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世事無常
關燈
小
中
大
三個男人回到廚房,等孩子們回來。
至于藍色野馬差點撞上騎車男孩的那條後巷,科爾比警官斷言,“正常情況下”,孩子們在那裡騎車是安全的。
但警官似乎對艾奧瓦城騎自行車的孩子們抱有與怡穎類似的看法,認為他們還是步行或者坐公交車更好——當然絕對不能在市中心騎車。
開車的學生越來越多,其中的不少人是剛到大學城的外來者——更何況每逢舉行重大體育賽事的周末,會有更多外地人來到這裡。
“喬不會去市中心騎自行車——他隻在附近騎一騎,而且過馬路的時候總會推着自行車走過去。
”丹尼告訴警察,警官似乎不太相信。
“不,這是真的。
”作家說,“至于麥克斯,我倒說不準,他是我們鄰居家的孩子,今年八歲。
我覺得他的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更寬松,我的意思是,麥克斯可以騎着自行車到處去。
” “他們回來了。
”廚師說。
他一直望着後巷,等待喬和麥克斯騎着自行車出現。
在廚房裡見到科爾比警官,兩個八歲的孩子似乎吃了一驚。
這兩個三年級小學生就像在課堂上傳遞秘密消息那樣,飛快地對視一眼,然後同時盯着廚房的地面。
“攆啤酒車的小朋友,”科爾比說,“也許你們應該記住,城裡到處都有人見過那輛藍色野馬。
”警官又轉頭看着丹尼和他父親。
“他們是好孩子,可他們喜歡跟啤酒車的司機要啤酒貼紙、海報,還有縫在衣服上的徽章。
我在市中心的酒吧見過這些孩子。
我隻能提醒他們不可以進酒吧,有時候還得告訴他們,不能騎着自行車,跟着啤酒車一個酒吧一個酒吧地跑。
在克林頓街和伯靈頓街騎自行車尤其危險。
” 喬不敢看父親和祖父。
“攆啤酒車的小朋友。
”廚師重複道。
“我得回家了。
”麥克斯說,說完他就溜了。
“在城市公園看到這些孩子的時候,”科爾比繼續說道,“我會告訴他們,我希望他們不要在迪比克街上騎自行車,走學生活動中心後面的行人天橋,然後沿着漢徹禮堂的那一側騎自行車更安全。
可我想那樣去公園或者動物園花的時間更長——對不對?”科爾比警官問喬。
男孩隻是點了點頭,他知道自己被逮到過。
第二天一早,尹還在睡覺,怡穎還沒下夜班回家,丹尼走進喬的卧室,看着在五花八門的品牌啤酒聖殿裡熟睡的八歲兒子。
“醒醒。
”他對兒子說,輕輕地搖晃着他。
“現在上學有點太早了,是吧?”喬問。
“也許今天早上你不用上學了,”他父親說,“我們可以告訴學校你病了。
” “可我感覺很好啊。
”男孩說。
“起來吧,穿好衣服,喬,你不好,”父親告訴他,“你死了,你已經死了。
” 他們沒吃早飯就離開了家,走到馬斯卡汀大街。
這條街大清早總是車流不斷,再拐個彎就到了艾奧瓦大道,這是一條雙向車道,中間的綠化帶鋪着草皮,把兩側的車道分隔開來。
喬還是嬰幼兒時,丹尼和凱蒂住在艾奧瓦大道的一座複式公寓裡,這對年輕夫婦經常抱怨街上的交通噪聲。
對研究生或者富裕的本科生而言,那裡的房子(尤其是那套靠近校園和市中心的大排屋,屬于大學女生聯誼會,相當吵鬧)在當時就屬于比較貴的校外住所。
但是在一九七三年秋天,丹尼和三年級的兒子走上艾奧瓦大道時,這條一分為二、綠樹成蔭的街道兩側的房子價格更貴了,一些初級教師,也許還有些終身教員住在這裡。
“這不是我們和媽媽住過的那條街嗎?”他們往校園和市中心走,喬問父親。
“這就是我們和媽媽住過的那條街,沒錯,沒錯。
”丹尼說。
在約翰遜街和吉爾伯特街的交叉路口之間的某個地方,作家認出了那套有着灰色護牆闆的二層小樓,一樓就是當年他們一家三口的公寓。
這座小樓後來經過了重新粉刷——六十年代末,護牆闆是淡黃色的——現在它可能已經變成了某戶人家的單獨住宅。
“是灰色的這座嗎?”喬問,因為父親已經在人行道上停住腳步,站在這座房子那一側的人行道上。
房子一側馬路上的車流都是往市中心去的,從馬斯卡汀大街拐過來駛入艾奧瓦大道的車輛顯而易見地越來越多。
“對,是灰色的這座。
”丹尼說。
他轉身背對房子,面朝馬路。
他注意到,在他搬離艾奧瓦大道的六年裡,中央分隔帶上的植物得到了美化。
“爺爺說你不喜歡艾奧瓦大道——說你甚至不願意開車從這兒走。
”喬對父親說。
“是的,喬。
”丹尼說。
他們緊挨着站在一起,望着車來車往。
“怎麼了,我被禁足了嗎?”男孩問父親。
“不,你沒被禁足——你已經死了。
”父親告訴他。
丹尼指着街道。
“你就死在那裡,路中間,那是一九六七年春天的事,那時你還包着尿布,隻有兩歲。
” “我被車撞了嗎?”喬問父親。
“你本來應該被車撞到,”他父親回答,“但要是你真的被車撞了,我也會死的。
” 對側車道上,有個開車的人看見他們站在艾奧瓦大道另一邊——那是怡穎,她正從仁慈醫院返回法院街。
同側車道上,丹尼在作家班的一位同事、詩人馬文·貝爾從他們身旁駛過,他按了按喇叭,但父子倆都沒認出他來。
也許丹尼和喬并不是真的站在人行道上面對着車流:也許他們回到了一九六七年的春天。
至少作家丹尼爾·巴恰加盧波——那時他還沒有選好筆名——回到了那個時間段。
丹尼經常覺得,自己從未真正離開過那一刻。
在阿韋利諾,洛蕾塔給作家端來了令人驚喜的前菜——廚師給兒子做的是“亞洲的”沙嗲牛肉配花生醬,來自鄭家大哥的真傳:牛肉是穿在木棍上烤的。
還有用蝦、豆角和蘆筍做的天婦羅拼盤。
洛蕾塔還給丹尼拿來了筷子,但她猶豫了一下才遞給他。
“你會用這個嗎?我不記得了。
”她說。
(作家知道她在說謊。
) “我當然會用。
”他告訴她。
洛蕾塔依然緊握着筷子。
“知道嗎?你太孤單了。
”她告訴他。
“我是太孤單了。
”丹尼說。
他們互相調情,但僅此而已。
一想到他們可能會上床,而洛蕾塔的媽媽和丹尼的爸爸也睡在一起,兩人就覺得接受不了。
丹尼每次想到這裡,總會想象洛蕾塔說:“這還叫什麼兄妹啊!” “你在寫什麼?”洛蕾塔問他。
隻要不給他筷子,他就會一直望着她,她想。
“就是些對話。
”丹尼告訴她。
“就像咱們現在說的話?”她問。
“不,這……不一樣。
”他說。
洛蕾塔能看出他什麼時候沒再注意她。
她把筷子給了他。
丹尼的筆記本平攤在桌上,洛蕾塔可以讀到他寫的對話,但他對此似乎有些緊張不安,她決定還是不看了。
“好了,希望你喜歡這個驚喜。
”她告訴他。
廚師知道,丹尼在毛家餐廳點過這道菜——可能不下一百次。
“告訴我爸,這是個完美選擇。
”洛蕾塔離開時,丹尼說。
他瞥了一眼筆記本上寫的對話。
丹尼想讓對話直截了當——完全再現八歲的孩子小心翼翼向父親提問時的樣子。
(“如果我被車撞了,為什麼你也會死?”作家寫道。
) 仍在等待比薩的朵特和梅把丹尼和洛蕾塔的互動全都看在眼裡,隻是沒法聽到他們說了什麼,兩人差點急死。
“那個女招待想上他,可是有個問題。
”朵特說。
“沒錯,他對自己寫的東西更感興趣!”梅說。
“他在吃什麼?”朵特問她的老朋友。
“串在棍子上的什麼東西,”梅說,“看起來不太開胃。
” “我感覺,咱們的比薩可能也不怎麼樣。
”朵特說。
“沒錯,我也料到了。
”梅說。
“快看他!”朵特小聲說,“吃的都上來了,他還在寫呢!” 然而菜确實很好,毛家餐廳給丹尼留下的回憶多半是開心的,他喜歡那裡的所有飯菜。
他正在寫的對話也很不錯——能夠達到效果,丹尼判斷。
隻是時間不對,他想提醒自己該在什麼時候用上這些話。
在把注意力轉到沙嗲牛肉上面之前,作家圈出了這段對話,在筆記本的白邊上給自己寫了個備注。
“不是現在,”丹尼寫道,“先講一講烤豬。
”
至于藍色野馬差點撞上騎車男孩的那條後巷,科爾比警官斷言,“正常情況下”,孩子們在那裡騎車是安全的。
但警官似乎對艾奧瓦城騎自行車的孩子們抱有與怡穎類似的看法,認為他們還是步行或者坐公交車更好——當然絕對不能在市中心騎車。
開車的學生越來越多,其中的不少人是剛到大學城的外來者——更何況每逢舉行重大體育賽事的周末,會有更多外地人來到這裡。
“喬不會去市中心騎自行車——他隻在附近騎一騎,而且過馬路的時候總會推着自行車走過去。
”丹尼告訴警察,警官似乎不太相信。
“不,這是真的。
”作家說,“至于麥克斯,我倒說不準,他是我們鄰居家的孩子,今年八歲。
我覺得他的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更寬松,我的意思是,麥克斯可以騎着自行車到處去。
” “他們回來了。
”廚師說。
他一直望着後巷,等待喬和麥克斯騎着自行車出現。
在廚房裡見到科爾比警官,兩個八歲的孩子似乎吃了一驚。
這兩個三年級小學生就像在課堂上傳遞秘密消息那樣,飛快地對視一眼,然後同時盯着廚房的地面。
“攆啤酒車的小朋友,”科爾比說,“也許你們應該記住,城裡到處都有人見過那輛藍色野馬。
”警官又轉頭看着丹尼和他父親。
“他們是好孩子,可他們喜歡跟啤酒車的司機要啤酒貼紙、海報,還有縫在衣服上的徽章。
我在市中心的酒吧見過這些孩子。
我隻能提醒他們不可以進酒吧,有時候還得告訴他們,不能騎着自行車,跟着啤酒車一個酒吧一個酒吧地跑。
在克林頓街和伯靈頓街騎自行車尤其危險。
” 喬不敢看父親和祖父。
“攆啤酒車的小朋友。
”廚師重複道。
“我得回家了。
”麥克斯說,說完他就溜了。
“在城市公園看到這些孩子的時候,”科爾比繼續說道,“我會告訴他們,我希望他們不要在迪比克街上騎自行車,走學生活動中心後面的行人天橋,然後沿着漢徹禮堂的那一側騎自行車更安全。
可我想那樣去公園或者動物園花的時間更長——對不對?”科爾比警官問喬。
男孩隻是點了點頭,他知道自己被逮到過。
第二天一早,尹還在睡覺,怡穎還沒下夜班回家,丹尼走進喬的卧室,看着在五花八門的品牌啤酒聖殿裡熟睡的八歲兒子。
“醒醒。
”他對兒子說,輕輕地搖晃着他。
“現在上學有點太早了,是吧?”喬問。
“也許今天早上你不用上學了,”他父親說,“我們可以告訴學校你病了。
” “可我感覺很好啊。
”男孩說。
“起來吧,穿好衣服,喬,你不好,”父親告訴他,“你死了,你已經死了。
” 他們沒吃早飯就離開了家,走到馬斯卡汀大街。
這條街大清早總是車流不斷,再拐個彎就到了艾奧瓦大道,這是一條雙向車道,中間的綠化帶鋪着草皮,把兩側的車道分隔開來。
喬還是嬰幼兒時,丹尼和凱蒂住在艾奧瓦大道的一座複式公寓裡,這對年輕夫婦經常抱怨街上的交通噪聲。
對研究生或者富裕的本科生而言,那裡的房子(尤其是那套靠近校園和市中心的大排屋,屬于大學女生聯誼會,相當吵鬧)在當時就屬于比較貴的校外住所。
但是在一九七三年秋天,丹尼和三年級的兒子走上艾奧瓦大道時,這條一分為二、綠樹成蔭的街道兩側的房子價格更貴了,一些初級教師,也許還有些終身教員住在這裡。
“這不是我們和媽媽住過的那條街嗎?”他們往校園和市中心走,喬問父親。
“這就是我們和媽媽住過的那條街,沒錯,沒錯。
”丹尼說。
在約翰遜街和吉爾伯特街的交叉路口之間的某個地方,作家認出了那套有着灰色護牆闆的二層小樓,一樓就是當年他們一家三口的公寓。
這座小樓後來經過了重新粉刷——六十年代末,護牆闆是淡黃色的——現在它可能已經變成了某戶人家的單獨住宅。
“是灰色的這座嗎?”喬問,因為父親已經在人行道上停住腳步,站在這座房子那一側的人行道上。
房子一側馬路上的車流都是往市中心去的,從馬斯卡汀大街拐過來駛入艾奧瓦大道的車輛顯而易見地越來越多。
“對,是灰色的這座。
”丹尼說。
他轉身背對房子,面朝馬路。
他注意到,在他搬離艾奧瓦大道的六年裡,中央分隔帶上的植物得到了美化。
“爺爺說你不喜歡艾奧瓦大道——說你甚至不願意開車從這兒走。
”喬對父親說。
“是的,喬。
”丹尼說。
他們緊挨着站在一起,望着車來車往。
“怎麼了,我被禁足了嗎?”男孩問父親。
“不,你沒被禁足——你已經死了。
”父親告訴他。
丹尼指着街道。
“你就死在那裡,路中間,那是一九六七年春天的事,那時你還包着尿布,隻有兩歲。
” “我被車撞了嗎?”喬問父親。
“你本來應該被車撞到,”他父親回答,“但要是你真的被車撞了,我也會死的。
” 對側車道上,有個開車的人看見他們站在艾奧瓦大道另一邊——那是怡穎,她正從仁慈醫院返回法院街。
同側車道上,丹尼在作家班的一位同事、詩人馬文·貝爾從他們身旁駛過,他按了按喇叭,但父子倆都沒認出他來。
也許丹尼和喬并不是真的站在人行道上面對着車流:也許他們回到了一九六七年的春天。
至少作家丹尼爾·巴恰加盧波——那時他還沒有選好筆名——回到了那個時間段。
丹尼經常覺得,自己從未真正離開過那一刻。
在阿韋利諾,洛蕾塔給作家端來了令人驚喜的前菜——廚師給兒子做的是“亞洲的”沙嗲牛肉配花生醬,來自鄭家大哥的真傳:牛肉是穿在木棍上烤的。
還有用蝦、豆角和蘆筍做的天婦羅拼盤。
洛蕾塔還給丹尼拿來了筷子,但她猶豫了一下才遞給他。
“你會用這個嗎?我不記得了。
”她說。
(作家知道她在說謊。
) “我當然會用。
”他告訴她。
洛蕾塔依然緊握着筷子。
“知道嗎?你太孤單了。
”她告訴他。
“我是太孤單了。
”丹尼說。
他們互相調情,但僅此而已。
一想到他們可能會上床,而洛蕾塔的媽媽和丹尼的爸爸也睡在一起,兩人就覺得接受不了。
丹尼每次想到這裡,總會想象洛蕾塔說:“這還叫什麼兄妹啊!” “你在寫什麼?”洛蕾塔問他。
隻要不給他筷子,他就會一直望着她,她想。
“就是些對話。
”丹尼告訴她。
“就像咱們現在說的話?”她問。
“不,這……不一樣。
”他說。
洛蕾塔能看出他什麼時候沒再注意她。
她把筷子給了他。
丹尼的筆記本平攤在桌上,洛蕾塔可以讀到他寫的對話,但他對此似乎有些緊張不安,她決定還是不看了。
“好了,希望你喜歡這個驚喜。
”她告訴他。
廚師知道,丹尼在毛家餐廳點過這道菜——可能不下一百次。
“告訴我爸,這是個完美選擇。
”洛蕾塔離開時,丹尼說。
他瞥了一眼筆記本上寫的對話。
丹尼想讓對話直截了當——完全再現八歲的孩子小心翼翼向父親提問時的樣子。
(“如果我被車撞了,為什麼你也會死?”作家寫道。
) 仍在等待比薩的朵特和梅把丹尼和洛蕾塔的互動全都看在眼裡,隻是沒法聽到他們說了什麼,兩人差點急死。
“那個女招待想上他,可是有個問題。
”朵特說。
“沒錯,他對自己寫的東西更感興趣!”梅說。
“他在吃什麼?”朵特問她的老朋友。
“串在棍子上的什麼東西,”梅說,“看起來不太開胃。
” “我感覺,咱們的比薩可能也不怎麼樣。
”朵特說。
“沒錯,我也料到了。
”梅說。
“快看他!”朵特小聲說,“吃的都上來了,他還在寫呢!” 然而菜确實很好,毛家餐廳給丹尼留下的回憶多半是開心的,他喜歡那裡的所有飯菜。
他正在寫的對話也很不錯——能夠達到效果,丹尼判斷。
隻是時間不對,他想提醒自己該在什麼時候用上這些話。
在把注意力轉到沙嗲牛肉上面之前,作家圈出了這段對話,在筆記本的白邊上給自己寫了個備注。
“不是現在,”丹尼寫道,“先講一講烤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