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世俗主義:...

關燈
世俗主義究竟是什麼意思?有人會說,世俗主義就是否認宗教,所以定義世俗主義的時候,就是看這些人不相信什麼、不去做什麼。

    這樣說來,所謂世俗主義就是不信神也不信天使,不去教堂也不進神廟,不行儀禮也不做儀式。

    若是如此,世俗主義的世界似乎就是一片空洞、虛無,與道德無關,像一個空箱子,等着裝些什麼進去。

     然而,很少有人會像這樣從負面來定義自己的身份。

    自稱世俗主義者的人,對世俗主義有一種截然不同的看法。

    對他們來說,世俗主義是非常正面積極的世界觀,它有一套連貫一緻的價值準則,而不隻是在反對這個或那個宗教。

    事實上,許多世俗主義的價值觀在各個宗教傳統裡也同樣适用。

    有些宗教教派堅稱他們擁有所有的智慧與善良,但世俗主義的主要特征之一就在于沒有這種想壟斷一切的念頭。

    世俗主義并不認為道德和智慧是在某個時間和某個地點從天而降的,而認為它們是由所有人類自然傳承而成。

    這樣一來,當然也就至少有某些價值觀是共通的,并同時存在于世界各地的人類社會,不管是穆斯林、基督徒、印度教徒還是無神論者,都會共同信奉這些價值觀。

     宗教領袖常常向信衆提出非黑即白的選擇題:你要麼是教徒,要麼不是。

    而如果你是教徒,就必須對其他宗教教條堅決說“不”。

    相反,世俗主義者一點兒也不介意同時兼有多種身份。

    對世俗主義者來說,就算你說自己是教徒,每天祈禱、吃齋、朝聖,隻要你願意遵守世俗的道德準則,當然也可以成為世俗社會的一員。

    而世俗的道德準則(事實上,有數百萬穆斯林、基督徒、印度教徒、無神論者也接受了這樣的準則),其實就是真相、同情、平等、自由、勇氣和責任,這些也是現代科學和民主制度的基礎。

     一如所有的道德準則,世俗主義的準則也是一種理想,而非社會現實。

    就像基督教的社會和機構常常偏離基督教的理想,世俗主義的社會和機構也常常與世俗主義的理想相去甚遠。

    中世紀的法國雖然自稱是個基督教的國度,卻充斥着各種不那麼基督教的行為(問問那個時候受壓迫的農民就知道了)。

    至于現代的法國,雖然自稱是個世俗的國家,但從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羅伯斯庇爾(馬克西米連·佛朗索瓦·馬裡·伊西多·德·羅伯斯庇爾(MaximilienFran?oisMarieIsidoredeRobespierre,1758年5月6日-1794年7月28日)法國革命家,法國大革命時期重要的領袖人物,是雅各賓派政府的實際首腦之一。

    羅伯斯庇爾出生于法國北部加來海峽省阿拉斯,父親、祖父和曾祖父都是當地律師,傳說是愛爾蘭移民的後裔。

    1794年6月4日,國民公會全體代表一緻推舉羅伯斯庇爾為主席,7月27日,發生了“熱月政變”,羅伯斯庇爾被逮捕,第二天被送上斷頭台,死時隻有36歲。

    )開始,對于自由就已經定義得非常自由了(問問女性就知道了)。

    這并不代表世俗主義者(不論在法國還是在其他地方)就沒有道德方向,缺乏道德承諾,它隻是讓我們知道,實現理想并不容易。

     世俗主義的理想 那麼,世俗主義的理想究竟是什麼?世俗主義最重視的就是“真相”(truth)。

    這裡的真相必須基于觀察和證據,而非隻單純依靠信仰。

    世俗主義努力不把真相與相信混為一談。

    如果你非常相信某個故事,或許能反映出許多關于你的心理、你的童年或是你的大腦結構等有趣的事,但這一切仍然無法證明這個故事是真的。

    (通常,正是因為故事本身并不真實,才更需要有強烈的信仰。

    ) 此外,世俗主義不特别神化某個團體、某個人或某本書籍,不會認為隻有它能夠判斷真相。

    相反,不管真相以何種方式展現出來(遠古的骨骼化石、遙遠的星系圖像、各種統計數據表格,或各種人類傳統的文本),世俗主義都願意尊崇。

    正是這種對真相的承諾,成為現代科學的基礎,讓人類能夠破解原子、破譯基因組、追溯生命的演化過程,以及理解人類本身的曆史。

     世俗主義重視的另一項則是“同情”(compassion)。

    世俗主義的倫理并不在于聽從這個神或那個神的教誨,而在于深刻理解各種痛苦。

    例如,世俗主義之所以禁止殺人,并不是因為什麼古代典籍記載不該殺人,而是因為殺戮行為會給民衆造成巨大痛苦。

    有些人之所以不殺人,隻是因為“神這麼說”,但這種理由其實令人相當不安,也頗為危險。

    這些人不殺人的理由隻是因為“聽話”,而不是出于自身的同情與憐憫,那麼如果他們相信自己的神命令他們去殺死異教徒、女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