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文化認同:開...
關燈
小
中
大
全球化大大彌補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差異,同時讓人們更容易遇見陌生人,于是人們難免會因為彼此的差異而産生摩擦。
古代盎格魯–撒克遜人的英格蘭與印度帕拉王朝(PalaEmpire)之間的差異,遠遠大于現代英國和現代印度之間的差異,但在阿爾弗雷德大帝(阿爾弗雷德大帝(AlfredtheGreat,古英語:Ælfrēd,Ælfr?d)中文譯名:艾爾弗雷德、阿爾弗雷德等,生卒年從848/849年~899年10月26日。
韋塞克斯(Wessex)的國王,在位從871年至899年。
阿爾弗雷德(古英語:?lfrēd,英語:Alfred;849年-899年10月26日)也譯作阿佛列、艾爾弗雷德等,是英格蘭盎格魯-撒克遜時期韋塞克斯王朝的國王,他也是英國曆史上真正第一位稱呼自己為“盎格魯-撒克遜之王”的君主。
由于其英勇的統帥臣民對抗北歐維京海盜民族的入侵,被後世尊稱為阿爾弗雷德大帝(AlfredtheGreat)同時也是英國唯一一位被授予“大帝”(theGreat)名号的君主,他也被後人尊稱為“英國國父”。
)的時候,可沒有英國航空公司提供的德裡和倫敦之間的直飛航班。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跨過國界,追求工作機會、安全保障,以及更美好的未來,但這同時也會挑戰政治系統,以及過去人口流動不明顯時塑造的集體身份認同,他們需要決定如何面對、同化甚至驅逐這些陌生人。
目前對這個問題感受最深切的地方就是歐洲。
歐盟成立的時候,承諾要超越法國、德國、西班牙和希臘文化之間的差異,但現在它卻可能因為無法調和歐洲人與非洲、中東移民之間的文化差異而崩潰。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一開始正是由于歐洲成功建立了繁榮的多元文化體系,才會吸引那麼多移民前赴後繼。
叙利亞人想移民到德國,而不想移民到沙特阿拉伯、伊朗、俄羅斯或日本,并不是因為德國更近或更富裕,而是因為德國在歡迎和接納移民方面做得更好。
随着難民和移民潮越來越洶湧,歐洲内部開始出現不同反應,引發對歐洲身份認同及未來的激烈讨論。
有些歐洲人要求歐洲關閉大門。
是否可以說這些人背離了歐洲多元文化和寬容的理想,或者隻是做出明智的選擇,希望避免災難?有些人則呼籲把門開得更大些。
難道這些人是忠于歐洲核心價值,或者不負責任地給歐盟加上了不可承受之重?關于移民問題的讨論,最後常常演變成雙方無謂的叫嚣,而非真正聽取對方的意見。
為了把事情說清楚,或許可以把移民比作一項協議,協議内容包括以下三項條款: 第一條:東道國允許移民進入。
第二條:作為回報,移民至少必須接受東道國的核心規範和價值觀,甚至需要放棄自己原有的某些傳統規範和價值觀。
第三條:如果移民同化到一定程度,就會慢慢成為東道國平等且正式的一員,這時“他們”也就成為“我們”。
以上三項條款引出各自關于精确含義的讨論。
另外,還有第四項讨論内容,即如何履行協議。
現在談移民問題時,如果把四項讨論混為一談,人們将無法确定重點,因此最好把這些讨論區分開。
讨論一:移民協議的第一條隻說了東道國允許移民進入,但這究竟是一種責任,還是一種施舍?東道國是否有義務向所有人敞開大門,或是否有權選擇讓哪些人進入,甚至完全拒絕移民?支持移民主義的人似乎認為各國有道德上的責任,不僅應該接收難民,還應該接收那些因為國家貧困而希望尋找工作和更美好未來的人。
特别是在這樣一個全球化的世界裡,人人都對全人類有道義責任。
如果推卸這些責任,就是隻想着自己甚至就是種族主義者。
此外,許多支持移民主義的人強調,想徹底阻止移民是不可能的事,不管砌了多少高牆、修築了多少隔離欄,絕望的人都能找到辦法跨越邊界。
所以與其把這一切逼到暗處,成為充斥人口販運、非法勞工和流浪兒童的龐大地下社會,還不如将移民機制合法化,公開處理。
反移民主義者認為,隻要動用足夠的武力,就能徹底阻擋移民。
除了對在鄰國真的遭受殘酷迫害的難民放行之外,并無義務敞開國門。
土耳其或許就有道德義務,讓已經被逼到絕路的叙利亞難民跨越邊界。
如果這些難民接下來想去瑞典,瑞典并沒有義務接收他們。
如果是想尋求工作或福利的移民,則完全由東道國決定是否要接收他,以及采用怎樣的接收條件。
反移民主義者強調,每個人類群體最基本的一項權利就是抵禦入侵,不論入侵的是軍隊,還是移民。
瑞典人依靠過往的辛勤工作及無數犧牲,才建立繁榮的自由民主政體。
如果叙利亞人沒有選擇這麼做,産生的問題可不能強加到瑞典人頭上。
如果瑞典選民不希望接收更多的叙利亞移民,無論原因是什麼,他們都有拒絕的權利。
而且即便他們願意接收某些移民,大家也要知道這是一種憐憫,而非履行義務。
換言之,獲準進入瑞典的移民不論得到怎樣的對待都應該心存感激,而不能認為自己成了主人,還想提出各種要求。
此外,反移民主義者還會說,任何國家都能自己決定自己的移民政策,除了可以要求移民身家清白、學有所長,甚至還能要求移民所信仰的宗教。
如果以色列隻想接收猶太人,波蘭隻願意接收信仰基督教的中東難民,那麼這雖然令人反感,但完全是以色列或波蘭選民的權利。
麻煩的是,人類在很多時候總是希望魚與熊掌兼得。
許多國家會對非法移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願意引進短期外國勞動力,就是為了利用外國人的幹勁、
古代盎格魯–撒克遜人的英格蘭與印度帕拉王朝(PalaEmpire)之間的差異,遠遠大于現代英國和現代印度之間的差異,但在阿爾弗雷德大帝(阿爾弗雷德大帝(AlfredtheGreat,古英語:Ælfrēd,Ælfr?d)中文譯名:艾爾弗雷德、阿爾弗雷德等,生卒年從848/849年~899年10月26日。
韋塞克斯(Wessex)的國王,在位從871年至899年。
阿爾弗雷德(古英語:?lfrēd,英語:Alfred;849年-899年10月26日)也譯作阿佛列、艾爾弗雷德等,是英格蘭盎格魯-撒克遜時期韋塞克斯王朝的國王,他也是英國曆史上真正第一位稱呼自己為“盎格魯-撒克遜之王”的君主。
由于其英勇的統帥臣民對抗北歐維京海盜民族的入侵,被後世尊稱為阿爾弗雷德大帝(AlfredtheGreat)同時也是英國唯一一位被授予“大帝”(theGreat)名号的君主,他也被後人尊稱為“英國國父”。
)的時候,可沒有英國航空公司提供的德裡和倫敦之間的直飛航班。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跨過國界,追求工作機會、安全保障,以及更美好的未來,但這同時也會挑戰政治系統,以及過去人口流動不明顯時塑造的集體身份認同,他們需要決定如何面對、同化甚至驅逐這些陌生人。
目前對這個問題感受最深切的地方就是歐洲。
歐盟成立的時候,承諾要超越法國、德國、西班牙和希臘文化之間的差異,但現在它卻可能因為無法調和歐洲人與非洲、中東移民之間的文化差異而崩潰。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一開始正是由于歐洲成功建立了繁榮的多元文化體系,才會吸引那麼多移民前赴後繼。
叙利亞人想移民到德國,而不想移民到沙特阿拉伯、伊朗、俄羅斯或日本,并不是因為德國更近或更富裕,而是因為德國在歡迎和接納移民方面做得更好。
随着難民和移民潮越來越洶湧,歐洲内部開始出現不同反應,引發對歐洲身份認同及未來的激烈讨論。
有些歐洲人要求歐洲關閉大門。
是否可以說這些人背離了歐洲多元文化和寬容的理想,或者隻是做出明智的選擇,希望避免災難?有些人則呼籲把門開得更大些。
難道這些人是忠于歐洲核心價值,或者不負責任地給歐盟加上了不可承受之重?關于移民問題的讨論,最後常常演變成雙方無謂的叫嚣,而非真正聽取對方的意見。
為了把事情說清楚,或許可以把移民比作一項協議,協議内容包括以下三項條款: 第一條:東道國允許移民進入。
第二條:作為回報,移民至少必須接受東道國的核心規範和價值觀,甚至需要放棄自己原有的某些傳統規範和價值觀。
第三條:如果移民同化到一定程度,就會慢慢成為東道國平等且正式的一員,這時“他們”也就成為“我們”。
以上三項條款引出各自關于精确含義的讨論。
另外,還有第四項讨論内容,即如何履行協議。
現在談移民問題時,如果把四項讨論混為一談,人們将無法确定重點,因此最好把這些讨論區分開。
讨論一:移民協議的第一條隻說了東道國允許移民進入,但這究竟是一種責任,還是一種施舍?東道國是否有義務向所有人敞開大門,或是否有權選擇讓哪些人進入,甚至完全拒絕移民?支持移民主義的人似乎認為各國有道德上的責任,不僅應該接收難民,還應該接收那些因為國家貧困而希望尋找工作和更美好未來的人。
特别是在這樣一個全球化的世界裡,人人都對全人類有道義責任。
如果推卸這些責任,就是隻想着自己甚至就是種族主義者。
此外,許多支持移民主義的人強調,想徹底阻止移民是不可能的事,不管砌了多少高牆、修築了多少隔離欄,絕望的人都能找到辦法跨越邊界。
所以與其把這一切逼到暗處,成為充斥人口販運、非法勞工和流浪兒童的龐大地下社會,還不如将移民機制合法化,公開處理。
反移民主義者認為,隻要動用足夠的武力,就能徹底阻擋移民。
除了對在鄰國真的遭受殘酷迫害的難民放行之外,并無義務敞開國門。
土耳其或許就有道德義務,讓已經被逼到絕路的叙利亞難民跨越邊界。
如果這些難民接下來想去瑞典,瑞典并沒有義務接收他們。
如果是想尋求工作或福利的移民,則完全由東道國決定是否要接收他,以及采用怎樣的接收條件。
反移民主義者強調,每個人類群體最基本的一項權利就是抵禦入侵,不論入侵的是軍隊,還是移民。
瑞典人依靠過往的辛勤工作及無數犧牲,才建立繁榮的自由民主政體。
如果叙利亞人沒有選擇這麼做,産生的問題可不能強加到瑞典人頭上。
如果瑞典選民不希望接收更多的叙利亞移民,無論原因是什麼,他們都有拒絕的權利。
而且即便他們願意接收某些移民,大家也要知道這是一種憐憫,而非履行義務。
換言之,獲準進入瑞典的移民不論得到怎樣的對待都應該心存感激,而不能認為自己成了主人,還想提出各種要求。
此外,反移民主義者還會說,任何國家都能自己決定自己的移民政策,除了可以要求移民身家清白、學有所長,甚至還能要求移民所信仰的宗教。
如果以色列隻想接收猶太人,波蘭隻願意接收信仰基督教的中東難民,那麼這雖然令人反感,但完全是以色列或波蘭選民的權利。
麻煩的是,人類在很多時候總是希望魚與熊掌兼得。
許多國家會對非法移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願意引進短期外國勞動力,就是為了利用外國人的幹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