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關燈
小
中
大
,以及一名翻譯——特空團的麥克·馬丁中校。
周二,烏茲别克人的反攻開始成形。
他們用一輛輕型坦克開路,重新進入院子,開始對暴動的囚犯陣地實施打擊。
伊茲瑪特·汗已被衆人認出是一位高級軍官,于是他負責指揮南翼的對抗戰。
當坦克開火時,他命令手下人員進入地窖,轟炸停止後,他們又回到了地面上。
他知道,這隻是個時間問題。
他們無法突圍,也不會得到仁慈對待。
他并沒指望這個。
二十九歲的他,終于找到了自己的葬身之地,死在這裡跟其他地方相比,沒有什麼不好。
美軍的空襲也在星期二開始了。
四名綠色貝雷帽戰士和一名空軍人員趴在牆頭上的胸牆外側,為戰鬥轟炸機标定目标。
那天共投下了三十枚炸彈,其中有二十八枚鑽進俘虜們藏身的地下水泥工事裡,炸死了大約一百人,其中大部分人是被塌落的石塊砸死的。
有兩枚炸彈偏離了目标。
第一顆跑偏的炸彈落下時,麥克·馬丁就站在綠色貝雷帽戰士們的牆下面,離他們大概一百碼。
炸彈正落在五個美國人圍成的圈子中間。
如果這是一顆彈着即爆的人員殺傷彈,那他們都會炸成肉醬。
他們能活下來真是一個奇迹——隻是耳鼓破裂,有幾個人骨折。
這是一顆J-DAM炸彈,即鑽地炸彈。
彈頭着地之後,要鑽入地下四十英尺處才爆炸。
結果這些美國人發覺自己經曆了一次地震,被氣浪抛到一邊,但命都保住了。
第二顆炸彈更離譜。
它擊中了烏茲别克人的那輛坦克以及其後的指揮所。
周三,西方媒體趕到了。
記者們在城堡周圍亂竄。
也許他們自己并沒有意識到,但由于他們的到來,最終讓烏茲别克人不敢把反叛的戰俘斬盡殺絕。
在六天六夜的對峙期間,有二十個囚犯企圖借夜色掩護逃走。
他們全被當地農民抓住并用私刑處死。
這些哈薩拉族農民對三年前塔利班屠殺自己族人的血腥罪行記憶猶新。
麥克·馬丁趴在土牆頂上,透過胸牆窺視下面的院子。
第一天的屍體仍躺在那裡,臭氣熏天。
那些美國人雖然仍戴着黑色羊毛帽子,但已經揭開了蒙臉的布片,讓記者們拍了好多照片和錄像。
七個英國人還是甯可蒙面,全都用棉布把頭部包裹得嚴嚴實實,以防沙塵和蒼蠅的侵襲以及旁觀者。
到了周三,頭套又多出一項功能:過濾空氣中的惡臭。
太陽快下山時,死裡逃生的中情局特工戴夫·泰森冒冒失失地帶着一個想獲獎的電視攝像組進了院子——他在馬紮裡沙裡夫隻待了一天便又匆匆返回來了。
他們在牆邊爬行前進,馬丁就在對面的牆上趴着,注視着他們。
英國海軍陸戰隊上尉趴在他的身邊。
就在他們眼皮底下,囚犯的一個抓捕隊忽然從牆上一扇暗門出來,抓住那四個西方人,把他們拖了進去。
“得有人進去把他們救出來。
”海軍陸戰隊上尉說。
他朝周圍看了看。
六雙眼睛無聲地凝視着他。
他說了聲“上”,随即翻過胸牆,跑下傾斜的内牆,進入空曠的院子裡。
三名海勤團的戰士也随着他一起沖了過去。
另兩名戰士和馬丁為他們提供狙擊掩護。
暴亂的囚犯現在已經退縮到了南牆。
四名海軍戰士徑直闖入,把暴徒們吓住了。
一直到他們抵達遠處的牆邊,都沒人開槍。
上尉率先進去。
解救人質是特别空勤團和特别海勤團的隊員們反複演練過的,他們可以在幾秒鐘時間之内完成任務。
在赫裡福德,特空團有一座專門用于人質解救訓練的“死亡屋”;在普爾的隊部,海勤團也有一棟相同的房子。
四名特别海勤團官兵毫不遲疑地闖進門,靠服裝和胡子确認了三名暴徒後立即開火。
射擊手法是“雙發點射”,即兩顆子彈直接射向臉部。
那三個阿拉伯人的槍口都朝着另一個方向,他們連一顆子彈也沒來得及發射就被擊斃了。
當時,戴夫·泰森和英國電視記者當即表示絕不提及這次事件。
後來,他們确實再也沒有提起過。
到周三晚上,伊茲瑪特·汗意識到他們已經根本無法在地面上停留了。
炮兵已經抵達,大炮把城堡的南邊炸成了廢墟。
地窖是最後的堡壘。
仍然活着的戰俘人數已經不足三百。
有些囚犯不願龜縮在地下,甯願死在上面。
他們展開了一次自殺性反攻,但隻沖了一百碼的距離,殺死了幾個警惕性不高、反應不夠敏捷的烏茲别克人。
随後,趕來增援的烏茲别克坦克上的機關槍開始掃射,把那些阿拉伯人打成了篩子。
他們大多數是也門人,還有一些是車臣人。
周四,根據美國人的建議,烏茲别克人把幾桶坦克用的柴油倒進地溝,流入下面的地窖裡,然後點了火。
伊茲瑪特·汗并沒在地窖的着火區域。
屍體的焦臭味蓋過了柴油的氣味,但他聽到了火焰燃燒的“呼呼”聲,感受到了熱量逼近。
更多的人死去了,幸存者踉跄着沖出煙霧,朝他跑來。
他們都被煙熏得劇烈地咳嗽。
在最後的那個地窖裡,大約有一百五十個人與伊茲瑪特·汗在
周二,烏茲别克人的反攻開始成形。
他們用一輛輕型坦克開路,重新進入院子,開始對暴動的囚犯陣地實施打擊。
伊茲瑪特·汗已被衆人認出是一位高級軍官,于是他負責指揮南翼的對抗戰。
當坦克開火時,他命令手下人員進入地窖,轟炸停止後,他們又回到了地面上。
他知道,這隻是個時間問題。
他們無法突圍,也不會得到仁慈對待。
他并沒指望這個。
二十九歲的他,終于找到了自己的葬身之地,死在這裡跟其他地方相比,沒有什麼不好。
美軍的空襲也在星期二開始了。
四名綠色貝雷帽戰士和一名空軍人員趴在牆頭上的胸牆外側,為戰鬥轟炸機标定目标。
那天共投下了三十枚炸彈,其中有二十八枚鑽進俘虜們藏身的地下水泥工事裡,炸死了大約一百人,其中大部分人是被塌落的石塊砸死的。
有兩枚炸彈偏離了目标。
第一顆跑偏的炸彈落下時,麥克·馬丁就站在綠色貝雷帽戰士們的牆下面,離他們大概一百碼。
炸彈正落在五個美國人圍成的圈子中間。
如果這是一顆彈着即爆的人員殺傷彈,那他們都會炸成肉醬。
他們能活下來真是一個奇迹——隻是耳鼓破裂,有幾個人骨折。
這是一顆J-DAM炸彈,即鑽地炸彈。
彈頭着地之後,要鑽入地下四十英尺處才爆炸。
結果這些美國人發覺自己經曆了一次地震,被氣浪抛到一邊,但命都保住了。
第二顆炸彈更離譜。
它擊中了烏茲别克人的那輛坦克以及其後的指揮所。
周三,西方媒體趕到了。
記者們在城堡周圍亂竄。
也許他們自己并沒有意識到,但由于他們的到來,最終讓烏茲别克人不敢把反叛的戰俘斬盡殺絕。
在六天六夜的對峙期間,有二十個囚犯企圖借夜色掩護逃走。
他們全被當地農民抓住并用私刑處死。
這些哈薩拉族農民對三年前塔利班屠殺自己族人的血腥罪行記憶猶新。
麥克·馬丁趴在土牆頂上,透過胸牆窺視下面的院子。
第一天的屍體仍躺在那裡,臭氣熏天。
那些美國人雖然仍戴着黑色羊毛帽子,但已經揭開了蒙臉的布片,讓記者們拍了好多照片和錄像。
七個英國人還是甯可蒙面,全都用棉布把頭部包裹得嚴嚴實實,以防沙塵和蒼蠅的侵襲以及旁觀者。
到了周三,頭套又多出一項功能:過濾空氣中的惡臭。
太陽快下山時,死裡逃生的中情局特工戴夫·泰森冒冒失失地帶着一個想獲獎的電視攝像組進了院子——他在馬紮裡沙裡夫隻待了一天便又匆匆返回來了。
他們在牆邊爬行前進,馬丁就在對面的牆上趴着,注視着他們。
英國海軍陸戰隊上尉趴在他的身邊。
就在他們眼皮底下,囚犯的一個抓捕隊忽然從牆上一扇暗門出來,抓住那四個西方人,把他們拖了進去。
“得有人進去把他們救出來。
”海軍陸戰隊上尉說。
他朝周圍看了看。
六雙眼睛無聲地凝視着他。
他說了聲“上”,随即翻過胸牆,跑下傾斜的内牆,進入空曠的院子裡。
三名海勤團的戰士也随着他一起沖了過去。
另兩名戰士和馬丁為他們提供狙擊掩護。
暴亂的囚犯現在已經退縮到了南牆。
四名海軍戰士徑直闖入,把暴徒們吓住了。
一直到他們抵達遠處的牆邊,都沒人開槍。
上尉率先進去。
解救人質是特别空勤團和特别海勤團的隊員們反複演練過的,他們可以在幾秒鐘時間之内完成任務。
在赫裡福德,特空團有一座專門用于人質解救訓練的“死亡屋”;在普爾的隊部,海勤團也有一棟相同的房子。
四名特别海勤團官兵毫不遲疑地闖進門,靠服裝和胡子确認了三名暴徒後立即開火。
射擊手法是“雙發點射”,即兩顆子彈直接射向臉部。
那三個阿拉伯人的槍口都朝着另一個方向,他們連一顆子彈也沒來得及發射就被擊斃了。
當時,戴夫·泰森和英國電視記者當即表示絕不提及這次事件。
後來,他們确實再也沒有提起過。
到周三晚上,伊茲瑪特·汗意識到他們已經根本無法在地面上停留了。
炮兵已經抵達,大炮把城堡的南邊炸成了廢墟。
地窖是最後的堡壘。
仍然活着的戰俘人數已經不足三百。
有些囚犯不願龜縮在地下,甯願死在上面。
他們展開了一次自殺性反攻,但隻沖了一百碼的距離,殺死了幾個警惕性不高、反應不夠敏捷的烏茲别克人。
随後,趕來增援的烏茲别克坦克上的機關槍開始掃射,把那些阿拉伯人打成了篩子。
他們大多數是也門人,還有一些是車臣人。
周四,根據美國人的建議,烏茲别克人把幾桶坦克用的柴油倒進地溝,流入下面的地窖裡,然後點了火。
伊茲瑪特·汗并沒在地窖的着火區域。
屍體的焦臭味蓋過了柴油的氣味,但他聽到了火焰燃燒的“呼呼”聲,感受到了熱量逼近。
更多的人死去了,幸存者踉跄着沖出煙霧,朝他跑來。
他們都被煙熏得劇烈地咳嗽。
在最後的那個地窖裡,大約有一百五十個人與伊茲瑪特·汗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