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互繞步
關燈
小
中
大
從枕頭上扭過臉來,避免面對着她,因為他很早就刷了牙,生怕嘴巴裡又出現什麼怪味。
“直到孩子沒了,我才發現我想要他。
”羅茜說。
他想不出該說什麼,但她接着說:“你對我說的那些,多米尼克,是我聽過的最好的話——我永遠都不會忘記。
” “我會跟你結婚的,你知道嗎——我可不是說說而已。
”男孩說。
她抱住他,親吻他的耳朵。
她趴在被子上,他在被子下面,但他仍然能感覺到她的身體壓在他背上。
“我不會再收到比這更好的表白了——我知道。
”這位“不是真正的”表姐說。
“也許等我長大一點,咱們就可以結婚。
”多米尼克提議。
“也許可以!”姑娘叫道,再次擁抱他。
這是她的真心話,還是在安慰我?十六歲的男孩暗忖。
安努齊亞塔在衛生間裡放水擦浴缸,外面隐隐約約地傳來兩人的交談聲。
讓她驚訝的是,多米尼克竟然開口說話了,這孩子平時少言寡語,而且依然處于變聲期,聲音越來越低沉。
但從安努齊亞塔聽到羅茜說“也許可以”開始,多米尼克就打開了話匣子,姑娘隻能偶爾小聲地插幾句話,語氣也愈發黏糊起來。
雖然聽不清他們在說什麼,但像極了戀人湊在一起竊竊私語。
安努齊亞塔隻好不停地刷洗浴缸,她已經不再考慮這次流産是福是禍,“流産”已經不再是重點,重要的是羅茜·卡羅傑洛自己——她這個人究竟是福是禍?努齊當初又是怎麼想的?她把一位漂亮、聰明(并且顯然非常情緒化)的年輕姑娘——被情人抛棄、被家人趕走——領進家門,卻沒意識到對于一個發育期的孤獨男孩來說,這個二十三歲的女人會是多麼無法抗拒的誘惑。
安努齊亞塔起身走出浴室,穿過客廳來到廚房,兒子卧室的門虛掩着,還在不斷傳出叽裡咕噜的耳語聲。
在廚房裡,努齊捏起一撮鹽,往身後一撒,克制住直接闖進去打斷那兩個人的沖動,退回客廳,提高了嗓門叫道: “天哪,羅茜,你得原諒我。
我還沒問過你願不願意回波士頓呢!”她盡量不讓這話聽起來像是自己的主意,努力裝出事不關己、不偏不倚的腔調,似乎這麼說完全是為羅茜本人着想,然而話音剛落,多米尼克卧室裡的竊竊私語就突然被不約而同地倒吸一口涼氣的聲音給打斷了。
羅茜感覺到男孩在她的胸口下方猛地吸了一口氣,随即發現自己也在猛然吸氣,仿佛已經排練過如何回答那樣,兩人的反應配合得完美一緻。
“不!”安努齊亞塔聽見兒子和羅茜異口同聲地喊道。
努齊聽到羅茜說:“我想留在這裡,跟你和多米尼克在一起。
我想在學校教書,永遠都不回波士頓!”怒齊不禁暗忖:絕對不是多好的事。
(但我又不能因此責怪她,安努齊亞塔意識到;她理解羅茜的感受。
) “我願意讓羅茜留下!”努齊聽到兒子叫道。
哼,你當然願意了!安努齊亞塔心想。
可他們的年齡差異會不會帶來什麼影響?假如發生了戰争,所有年輕男人都去參軍,那時候又會如何?(不過她心愛的“狼之吻”是不會參軍的,他的腿瘸得太厲害,努齊知道。
) 羅茜·卡羅傑洛保住了自己的工作,而且表現得很不錯。
年輕的廚師也保住了他的工作,幹得也很不錯,早餐店甚至因此開始供應午餐。
多米尼克·巴恰加盧波很快便超越母親,成為更出色的廚師。
無論年輕廚師準備了什麼午餐,他都會把最好的帶回家當晚餐,讓母親和“不是真正的”表姐享受到很好的夥食。
母子倆偶爾還會一起做菜,但在大多數涉及烹饪的事務上,安努齊亞塔都會讓多米尼克出馬。
他用伍斯特郡醬汁和意大利熏幹酪做肉餡糕,然後澆上他最喜歡的番茄大蒜醬汁趁熱端上桌,涼了之後就配蘋果醬吃。
他還會做搭配帕爾瑪幹酪的面包糠炸雞排;母親告訴他,她在波士頓做過帕爾瑪幹酪炖小牛肉,但他在柏林弄不到上好的小牛肉(他用豬肉代替小牛肉——幾乎跟小牛肉一樣好)。
多米尼克也做帕爾瑪幹酪炖茄子,柏林的許多法裔加拿大人知道茄子是什麼東西。
多姆還用檸檬、大蒜和橄榄油做小羊腿,橄榄油是從努齊熟悉的一家波士頓店鋪買來的,多米尼克把它抹在烤雞或者烤火雞上,兩種雞的肚子裡塞着玉米面包、香腸和鼠尾草葉。
他用烤箱烘牛排,或者放在烤架上烤,配上白豆或是烤土豆,但他不太喜歡土豆,讨厭米飯。
他的大部分主菜都搭配意大利面,意面的做法非常簡單,隻加橄榄油和大蒜,有時加豌豆和蘆筍。
他用橄榄油炒胡蘿蔔,再擱上西西裡黑橄榄和更多的大蒜。
盡管他讨厭烘豆子,但還是會上這道菜,食客中有伐木工和工廠工人,大多是些牙口不好的老人,很少吃别的東西。
(努齊輕蔑地叫他們“吃烘豆子和豌豆湯的那群人”。
) 有時安努齊亞塔能弄到茴香,她和多姆會用茴香和甜番茄醬烹制沙丁魚,罐裝沙丁魚購自多姆熟悉的另一家波士頓店鋪。
母子倆把沙丁魚搗碎,加上大蒜和橄榄油,澆在撒了面包屑的意面上,放進爐膛烤成棕色。
多米尼克自己做比薩面團,每個星期五晚上,他都會做無肉比薩餅來代替魚。
年輕的廚師和他媽媽都不相信這個國家的北方腹地會有足夠新鮮的魚,而蝦是凍在空心磚大小的冰塊裡從濱海地區運來的,因此多米尼克對蝦很放心。
他喜歡的番茄大蒜醬汁在比薩上放得更多,意大利乳清幹酪、羅曼諾幹酪、帕爾瑪幹酪和意大利熏幹酪都是從波士頓買來的,西西裡黑橄榄也是。
廚師依然處于學藝階段,他會切很多歐芹,做什麼都加上一點兒——甚至擱在最常見的豌豆湯裡。
(母親告訴他,歐芹是“純葉綠素”,能消除蒜味,讓你口氣清新。
) 多米尼克喜歡制作簡單的飯後甜點,讓努齊煩惱的是,它們沒有半點西西裡風味,不過是些蘋果派、藍莓餡餅和玉米餅——在庫斯縣,蘋果和藍莓随處都能買到,而且多米尼克擅長制作面團。
他做的早餐甚至更加簡單——雞蛋和培根、薄烤餅和法式吐司、玉米松餅、藍莓松餅和烤餅。
那時候,隻有在香蕉變成棕色時,他才會做香蕉面包,因為母親告訴他,用好香蕉來做是種浪費。
在安德羅斯科金河的谷地有個火雞養殖場,大約位于柏林和米蘭之間,廚師會用胡椒和洋蔥——還有少量土豆——做火雞雜燴。
“鹹牛肉不适合做雜燴,愛爾蘭人才這樣!”安努齊亞塔教導他。
那個渾蛋酒鬼翁貝托叔叔,戰争結束前就會把自己喝死,從來沒吃過“不是真正的”侄子做的一頓飯。
作為工頭,這個老伐木工難以容忍工廠裡日漸增多的女工,而女工們對翁貝托更是半分都難以忍受,結果這位苦惱工頭的酗酒問題更加嚴重。
(無論是不是次要角色,翁貝托都會在多米尼克的記憶中反複出現,這位“不是真正的”叔叔在他的記憶裡扮演了主角。
多米尼克的父親是怎麼跟翁貝托交上朋友的?翁貝托不喜歡努齊,是因為她不願意和他睡覺嗎?由于母親是被趕出波士頓的,在柏林的處境也不好,多米尼克經常痛苦地猜想:翁貝托曾經誤以為努齊是個很容易勾搭的女人。
)某一年的冬天——離渾蛋翁貝托的死期還有好幾年——安努齊亞塔·塞埃塔得了當時所有小學生都患上的流感,在美國正式參戰之前,她就去世了。
羅茜·卡羅傑洛和小多姆該怎麼辦?他們一個二十四歲,一個十七歲,多米尼克的母親去世後,兩人就不太合适繼續住在一起了,可他們又無法忍受分離,這一對“不是真正的”表姐弟左右為難,努齊當然再也不能告訴他們該怎麼辦;年輕的女人和顯然更年輕的男人隻能按照自己認為的符合可憐的安努齊亞塔的心意的做法去做,也許這确實符合她的心意。
小多姆隻是謊報了年齡,就和他的(不是真正的)表姐羅茜·卡羅傑洛在一九四一年的泥濘時節結了婚——在那年柏林北部安德羅斯科金河開始第一批原木大漂流之前。
他們一個是成功卻不富裕的年輕廚師,另一個是成功卻不富裕的小學老師,不過,至少兩人的工作都不是臨時的,富裕也不是必要條件,他倆都還年輕(程度有所不同),彼此相愛,隻想要個孩子——一個就夠了——一九四二年三月,他們就會擁有這個孩子。
小丹尼出生在柏林——“就在泥濘時節來臨之前”,他父親總是這樣說(泥濘時節比日曆要可靠得多)——孩子幾乎剛一出生,他辛勤的父母就搬離了這個工業城鎮。
廚師敏銳地意識到,造紙廠的惡臭氣味将會成為長期的危害,這個想法相當合理:戰争有一天終将結束,到那時,柏林會變得更大,超出所有人的想象,唯有味道始終如故。
在一九四二年,對多米尼克·巴恰加盧波來說,這座城市已經變得過于龐大,令人作嘔——充斥着一言難盡的複雜回憶。
羅茜先前在北區的經曆也使她不願返回波士頓,盡管塞埃塔和卡羅傑洛兩家人都懇求這對年輕的表姐弟“回家”。
倘若家人給予的愛不是無條件的,孩子總會察覺到這一點。
多米尼克明白,他母親當年覺得自己是被家人一腳踢開了。
雖然不得不和一個男孩結婚,羅茜并沒有對此表現出怨恨,她真正痛恨的是家人起初把自己驅逐到柏林的做法。
兩人對塞埃塔和卡羅傑洛兩家的懇求充耳不聞,那夥人沒有資格擺出“大度”的姿态“原諒”他們。
顯然,對于表姐弟結婚生子這件事,兩家人并不介意,可多米尼克和羅茜清楚地記得,無論塞埃塔家和卡羅傑洛家,在自家女孩未婚先孕方面可是相當忌諱。
羅茜說:“他們還是去原諒别的什麼人吧。
”多米尼克知道努齊當年的感受,對此深表贊同。
波士頓好比他們身後的一座橋,早就已經被燒毀了;更重要的是,這對年輕的夫婦确信,燒毀這座橋的人絕不是他們自己。
當然,在新英格蘭,道德譴責可不是什麼新鮮事物,一九四二年尤其如此;盡管多數人會選擇波士頓而非絞河鎮,但許多年輕夫婦會依據自身情況作出決定。
對于巴恰加盧波這個剛剛建立的家庭而言,絞河鎮或許有些偏僻和原始,但那裡沒有造紙廠。
鋸木廠和伐木營定居點尚未把任何一位廚師留到泥濘時節結束之後,那裡也沒有學校,畢竟鎮上的居民大多是四處流動的零工。
不過,菲利普斯河邊的那個更小但看起來更長久的定居點——就是巴黎(以前叫西達默爾)——可能會有一所學校,那裡離絞河鎮這個明顯更髒的村子隻有幾英裡遠,其間有運輸原木的公路相連。
那時候,伐木公司一直不肯出錢建造一座能夠長期使用的夥房,他們表示,臨時的移動廚房和就餐的移動窩棚已經足夠。
這讓絞河鎮看起來更像是個伐木營,而非真正的城鎮,但這一點并沒有讓多米尼克和羅茜·巴恰加盧波打退堂鼓,在他們眼中,絞河鎮能帶來機會——哪怕意味着艱苦和辛勞。
一九四二年夏天,他們有充裕的時間訂購教科書和其他用品,為籌辦巴黎的新學校作準備——廚師和老師帶着襁褓中的兒子,沿安德羅斯科金河北上抵達米蘭,然後從龐圖克水庫沿着運輸木材的河道朝西北偏北方向前進。
人們把絞河水湧入龐圖克水庫的地方簡單地稱為“河峽”;當時那裡一座鋸木廠都沒有,隻是個雛形的“死女人水壩”也尚未得名。
(凱奇姆會說:“那時候哪有現在這麼多的花樣。
”) 夫婦倆帶着孩子,在夜幕降臨、蚊群肆虐之前來到絞河鎮下遊的盆地。
在那些記得這個年輕家庭到來的少數人眼中,跛腳男人和他那懷抱新生兒、看起來年長一些的漂亮妻子看起來滿懷希望,盡管他們随身隻帶了一點兒衣物。
兩人買的書、其他衣物以及廚師的廚具已經提前運走了——全都裝在一輛拉木料的空卡車上,表面蓋了一層油布。
廚房和用餐的移動窩棚需要的不僅是良好的清潔:移動窩棚需要全面修繕——廚師堅持要求如此,這是他留下來的前提條件。
如果伐木公司希望廚師能待到來年的泥濘時節結束,還要再建一座永久性的夥房——夥房樓上得準備幾間卧室,廚師一家打算住在那裡。
羅茜的要求比較簡單:在巴黎(原來的西達默爾)準備一間教室。
那裡以前從來沒有過學校。
一九四二年,菲利普斯河邊隻有幾戶人家有學齡兒童,絞河鎮的學齡兒童就更少了。
等戰争結束,男人們回到家裡,孩子很快就會多起來,可原來姓卡羅傑洛的羅茜·巴恰加盧波卻沒等到男人們從戰場歸來,也沒有機會教育他們的孩子。
一九四四年冬末,這位年輕的老師去世了——她兒子丹尼剛滿兩歲。
孩子對母親沒有記憶,隻能通過父親保存的照片和她的許多書中的劃線段落來了解她,這些書同樣也是父親保存下來的。
(與多米尼克·巴恰加盧波的母親一樣,羅茜也喜歡讀小說。
) 從多米尼克明顯流露出來的悲觀情緒判斷——他總是一副超然物外的模樣,态度冷淡疏離,甚至有些陰郁——别人也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他始終沒從二十七歲妻子不幸去世的陰影中恢複過來。
不過,除了心愛的兒子,多米尼克·巴恰加盧波得到了另一件自己想要的東西:按他的詳細要求建造的夥房。
巴黎制造公司的内部關系顯然起了作用:某個大人物的妻子曾經路過柏林,對多米尼克的廚藝大為贊賞,消息不胫而走:絞河鎮的夥食比普通伐木營好得多——多米尼克這才沒有馬上收拾東西走人,可匪夷所思的是,他和兒子在這裡一待就是十年。
當然,有那麼一兩個老伐木工——凱奇姆首先算一個——清楚廚師留在這裡的可悲緣由:二十歲就成了鳏夫的廚師在為妻子的死感到自責。
不過,他并不是唯一一個把住在絞河鎮當作無限期自我贖罪的人。
(隻要想想凱奇姆就明白了。
) 一九五四年,多米尼克·巴恰加盧波隻有三十歲——作為十二歲孩子的父親,實在算是年輕——看起來卻已經是一副早就聽天由命的模樣,仿佛能夠冷靜地接受一切悲慘的現實,因此很容易被誤認為是悲觀主
“直到孩子沒了,我才發現我想要他。
”羅茜說。
他想不出該說什麼,但她接着說:“你對我說的那些,多米尼克,是我聽過的最好的話——我永遠都不會忘記。
” “我會跟你結婚的,你知道嗎——我可不是說說而已。
”男孩說。
她抱住他,親吻他的耳朵。
她趴在被子上,他在被子下面,但他仍然能感覺到她的身體壓在他背上。
“我不會再收到比這更好的表白了——我知道。
”這位“不是真正的”表姐說。
“也許等我長大一點,咱們就可以結婚。
”多米尼克提議。
“也許可以!”姑娘叫道,再次擁抱他。
這是她的真心話,還是在安慰我?十六歲的男孩暗忖。
安努齊亞塔在衛生間裡放水擦浴缸,外面隐隐約約地傳來兩人的交談聲。
讓她驚訝的是,多米尼克竟然開口說話了,這孩子平時少言寡語,而且依然處于變聲期,聲音越來越低沉。
但從安努齊亞塔聽到羅茜說“也許可以”開始,多米尼克就打開了話匣子,姑娘隻能偶爾小聲地插幾句話,語氣也愈發黏糊起來。
雖然聽不清他們在說什麼,但像極了戀人湊在一起竊竊私語。
安努齊亞塔隻好不停地刷洗浴缸,她已經不再考慮這次流産是福是禍,“流産”已經不再是重點,重要的是羅茜·卡羅傑洛自己——她這個人究竟是福是禍?努齊當初又是怎麼想的?她把一位漂亮、聰明(并且顯然非常情緒化)的年輕姑娘——被情人抛棄、被家人趕走——領進家門,卻沒意識到對于一個發育期的孤獨男孩來說,這個二十三歲的女人會是多麼無法抗拒的誘惑。
安努齊亞塔起身走出浴室,穿過客廳來到廚房,兒子卧室的門虛掩着,還在不斷傳出叽裡咕噜的耳語聲。
在廚房裡,努齊捏起一撮鹽,往身後一撒,克制住直接闖進去打斷那兩個人的沖動,退回客廳,提高了嗓門叫道: “天哪,羅茜,你得原諒我。
我還沒問過你願不願意回波士頓呢!”她盡量不讓這話聽起來像是自己的主意,努力裝出事不關己、不偏不倚的腔調,似乎這麼說完全是為羅茜本人着想,然而話音剛落,多米尼克卧室裡的竊竊私語就突然被不約而同地倒吸一口涼氣的聲音給打斷了。
羅茜感覺到男孩在她的胸口下方猛地吸了一口氣,随即發現自己也在猛然吸氣,仿佛已經排練過如何回答那樣,兩人的反應配合得完美一緻。
“不!”安努齊亞塔聽見兒子和羅茜異口同聲地喊道。
努齊聽到羅茜說:“我想留在這裡,跟你和多米尼克在一起。
我想在學校教書,永遠都不回波士頓!”怒齊不禁暗忖:絕對不是多好的事。
(但我又不能因此責怪她,安努齊亞塔意識到;她理解羅茜的感受。
) “我願意讓羅茜留下!”努齊聽到兒子叫道。
哼,你當然願意了!安努齊亞塔心想。
可他們的年齡差異會不會帶來什麼影響?假如發生了戰争,所有年輕男人都去參軍,那時候又會如何?(不過她心愛的“狼之吻”是不會參軍的,他的腿瘸得太厲害,努齊知道。
) 羅茜·卡羅傑洛保住了自己的工作,而且表現得很不錯。
年輕的廚師也保住了他的工作,幹得也很不錯,早餐店甚至因此開始供應午餐。
多米尼克·巴恰加盧波很快便超越母親,成為更出色的廚師。
無論年輕廚師準備了什麼午餐,他都會把最好的帶回家當晚餐,讓母親和“不是真正的”表姐享受到很好的夥食。
母子倆偶爾還會一起做菜,但在大多數涉及烹饪的事務上,安努齊亞塔都會讓多米尼克出馬。
他用伍斯特郡醬汁和意大利熏幹酪做肉餡糕,然後澆上他最喜歡的番茄大蒜醬汁趁熱端上桌,涼了之後就配蘋果醬吃。
他還會做搭配帕爾瑪幹酪的面包糠炸雞排;母親告訴他,她在波士頓做過帕爾瑪幹酪炖小牛肉,但他在柏林弄不到上好的小牛肉(他用豬肉代替小牛肉——幾乎跟小牛肉一樣好)。
多米尼克也做帕爾瑪幹酪炖茄子,柏林的許多法裔加拿大人知道茄子是什麼東西。
多姆還用檸檬、大蒜和橄榄油做小羊腿,橄榄油是從努齊熟悉的一家波士頓店鋪買來的,多米尼克把它抹在烤雞或者烤火雞上,兩種雞的肚子裡塞着玉米面包、香腸和鼠尾草葉。
他用烤箱烘牛排,或者放在烤架上烤,配上白豆或是烤土豆,但他不太喜歡土豆,讨厭米飯。
他的大部分主菜都搭配意大利面,意面的做法非常簡單,隻加橄榄油和大蒜,有時加豌豆和蘆筍。
他用橄榄油炒胡蘿蔔,再擱上西西裡黑橄榄和更多的大蒜。
盡管他讨厭烘豆子,但還是會上這道菜,食客中有伐木工和工廠工人,大多是些牙口不好的老人,很少吃别的東西。
(努齊輕蔑地叫他們“吃烘豆子和豌豆湯的那群人”。
) 有時安努齊亞塔能弄到茴香,她和多姆會用茴香和甜番茄醬烹制沙丁魚,罐裝沙丁魚購自多姆熟悉的另一家波士頓店鋪。
母子倆把沙丁魚搗碎,加上大蒜和橄榄油,澆在撒了面包屑的意面上,放進爐膛烤成棕色。
多米尼克自己做比薩面團,每個星期五晚上,他都會做無肉比薩餅來代替魚。
年輕的廚師和他媽媽都不相信這個國家的北方腹地會有足夠新鮮的魚,而蝦是凍在空心磚大小的冰塊裡從濱海地區運來的,因此多米尼克對蝦很放心。
他喜歡的番茄大蒜醬汁在比薩上放得更多,意大利乳清幹酪、羅曼諾幹酪、帕爾瑪幹酪和意大利熏幹酪都是從波士頓買來的,西西裡黑橄榄也是。
廚師依然處于學藝階段,他會切很多歐芹,做什麼都加上一點兒——甚至擱在最常見的豌豆湯裡。
(母親告訴他,歐芹是“純葉綠素”,能消除蒜味,讓你口氣清新。
) 多米尼克喜歡制作簡單的飯後甜點,讓努齊煩惱的是,它們沒有半點西西裡風味,不過是些蘋果派、藍莓餡餅和玉米餅——在庫斯縣,蘋果和藍莓随處都能買到,而且多米尼克擅長制作面團。
他做的早餐甚至更加簡單——雞蛋和培根、薄烤餅和法式吐司、玉米松餅、藍莓松餅和烤餅。
那時候,隻有在香蕉變成棕色時,他才會做香蕉面包,因為母親告訴他,用好香蕉來做是種浪費。
在安德羅斯科金河的谷地有個火雞養殖場,大約位于柏林和米蘭之間,廚師會用胡椒和洋蔥——還有少量土豆——做火雞雜燴。
“鹹牛肉不适合做雜燴,愛爾蘭人才這樣!”安努齊亞塔教導他。
那個渾蛋酒鬼翁貝托叔叔,戰争結束前就會把自己喝死,從來沒吃過“不是真正的”侄子做的一頓飯。
作為工頭,這個老伐木工難以容忍工廠裡日漸增多的女工,而女工們對翁貝托更是半分都難以忍受,結果這位苦惱工頭的酗酒問題更加嚴重。
(無論是不是次要角色,翁貝托都會在多米尼克的記憶中反複出現,這位“不是真正的”叔叔在他的記憶裡扮演了主角。
多米尼克的父親是怎麼跟翁貝托交上朋友的?翁貝托不喜歡努齊,是因為她不願意和他睡覺嗎?由于母親是被趕出波士頓的,在柏林的處境也不好,多米尼克經常痛苦地猜想:翁貝托曾經誤以為努齊是個很容易勾搭的女人。
)某一年的冬天——離渾蛋翁貝托的死期還有好幾年——安努齊亞塔·塞埃塔得了當時所有小學生都患上的流感,在美國正式參戰之前,她就去世了。
羅茜·卡羅傑洛和小多姆該怎麼辦?他們一個二十四歲,一個十七歲,多米尼克的母親去世後,兩人就不太合适繼續住在一起了,可他們又無法忍受分離,這一對“不是真正的”表姐弟左右為難,努齊當然再也不能告訴他們該怎麼辦;年輕的女人和顯然更年輕的男人隻能按照自己認為的符合可憐的安努齊亞塔的心意的做法去做,也許這确實符合她的心意。
小多姆隻是謊報了年齡,就和他的(不是真正的)表姐羅茜·卡羅傑洛在一九四一年的泥濘時節結了婚——在那年柏林北部安德羅斯科金河開始第一批原木大漂流之前。
他們一個是成功卻不富裕的年輕廚師,另一個是成功卻不富裕的小學老師,不過,至少兩人的工作都不是臨時的,富裕也不是必要條件,他倆都還年輕(程度有所不同),彼此相愛,隻想要個孩子——一個就夠了——一九四二年三月,他們就會擁有這個孩子。
小丹尼出生在柏林——“就在泥濘時節來臨之前”,他父親總是這樣說(泥濘時節比日曆要可靠得多)——孩子幾乎剛一出生,他辛勤的父母就搬離了這個工業城鎮。
廚師敏銳地意識到,造紙廠的惡臭氣味将會成為長期的危害,這個想法相當合理:戰争有一天終将結束,到那時,柏林會變得更大,超出所有人的想象,唯有味道始終如故。
在一九四二年,對多米尼克·巴恰加盧波來說,這座城市已經變得過于龐大,令人作嘔——充斥着一言難盡的複雜回憶。
羅茜先前在北區的經曆也使她不願返回波士頓,盡管塞埃塔和卡羅傑洛兩家人都懇求這對年輕的表姐弟“回家”。
倘若家人給予的愛不是無條件的,孩子總會察覺到這一點。
多米尼克明白,他母親當年覺得自己是被家人一腳踢開了。
雖然不得不和一個男孩結婚,羅茜并沒有對此表現出怨恨,她真正痛恨的是家人起初把自己驅逐到柏林的做法。
兩人對塞埃塔和卡羅傑洛兩家的懇求充耳不聞,那夥人沒有資格擺出“大度”的姿态“原諒”他們。
顯然,對于表姐弟結婚生子這件事,兩家人并不介意,可多米尼克和羅茜清楚地記得,無論塞埃塔家和卡羅傑洛家,在自家女孩未婚先孕方面可是相當忌諱。
羅茜說:“他們還是去原諒别的什麼人吧。
”多米尼克知道努齊當年的感受,對此深表贊同。
波士頓好比他們身後的一座橋,早就已經被燒毀了;更重要的是,這對年輕的夫婦确信,燒毀這座橋的人絕不是他們自己。
當然,在新英格蘭,道德譴責可不是什麼新鮮事物,一九四二年尤其如此;盡管多數人會選擇波士頓而非絞河鎮,但許多年輕夫婦會依據自身情況作出決定。
對于巴恰加盧波這個剛剛建立的家庭而言,絞河鎮或許有些偏僻和原始,但那裡沒有造紙廠。
鋸木廠和伐木營定居點尚未把任何一位廚師留到泥濘時節結束之後,那裡也沒有學校,畢竟鎮上的居民大多是四處流動的零工。
不過,菲利普斯河邊的那個更小但看起來更長久的定居點——就是巴黎(以前叫西達默爾)——可能會有一所學校,那裡離絞河鎮這個明顯更髒的村子隻有幾英裡遠,其間有運輸原木的公路相連。
那時候,伐木公司一直不肯出錢建造一座能夠長期使用的夥房,他們表示,臨時的移動廚房和就餐的移動窩棚已經足夠。
這讓絞河鎮看起來更像是個伐木營,而非真正的城鎮,但這一點并沒有讓多米尼克和羅茜·巴恰加盧波打退堂鼓,在他們眼中,絞河鎮能帶來機會——哪怕意味着艱苦和辛勞。
一九四二年夏天,他們有充裕的時間訂購教科書和其他用品,為籌辦巴黎的新學校作準備——廚師和老師帶着襁褓中的兒子,沿安德羅斯科金河北上抵達米蘭,然後從龐圖克水庫沿着運輸木材的河道朝西北偏北方向前進。
人們把絞河水湧入龐圖克水庫的地方簡單地稱為“河峽”;當時那裡一座鋸木廠都沒有,隻是個雛形的“死女人水壩”也尚未得名。
(凱奇姆會說:“那時候哪有現在這麼多的花樣。
”) 夫婦倆帶着孩子,在夜幕降臨、蚊群肆虐之前來到絞河鎮下遊的盆地。
在那些記得這個年輕家庭到來的少數人眼中,跛腳男人和他那懷抱新生兒、看起來年長一些的漂亮妻子看起來滿懷希望,盡管他們随身隻帶了一點兒衣物。
兩人買的書、其他衣物以及廚師的廚具已經提前運走了——全都裝在一輛拉木料的空卡車上,表面蓋了一層油布。
廚房和用餐的移動窩棚需要的不僅是良好的清潔:移動窩棚需要全面修繕——廚師堅持要求如此,這是他留下來的前提條件。
如果伐木公司希望廚師能待到來年的泥濘時節結束,還要再建一座永久性的夥房——夥房樓上得準備幾間卧室,廚師一家打算住在那裡。
羅茜的要求比較簡單:在巴黎(原來的西達默爾)準備一間教室。
那裡以前從來沒有過學校。
一九四二年,菲利普斯河邊隻有幾戶人家有學齡兒童,絞河鎮的學齡兒童就更少了。
等戰争結束,男人們回到家裡,孩子很快就會多起來,可原來姓卡羅傑洛的羅茜·巴恰加盧波卻沒等到男人們從戰場歸來,也沒有機會教育他們的孩子。
一九四四年冬末,這位年輕的老師去世了——她兒子丹尼剛滿兩歲。
孩子對母親沒有記憶,隻能通過父親保存的照片和她的許多書中的劃線段落來了解她,這些書同樣也是父親保存下來的。
(與多米尼克·巴恰加盧波的母親一樣,羅茜也喜歡讀小說。
) 從多米尼克明顯流露出來的悲觀情緒判斷——他總是一副超然物外的模樣,态度冷淡疏離,甚至有些陰郁——别人也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他始終沒從二十七歲妻子不幸去世的陰影中恢複過來。
不過,除了心愛的兒子,多米尼克·巴恰加盧波得到了另一件自己想要的東西:按他的詳細要求建造的夥房。
巴黎制造公司的内部關系顯然起了作用:某個大人物的妻子曾經路過柏林,對多米尼克的廚藝大為贊賞,消息不胫而走:絞河鎮的夥食比普通伐木營好得多——多米尼克這才沒有馬上收拾東西走人,可匪夷所思的是,他和兒子在這裡一待就是十年。
當然,有那麼一兩個老伐木工——凱奇姆首先算一個——清楚廚師留在這裡的可悲緣由:二十歲就成了鳏夫的廚師在為妻子的死感到自責。
不過,他并不是唯一一個把住在絞河鎮當作無限期自我贖罪的人。
(隻要想想凱奇姆就明白了。
) 一九五四年,多米尼克·巴恰加盧波隻有三十歲——作為十二歲孩子的父親,實在算是年輕——看起來卻已經是一副早就聽天由命的模樣,仿佛能夠冷靜地接受一切悲慘的現實,因此很容易被誤認為是悲觀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