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戰争:永遠...

關燈
初,俄羅斯在高加索和烏克蘭的戰争,實在稱不上非常成功。

    雖然戰争提升了俄羅斯作為大國的聲望,但收獲的不信任感和仇恨也水漲船高。

    就經濟而言,更是不劃算,僅靠克裡米亞的旅遊景點,以及盧甘斯克和頓涅茨克殘破的蘇聯時代的工廠,這場戰争根本入不敷出,更别談還有外國抽離資金、國際制裁的成本。

    想看到俄羅斯這種政策的局限,隻要對比近20年中國的情況便一目了然:中國維持和平,經濟大幅邁進;俄羅斯取得“勝利”,經濟卻停滞不前。

     雖然莫斯科嘴上說得好聽,但是俄羅斯自己很清楚這些軍事投機行動究竟花了多少成本、帶來多少收益,所以現在才會一直小心翼翼,不讓局勢繼續惡化。

    俄羅斯一直遵守着校園霸淩的潛規則:“要打就挑最弱的,而且别打得太狠,免得老師出手。

    ”如果普京在發動戰争的時候真的以斯大林、彼得大帝或成吉思汗為榜樣,那麼俄羅斯的坦克應該早已沖向格魯吉亞和烏克蘭的首都,甚至一路沖向華沙和柏林。

    隻不過,普京既不是成吉思汗,也不是斯大林。

    他似乎比誰都知道,軍力在21世紀的作用有限,而且一場成功的戰争必定是一場懂得克制的戰争。

    就算在叙利亞,雖然俄羅斯空襲轟炸毫不留情,但普京一直盡量減少派出地面部隊,把近距離交戰留給别人,而且避免戰火蔓延到鄰國。

     事實上,從俄羅斯的觀點來看,近年來的種種舉動雖然看似侵略,但并非打算開啟新一輪全球戰争,隻是想加強自己目前薄弱的防禦。

    俄羅斯大可指出,在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簽訂和平條約之後,俄羅斯就被視為“戰敗國”,美國和北約趁俄羅斯國力較弱,便無視承諾,将北約版圖擴大到東歐乃至之前蘇聯的一些加盟共和國。

    西方還進一步不顧俄羅斯在中東的利益,以荒謬的借口入侵塞爾維亞和伊拉克,于是俄羅斯認識到必須靠自己的軍力,才能讓自己的勢力範圍免受西方侵犯。

    從這個角度來看,俄羅斯近來之所以采取這些軍事行動,除了普京該負責,克林頓和小布什同樣難辭其咎。

     當然,俄羅斯在格魯吉亞、烏克蘭和叙利亞的軍事行動可能隻是序幕,後面隐藏着更大膽的帝國計劃。

    而且,就算普京目前并未認真計劃征服全球,成功也可能會讓他的野心膨脹。

    但還是要記住,普京執掌的俄羅斯的國力仍遠遠不及斯大林執掌的蘇聯;除非有其他國家加入,否則它連一場新的冷戰都無力維持,全面的世界大戰就更别提了。

    俄羅斯人口近1.5億,國内生産總值(GDP)1.3萬億美元,但兩者都不及美國(3.25億人,19萬億美元)或歐盟(5億人,21萬億美元)。

    如果将美國和歐盟合計,人數足足是俄羅斯的5.5倍,GDP是俄羅斯的30多倍。

     近年來的科技發展,則讓實際差距變得更大。

    蘇聯在20世紀中葉達到頂峰,當時其重工業是全球經濟的火車頭,而蘇聯的政治制度也有利于大規模生産拖拉機、卡車、坦克和洲際彈道導彈。

    時至今日,信息科技和生物科技的重要性超越了重工業,但這兩方面都是俄羅斯的弱項。

    雖然俄羅斯在網絡戰争中的表現令人印象深刻,但民間信息科技産業發展的動力不足,經濟絕大部分依靠礦産資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氣。

    雖然這可能足以讓少數特權階層緻富、讓普京掌權,但并不足以使俄羅斯在數字或生物科技軍備競賽中勝出。

     更重要的是,普京統治下的俄羅斯缺乏能夠放諸四海的意識形态。

    在冷戰期間,蘇聯除了能夠向全球派遣軍隊,蘇聯式共産主義在全球也有吸引力。

    相較之下,“普京主義”對古巴、越南或法國的知識分子來說實在沒有吸引力。

    雖然世界上确實可能正流傳着威權式的民族主義,但就其本質而言,很難建立有凝聚力的國際社群。

    舉例來說,無論是波蘭共産主義,還是俄羅斯共産主義,在理論上都會同樣緻力于争取所有工人階級的共同利益。

    但如果是波蘭民族主義和俄羅斯民族主義,從定義上,利益就必然彼此沖突。

    普京崛起,刺激波蘭民族主義高漲,隻會讓波蘭比之前更加反俄。

     因此,雖然俄羅斯放出了堪稱全球規模的假消息,并進行颠覆活動,希望拆散北約和歐盟,但是不太可能開展全球規模的實際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