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戰争:永遠...
關燈
小
中
大
這個在21世紀初崛起的大國,則是自1979年對越反擊戰之後,便竭力避免一切武裝沖突。
此外,中國的崛起很大程度上依靠經濟因素,效仿的不是1914年以前日、德、意三國的帝國體制,而是1945年以後日、德、意三國的經濟奇迹。
在這些案例中,都是不耗費一顆子彈,就促進了經濟繁榮,取得了地緣政治的影響力。
即便在中東這個全球戰火燃燒得最旺的地區,各個地方勢力也不知道如何發動一場成功的戰争。
兩伊戰争讓伊朗長期動蕩,而且可以說一無所獲,之後伊朗也開始避免所有直接軍事對抗。
雖然伊朗資助從伊拉克到也門的各種地方運動,并派遣革命衛隊(RevolutionaryGuards)協助在叙利亞和黎巴嫩的盟友,但到目前為止,一直沒有入侵任何國家。
伊朗最近成為該地區的霸主,依靠的不是在戰場上取得的輝煌勝利,而是不聲不響取得的:兩個主要敵人(美國和伊拉克)困于戰場而難以脫身,讓它們對中東這個泥沼的興趣大減,于是伊朗坐享豐厚的戰果。
以色列也是如此。
以色列最後一場成功的戰争發生在1967年。
在那之後,雖然以色列日益繁榮興盛,但在這個過程中發生的諸多戰争絕非助力,而是負擔。
多半時候,雖然它擴張了領土,卻讓自己背上沉重的經濟負擔、束手束腳的政治責任。
以色列的情形很像伊朗,其地緣政治地位的提升,并非通過發動成功的戰争,而是通過避免貿然發動戰争。
于是,雖然在伊拉克、叙利亞和利比亞的戰争讓以色列過去的敵方元氣大傷,但以色列隻是保持冷眼旁觀。
沒有卷入叙利亞内戰,可以說是以色列總理内塔尼亞胡(本雅明·内塔尼亞胡,出生于特拉維夫,以色列政治人物,他是以色列第九任總理(1996年—1999年)和當時利庫德集團的黨魁,他也是至今為止唯一一位在以色列建國後出生的總理。
2003年任以色列财政部長。
2005年8月9日,因反對時任總理阿裡埃勒·沙龍單方面從加沙地帶撤軍的政策而辭去财政部長一職。
2005年12月20日他再任利庫德集團黨魁。
2009年3月31日,他再次出任以色列政府總理。
2015年3月17日,本雅明·内塔尼亞胡領導的利庫德集團在以色列第20屆議會選舉中取得勝利。
2018年6月12日,内塔尼亞胡接受以色列警方新一輪調查,調查内容涉及國防部官員采購作弊案及牽涉其本人的利益交換案。
)最偉大的政治成就(至少到2018年3月為止)。
隻要有決心,以色列國防軍短短一周就可以奪下大馬士革,但這對以色列到底有什麼好處?如果以色列國防軍真想占領加沙、推翻哈馬斯政權,更是輕而易舉,但以色列也一再拒絕這個選項。
雖然以色列政客手中的軍事實力十分強大,也總會發表鷹派言辭,但心知肚明,發動戰争幾乎無利可圖。
正像美國、中國、德國、日本、伊朗等國,以色列似乎也了解,到21世紀,最成功的策略就是作壁上觀,讓其他人為自己打仗。
克裡姆林宮的看法 到目前為止,21世紀強權成功的唯一例子,就是俄羅斯得到克裡米亞。
2014年2月,該地并入俄羅斯聯邦。
俄羅斯幾乎沒有發動戰役,就取得了在戰略上極為關鍵的領土,讓鄰國心生恐懼,也讓自己再次跻身世界強國。
其實,這次軍事行動可以說因為兩個特殊情況,才得以成功:首先,不論是烏克蘭軍隊,還是當地居民,對俄羅斯都無心激烈反抗;其次,其他強國也并未直接介入幹涉這場危機。
這些情況在全球其他地方很難再現。
如果發動成功戰争的先決條件在于敵方無意抵抗,那麼這種條件自然極少能得到滿足。
事實上,俄羅斯在克裡米亞取得成功之後,想在烏克蘭其他地區依樣畫葫蘆,碰上的反抗就特别激烈,例如,在烏克蘭東部的戰争就陷入僵局,徒勞無功。
更糟糕的是(對俄羅斯來說),這場戰争激起了烏克蘭的反俄情緒,将烏克蘭從盟友變為死敵。
就像美國在第一次海灣戰争中嘗到甜頭,就不自量力地企圖染指伊拉克,俄羅斯也可能因為在克裡米亞取得成功,就誤以為自己有能力吞下烏克蘭。
整體而言,21世紀
此外,中國的崛起很大程度上依靠經濟因素,效仿的不是1914年以前日、德、意三國的帝國體制,而是1945年以後日、德、意三國的經濟奇迹。
在這些案例中,都是不耗費一顆子彈,就促進了經濟繁榮,取得了地緣政治的影響力。
即便在中東這個全球戰火燃燒得最旺的地區,各個地方勢力也不知道如何發動一場成功的戰争。
兩伊戰争讓伊朗長期動蕩,而且可以說一無所獲,之後伊朗也開始避免所有直接軍事對抗。
雖然伊朗資助從伊拉克到也門的各種地方運動,并派遣革命衛隊(RevolutionaryGuards)協助在叙利亞和黎巴嫩的盟友,但到目前為止,一直沒有入侵任何國家。
伊朗最近成為該地區的霸主,依靠的不是在戰場上取得的輝煌勝利,而是不聲不響取得的:兩個主要敵人(美國和伊拉克)困于戰場而難以脫身,讓它們對中東這個泥沼的興趣大減,于是伊朗坐享豐厚的戰果。
以色列也是如此。
以色列最後一場成功的戰争發生在1967年。
在那之後,雖然以色列日益繁榮興盛,但在這個過程中發生的諸多戰争絕非助力,而是負擔。
多半時候,雖然它擴張了領土,卻讓自己背上沉重的經濟負擔、束手束腳的政治責任。
以色列的情形很像伊朗,其地緣政治地位的提升,并非通過發動成功的戰争,而是通過避免貿然發動戰争。
于是,雖然在伊拉克、叙利亞和利比亞的戰争讓以色列過去的敵方元氣大傷,但以色列隻是保持冷眼旁觀。
沒有卷入叙利亞内戰,可以說是以色列總理内塔尼亞胡(本雅明·内塔尼亞胡,出生于特拉維夫,以色列政治人物,他是以色列第九任總理(1996年—1999年)和當時利庫德集團的黨魁,他也是至今為止唯一一位在以色列建國後出生的總理。
2003年任以色列财政部長。
2005年8月9日,因反對時任總理阿裡埃勒·沙龍單方面從加沙地帶撤軍的政策而辭去财政部長一職。
2005年12月20日他再任利庫德集團黨魁。
2009年3月31日,他再次出任以色列政府總理。
2015年3月17日,本雅明·内塔尼亞胡領導的利庫德集團在以色列第20屆議會選舉中取得勝利。
2018年6月12日,内塔尼亞胡接受以色列警方新一輪調查,調查内容涉及國防部官員采購作弊案及牽涉其本人的利益交換案。
)最偉大的政治成就(至少到2018年3月為止)。
隻要有決心,以色列國防軍短短一周就可以奪下大馬士革,但這對以色列到底有什麼好處?如果以色列國防軍真想占領加沙、推翻哈馬斯政權,更是輕而易舉,但以色列也一再拒絕這個選項。
雖然以色列政客手中的軍事實力十分強大,也總會發表鷹派言辭,但心知肚明,發動戰争幾乎無利可圖。
正像美國、中國、德國、日本、伊朗等國,以色列似乎也了解,到21世紀,最成功的策略就是作壁上觀,讓其他人為自己打仗。
克裡姆林宮的看法 到目前為止,21世紀強權成功的唯一例子,就是俄羅斯得到克裡米亞。
2014年2月,該地并入俄羅斯聯邦。
俄羅斯幾乎沒有發動戰役,就取得了在戰略上極為關鍵的領土,讓鄰國心生恐懼,也讓自己再次跻身世界強國。
其實,這次軍事行動可以說因為兩個特殊情況,才得以成功:首先,不論是烏克蘭軍隊,還是當地居民,對俄羅斯都無心激烈反抗;其次,其他強國也并未直接介入幹涉這場危機。
這些情況在全球其他地方很難再現。
如果發動成功戰争的先決條件在于敵方無意抵抗,那麼這種條件自然極少能得到滿足。
事實上,俄羅斯在克裡米亞取得成功之後,想在烏克蘭其他地區依樣畫葫蘆,碰上的反抗就特别激烈,例如,在烏克蘭東部的戰争就陷入僵局,徒勞無功。
更糟糕的是(對俄羅斯來說),這場戰争激起了烏克蘭的反俄情緒,将烏克蘭從盟友變為死敵。
就像美國在第一次海灣戰争中嘗到甜頭,就不自量力地企圖染指伊拉克,俄羅斯也可能因為在克裡米亞取得成功,就誤以為自己有能力吞下烏克蘭。
整體而言,21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