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告訴讀者一點什麼
關燈
小
中
大
代後記
一
《黃河東流去》這部小說,上集完成于一九七九年六月,下集一直拖到一九八四年春天才寫完。
這中間經曆了五年時間。
其中原因,一是中間我寫了幾部電影;二是由于身體不好,還有一個潛在因素是:我仍在思考。
當我開掘到中國農民的家庭、倫理、道德、品質、智慧和創造力這個主題時,我發現這個礦井不單是儲藏有煤,它還有金、銀、銅、鐵、錫,甚至還有鈾。
因此,我把創作的進程放慢了。
這部小說的故事,寫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國,當時的國民黨政府扒開了滔滔黃河,“以水代兵”想以此來抵擋日本侵略軍。
結果卻淹沒了河南、江蘇、安徽三個省四十多個縣,一千多萬人遭災,一百多萬人喪生的空前巨大的浩劫。
而受難的人,極大部分是農民。
在這部長篇小說中,我不想過多地評判肇事者的責任。
不管蔣介石也好,東條英機也罷,曆史已經對他們作出了最公正的審判。
我寫的主要是這場浩劫的受害者——“難民”。
因此,這本書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本描寫“難民”的小說。
在當今世界上.難民問題是個十分突出的問題。
難民的人數是相當驚人的。
不管是流離失所的巴勒斯坦難民,還是四處流亡的阿富汗難民,不管是在黎巴嫩帳篷裡的難民,還是在泰國邊境棚戶裡的柬埔寨難民,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沒有“家”了。
幾千年來,農民總是和他們的“家”聯系在一起的。
他們的土地、茅屋、農具和牲畜,構成了他們獨特的生活方式,從而産生了他們特有的倫理和道德。
但是,當他們的田園被淹沒,家庭被破壞,變成了一群無家可歸的流浪者的時候,他們會怎樣呢?他們的倫理觀,道德觀,以及大批流人城市以後,他們的家庭,人和人的關系會有些什麼變化呢?本書就是希圖從這一方面,給讀者介紹一些真實生活。
長期以來,我是寫中國農民問題的小說的。
農民的家庭關系的變化,是我非常有興趣的一個問題。
五十年代,我寫了小說《李雙雙小傳》,當時,一個日本評論家松崗洋子女士,讀了小說後,特意到河南鄭州去找我。
她說她對我寫的中國茅屋裡的農民家庭生活極有興趣,還說她找到了“了解中國的鑰匙”。
當時,我對她提出來的一些問題的回答,是非常粗淺的。
隻是介紹了一些農民的風俗和習慣。
但是,由于她的重視,也引起了我對農民的家庭問題的思考。
經過“文化大革命”後,這種思考更加深了。
“文化大革命”也是一場“浩劫”。
在這場“浩劫”裡,我們的國家被弄得遍體鱗傷,但畢竟也掙紮過來了。
由此,我想到了造成這些劫數的根源;即我們這個古老的中華民族的偉大的生命力和她因襲的沉重包袱。
作為社會的細胞——家庭,我覺得中國的家庭是太悠久、太完備了。
如果從“仰韶文化”的後期和“大河村文化”的遺迹來看,她已經經曆了四千五百多年的曆史。
中國的“國家”一詞,就是把“國”和“家”聯系在一起。
也就是說“國”是個“大家”,“家”是個“小家”。
“國”是由無數個“家”組成的。
從中國的住房建築和親屬的稱呼,都可以看出家庭組織的嚴格和缜密的狀況。
祖父母必須住面南堂房,窯洞則是正面中間的窯洞,父輩居住在廂房,孫輩則住再靠下邊的廈房和偏房。
她總是呈現出一副“人參根須式”的圖畫。
另外,稱呼也是極為繁雜的:不但有伯父、叔父、姑父、舅父、還有外祖父、姑祖父、姨父、表姨父等不下幾十種之多。
還有一點有趣的是,中國農民沒有死後要進“天堂”的觀念,他們不相信另外有一個“天堂”,但他們卻頑固地相信陰間有他另一個“家”。
中國農民把自己住的房屋叫“陽宅”,把墳墓叫“陰宅”。
墳墓也是“人參根須式”的輩數分明。
在習俗中不但有“合葬”,還有結“鬼親”的,為的是不讓陰間的親屬獨身鳏居。
我一直認為,“倫理是産生道德的基礎”。
長期以來,這些根深蒂固的倫理觀念,構成了中國農民的道德觀念。
“不了解中國農民就無法了解中國。
”如果用這個概念來推理和引申,那麼可
這中間經曆了五年時間。
其中原因,一是中間我寫了幾部電影;二是由于身體不好,還有一個潛在因素是:我仍在思考。
當我開掘到中國農民的家庭、倫理、道德、品質、智慧和創造力這個主題時,我發現這個礦井不單是儲藏有煤,它還有金、銀、銅、鐵、錫,甚至還有鈾。
因此,我把創作的進程放慢了。
這部小說的故事,寫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國,當時的國民黨政府扒開了滔滔黃河,“以水代兵”想以此來抵擋日本侵略軍。
結果卻淹沒了河南、江蘇、安徽三個省四十多個縣,一千多萬人遭災,一百多萬人喪生的空前巨大的浩劫。
而受難的人,極大部分是農民。
在這部長篇小說中,我不想過多地評判肇事者的責任。
不管蔣介石也好,東條英機也罷,曆史已經對他們作出了最公正的審判。
我寫的主要是這場浩劫的受害者——“難民”。
因此,這本書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本描寫“難民”的小說。
在當今世界上.難民問題是個十分突出的問題。
難民的人數是相當驚人的。
不管是流離失所的巴勒斯坦難民,還是四處流亡的阿富汗難民,不管是在黎巴嫩帳篷裡的難民,還是在泰國邊境棚戶裡的柬埔寨難民,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沒有“家”了。
幾千年來,農民總是和他們的“家”聯系在一起的。
他們的土地、茅屋、農具和牲畜,構成了他們獨特的生活方式,從而産生了他們特有的倫理和道德。
但是,當他們的田園被淹沒,家庭被破壞,變成了一群無家可歸的流浪者的時候,他們會怎樣呢?他們的倫理觀,道德觀,以及大批流人城市以後,他們的家庭,人和人的關系會有些什麼變化呢?本書就是希圖從這一方面,給讀者介紹一些真實生活。
長期以來,我是寫中國農民問題的小說的。
農民的家庭關系的變化,是我非常有興趣的一個問題。
五十年代,我寫了小說《李雙雙小傳》,當時,一個日本評論家松崗洋子女士,讀了小說後,特意到河南鄭州去找我。
她說她對我寫的中國茅屋裡的農民家庭生活極有興趣,還說她找到了“了解中國的鑰匙”。
當時,我對她提出來的一些問題的回答,是非常粗淺的。
隻是介紹了一些農民的風俗和習慣。
但是,由于她的重視,也引起了我對農民的家庭問題的思考。
經過“文化大革命”後,這種思考更加深了。
“文化大革命”也是一場“浩劫”。
在這場“浩劫”裡,我們的國家被弄得遍體鱗傷,但畢竟也掙紮過來了。
由此,我想到了造成這些劫數的根源;即我們這個古老的中華民族的偉大的生命力和她因襲的沉重包袱。
作為社會的細胞——家庭,我覺得中國的家庭是太悠久、太完備了。
如果從“仰韶文化”的後期和“大河村文化”的遺迹來看,她已經經曆了四千五百多年的曆史。
中國的“國家”一詞,就是把“國”和“家”聯系在一起。
也就是說“國”是個“大家”,“家”是個“小家”。
“國”是由無數個“家”組成的。
從中國的住房建築和親屬的稱呼,都可以看出家庭組織的嚴格和缜密的狀況。
祖父母必須住面南堂房,窯洞則是正面中間的窯洞,父輩居住在廂房,孫輩則住再靠下邊的廈房和偏房。
她總是呈現出一副“人參根須式”的圖畫。
另外,稱呼也是極為繁雜的:不但有伯父、叔父、姑父、舅父、還有外祖父、姑祖父、姨父、表姨父等不下幾十種之多。
還有一點有趣的是,中國農民沒有死後要進“天堂”的觀念,他們不相信另外有一個“天堂”,但他們卻頑固地相信陰間有他另一個“家”。
中國農民把自己住的房屋叫“陽宅”,把墳墓叫“陰宅”。
墳墓也是“人參根須式”的輩數分明。
在習俗中不但有“合葬”,還有結“鬼親”的,為的是不讓陰間的親屬獨身鳏居。
我一直認為,“倫理是産生道德的基礎”。
長期以來,這些根深蒂固的倫理觀念,構成了中國農民的道德觀念。
“不了解中國農民就無法了解中國。
”如果用這個概念來推理和引申,那麼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