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平等:誰該擁...
關燈
小
中
大
是也這麼想,但從它們的作為來看,确實将收集數據看得比實際獲利更重要。
一般人會發現很難抗拒這種過程。
至少在目前,人們都還很樂于放棄自己最寶貴的資産(他們的個人信息),以換取免費的電子郵件服務和可愛的貓咪影片。
這有點兒像非洲和美洲的原住民部落,不經意間就把整個國家賣給了歐洲某國,換來各種顔色的珠子和廉價飾品。
如果大衆未來想要阻止數據外流,可能會發現難度越來越大,特别是幾乎所有決定都得依賴網絡,甚至醫療保健和生命延續也不例外。
人類可能已經完全和機器融合,一旦與網絡斷開便無法生存。
有可能還在子宮裡的時候,人類就連接上了網絡;而如果日後選擇斷開連接,保險機構就會拒絕投保,雇主就會拒絕雇用,醫療機構也會拒絕提供服務。
在健康與隐私的這場大戰之中,健康應該會輕松獲勝。
随着越來越多的數據通過生物傳感器從身體和大腦流向智能的機器,企業和政府将更容易了解你、操縱你、為你做出決定。
更重要的是,它們還可能破譯所有人身體和大腦背後的深層機制,擁有打造生命的力量。
如果我們想要阻止一小群精英分子壟斷這種神一般的權力,如果我們想要避免人類分裂成不同的物種,關鍵的問題就是:該由誰擁有數據?關于我的DNA、我的大腦和我的生命,這些數據到底是屬于我、屬于政府、屬于企業,還是屬于全體人類? 授權讓政府把這些數據國有化,或許能夠對大企業發揮抑制作用,但也可能導緻令人毛骨悚然的數字獨裁。
政治人物有點兒像音樂家,隻不過他們手中的樂器是人類的情緒和生化系統。
他們發表講話,于是全國就感到一陣恐懼;他們發了一則推文,于是就爆發了一股仇恨。
在我看來,實在不該讓這些“音樂家”拿到更先進的樂器。
如果哪天政治人物可以直接按下我們的情緒按鈕,随意讓我們感到焦慮、仇恨、歡樂或無趣,政治就隻會是一場情緒的鬧劇。
雖然我們擔心企業的力量過于強大,但從曆史上來看,讓政府的力量過于強大也不見得更好。
就像此時此刻,我甯可把數據給臉譜網的馬克·紮克伯格(馬克·艾略特·紮克伯格(英文:MarkElliotZuckerberg),1984年5月14日生于美國紐約州白原市,社交網站Facebook(臉書)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被人們冠以“第二蓋茨”的美譽。
紮克伯格2002年畢業于艾克塞特學校;2004年創辦社交網站Facebook;2017年5月獲哈佛大學榮譽法學博士學位。
2017年美國《福布斯》發布2017年度全球富豪榜,紮克伯格以560億美元排名第五;5月25日,紮克伯格在辍學12年後最終在哈佛大學畢業;7月17日,《福布斯富豪榜》發布,馬克·紮克伯格以淨資産667億美元排名第六;2018年7月7日,紮克伯格超過巴菲特,成為全球第三大富豪。
),也不想給某個國家的領導人[隻不過從劍橋分析公司(CambridgeAnalytica)的醜聞來看,或許二者沒有多大差異,交給紮克伯格的數據還是可能流到某國領導人手裡]。
和前面兩種選擇比起來,或許“把數據擁有權握在自己手上”聽起來更有吸引力,但我們其實說不清楚這是什麼意思。
講到要擁有土地,我們已經有幾千年的經驗,知道怎麼在邊界上築起圍籬、在大門口設置警衛、控制人員進出。
講到要擁有企業,我們在過去兩個世紀發展出一套先進的規範方式,可以通過股票的買賣,擁有通用汽車和豐田汽車的一部分。
但講到要擁有數據,我們就沒有太多經驗了。
這是一項更為艱難的任務,因為不像土地或機器,數據無所不在但又不具真實形态,可以光速移動,還能随意創造出無窮無盡的副本。
所以,我們要呼籲所有律師、政治家、哲學家甚至詩人,好好注意這項難題:如何規範數據的所有權。
這可能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政治問題。
如果不能趕快找出答案,我們的社會政治制度就可能面臨崩潰。
人們已經感覺到這個災難就在眼前,或許正因為如此,全球民衆開始對自由主義這套故事失去信心,而僅僅10年之前,自由主義看起來似乎還永遠颠撲不破。
我們到底該何去何從?又該如何應對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革命的重大挑戰?或許那些最早對世界帶來破壞性創新的科學家和企業家也能用科技找出解決方案?舉例來說,能不能用算法形成網絡,支持全球人類社群,讓所有人共同擁有所有數據,一同監督未來的生活發展?随着全球不平等日益加劇、社會緊張局勢節節升高,或許紮克伯格也該呼籲人數多達20億的臉譜網網民,大家一起來做些什麼。
一般人會發現很難抗拒這種過程。
至少在目前,人們都還很樂于放棄自己最寶貴的資産(他們的個人信息),以換取免費的電子郵件服務和可愛的貓咪影片。
這有點兒像非洲和美洲的原住民部落,不經意間就把整個國家賣給了歐洲某國,換來各種顔色的珠子和廉價飾品。
如果大衆未來想要阻止數據外流,可能會發現難度越來越大,特别是幾乎所有決定都得依賴網絡,甚至醫療保健和生命延續也不例外。
人類可能已經完全和機器融合,一旦與網絡斷開便無法生存。
有可能還在子宮裡的時候,人類就連接上了網絡;而如果日後選擇斷開連接,保險機構就會拒絕投保,雇主就會拒絕雇用,醫療機構也會拒絕提供服務。
在健康與隐私的這場大戰之中,健康應該會輕松獲勝。
随着越來越多的數據通過生物傳感器從身體和大腦流向智能的機器,企業和政府将更容易了解你、操縱你、為你做出決定。
更重要的是,它們還可能破譯所有人身體和大腦背後的深層機制,擁有打造生命的力量。
如果我們想要阻止一小群精英分子壟斷這種神一般的權力,如果我們想要避免人類分裂成不同的物種,關鍵的問題就是:該由誰擁有數據?關于我的DNA、我的大腦和我的生命,這些數據到底是屬于我、屬于政府、屬于企業,還是屬于全體人類? 授權讓政府把這些數據國有化,或許能夠對大企業發揮抑制作用,但也可能導緻令人毛骨悚然的數字獨裁。
政治人物有點兒像音樂家,隻不過他們手中的樂器是人類的情緒和生化系統。
他們發表講話,于是全國就感到一陣恐懼;他們發了一則推文,于是就爆發了一股仇恨。
在我看來,實在不該讓這些“音樂家”拿到更先進的樂器。
如果哪天政治人物可以直接按下我們的情緒按鈕,随意讓我們感到焦慮、仇恨、歡樂或無趣,政治就隻會是一場情緒的鬧劇。
雖然我們擔心企業的力量過于強大,但從曆史上來看,讓政府的力量過于強大也不見得更好。
就像此時此刻,我甯可把數據給臉譜網的馬克·紮克伯格(馬克·艾略特·紮克伯格(英文:MarkElliotZuckerberg),1984年5月14日生于美國紐約州白原市,社交網站Facebook(臉書)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被人們冠以“第二蓋茨”的美譽。
紮克伯格2002年畢業于艾克塞特學校;2004年創辦社交網站Facebook;2017年5月獲哈佛大學榮譽法學博士學位。
2017年美國《福布斯》發布2017年度全球富豪榜,紮克伯格以560億美元排名第五;5月25日,紮克伯格在辍學12年後最終在哈佛大學畢業;7月17日,《福布斯富豪榜》發布,馬克·紮克伯格以淨資産667億美元排名第六;2018年7月7日,紮克伯格超過巴菲特,成為全球第三大富豪。
),也不想給某個國家的領導人[隻不過從劍橋分析公司(CambridgeAnalytica)的醜聞來看,或許二者沒有多大差異,交給紮克伯格的數據還是可能流到某國領導人手裡]。
和前面兩種選擇比起來,或許“把數據擁有權握在自己手上”聽起來更有吸引力,但我們其實說不清楚這是什麼意思。
講到要擁有土地,我們已經有幾千年的經驗,知道怎麼在邊界上築起圍籬、在大門口設置警衛、控制人員進出。
講到要擁有企業,我們在過去兩個世紀發展出一套先進的規範方式,可以通過股票的買賣,擁有通用汽車和豐田汽車的一部分。
但講到要擁有數據,我們就沒有太多經驗了。
這是一項更為艱難的任務,因為不像土地或機器,數據無所不在但又不具真實形态,可以光速移動,還能随意創造出無窮無盡的副本。
所以,我們要呼籲所有律師、政治家、哲學家甚至詩人,好好注意這項難題:如何規範數據的所有權。
這可能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政治問題。
如果不能趕快找出答案,我們的社會政治制度就可能面臨崩潰。
人們已經感覺到這個災難就在眼前,或許正因為如此,全球民衆開始對自由主義這套故事失去信心,而僅僅10年之前,自由主義看起來似乎還永遠颠撲不破。
我們到底該何去何從?又該如何應對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革命的重大挑戰?或許那些最早對世界帶來破壞性創新的科學家和企業家也能用科技找出解決方案?舉例來說,能不能用算法形成網絡,支持全球人類社群,讓所有人共同擁有所有數據,一同監督未來的生活發展?随着全球不平等日益加劇、社會緊張局勢節節升高,或許紮克伯格也該呼籲人數多達20億的臉譜網網民,大家一起來做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