能發動一場血腥的戰争,以消滅某個殘暴的獨裁者?我們是否該不限人數,讓所有難民都進入我們的國家?世俗主義碰上的這些問題,并不會問“神的指示是什麼”,而是仔細權衡其中各方的感受,檢查各種觀察結果和可能性,找出造成傷害最少的中間路線。
讓我們以對性的态度為例。
世俗主義如何決定是支持還是反對強奸、同性戀、人獸性交和亂倫?方法就是檢視其中各方的感受。
強奸顯然不合道德,不是因為它違反了什麼神聖的誡命,而是它傷害到了别人;相較之下,兩個男人之間的愛情關系不會傷害其他人,所以并無理由禁止。
那麼,對人獸性交的态度呢?我曾經參與過許多公開或私人關于同性戀婚姻的辯論,總會有些自作聰明的人問:“如果兩個男人都能結婚,那麼為什麼不讓一個男人和一頭山羊結婚?”從世俗主義來看,答案實在再明顯不過。
健康的關系需要情感、理智甚至精神上的深度。
缺乏這種深度,婚姻隻會讓人覺得沮喪、孤單,在心理上也會發育不良。
兩個男人當然可能滿足彼此的情感、理智及精神上的需求,但和一頭山羊的關系卻無法達到這種效果。
因此,如果你認為婚姻制度的目的是促進人類福祉(世俗主義正是這麼認為),那麼根本不可能問出這種荒謬的問題。
這種荒謬的問題,隻有把婚姻視為某種神奇儀式的人才想得出來。
那麼,父女戀又怎麼說呢?既然雙方都是人,還有什麼理由反對呢?然而諸多心理學研究指出,這種關系會對孩子造成巨大且無法挽回的傷害,并且會反映及加劇父親的破壞性傾向。
進化結果顯示,智人的心智很難讓浪漫關系與親子關系攜手共存。
所以,我們也不用等上帝或《聖經》告訴我們不該亂倫,讀讀相關的心理學研究就知道了。
世俗主義之所以看重科學真相,深層原因正在于此。
其重點不在于滿足好奇心,而是要了解怎樣最大程度減少世界的痛苦。
如果少了科學研究照亮路途,我們的同情通常也是盲目的。
重視真相、重視同情,帶出了世俗主義所看重的第三點:平等(equality)。
雖然說對在政治和經濟上該不該人人平等還有不同意見,但世俗主義基本上都會質疑所有預設的階級制度。
不論受苦的人身份為何,痛苦就是痛苦;不論發現知識的人身份為何,知識就是知識。
硬要說某個國家、階級、性别的經曆或發現就是高人一等,很有可能會讓人變得既冷酷又無知。
世俗主義者當然也會為自身民族、國家和文化的獨特而感到自豪,但他們知道,“獨特”并不等于“優越”,所以除了覺得該對自己的民族和國家盡一份特殊義務,也會認為自己該對全人類負起一些責任。
如果沒有思考、調查及實驗的自由(freedom),我們就不可能尋求真相,走出痛苦。
因此,世俗主義珍惜自由,不會把至高的權威加諸任何特定的文本、機構或領導者,讓他們判斷什麼是真實,什麼是正确。
人類應該永遠能夠自由地提出質疑、再次檢查、聽取不同意見,并嘗試不同的道路。
世俗主義推崇伽利略,因為他敢于質疑地球是否真的一動不動地居于宇宙的中心;世俗主義推崇在1789年沖進巴士底獄(“巴士底獄”原名“巴士底要塞”,“巴士底”在法文中意為“城堡”,是一座非常堅固的要塞。
它是根據法國國王查理五世的命令,按照14世紀著名的軍事城堡的樣式建造起來的。
到18世紀末期,它成了控制巴黎的制高點和關押政治犯的監獄。
它始建于14世紀,建成初期是軍事城堡,目的是防禦百年戰争英國人的進攻,所以就建在巴黎城門前。
後來因巴黎市區的不斷擴大,巴士底要塞成了市區東部的建築,失去了防禦外敵的作用,也因此于14世紀末被改為王家監獄,專門關押政治犯,巴士底要塞也成為了法國專制王朝的象征,也就有了後來“巴士底獄”的名字。
文學家伏爾泰就曾被關押于此。
18世紀末,它是控制巴黎的制高點,自亨利四世後,法國國王在裡面駐紮了大量軍隊。
1789年7月14日,它被反對法國王室專制的奮起反抗的巴黎市民所摧毀,現今原址已被巴黎市區東部的巴士底廣場的七月革命烈士碑所取代。
巴士底獄占地面積約2670平方米,有8座高約100英尺。
)的平民大衆,因為他們擊倒了路易十六(路易十六(LouisⅩⅥ,1754年8月23日~1793年1月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