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歌中的民族靈魂——讀《黃河東流去》
關燈
小
中
大
不同于他們的固有觀念和傳統方式出現的時候,他們痛苦和難堪到沒法生活了。
正是在這裡,我們看到了作家的巨大進步:作家對農民的審視站在更高的現代立場上。
不僅使得作品對個别農民形象的描繪更加豐富更加真實,也使得作家在對中國農民的整體把握上更加豐富和深刻。
李準過去的作品,當然并非完全不敢表現農民性格的弱點,但那時的表現,多半是在流行的政治觀念尤其是階級觀念支配下的表現。
比如作家對富裕中農、中農的自發傾向,自私、保守等等的表現,曾經有過精彩的篇章,但并不是出于從農民整體上去觀察解剖和開掘。
在對難民的考察中,他看到愈是地道本份的農民身上反而愈多愈充分地存在着小農的狹隘落後和愚昧的負擔,在生活中的應變能力、适應能力愈差愈弱。
這一發現應當看作是李準創作中的現實主義深化的一個标志。
深人地把握中國人特别是中國農民的國民性,是“五四”新文學的優良傳統,但在中國當代文學創作中,自從批判了胡風的所謂“精神奴役創傷論”以後,三十多年來,表現勞動人民尤其是在階級成分劃分中被劃定為工人、貧農的人物身上的弱點,幾乎成了禁區。
作家在創作中或者回避這方面的開掘,或者把貧農以至各階層農民身上的弱點都“集中”到中農或上中農、富農身上去。
這就造成了農民形象的簡單化或虛假化。
《黃河東流去》在這方面的創作實踐,是對這種十分淺薄的政治意識階級意識以及低級的文學意識的反撥,表明作家的創作意識在向更高的真實層次上升華,現實主義精神在往更深的思想層次推進。
這是李準的進步,也是一代作家的進步。
民族靈魂的塑造 《黃河東流去》中對農民形象的塑造,不僅不以個性鮮明為滿足,甚至也不以群體性格為指歸,作家還有更高的追求,那就是通過寫中國農民來抒寫民族之魂。
抒寫民族魂,這是現代文學史上許多大作家大作品的崇高目标,而且都在不同的層次不同的角度上達到過。
從《阿Q正傳》、《故鄉》到《紅旗譜》、《創業史》、《紅岩》、《紅日》、《暴風驟雨》、《李自成》、《東方》等作品中的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物身上,可以窺探到我們民族之魂的神采和側影。
在這些大作品中,其中一個相當多數都是通過寫農民之魂來寫民族之魂的。
這也是由曆史和現實的生活所決定的。
我們這個幾千年來以農立國的東方大國,農民是我們民族的主體,也是曆史的主體,幾億農民的命運也就是中國的命運,幾億農民的靈魂也就是我們的民族靈魂。
《黃河東流去》的主題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抒寫民族靈魂這一總主題的延續和深化,它的題材也是農民生活。
但是,他卻選擇了自己獨特的角度。
李準在創作《黃河東流去》的時候,不再像電影《大河奔流》那樣,停留在對曆史事件作表面的粗線條的勾勒以顯其曆史廣度,也不隻是滿足于對人民創造曆史這一正确主題作形象化的表現以顯其思想深刻,而是把眼光投向人們的精神世界。
他要把我們這個民族在倫理、道德、品質、情感以至整個精神領域中的特點揭示出來。
同時,《黃河東流去》中的農民,已不是在自己的鄉土和家園勞作生息的農民,而是失去了土地、茅屋、牲畜和農具,一無所有無家可歸,到處流浪,掙紮在死亡線上的底層百姓。
也就是在民族大悲歌中展現民族靈魂。
作家的這種視角的選擇,不僅決定于作家藝術表現上的機智,根本地決定于作家對生活的深刻體察和發現。
正如魯迅先生所說:“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李準發現在這些衣衫褴褛的人們身上,包藏着金子般的心;在中國農民的生命礦井中,不單儲存有煤,還有金、銀、銅、鐵、錫,甚至還有鈾;在這些普通農民的家庭和普通農民的人際關系中,有着極不平常的光芒四射的品質和精神。
《黃河東流去》描繪了農民共同的精神形象,概括起來,其主要特征就是:堅韌頑強而又富有智慧的生活意志力,互相同情的生存凝聚力,舍身取義的自我犧牲精神。
這就是我們的民族之魂。
或者說,是我們民族靈魂中光輝的一面,基本的精神支柱。
這種民族靈魂的造成,固然有苦難環境下個人生存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它植根于我們數千年曆史形成的倫理原則、行為規範、道德精神。
對個人來說,它是一種高尚的品質和情操:對家庭來說,它是一種牢固的倫理觀念和原則;對社會來說,它是一種公認的公德。
因此,這民族之魂,是人性美的高境界,不僅是一種包含着民族的過去,而且推動着現在,并且預示着未來的具有永恒意義的精神财富。
人的靈魂,是比人的性格更深邃更内在的東西.是一種富有生氣的可感而不易觸摸的精神氣質;而民族之魂則是全民族共同體現出來的決定着這個民族風貌和命運的精神氣質。
從這個意義上說,應當對長篇小說提出比其他的文學樣式擔負更多更充分地揭示民族靈魂的責任。
一部長篇小說,不僅應當有衆多的各具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而且應當從這些人物的性格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中,程度不同、角度不同地體現出民族的共同的精氣神兒。
我們從《黃河東流去》的徐秋齋這個令人敬佩的落第秀才身上,從海老清這個老農的悲劇一生中,從藍五與雪梅這一對“生死戀”情侶的悲劇中,從王跑這個充滿辛酸故事的喜劇人物身上,看到了豐富的曆史文化、時代風雨、階級烙印和人生真谛,看到了他們身上凝聚的黃河的精氣神兒。
可以說,這部作品是李準經過長期孕育的精神産兒。
也可以說,它還通過李準,把中國文化和人類文化中的一些精華也吸取起來了。
因此,它的人物像植根于生活土壤深部的大樹,有一種堅實感和厚重感.能分别在一定程度上得民族魂
正是在這裡,我們看到了作家的巨大進步:作家對農民的審視站在更高的現代立場上。
不僅使得作品對個别農民形象的描繪更加豐富更加真實,也使得作家在對中國農民的整體把握上更加豐富和深刻。
李準過去的作品,當然并非完全不敢表現農民性格的弱點,但那時的表現,多半是在流行的政治觀念尤其是階級觀念支配下的表現。
比如作家對富裕中農、中農的自發傾向,自私、保守等等的表現,曾經有過精彩的篇章,但并不是出于從農民整體上去觀察解剖和開掘。
在對難民的考察中,他看到愈是地道本份的農民身上反而愈多愈充分地存在着小農的狹隘落後和愚昧的負擔,在生活中的應變能力、适應能力愈差愈弱。
這一發現應當看作是李準創作中的現實主義深化的一個标志。
深人地把握中國人特别是中國農民的國民性,是“五四”新文學的優良傳統,但在中國當代文學創作中,自從批判了胡風的所謂“精神奴役創傷論”以後,三十多年來,表現勞動人民尤其是在階級成分劃分中被劃定為工人、貧農的人物身上的弱點,幾乎成了禁區。
作家在創作中或者回避這方面的開掘,或者把貧農以至各階層農民身上的弱點都“集中”到中農或上中農、富農身上去。
這就造成了農民形象的簡單化或虛假化。
《黃河東流去》在這方面的創作實踐,是對這種十分淺薄的政治意識階級意識以及低級的文學意識的反撥,表明作家的創作意識在向更高的真實層次上升華,現實主義精神在往更深的思想層次推進。
這是李準的進步,也是一代作家的進步。
民族靈魂的塑造 《黃河東流去》中對農民形象的塑造,不僅不以個性鮮明為滿足,甚至也不以群體性格為指歸,作家還有更高的追求,那就是通過寫中國農民來抒寫民族之魂。
抒寫民族魂,這是現代文學史上許多大作家大作品的崇高目标,而且都在不同的層次不同的角度上達到過。
從《阿Q正傳》、《故鄉》到《紅旗譜》、《創業史》、《紅岩》、《紅日》、《暴風驟雨》、《李自成》、《東方》等作品中的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物身上,可以窺探到我們民族之魂的神采和側影。
在這些大作品中,其中一個相當多數都是通過寫農民之魂來寫民族之魂的。
這也是由曆史和現實的生活所決定的。
我們這個幾千年來以農立國的東方大國,農民是我們民族的主體,也是曆史的主體,幾億農民的命運也就是中國的命運,幾億農民的靈魂也就是我們的民族靈魂。
《黃河東流去》的主題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抒寫民族靈魂這一總主題的延續和深化,它的題材也是農民生活。
但是,他卻選擇了自己獨特的角度。
李準在創作《黃河東流去》的時候,不再像電影《大河奔流》那樣,停留在對曆史事件作表面的粗線條的勾勒以顯其曆史廣度,也不隻是滿足于對人民創造曆史這一正确主題作形象化的表現以顯其思想深刻,而是把眼光投向人們的精神世界。
他要把我們這個民族在倫理、道德、品質、情感以至整個精神領域中的特點揭示出來。
同時,《黃河東流去》中的農民,已不是在自己的鄉土和家園勞作生息的農民,而是失去了土地、茅屋、牲畜和農具,一無所有無家可歸,到處流浪,掙紮在死亡線上的底層百姓。
也就是在民族大悲歌中展現民族靈魂。
作家的這種視角的選擇,不僅決定于作家藝術表現上的機智,根本地決定于作家對生活的深刻體察和發現。
正如魯迅先生所說:“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李準發現在這些衣衫褴褛的人們身上,包藏着金子般的心;在中國農民的生命礦井中,不單儲存有煤,還有金、銀、銅、鐵、錫,甚至還有鈾;在這些普通農民的家庭和普通農民的人際關系中,有着極不平常的光芒四射的品質和精神。
《黃河東流去》描繪了農民共同的精神形象,概括起來,其主要特征就是:堅韌頑強而又富有智慧的生活意志力,互相同情的生存凝聚力,舍身取義的自我犧牲精神。
這就是我們的民族之魂。
或者說,是我們民族靈魂中光輝的一面,基本的精神支柱。
這種民族靈魂的造成,固然有苦難環境下個人生存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它植根于我們數千年曆史形成的倫理原則、行為規範、道德精神。
對個人來說,它是一種高尚的品質和情操:對家庭來說,它是一種牢固的倫理觀念和原則;對社會來說,它是一種公認的公德。
因此,這民族之魂,是人性美的高境界,不僅是一種包含着民族的過去,而且推動着現在,并且預示着未來的具有永恒意義的精神财富。
人的靈魂,是比人的性格更深邃更内在的東西.是一種富有生氣的可感而不易觸摸的精神氣質;而民族之魂則是全民族共同體現出來的決定着這個民族風貌和命運的精神氣質。
從這個意義上說,應當對長篇小說提出比其他的文學樣式擔負更多更充分地揭示民族靈魂的責任。
一部長篇小說,不僅應當有衆多的各具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而且應當從這些人物的性格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中,程度不同、角度不同地體現出民族的共同的精氣神兒。
我們從《黃河東流去》的徐秋齋這個令人敬佩的落第秀才身上,從海老清這個老農的悲劇一生中,從藍五與雪梅這一對“生死戀”情侶的悲劇中,從王跑這個充滿辛酸故事的喜劇人物身上,看到了豐富的曆史文化、時代風雨、階級烙印和人生真谛,看到了他們身上凝聚的黃河的精氣神兒。
可以說,這部作品是李準經過長期孕育的精神産兒。
也可以說,它還通過李準,把中國文化和人類文化中的一些精華也吸取起來了。
因此,它的人物像植根于生活土壤深部的大樹,有一種堅實感和厚重感.能分别在一定程度上得民族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