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文化認同:開...
關燈
小
中
大
0年并不長。
想要期望社會在幾十年内完全吸收并接納某些外來的群體,無異于緣木求魚。
曆史上确實有一國文明将外國人同化、視之為平等公民的例子,例如,羅馬帝國、伊斯蘭哈裡發、中國和美國,但這些轉型都花了幾個世紀,而不是短短幾十年。
從個人角度來看,40年已經如同永恒。
如果一個青少年,在祖父、祖母移民法國20年後出生,那麼當初從阿爾及爾到馬賽的這段旅程對他來說就像上古的曆史一樣久遠,畢竟他出生在法國,所有的朋友也都在法國,他說的是法語而非阿拉伯語,這輩子也沒去過阿爾及利亞。
對他來說,法國是他唯一的家,但現在卻有人說法國不是他的家,叫他滾回他從未居住過的地方,這豈不是無稽之談? 這就好像你拿了一顆澳大利亞尤加利種子,種在了法國。
從生态學的角度來看,尤加利是一種入侵物種,需要經過許多世代,植物學家才會将它們重新歸類為歐洲本土植物。
但對于每棵生長于法國的樹來說,當然覺得自己就是一棵法國樹。
如果不用法國的水去灌溉,它就會枯萎。
如果把它挖出來,會發現這棵樹已經深深紮根于法國的土壤中,和當地的栎樹和松樹别無二緻。
讨論四:除了以上所有關于移民協議的定義問題之外,最重要的問題就是這種協議到底能不能執行。
雙方真的會履行義務嗎? 反移民主義者常常會說移民并未遵守第二條,并非真心誠意地想融入東道國,而且許多移民還死守着不寬容、固執己見的世界觀,所以東道國自然不用遵守第三條(将移民視為一等公民),也很有理由重新考慮第一條(允許移民進入)。
如果來自某個特定文化的移民一直明顯不遵守移民協議,為什麼還要繼續讓更多的人移民過來,制造更大的問題呢? 支持移民主義的人則會說,真正沒履行義務的是東道國,絕大多數移民都真心實意地想要融入同化,是東道國讓一切窒礙難行。
而且即便移民已經成功同化,甚至到了第二代或第三代,還是會被視為二等公民。
這樣一來,很可能因為雙方都不履行承諾,形成惡性循環,使得對另一方的懷疑和不滿日益加劇。
想解決第四項讨論,就必須先清晰地定義前面三項條款。
如果我們不知道接收移民究竟是一種責任,還是一種憐憫,移民的融入同化究竟要到什麼程度,東道國應該用多長時間将移民視為平等公民,那麼就不可能判斷雙方究竟是否履行了義務。
還有一個問題,即這些賬該怎麼算?當評估這種移民協議的時候,雙方總是盯着另一方違約的行為,而很少會注意履約的部分。
如果有100萬個移民都是守法的公民,但有100個加入了恐怖組織并攻擊了東道國,那麼就所有移民而言,這到底是遵守了條款,還是違反了條款?或者,如果某位第三代移民曾在某條街走過上千次,雖然不曾被騷擾調戲,但偶爾會有幾個種族主義者對她進行辱罵,這到底算當地民衆接納了移民,還是拒絕了移民? 其實,在所有這些讨論的背後,還潛藏着更根本的問題,涉及我們對人類文化的理解。
當我們讨論移民問題的時候,究竟是假設所有文化在本質上都平等,還是認為某些文化可能比其他文化更優越?當德國人讨論接收100萬個叙利亞難民的時候,如果認為德國文化在某些方面優于叙利亞文化,是否有道理? 從種族主義到文化主義 一個世紀以前,歐洲人一心認為某些種族(特别是白人種族)在本質上比其他種族優越。
1945年以後,此類觀點越來越遭人唾棄,種族主義不僅被認為在道德上大有問題,在科學上也破産了。
生命科學家(特别是遺傳學家)提出了極有力的科學依據,證明歐洲人、非洲人、中國人和美洲原住民之間的生物學差異小到可以忽略不計。
但與此同時,人類學家、社會學家、曆史學家、行為經濟學家甚至腦科學家已經收集了大量的數據,顯示人類的各種文化之間确實存在顯著差異。
确實,如果人類的所有文化基本上都相同,哪還需要人類學家和曆史學家?何必投入資源研究那些微不足道的差異?派人到南太平洋和卡拉哈裡沙漠做調查的花費實在太高,省下這筆錢,研究住在牛津或波士頓的人不就行了嗎?如果文化差異小到可以忽略,那麼我們研究哈佛大學學生的結果,套用到卡拉哈裡沙漠狩獵采集者身上應該也說得通。
隻要思考一下,大多數人都會承認人類文化(從性習俗到政治習慣等)之間确定有一些重大差異。
那麼,我們該怎樣處理這些差異呢?文化相對主義者認為,差異并不代表有高下之别,我們也絕不應該偏愛某種文化。
人類思考和做事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我們應該欣賞這種多元性,并認為所有信仰和行為一律平等。
不幸的是,這種寬容的态度在現實中行不通。
如果面對的是美食、詩歌,那麼人類确實能夠接受多元化;但如果面對的是燒死女巫、殺死嬰兒或奴隸制度,大概很少有人會說這些也是人類迷人的多樣性,應該受到保護,不該受到全球資本主義和可口可樂殖民主義的侵擾。
讓我們再想想不同文化如何看待陌生人、移民和難民。
各個文化接納異己的程度都不相同,21世紀初的德國文化,就比沙特阿拉伯文化更歡迎移民,對待陌生人也更寬容。
穆斯林想移民到德國,會比移民到沙特阿拉伯更容易。
事實上,即便是來自叙利亞的穆斯林難民,移民到德國也可能比移民到沙特阿拉伯更容易。
自2011年以來,德國接收的叙利亞難民人數要遠高于沙特阿拉伯接收的人數。
同樣,也有有力的證據顯示,21世紀初的加州文化比日本文化更歡迎移民。
這樣一來,如
想要期望社會在幾十年内完全吸收并接納某些外來的群體,無異于緣木求魚。
曆史上确實有一國文明将外國人同化、視之為平等公民的例子,例如,羅馬帝國、伊斯蘭哈裡發、中國和美國,但這些轉型都花了幾個世紀,而不是短短幾十年。
從個人角度來看,40年已經如同永恒。
如果一個青少年,在祖父、祖母移民法國20年後出生,那麼當初從阿爾及爾到馬賽的這段旅程對他來說就像上古的曆史一樣久遠,畢竟他出生在法國,所有的朋友也都在法國,他說的是法語而非阿拉伯語,這輩子也沒去過阿爾及利亞。
對他來說,法國是他唯一的家,但現在卻有人說法國不是他的家,叫他滾回他從未居住過的地方,這豈不是無稽之談? 這就好像你拿了一顆澳大利亞尤加利種子,種在了法國。
從生态學的角度來看,尤加利是一種入侵物種,需要經過許多世代,植物學家才會将它們重新歸類為歐洲本土植物。
但對于每棵生長于法國的樹來說,當然覺得自己就是一棵法國樹。
如果不用法國的水去灌溉,它就會枯萎。
如果把它挖出來,會發現這棵樹已經深深紮根于法國的土壤中,和當地的栎樹和松樹别無二緻。
讨論四:除了以上所有關于移民協議的定義問題之外,最重要的問題就是這種協議到底能不能執行。
雙方真的會履行義務嗎? 反移民主義者常常會說移民并未遵守第二條,并非真心誠意地想融入東道國,而且許多移民還死守着不寬容、固執己見的世界觀,所以東道國自然不用遵守第三條(将移民視為一等公民),也很有理由重新考慮第一條(允許移民進入)。
如果來自某個特定文化的移民一直明顯不遵守移民協議,為什麼還要繼續讓更多的人移民過來,制造更大的問題呢? 支持移民主義的人則會說,真正沒履行義務的是東道國,絕大多數移民都真心實意地想要融入同化,是東道國讓一切窒礙難行。
而且即便移民已經成功同化,甚至到了第二代或第三代,還是會被視為二等公民。
這樣一來,很可能因為雙方都不履行承諾,形成惡性循環,使得對另一方的懷疑和不滿日益加劇。
想解決第四項讨論,就必須先清晰地定義前面三項條款。
如果我們不知道接收移民究竟是一種責任,還是一種憐憫,移民的融入同化究竟要到什麼程度,東道國應該用多長時間将移民視為平等公民,那麼就不可能判斷雙方究竟是否履行了義務。
還有一個問題,即這些賬該怎麼算?當評估這種移民協議的時候,雙方總是盯着另一方違約的行為,而很少會注意履約的部分。
如果有100萬個移民都是守法的公民,但有100個加入了恐怖組織并攻擊了東道國,那麼就所有移民而言,這到底是遵守了條款,還是違反了條款?或者,如果某位第三代移民曾在某條街走過上千次,雖然不曾被騷擾調戲,但偶爾會有幾個種族主義者對她進行辱罵,這到底算當地民衆接納了移民,還是拒絕了移民? 其實,在所有這些讨論的背後,還潛藏着更根本的問題,涉及我們對人類文化的理解。
當我們讨論移民問題的時候,究竟是假設所有文化在本質上都平等,還是認為某些文化可能比其他文化更優越?當德國人讨論接收100萬個叙利亞難民的時候,如果認為德國文化在某些方面優于叙利亞文化,是否有道理? 從種族主義到文化主義 一個世紀以前,歐洲人一心認為某些種族(特别是白人種族)在本質上比其他種族優越。
1945年以後,此類觀點越來越遭人唾棄,種族主義不僅被認為在道德上大有問題,在科學上也破産了。
生命科學家(特别是遺傳學家)提出了極有力的科學依據,證明歐洲人、非洲人、中國人和美洲原住民之間的生物學差異小到可以忽略不計。
但與此同時,人類學家、社會學家、曆史學家、行為經濟學家甚至腦科學家已經收集了大量的數據,顯示人類的各種文化之間确實存在顯著差異。
确實,如果人類的所有文化基本上都相同,哪還需要人類學家和曆史學家?何必投入資源研究那些微不足道的差異?派人到南太平洋和卡拉哈裡沙漠做調查的花費實在太高,省下這筆錢,研究住在牛津或波士頓的人不就行了嗎?如果文化差異小到可以忽略,那麼我們研究哈佛大學學生的結果,套用到卡拉哈裡沙漠狩獵采集者身上應該也說得通。
隻要思考一下,大多數人都會承認人類文化(從性習俗到政治習慣等)之間确定有一些重大差異。
那麼,我們該怎樣處理這些差異呢?文化相對主義者認為,差異并不代表有高下之别,我們也絕不應該偏愛某種文化。
人類思考和做事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我們應該欣賞這種多元性,并認為所有信仰和行為一律平等。
不幸的是,這種寬容的态度在現實中行不通。
如果面對的是美食、詩歌,那麼人類确實能夠接受多元化;但如果面對的是燒死女巫、殺死嬰兒或奴隸制度,大概很少有人會說這些也是人類迷人的多樣性,應該受到保護,不該受到全球資本主義和可口可樂殖民主義的侵擾。
讓我們再想想不同文化如何看待陌生人、移民和難民。
各個文化接納異己的程度都不相同,21世紀初的德國文化,就比沙特阿拉伯文化更歡迎移民,對待陌生人也更寬容。
穆斯林想移民到德國,會比移民到沙特阿拉伯更容易。
事實上,即便是來自叙利亞的穆斯林難民,移民到德國也可能比移民到沙特阿拉伯更容易。
自2011年以來,德國接收的叙利亞難民人數要遠高于沙特阿拉伯接收的人數。
同樣,也有有力的證據顯示,21世紀初的加州文化比日本文化更歡迎移民。
這樣一來,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