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宗教:神祇隻...
關燈
小
中
大
到目前為止,不論是現代的意識形态、科學專家,還是國家政府,都無法為人類未來提出可行的願景。
從人類宗教傳統的深井裡,是否能汲取出這樣甜美的願景?或許在《聖經》《古蘭經》《吠陀經》的字裡行間,早有答案等着我們。
沒有信仰的世俗之人,可能會對這種想法嗤之以鼻,也可能會感到擔心。
各種宗教經典或許在中世紀很有影響力,但到了人工智能、生物工程、全球變暖和網絡戰争的時代,怎麼可能還由它們來指引我們?隻不過,真正沒有信仰的人其實是少數。
比起進化論,仍然有數十億人更相信《古蘭經》或《聖經》。
印度、土耳其和美國等諸多國家雖然大不相同,但政治都同樣受到宗教運動的影響。
宗教之間的敵意更讓尼日利亞和菲律賓等國的内部沖突火上澆油。
那麼,基督教、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等現在到底還能發揮多少作用?這些宗教能幫助我們解決目前的主要問題嗎?想要讨論傳統宗教在21世紀的作用,得先把問題分成三類: 1.技術問題。
例如,在氣候幹燥的國家,農民如何應對全球變暖造成的嚴重幹旱? 2.政策問題。
例如,各國政府應該采取什麼措施,才能預防全球變暖? 3.身份認同問題。
例如,我真的需要在意世界另一邊的農民有什麼問題嗎?還是隻要關心自己的部落或國家的人就好? 正如我們接下來會提到的,傳統宗教基本上與技術和政策問題的關系不大,卻和身份認同問題息息相關,隻不過多半是造成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
技術問題:基督教農業 在前現代時期,宗教要負責解決許多世俗領域的技術問題,例如農業。
各種神聖曆法會告訴你什麼時候該播種,什麼時候要收獲。
另外,配合寺廟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害蟲不興。
如果發生幹旱或蝗蟲肆虐等農業災害,農民就會請祭司或牧師等神職人員來和衆神交涉。
此外,醫學也屬于宗教的領域。
幾乎所有的先知、大師和薩滿巫師都兼任醫生,耶稣也花了不少時間為患者治病,讓盲者得見、啞者得言、狂者重獲神智。
不管你是住在古埃及,還是中世紀的歐洲,生了病可能要找巫醫而不是醫生,去的是寺院而不是醫院。
現在,醫療已經由生物學家和外科醫生接手,不再靠神職人員或誰來行神迹。
如果現在埃及遭遇蝗災,埃及人可能還是會向真主安拉求援(反正沒什麼損失),但他們絕不會忘記同時找來化學家、昆蟲學家和遺傳學家,努力研發更有效的殺蟲劑、更能抗蟲的小麥品種。
如果某位虔誠的印度教徒的孩子患上了嚴重的麻疹,這位父親會向醫神昙梵陀利(Dhanvantari)祈禱,也會在當地的寺廟供上鮮花和甜點;但首先,他得先把孩子送到最近的醫院,交給那裡的醫生醫治。
即便精神疾病這個宗教治療師的最後據點,也正逐漸轉移到科學家手中。
原本的惡魔學改成了神經學,驅魔術改成了百憂解。
可以說科學大獲全勝,也改變了我們對宗教的看法。
我們不再認為農業和醫學與宗教有關,就連許多宗教狂熱分子也好像集體得了失憶症,甯可忘記傳統宗教曾經主張這些領域都歸它管轄。
狂熱分子說:“現在找工程師和醫生又怎樣?這證明不了什麼。
從一開始就是宗教歸宗教、醫歸醫、農歸農。
” 傳統宗教之所以輸掉這麼多地盤,老實說就是因為它在農業或醫療保健上的表現實在不好。
各家祭司或各方大師的真正專長從來就不是降雨、治療、預言或魔法,而一直都隻是诠釋。
要想當一個祭司,重點不是知道怎麼跳祈雨舞,結束幹旱,而是知道如何在祈雨舞失敗的時候找到借口,并讓人們繼續信神,就算人們所有的祈禱神似乎都聽不到。
正是因為宗教人士太注重诠釋,一旦面對科學,就會處于劣勢。
雖然科學家也會投機取巧和扭曲證據,但說到底,科學的真正意義還是在于願意承認失敗、嘗試不同的方法。
正因為如此,科學家逐漸學會怎樣種出更優良的作物、研制出更好的藥物,但祭司和大師隻學會了怎麼找出更好的借口。
幾個世紀以來,就連最虔誠的信徒都開始注意到這種差異,于是宗教權威在越來越多的科技領域節節敗退。
這一點也逐漸讓整個世界逐漸走向共同的文明,畢竟隻要東西真的有用,人人都會用。
政策問題:伊斯蘭教經濟學 雖然科學能明确解答如何治療麻疹等技術問題,但當科學家面對政策問題時卻會各說各話。
幾乎所有的科學家都認同全球變暖是一個事實,但對于經濟該如何應對這種威脅,卻無法達成共識。
然而,這并不代表傳統宗教就能解決問題。
古代宗教經典在現代經濟中就是發揮不了什麼作用,而且現代經濟的主要分歧(
從人類宗教傳統的深井裡,是否能汲取出這樣甜美的願景?或許在《聖經》《古蘭經》《吠陀經》的字裡行間,早有答案等着我們。
沒有信仰的世俗之人,可能會對這種想法嗤之以鼻,也可能會感到擔心。
各種宗教經典或許在中世紀很有影響力,但到了人工智能、生物工程、全球變暖和網絡戰争的時代,怎麼可能還由它們來指引我們?隻不過,真正沒有信仰的人其實是少數。
比起進化論,仍然有數十億人更相信《古蘭經》或《聖經》。
印度、土耳其和美國等諸多國家雖然大不相同,但政治都同樣受到宗教運動的影響。
宗教之間的敵意更讓尼日利亞和菲律賓等國的内部沖突火上澆油。
那麼,基督教、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等現在到底還能發揮多少作用?這些宗教能幫助我們解決目前的主要問題嗎?想要讨論傳統宗教在21世紀的作用,得先把問題分成三類: 1.技術問題。
例如,在氣候幹燥的國家,農民如何應對全球變暖造成的嚴重幹旱? 2.政策問題。
例如,各國政府應該采取什麼措施,才能預防全球變暖? 3.身份認同問題。
例如,我真的需要在意世界另一邊的農民有什麼問題嗎?還是隻要關心自己的部落或國家的人就好? 正如我們接下來會提到的,傳統宗教基本上與技術和政策問題的關系不大,卻和身份認同問題息息相關,隻不過多半是造成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
技術問題:基督教農業 在前現代時期,宗教要負責解決許多世俗領域的技術問題,例如農業。
各種神聖曆法會告訴你什麼時候該播種,什麼時候要收獲。
另外,配合寺廟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害蟲不興。
如果發生幹旱或蝗蟲肆虐等農業災害,農民就會請祭司或牧師等神職人員來和衆神交涉。
此外,醫學也屬于宗教的領域。
幾乎所有的先知、大師和薩滿巫師都兼任醫生,耶稣也花了不少時間為患者治病,讓盲者得見、啞者得言、狂者重獲神智。
不管你是住在古埃及,還是中世紀的歐洲,生了病可能要找巫醫而不是醫生,去的是寺院而不是醫院。
現在,醫療已經由生物學家和外科醫生接手,不再靠神職人員或誰來行神迹。
如果現在埃及遭遇蝗災,埃及人可能還是會向真主安拉求援(反正沒什麼損失),但他們絕不會忘記同時找來化學家、昆蟲學家和遺傳學家,努力研發更有效的殺蟲劑、更能抗蟲的小麥品種。
如果某位虔誠的印度教徒的孩子患上了嚴重的麻疹,這位父親會向醫神昙梵陀利(Dhanvantari)祈禱,也會在當地的寺廟供上鮮花和甜點;但首先,他得先把孩子送到最近的醫院,交給那裡的醫生醫治。
即便精神疾病這個宗教治療師的最後據點,也正逐漸轉移到科學家手中。
原本的惡魔學改成了神經學,驅魔術改成了百憂解。
可以說科學大獲全勝,也改變了我們對宗教的看法。
我們不再認為農業和醫學與宗教有關,就連許多宗教狂熱分子也好像集體得了失憶症,甯可忘記傳統宗教曾經主張這些領域都歸它管轄。
狂熱分子說:“現在找工程師和醫生又怎樣?這證明不了什麼。
從一開始就是宗教歸宗教、醫歸醫、農歸農。
” 傳統宗教之所以輸掉這麼多地盤,老實說就是因為它在農業或醫療保健上的表現實在不好。
各家祭司或各方大師的真正專長從來就不是降雨、治療、預言或魔法,而一直都隻是诠釋。
要想當一個祭司,重點不是知道怎麼跳祈雨舞,結束幹旱,而是知道如何在祈雨舞失敗的時候找到借口,并讓人們繼續信神,就算人們所有的祈禱神似乎都聽不到。
正是因為宗教人士太注重诠釋,一旦面對科學,就會處于劣勢。
雖然科學家也會投機取巧和扭曲證據,但說到底,科學的真正意義還是在于願意承認失敗、嘗試不同的方法。
正因為如此,科學家逐漸學會怎樣種出更優良的作物、研制出更好的藥物,但祭司和大師隻學會了怎麼找出更好的借口。
幾個世紀以來,就連最虔誠的信徒都開始注意到這種差異,于是宗教權威在越來越多的科技領域節節敗退。
這一點也逐漸讓整個世界逐漸走向共同的文明,畢竟隻要東西真的有用,人人都會用。
政策問題:伊斯蘭教經濟學 雖然科學能明确解答如何治療麻疹等技術問題,但當科學家面對政策問題時卻會各說各話。
幾乎所有的科學家都認同全球變暖是一個事實,但對于經濟該如何應對這種威脅,卻無法達成共識。
然而,這并不代表傳統宗教就能解決問題。
古代宗教經典在現代經濟中就是發揮不了什麼作用,而且現代經濟的主要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