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社群:人類身...

關燈
大哥,要臉譜網退回去做好企業本分,而是敦促其他企業、機構和政府提出自己的意識形态承諾,與臉譜網的版本較量優劣。

     當然,許多組織早就在喟歎人類社群的崩潰,努力想重建社群,從女權主義者到宗教激進主義者,都以此為努力目标(後續章節會讨論)。

    而臉譜網的獨特之處就在于它廣及全球,有企業界的支持,還有對科技的堅定信心。

    紮克伯格信心滿滿,認為新的臉譜網人工智能不僅能夠找出“有意義的社群”,還能夠“強化社會組織,讓人類更團結”。

    這可比用人工智能來駕駛汽車或診斷癌症更具雄心。

     臉譜網的社群願景或許是第一次有人明确進行這樣的嘗試,即運用人工智能在全球推動集中規劃的社會工程。

    因此,臉譜網的社群願景成了非常重要的測試案例。

    如果成功,後續可能會出現更多這樣的嘗試,算法也将成為人類社交網絡新的大師;如果失敗,則會揭示新科技目前的局限:算法或許已經可以駕駛汽車、可以治病,但碰上社會問題的時候,還是要靠政治人物和宗教人士。

     線上與線下 近年來,臉譜網成就非凡,在線活躍用戶超過20億人。

    但為了實現新願景,臉譜網需要為線上和線下之間的鴻溝搭起橋梁。

    社群的雛形可能隻是在線聚會,想要真正蓬勃發展,就必須在現實世界紮下根基。

    如果某天有個獨裁者宣布禁用臉譜網或幹脆禁止上網,那麼這些社群是會人間蒸發,還是會重組反擊?如果無法在線溝通,那麼它們還能組織示威抗議嗎? 紮克伯格在2017年2月的宣言裡認為,線上社群有助于培養線下社群。

    有時确實如此,但在很多時候,線上社群的活躍反而會以犧牲線下社群的體驗為代價,而且兩者其實有着本質的差異。

    實體社群仍然擁有虛拟社群無法比拟的深度,這一點至少在不遠的未來還不會改變。

    如果我在以色列的家裡生了病,我在加州的朋友雖然能在線跟我說話,卻沒辦法幫我送碗熱湯或端杯熱茶。

     人類有身體。

    在20世紀,科技讓我們與身體的距離越來越遠,逐漸失去了好好感受味覺和嗅覺的能力,一頭紮進智能手機和計算機,對網絡上發生的事比對大街上發生的事更感興趣。

    今天,我要和在瑞士的表妹說話比以前任何時候都容易,但要在早餐的時候和我的愛人說話卻比較難,因為他總是不看着我,而是盯着智能手機。

     在遠古時代,人類絕不可以如此漫不經心。

    當時的采集者必須永遠保持警覺、專心一意。

    走在森林裡尋找蘑菇的時候,要注意地面是否有小小的凸起,還要注意草叢中是否發出了細微的聲音,以免有蛇躲在那裡。

    等到發現可食用的蘑菇,還要極其小心地試嘗一下,以免吃到有毒的菌類。

    但到了現代的富裕社會,人類不再需要如此敏銳的感官意識。

    我們可以一邊走在超市的走道裡,一邊發短信,一邊在成百上千種食物中随意挑選。

    這些食物都經過了衛生部門的安全檢驗,于是我們能夠安心食用。

    但不管我們挑了什麼食物,最後都是坐在某個屏幕前一邊狼吞虎咽,一邊收着電子郵件或看着電視,全然不會注意食物究竟味道如何。

     紮克伯格說,臉譜網緻力于“持續改進我們的工具,讓人們能夠分享自己的體驗”。

    但我們真正需要的,可能是好好感受一下自己的體驗。

    以“分享體驗”之名,現代人對自己的理解常常是從别人的觀點出發。

    一發生什麼有趣的事,臉譜網用戶就會下意識地拿出智能手機,拍照、發帖、等着有人點贊。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幾乎不會注意自己到底有何感受。

    事實上,他們的感受越來越來自網絡上的響應。

     人類一旦與身體、感官和真實環境越來越疏離,很可能就會感覺孤單、迷失方向。

    很多權威評論人士把這種疏離感歸咎于宗教和國家的凝聚力式微,但或許和你的身體失去聯系才是更重要的原因。

    曾有幾百萬年的時間,人類沒有宗教,也沒有國家,但還是過得開開心心,所以在21世紀應該也不成問題。

    然而一旦與身體失去聯系,日子就肯定無法過得開心。

    隻要你在自己的身體裡感覺不自在,在這個世界上就不可能自在。

     到目前為止,臉譜網的商業模式都是鼓勵用戶花更多的時間待在線上,就算這需要減少線下活動的時間和精力也在所不惜。

    臉譜網能否找出新的商業模式,鼓勵用戶隻有在真正需要的時候才上網,平常則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所處的真實環境,以及自己的身體和感官上嗎?臉譜網的股東又會怎樣看待這種模式?[谷歌前員工、科技哲學家特裡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