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戰争:永遠...

關燈
過去幾十年是人類曆史上最平靜的時代。

    早期農業社會,因人類暴力而死的人約占所有死亡人數的15%,在20世紀約占5%,而在今天隻占1%。

    然而,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國際形勢急速惡化,好戰心态卷土重來,各國軍費開支不斷增加。

    專家和大衆都擔心,正如1914年奧匈帝國斐迪南大公遭到刺殺,随後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2018年在叙利亞沙漠發生的某些事件或在朝鮮半島出現的不明智舉動,也可能點燃全球沖突的導火索。

     鑒于全球局勢日益緊張,加上華盛頓和平壤等地的領導人的人格特質,人們有這種擔心也可以理解。

    然而,2018年和1914年之間有幾個關鍵差異。

    特别是在1914年,戰争對全球各地的精英其實是很有吸引力的選項,因為當時有許多具體實例證明,如果能打一場成功的戰争,就能促進經濟發展,提升政治實力。

    相較之下,2018年,成功的戰争簡直成了瀕危物種。

     從亞述帝國(亞述帝國(英語:Assyriaempire,公元前935年—前612年)是興起于美索不達米亞(即兩河流域,今伊拉克境内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一帶)的國家,使用的語言有阿拉米語,阿卡德語等。

    公元前8世紀末,亞述逐步強大,先後征服了小亞細亞東部、叙利亞、腓尼基、巴勒斯坦、巴比倫尼亞和埃及等地。

    國都定于尼尼微(今伊拉克摩蘇爾附近)。

    亞述人在兩河流域古代曆史上頻繁活動時間前後約有二千年。

    後來亞述人失去了霸主地位,不再有獨立的國家了。

    )和秦朝開始,各大帝國通常都依靠暴力征服而建立。

    1914年也是如此,各主要強權都是因為打了成功的戰争,才得到當時的地位。

    舉例來說,日本分别擊敗中國和俄國,于是成為地區強權;德國擊敗奧匈帝國和法國,于是在歐洲居于領導地位;英國則在全球打出一系列精彩的小型戰争,于是創造了全球最大、最繁榮的帝國。

    1882年,英軍占領埃及,并且在決定性的泰勒凱比爾戰役(BattleofTelel-Kebir)中隻損失了57名士兵。

    在我們這個時代,西方國家如果占領某個伊斯蘭國家,後果隻會是一場噩夢;但想當初,在泰勒凱比爾戰役後,英軍幾乎沒有受到任何武裝抵抗,就控制了尼羅河河谷和戰略要地蘇伊士運河超過60年。

    當時其他歐洲強權也模仿英國,不論是法國、意大利,還是比利時,當它們的軍隊打算踏上越南、利比亞或剛果的土地時,唯一擔心的隻是被别人捷足先登。

     即使美國,其強權地位也是由其軍事實力撐腰,而不隻是因為其經濟實力。

    美國在1846年入侵墨西哥,占領加利福尼亞、内華達、猶他、亞利桑那、新墨西哥等地,也控制了科羅拉多、堪薩斯、懷俄明(懷俄明州位于美國西部落基山區。

    州輪廓近似正方形。

    北接蒙大拿州,東界南達科他和内布拉斯加州,南鄰科羅拉多州,西南與猶他州毗連,西與愛達荷州接壤。

    面積為253596km2,在50州内列第9位。

    人口515004(2006年)。

    首府夏延位于該州東南角。

    州名來自印第安語,其含義是“大草原”或“山與谷相間”。

    )和俄克拉何馬的部分地區。

    最後簽訂的和約,也使之前美國吞并得克薩斯共和國成為既定事實。

    美墨戰争中,約有13000名美國士兵死亡,但國土增加了230萬平方公裡(超過法國、英國、德國、西班牙和意大利的面積之和),這可以說是這千年期間最劃算的“交易”。

     因此在1914年,華盛頓、倫敦和柏林的精英都很清楚什麼是一場成功的戰争,從中能獲得多少利益。

    相較之下,2018年的全球精英有充分的理由認為這種“成功的戰争”幾乎絕迹了。

    雖然某些獨裁者和非國家行為者(non-stateactor)仍然能依靠戰争蓬勃發展,但各個大國似乎已經不知道如何做到這一點。

     在美國人的記憶中,最重大的一場勝利就是美國在冷戰中獲勝,但這場勝利卻不是依靠激烈的軍事交鋒。

    在第一次海灣戰争中,美國曾經短暫嘗到過去那種老派軍事榮譽的甜美滋味,但食髓知味的後果,就是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軍事行動慘不忍睹,浪費了幾萬億美元。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