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文化認同:開...
關燈
小
中
大
穆斯林不遵循西方文化的規範和價值觀。
這并不是說這些指責有道理。
很多時候,本來就沒有理由讓别人接受主流文化,還有很多時候,這是一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來自貧民窟的非洲裔美國人,即使一心想融入美國文化,也可能遭遇體制性歧視,而且還可能被指控為自己不夠努力,隻能怪自己。
從生物學出發與從文化出發還有第二個關鍵區别:傳統的種族主義就是一種偏見,但文化主義者的主張偶爾也有道理,就像前面列舉的熱國與冷國的例子。
熱國人和冷國人确确實實擁有不同的文化,特别是應對人際關系問題的方式不同。
許多企業都很看重人際關系,如果某個來自冷國的員工依照自己的文化傳承行事,并因此遭到所屬熱國企業的懲罰,那麼這家企業的做法有沒有倫理問題? 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和曆史學家都對這個議題非常不安。
一方面,這聽起來和種族主義相似到令人心驚。
另一方面,文化主義的科學基礎比種族主義更為穩固,就連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者,都無法否認文化差異的存在和重要性。
當然,即便我們願意接受文化主義的某些論點,也不代表必須全盤接受它的所有論點。
文化主義的許多主張都有三個常見的理論漏洞。
第一,文化主義者常把地方優勢與客觀優勢混為一談。
例如,在熱國的局部語境中,熱國解決沖突的方式就很可能優于冷國的方式。
這種時候,如果熱國境内的熱國企業對内向員工的待遇存在差别也是情有可原的(這對冷國移民來說就極為不利)。
然而,這并不代表熱國的方式在客觀上更優越。
或許熱國也能從冷國學到一些東西,而且如果情境有所轉變(例如,某家熱國企業走向全球化,在許多國家開設分公司),多元化就可能突然成為公司的重要優勢。
第二,針對明确的時間、地點及衡量标準,就實際經驗而言,文化主義的種種主張可能很合理,但如果讓主張過于籠統,就沒道理了。
例如,說“比起熱國文化,冷國文化比較無法容忍公開暴怒”是一項合理的主張,但要說“伊斯蘭文化非常不寬容”就遠遠不那麼合理了。
後面這種主張實在太不清楚,什麼叫作“不寬容”呢?是對人還是對事?某種文化可能在宗教或政治觀點上對少數族群非常不寬容,但對肥胖者或老年人非常寬容。
而且,“伊斯蘭文化”又是什麼意思?我們講的是7世紀的阿拉伯半島嗎?還是16世紀初的奧斯曼帝國?或是21世紀初的巴基斯坦?而且,衡量的标準又是什麼?如果我們想看的是對宗教上的少數族群是否寬容,于是把16世紀的奧斯曼帝國拿來和16世紀的西歐比較,結論會是伊斯蘭文化實在太寬容了。
如果是拿塔利班控制的阿富汗和現代的丹麥比較,結論就會截然不同。
第三,文化主義主張最大的問題在于,雖然這些主張都屬于統計性質,但經常被拿來對個人做出預先判斷。
如果某個熱國人和某個冷國移民同時申請熱國企業的同一個職位,經理可能更想雇用熱國人,因為覺得“冷國人态度冷冰冰的,很孤僻”。
即便在統計上确實如此,但或許剛好這個冷國人就比這個熱國人更熱情、更外向。
雖然文化很重要,但人類還是會受個人基因和個人獨特經曆影響,常常和統計得出的刻闆印象大為不同。
對于公司來說,認為熱情的員工比冷酷的員工優秀很合理,但如果直接說請一個熱國員工會比請一個冷國員工好,就沒什麼道理了。
這一切都隻是在修正某些特定的文化主義主張,而不是全盤推翻文化主義。
不同于種族主義隻是不科學的偏見,文化主義的論點有時可能相當合理。
如果我們分析數據,發現熱國企業的高層職位幾乎沒有任何冷國人,原因可能并非出于種族歧視,而是因為正确判斷。
這時,冷國移民應該憤憤不平,指控熱國違反了移民協議嗎?我們應該通過“平權行動”法案,強制熱國企業雇用更多的冷國高層經理人,希望借此讓熱國脾氣暴躁的商業文化冷靜一點兒嗎?還是過錯其實在于冷國移民無法融入當地文化,所以我們應該推出更強有力的措施,向冷國移民兒童灌輸熱國的規範和價值觀? 讓我們從虛構回到現實,可以看到,現在歐洲關于移民的辯論完全不是善惡兩端立場鮮明的對決。
不管是把所有反移民主義者斥為“法西斯主義者”,還是把所有支持移民主義的人說成“文化自殺”,都是不正确的。
因此,當處理移民争議的時候,并不該視為要針對某些無法妥協的道德要求進行絕不讓步的抗争。
這是兩種合理的政治立場之間的讨論,應該通過标準的民主程序來決定。
歐洲究竟能否找出中間路線,既能繼續向陌生人敞開大門,又不會被價值觀不同的人影響其穩定,目前還很難說。
如果歐洲能夠找到這樣一條道路,同樣的公式就能複制到全球使用。
如果歐洲失敗了,也就代表僅靠相信自由和寬容的自由主義價值觀,還不足以解決世界上的文化沖突,也無法在面臨核戰争、生态崩潰和科技颠覆時讓人類團結起來。
如果連希臘和德國都無法就未來命運達成共識,5億富裕的歐洲人都無法接收幾百萬貧困的難民,那麼人類哪裡有機會應對全球文明面臨的更深層次的沖突呢? 有一件事,或許有助于歐洲和整個世界進一步整合,并保持開放的邊界和心胸:降低對恐怖主義的歇斯底裡程度。
歐洲對自由和寬容的這場實驗,如果隻因為對恐怖分子的過度恐懼就終至失敗,将會非常令人遺憾。
這不僅會讓恐怖分子得償所願,更會讓極少數狂熱分子擁有對人類未來過大的決定權。
其實,恐怖主義是人類社會中處于邊緣、力量弱小的一群人的武器。
恐怖主義究竟是如何演變成全球政治的主宰的?
這并不是說這些指責有道理。
很多時候,本來就沒有理由讓别人接受主流文化,還有很多時候,這是一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來自貧民窟的非洲裔美國人,即使一心想融入美國文化,也可能遭遇體制性歧視,而且還可能被指控為自己不夠努力,隻能怪自己。
從生物學出發與從文化出發還有第二個關鍵區别:傳統的種族主義就是一種偏見,但文化主義者的主張偶爾也有道理,就像前面列舉的熱國與冷國的例子。
熱國人和冷國人确确實實擁有不同的文化,特别是應對人際關系問題的方式不同。
許多企業都很看重人際關系,如果某個來自冷國的員工依照自己的文化傳承行事,并因此遭到所屬熱國企業的懲罰,那麼這家企業的做法有沒有倫理問題? 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和曆史學家都對這個議題非常不安。
一方面,這聽起來和種族主義相似到令人心驚。
另一方面,文化主義的科學基礎比種族主義更為穩固,就連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者,都無法否認文化差異的存在和重要性。
當然,即便我們願意接受文化主義的某些論點,也不代表必須全盤接受它的所有論點。
文化主義的許多主張都有三個常見的理論漏洞。
第一,文化主義者常把地方優勢與客觀優勢混為一談。
例如,在熱國的局部語境中,熱國解決沖突的方式就很可能優于冷國的方式。
這種時候,如果熱國境内的熱國企業對内向員工的待遇存在差别也是情有可原的(這對冷國移民來說就極為不利)。
然而,這并不代表熱國的方式在客觀上更優越。
或許熱國也能從冷國學到一些東西,而且如果情境有所轉變(例如,某家熱國企業走向全球化,在許多國家開設分公司),多元化就可能突然成為公司的重要優勢。
第二,針對明确的時間、地點及衡量标準,就實際經驗而言,文化主義的種種主張可能很合理,但如果讓主張過于籠統,就沒道理了。
例如,說“比起熱國文化,冷國文化比較無法容忍公開暴怒”是一項合理的主張,但要說“伊斯蘭文化非常不寬容”就遠遠不那麼合理了。
後面這種主張實在太不清楚,什麼叫作“不寬容”呢?是對人還是對事?某種文化可能在宗教或政治觀點上對少數族群非常不寬容,但對肥胖者或老年人非常寬容。
而且,“伊斯蘭文化”又是什麼意思?我們講的是7世紀的阿拉伯半島嗎?還是16世紀初的奧斯曼帝國?或是21世紀初的巴基斯坦?而且,衡量的标準又是什麼?如果我們想看的是對宗教上的少數族群是否寬容,于是把16世紀的奧斯曼帝國拿來和16世紀的西歐比較,結論會是伊斯蘭文化實在太寬容了。
如果是拿塔利班控制的阿富汗和現代的丹麥比較,結論就會截然不同。
第三,文化主義主張最大的問題在于,雖然這些主張都屬于統計性質,但經常被拿來對個人做出預先判斷。
如果某個熱國人和某個冷國移民同時申請熱國企業的同一個職位,經理可能更想雇用熱國人,因為覺得“冷國人态度冷冰冰的,很孤僻”。
即便在統計上确實如此,但或許剛好這個冷國人就比這個熱國人更熱情、更外向。
雖然文化很重要,但人類還是會受個人基因和個人獨特經曆影響,常常和統計得出的刻闆印象大為不同。
對于公司來說,認為熱情的員工比冷酷的員工優秀很合理,但如果直接說請一個熱國員工會比請一個冷國員工好,就沒什麼道理了。
這一切都隻是在修正某些特定的文化主義主張,而不是全盤推翻文化主義。
不同于種族主義隻是不科學的偏見,文化主義的論點有時可能相當合理。
如果我們分析數據,發現熱國企業的高層職位幾乎沒有任何冷國人,原因可能并非出于種族歧視,而是因為正确判斷。
這時,冷國移民應該憤憤不平,指控熱國違反了移民協議嗎?我們應該通過“平權行動”法案,強制熱國企業雇用更多的冷國高層經理人,希望借此讓熱國脾氣暴躁的商業文化冷靜一點兒嗎?還是過錯其實在于冷國移民無法融入當地文化,所以我們應該推出更強有力的措施,向冷國移民兒童灌輸熱國的規範和價值觀? 讓我們從虛構回到現實,可以看到,現在歐洲關于移民的辯論完全不是善惡兩端立場鮮明的對決。
不管是把所有反移民主義者斥為“法西斯主義者”,還是把所有支持移民主義的人說成“文化自殺”,都是不正确的。
因此,當處理移民争議的時候,并不該視為要針對某些無法妥協的道德要求進行絕不讓步的抗争。
這是兩種合理的政治立場之間的讨論,應該通過标準的民主程序來決定。
歐洲究竟能否找出中間路線,既能繼續向陌生人敞開大門,又不會被價值觀不同的人影響其穩定,目前還很難說。
如果歐洲能夠找到這樣一條道路,同樣的公式就能複制到全球使用。
如果歐洲失敗了,也就代表僅靠相信自由和寬容的自由主義價值觀,還不足以解決世界上的文化沖突,也無法在面臨核戰争、生态崩潰和科技颠覆時讓人類團結起來。
如果連希臘和德國都無法就未來命運達成共識,5億富裕的歐洲人都無法接收幾百萬貧困的難民,那麼人類哪裡有機會應對全球文明面臨的更深層次的沖突呢? 有一件事,或許有助于歐洲和整個世界進一步整合,并保持開放的邊界和心胸:降低對恐怖主義的歇斯底裡程度。
歐洲對自由和寬容的這場實驗,如果隻因為對恐怖分子的過度恐懼就終至失敗,将會非常令人遺憾。
這不僅會讓恐怖分子得償所願,更會讓極少數狂熱分子擁有對人類未來過大的決定權。
其實,恐怖主義是人類社會中處于邊緣、力量弱小的一群人的武器。
恐怖主義究竟是如何演變成全球政治的主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