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告訴讀者一點什麼
關燈
小
中
大
以說,研究中國農民家庭的形成和變化,是“認識中國的一把鑰匙。
” 二 在這本書裡,我沒有寫“四世同堂”或“五世同堂”式的家庭。
我寫了七戶普遍的農民家庭。
我解剖了這七個普遍的細胞。
它代表了八億中國農民的多數。
這七個家庭,不是在安靜的農村,過着他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田園生活。
而是描寫他們變成流浪漢以後的生活。
他們的“家”被淹沒了,他們被抛在死亡線上,但是他們對生的信念,對活的欲望,艱苦卓絕的吃苦精神,團結互助的團聚力量,特别是在愛情、鄉情、友情方面,都更加充分地表現了出來。
這些光芒四射的品質和精神,使我們看到了中國五千年文化的結晶,也使我們看到我們這個偉大古老民族,賴以生存和延續的精神支柱。
在描寫他們這些優秀的道德品質的同時,我也描寫了他們的因襲負擔,描寫了那些落後和愚昧的封建意識。
這些精神枷鎖,就像幾十條繩索,沉重地套在他們身上。
——無疑,這是我們國家長期落後的一個重要因素。
我所以介紹這些過去的生活,當然不是為那個慘絕人寰的事件進行控訴,也不是為那個失掉生命的農民們唱挽歌。
我隻是想把中國農民的倫理道德和精神,重新放在曆史的天平上再秤量一下。
我要使人們看到這種勤勞勇敢,吃苦耐勞和團結互愛精神的分量。
首先樹立起對人類生存的信心,然後是對我們這個國家,我們這個民族的信心。
我是個樂觀主義者。
我堅定地相信我們這個國家會越來越好,一定會比我們來到她的土地上時,變得更好一些。
三 我是在十四歲時,開始接觸到黃泛區的難民流浪生活的。
一九四二年,我作為一個流亡學生,随同大批黃泛區難民,由洛陽逃到西安。
當時的隴海鐵路線,是一條饑餓的走廊。
成千上萬的難民,向西邊緩緩地移動着,他們推着小車,挑着破筐,挎着籃子,小車上放着鍋碗,筐子裡坐着孩子,籃子裡放着揀來的草根樹皮。
中國曆史上有很多“流民圖”,但規模最大,曆時最長的恐怕要數這一次。
中國曆史上也有很多次大遷徙,但人數最多,區域最廣的,也要算這一次。
就是在這樣流亡的生活中,他們頑強地保持着他們的生活習俗,保持着他們的道德精神。
在沿鐵路小站,他們搭起了臨時居住的席棚中,也要分開長幼的次序,哪怕是煮一碗菜湯,他們總要捧到全家的老人面前。
我曾經看到一個農民,因為自己兒子偷人家一根胡蘿蔔,而悔恨地打自己的臉。
我又曾看到過一個青年婦女,為了救活快要餓死的丈夫,自賣自身,換一點糧食留給丈夫吃,特别是在臨行時,她脫掉身上一件布衫,換了兩個燒餅,又塞在丈夫手裡。
這些事情深刻地刻印在我的腦子裡。
就是在那時,我開始認識我們苦難的祖國,開始認識了我們偉大的人民。
一九四九年,我作為一個農村銀行信貸工作者,第二次到了黃泛區。
我去給這些返回家的農民,發放麥種和農具。
在那裡,我又看到一些慘不忍睹的景象。
在一所倒塌的茅屋裡,我看見了一家大小五口人骨骸堆在一起。
他們是大水來的時候,抱在一起死了。
這一個家庭,就是這樣“同歸于盡”的。
當時黃泛區已經解放,我們公布了土地改革政策.大批流浪在外的農民回到了故鄉。
他們披荊斬棘,重新建立家園。
農民重新獲得土地時,表現出來的感情是催人淚下的。
他們躺在新開墾的土地上打滾,翻跟鬥,奔走呼号,點燃着篝火狂歡,徹夜不眠。
很多被賣到外地的婦女也跑回來了。
這些婦女有些當了妓女,有些當了外鄉地主的小老婆,還有的被賣到外省當了窮苦單身漢的妻子,每天都能看到“夫妻相會”,“母女相會”的抱頭痛哭的場面。
農民中傳統的貞操觀念被打破了。
他們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這些被賣在外邊的婦女,不管在外邊幹過什麼職業,現在回到故鄉,任何人不準歧視,一律歡迎她們熱情歸來。
有一個農民逃荒在陝西省時,把自己的妻子賣掉了。
當時他聲稱這個女人是他的妹妹,讓兒子管她叫“姑姑”,平常他帶着兒子到“姑姑”家裡去。
這位“姑姑”總是暗暗把饅頭藏在口袋裡交給他們。
解放後,他的妻子
” 二 在這本書裡,我沒有寫“四世同堂”或“五世同堂”式的家庭。
我寫了七戶普遍的農民家庭。
我解剖了這七個普遍的細胞。
它代表了八億中國農民的多數。
這七個家庭,不是在安靜的農村,過着他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田園生活。
而是描寫他們變成流浪漢以後的生活。
他們的“家”被淹沒了,他們被抛在死亡線上,但是他們對生的信念,對活的欲望,艱苦卓絕的吃苦精神,團結互助的團聚力量,特别是在愛情、鄉情、友情方面,都更加充分地表現了出來。
這些光芒四射的品質和精神,使我們看到了中國五千年文化的結晶,也使我們看到我們這個偉大古老民族,賴以生存和延續的精神支柱。
在描寫他們這些優秀的道德品質的同時,我也描寫了他們的因襲負擔,描寫了那些落後和愚昧的封建意識。
這些精神枷鎖,就像幾十條繩索,沉重地套在他們身上。
——無疑,這是我們國家長期落後的一個重要因素。
我所以介紹這些過去的生活,當然不是為那個慘絕人寰的事件進行控訴,也不是為那個失掉生命的農民們唱挽歌。
我隻是想把中國農民的倫理道德和精神,重新放在曆史的天平上再秤量一下。
我要使人們看到這種勤勞勇敢,吃苦耐勞和團結互愛精神的分量。
首先樹立起對人類生存的信心,然後是對我們這個國家,我們這個民族的信心。
我是個樂觀主義者。
我堅定地相信我們這個國家會越來越好,一定會比我們來到她的土地上時,變得更好一些。
三 我是在十四歲時,開始接觸到黃泛區的難民流浪生活的。
一九四二年,我作為一個流亡學生,随同大批黃泛區難民,由洛陽逃到西安。
當時的隴海鐵路線,是一條饑餓的走廊。
成千上萬的難民,向西邊緩緩地移動着,他們推着小車,挑着破筐,挎着籃子,小車上放着鍋碗,筐子裡坐着孩子,籃子裡放着揀來的草根樹皮。
中國曆史上有很多“流民圖”,但規模最大,曆時最長的恐怕要數這一次。
中國曆史上也有很多次大遷徙,但人數最多,區域最廣的,也要算這一次。
就是在這樣流亡的生活中,他們頑強地保持着他們的生活習俗,保持着他們的道德精神。
在沿鐵路小站,他們搭起了臨時居住的席棚中,也要分開長幼的次序,哪怕是煮一碗菜湯,他們總要捧到全家的老人面前。
我曾經看到一個農民,因為自己兒子偷人家一根胡蘿蔔,而悔恨地打自己的臉。
我又曾看到過一個青年婦女,為了救活快要餓死的丈夫,自賣自身,換一點糧食留給丈夫吃,特别是在臨行時,她脫掉身上一件布衫,換了兩個燒餅,又塞在丈夫手裡。
這些事情深刻地刻印在我的腦子裡。
就是在那時,我開始認識我們苦難的祖國,開始認識了我們偉大的人民。
一九四九年,我作為一個農村銀行信貸工作者,第二次到了黃泛區。
我去給這些返回家的農民,發放麥種和農具。
在那裡,我又看到一些慘不忍睹的景象。
在一所倒塌的茅屋裡,我看見了一家大小五口人骨骸堆在一起。
他們是大水來的時候,抱在一起死了。
這一個家庭,就是這樣“同歸于盡”的。
當時黃泛區已經解放,我們公布了土地改革政策.大批流浪在外的農民回到了故鄉。
他們披荊斬棘,重新建立家園。
農民重新獲得土地時,表現出來的感情是催人淚下的。
他們躺在新開墾的土地上打滾,翻跟鬥,奔走呼号,點燃着篝火狂歡,徹夜不眠。
很多被賣到外地的婦女也跑回來了。
這些婦女有些當了妓女,有些當了外鄉地主的小老婆,還有的被賣到外省當了窮苦單身漢的妻子,每天都能看到“夫妻相會”,“母女相會”的抱頭痛哭的場面。
農民中傳統的貞操觀念被打破了。
他們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這些被賣在外邊的婦女,不管在外邊幹過什麼職業,現在回到故鄉,任何人不準歧視,一律歡迎她們熱情歸來。
有一個農民逃荒在陝西省時,把自己的妻子賣掉了。
當時他聲稱這個女人是他的妹妹,讓兒子管她叫“姑姑”,平常他帶着兒子到“姑姑”家裡去。
這位“姑姑”總是暗暗把饅頭藏在口袋裡交給他們。
解放後,他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