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恐怖主義:...

關燈
恐怖分子可以說是控制人心的大師。

    他們實際奪走的生命非常少,卻讓幾十億人深感驚恐,也讓歐盟或美國的龐大政體為之震蕩。

    自2001年9月11日以來,每年喪命于恐怖分子之手的平均人數,歐盟約為50人,美國約為10人,中國約為7人,而全球約為2.5萬人(主要在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日利亞和叙利亞)。

    相較之下,每年喪命于車禍的平均人數,歐洲約為8萬人,美國約為4萬人,中國約為27萬人,全球約為125萬人。

    糖尿病和高血糖每年奪走約350萬人的生命,空氣污染則奪走約700萬人的生命。

    為什麼相較于血糖,我們更怕恐怖主義?為什麼政府會因為零星的恐怖襲擊就輸掉選舉,但長期的空氣污染卻沒有這種效應? 正如“恐怖主義”一詞的字面含義所示,這種軍事策略意圖通過傳播恐懼改變政治局勢,而不是為了帶來實質傷害。

    會運用這種策略的,幾乎都是力量弱小、無法對對手造成重大傷害的人。

    當然,所有軍事行動都會傳播恐懼,但在傳統戰争中,恐懼隻是實質傷害的副産品,通常與造成傷害的力量成正比。

    而在恐怖主義中,恐懼就是主角,恐怖分子的真正實力與其所激發的實際恐懼完全不成比例。

     想依靠暴力手段改變政治局勢,并不容易。

    1916年7月1日,索姆河戰役(BattleoftheSomme)開打才一天,已有1.9萬名英國士兵戰死,4萬名英國士兵受傷。

    等到11月戰役結束,雙方傷亡人數超過百萬,其中死亡達30萬人。

    縱然屍橫遍野,歐洲的政治權力平衡卻幾乎毫無改變,要等到再過兩年,又是幾百萬人傷亡之後,一切才終于畫上句号。

     與索姆河戰役相比,恐怖主義簡直不足挂齒。

    2015年11月,巴黎恐怖襲擊事件,造成130餘人死亡;2016年3月,布魯塞爾爆炸事件,造成35人死亡;2017年5月,曼徹斯特體育館爆炸事件,造成22人死亡。

    2002年,巴勒斯坦針對以色列的恐怖活動達到高峰,公交車和餐廳幾乎天天遭到炸彈襲擊,當年造成451名以色列人死亡。

    但在同年,有542名以色列人死于車禍。

    隻有少數恐怖襲擊造成的死亡人數達上百人,例如,1988年泛美航空公司103航班在蘇格蘭洛克比上空爆炸,造成數百人死亡。

    “9·11”恐怖襲擊則創下新紀錄,造成近3000人喪命。

    然而,這和傳統戰争相比,仍然是小巫見大巫。

    即便把1945年以後歐洲所有恐怖襲擊事件造成的傷亡人數加總(包括所有民族主義者、宗教分子、左派和右派團體的受害者),這個數字也遠遠不及第一次世界大戰之中任何一場不那麼出名的戰役中的傷亡人數,如第三次埃納河戰役(BattleoftheAisne,傷亡25萬人)或第十次伊松佐河戰役(BattleoftheIsonzo,傷亡22.5萬人)。

     那麼,恐怖分子怎麼指望自己有什麼影響力呢?他們發動恐怖襲擊之後,對手的士兵、坦克和艦船數量絲毫沒有減少,通信網絡、公路和鐵路基本完好無損,工廠、港口和基地也不動如山。

    其實,恐怖分子所指望的,正在于,雖然幾乎無法破壞對手的任何實質力量,但襲擊造成的恐懼和混亂會讓對手全力出擊,過度反應。

    在恐怖分子的算計之中,激怒對手,讓對手動用其強大的力量來反擊,所造成的軍事和政治風暴絕對會比恐怖分子自己所能造成的更大。

    當風暴形成之後,許多後果都是始料未及的。

    對手會犯下各種錯誤,實施各種暴行,于是輿論開始動搖,中立人士開始改變立場,權力平衡也開始偏移。

     所以,恐怖分子其實就像一隻蒼蠅,想要摧毀一家瓷器店。

    蒼蠅力氣那麼小,連一隻茶杯都動不了,怎樣才能如願?最好的辦法就是找頭公牛,飛進它的耳朵,開始嗡嗡作響,讓這頭公牛因恐懼和憤怒而發狂,在瓷器店裡橫沖直撞。

    這正是“9·11”事件後的情景,恐怖主義分子刺激了美國這頭公牛在中東這家瓷器店橫沖直撞。

    現在,恐怖分子在一片廢墟之中怡然自得。

    其實,世界上像美國這樣容易發怒的公牛實在不少。

     重新洗牌 恐怖主義是軍事戰略的下下策,因為這其實是把決定權交到對手手裡。

    在恐怖襲擊前後,對手能動用的力量不會受到任何影響,完全可以随意挑選。

    一般來說,軍隊在作戰時會不惜一切代價避免出現這種情況。

    一旦發動攻擊,就不僅要激怒敵人,讓敵人反擊,還要讓敵人承受重大的實質傷害,并降低敵人反擊的能力,特别是要摧毀那些最危險的武器和選擇。

     舉例來說,日本在1941年12月偷襲珍珠港,這不是恐怖主義,而是戰争。

    日本無法确定美國會如何報複,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美國在1942年絕對無法派出艦隊前往中國香港或菲律賓地區。

     隻是挑釁對手,卻不去摧毀對手的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