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理想的幻滅:...
關燈
小
中
大
立新的世界秩序。
接下來是希特勒時期。
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初期,法西斯主義的力量一度銳不可當。
自由主義雖然勝出,但馬上又面臨下一個挑戰。
那是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切·格瓦拉時期,看起來自由主義僅一息尚存,未來将是共産主義的時代。
然而,最後共産主義受挫,證明超市的力量遠大于斯大林時期的古拉格勞改營。
更重要的是,自由主義這套故事證明自己比其他任何對手都更加柔韌、更加靈活。
自由主義分别學習了帝國主義、法西斯主義和共産主義某些最優秀的概念。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由主義學習了共産主義,于是擴大了同理的範圍,開始在重視自由之外也同時重視平等。
一開始,自由主義這套故事主要隻關注歐洲中産階級男性的自由和特權,而對工人階級、女性、少數民族和非西方人所面臨的困境似乎視而不見。
1918年,獲勝的英法兩國興奮地高談自由主義,但并未把英法帝國在全球各地的屬民納入考慮範圍。
舉例來說,印度要求民族自決,換來的是英軍在1919年的阿姆利則大屠殺,數百名手無寸鐵的示威者當場喪命。
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西方自由主義者還是很少将他們所謂的共通價值應用到非西方人民的身上。
所以,荷蘭人在自己的國土被納粹殘酷占領5年,于1945年重新站起來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集軍隊橫跨半個地球,希望重新占領前殖民地印度尼西亞。
盡管在1940年,荷蘭人隻戰鬥了4天就舉手投降放棄獨立地位,但為了壓制印度尼西亞的獨立,他們卻鏖戰了4年之久。
這也就難怪全球許多民族解放運動所寄望的都是蘇聯和中國,而不是自诩為自由主義領導者的西方國家。
但漸漸地,自由主義這套故事向外擴張,至少開始在理論上将所有人的自由和權利一視同仁。
而随着自由主義輻射範圍的擴大,自由主義也開始認識到共産主義式福利計劃的重要性。
自由主義同樣需要有類似這樣的社會安全網,否則必将難以為繼。
于是出現了社會民主福利國家,既有民主和人權,又結合了由國家出資的教育和醫療保健制度。
而且就算是極端資本主義的美國,也意識到如果想保護自由,至少需要提供部分政府福利服務。
如果孩子還餓着肚子,還奢談什麼自由? 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思想家和政治家高談“曆史的終結”,信心滿滿地斷言過去所有重大的政治和經濟問題都已獲得解決,并認為自由主義經過翻新,成為包含民主、人權、自由市場和政府福利服務的組合,仍然是人民的唯一選擇。
看起來,這個組合似乎必将傳遍全世界,克服一切障礙,打破一切國界,讓人類變為單一、自由的全球社群。
然而,曆史并未終結,而且經過斐迪南(弗朗茨·斐迪南大公(ArchdukeFranzFerdinandofAustria;1863年12月18日—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弗朗茨二世之孫,卡爾·路德維希大公長子,弗朗茨·約瑟夫一世之侄。
皇帝獨子皇太子魯道夫于1889年因精神病自殺後,成為皇位繼承人。
因他主張通過兼并塞爾維亞王國将奧匈帝國由奧地利、匈牙利組成的二元帝國擴展為由奧地利、匈牙利與南斯拉夫組成的三元帝國,所以1914年與其庶妻“霍恩貝格女公爵蘇菲”視察時為奧匈帝國波黑省的首府薩拉熱窩時,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普林西普刺殺身亡。
之後,“薩拉熱窩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時期、希特勒時期和切·格瓦拉時期之後,我們發現自己來到了特朗普時期。
但這一次,自由主義的對手并不像帝國主義、法西斯主義或共産主義一樣有一套完整的意識形态,特朗普時期所散發的是濃濃的虛無主義。
20世紀的各項主要運動都對全人類有着願景,可能是統一世界、發動革命或者民族解放。
但特朗普并未提供這樣的願景,恰恰相反的是,他告訴大家:美國并不負責制定和推動任何全球願景。
同樣,英國倡導脫歐的人士對于這個不再聯合的王國可以說根本沒什麼計劃,歐洲和世界的未來遠遠不在他們的設想範圍之内。
大多數投票支持特朗普和英國脫歐的人,并不是完全反對整個自由主義組合,而隻是對全球化失去了信心。
他們仍然相信民主、自由市場、人權,以及社會責任,但認為這些好點子隻要在國内流通就行了。
事實上,他們相信為了維護約克郡或肯塔基州的自由和繁榮,最好在邊界築起一道牆,并對外國人采取非自由主義的政策。
至于正在崛起的中國,則呈現出幾乎完全相反的景象,一方面保持國内的政治穩定,一方面對世界其他地區更為開放。
事實上,如果要說自由貿易和國際合作,看上去中國更像是全球化的積極倡導者。
講到對抗自由主義國際秩序,複興的俄羅斯認為自己遠遠更為夠格。
然而,雖然俄羅斯軍事已經恢複實力,但意識形态卻已然不夠完整。
普京無疑在俄羅斯與全球各個右翼運動中都是熱門人物,但對于失業的西班牙人、不滿的巴西人,或者滿懷理想的劍橋大學生來說,他并沒有什麼能夠吸引人的全球世界觀。
俄羅斯确實提供了自由民主體制以外的另一種模式,但這種模式并不是一套完整的政治意識形态,而是一種政治操作手法。
民主的根基之一,在于亞伯拉罕·林肯(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Lincoln,1809年2月12日-1865年4月15日),共和黨人,美國政治家、思想家、戰略家,黑人奴隸制的廢除者。
第16任美國總統,其任總統期間,美國爆發内戰,史稱南北戰争,林肯堅決反對國家分裂。
他廢除了叛亂各州的奴隸制度,頒布了《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林肯擊敗了南方分離勢力,維護了美利堅聯邦及其領土上不分人種、人人生而平等的權利。
内戰結束後不久,林肯遇刺身亡,是第一個
接下來是希特勒時期。
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初期,法西斯主義的力量一度銳不可當。
自由主義雖然勝出,但馬上又面臨下一個挑戰。
那是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切·格瓦拉時期,看起來自由主義僅一息尚存,未來将是共産主義的時代。
然而,最後共産主義受挫,證明超市的力量遠大于斯大林時期的古拉格勞改營。
更重要的是,自由主義這套故事證明自己比其他任何對手都更加柔韌、更加靈活。
自由主義分别學習了帝國主義、法西斯主義和共産主義某些最優秀的概念。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由主義學習了共産主義,于是擴大了同理的範圍,開始在重視自由之外也同時重視平等。
一開始,自由主義這套故事主要隻關注歐洲中産階級男性的自由和特權,而對工人階級、女性、少數民族和非西方人所面臨的困境似乎視而不見。
1918年,獲勝的英法兩國興奮地高談自由主義,但并未把英法帝國在全球各地的屬民納入考慮範圍。
舉例來說,印度要求民族自決,換來的是英軍在1919年的阿姆利則大屠殺,數百名手無寸鐵的示威者當場喪命。
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西方自由主義者還是很少将他們所謂的共通價值應用到非西方人民的身上。
所以,荷蘭人在自己的國土被納粹殘酷占領5年,于1945年重新站起來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集軍隊橫跨半個地球,希望重新占領前殖民地印度尼西亞。
盡管在1940年,荷蘭人隻戰鬥了4天就舉手投降放棄獨立地位,但為了壓制印度尼西亞的獨立,他們卻鏖戰了4年之久。
這也就難怪全球許多民族解放運動所寄望的都是蘇聯和中國,而不是自诩為自由主義領導者的西方國家。
但漸漸地,自由主義這套故事向外擴張,至少開始在理論上将所有人的自由和權利一視同仁。
而随着自由主義輻射範圍的擴大,自由主義也開始認識到共産主義式福利計劃的重要性。
自由主義同樣需要有類似這樣的社會安全網,否則必将難以為繼。
于是出現了社會民主福利國家,既有民主和人權,又結合了由國家出資的教育和醫療保健制度。
而且就算是極端資本主義的美國,也意識到如果想保護自由,至少需要提供部分政府福利服務。
如果孩子還餓着肚子,還奢談什麼自由? 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思想家和政治家高談“曆史的終結”,信心滿滿地斷言過去所有重大的政治和經濟問題都已獲得解決,并認為自由主義經過翻新,成為包含民主、人權、自由市場和政府福利服務的組合,仍然是人民的唯一選擇。
看起來,這個組合似乎必将傳遍全世界,克服一切障礙,打破一切國界,讓人類變為單一、自由的全球社群。
然而,曆史并未終結,而且經過斐迪南(弗朗茨·斐迪南大公(ArchdukeFranzFerdinandofAustria;1863年12月18日—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弗朗茨二世之孫,卡爾·路德維希大公長子,弗朗茨·約瑟夫一世之侄。
皇帝獨子皇太子魯道夫于1889年因精神病自殺後,成為皇位繼承人。
因他主張通過兼并塞爾維亞王國将奧匈帝國由奧地利、匈牙利組成的二元帝國擴展為由奧地利、匈牙利與南斯拉夫組成的三元帝國,所以1914年與其庶妻“霍恩貝格女公爵蘇菲”視察時為奧匈帝國波黑省的首府薩拉熱窩時,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普林西普刺殺身亡。
之後,“薩拉熱窩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時期、希特勒時期和切·格瓦拉時期之後,我們發現自己來到了特朗普時期。
但這一次,自由主義的對手并不像帝國主義、法西斯主義或共産主義一樣有一套完整的意識形态,特朗普時期所散發的是濃濃的虛無主義。
20世紀的各項主要運動都對全人類有着願景,可能是統一世界、發動革命或者民族解放。
但特朗普并未提供這樣的願景,恰恰相反的是,他告訴大家:美國并不負責制定和推動任何全球願景。
同樣,英國倡導脫歐的人士對于這個不再聯合的王國可以說根本沒什麼計劃,歐洲和世界的未來遠遠不在他們的設想範圍之内。
大多數投票支持特朗普和英國脫歐的人,并不是完全反對整個自由主義組合,而隻是對全球化失去了信心。
他們仍然相信民主、自由市場、人權,以及社會責任,但認為這些好點子隻要在國内流通就行了。
事實上,他們相信為了維護約克郡或肯塔基州的自由和繁榮,最好在邊界築起一道牆,并對外國人采取非自由主義的政策。
至于正在崛起的中國,則呈現出幾乎完全相反的景象,一方面保持國内的政治穩定,一方面對世界其他地區更為開放。
事實上,如果要說自由貿易和國際合作,看上去中國更像是全球化的積極倡導者。
講到對抗自由主義國際秩序,複興的俄羅斯認為自己遠遠更為夠格。
然而,雖然俄羅斯軍事已經恢複實力,但意識形态卻已然不夠完整。
普京無疑在俄羅斯與全球各個右翼運動中都是熱門人物,但對于失業的西班牙人、不滿的巴西人,或者滿懷理想的劍橋大學生來說,他并沒有什麼能夠吸引人的全球世界觀。
俄羅斯确實提供了自由民主體制以外的另一種模式,但這種模式并不是一套完整的政治意識形态,而是一種政治操作手法。
民主的根基之一,在于亞伯拉罕·林肯(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Lincoln,1809年2月12日-1865年4月15日),共和黨人,美國政治家、思想家、戰略家,黑人奴隸制的廢除者。
第16任美國總統,其任總統期間,美國爆發内戰,史稱南北戰争,林肯堅決反對國家分裂。
他廢除了叛亂各州的奴隸制度,頒布了《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林肯擊敗了南方分離勢力,維護了美利堅聯邦及其領土上不分人種、人人生而平等的權利。
内戰結束後不久,林肯遇刺身亡,是第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