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歌的人不許掉眼淚 · 一

關燈
時光荏苒,眨眼帶走許多年。

     有人說:小屋是麗江的一面旗,不能倒。

     當然不能倒。

    于我而言,它哪裡僅是間小火塘,它是一個修行的道場,是我族人的國度,哪怕有一天我窮困潦倒捉襟見肘了,捐精賣血我也要保住這間小木頭房子。

     給你講一個最遙遠的理由。

     你曾曆經過多少次别離? 上一次别離是在何年何月?誰先轉的身? 離去的人是否曾回眸,是否曾最後一次深深地看看你? 說實話,你還在想他嗎? 古人說: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古人說: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

     古人還說:無言獨上西樓…… 古人說的不是西樓,說的是離愁。

     情不深不生娑婆,愁不濃不上西樓。

    黯然銷魂者,唯别而已矣。

     怨憎會、求不得、愛别離,每個人的每一世總要曆經幾回錐心斷腸的别離。

    每個人都有一座西樓。

     我曾目睹過一場特殊的别離。

     也曾路過一座特殊的西樓。

     (一) 不要一提麗江就說豔遇。

     那時的麗江地,還不是豔遇之都。

     過了大石橋,走到小石橋,再往前走,一盞路燈都沒有。

    三角梅香透了半條街,老時光零零星星地堰塞在牆壁夾角處,再輕的腳步聲也聽得見。

     流浪狗蜷縮在屋檐下舔爪子,虎皮大貓攆耗子,嗖嗖跑在青石闆路上畫“之”字……遠遠的是一晃一晃的手電筒光圈,那是零星的遊人在慢慢踱步。

     整條五一街安安靜靜的,一家鋪面都沒有,一直安靜到盡頭的文明村。

     我和路平都愛這份甯靜,分别在這條路的盡頭開了小火塘。

     火塘是一種特殊的小酒吧,沒有什麼卡座,也沒舞台,大家安安靜靜圍坐在炭火旁,溫熱的青梅酒傳來傳去,沉甸甸的陶土碗。

     木吉他也傳來傳去,輕輕淡淡地,彈的都是民謠,唱的都是原創。

     尋常的遊客是不會刻意尋到這裡的,故而來的都是偶爾路過這條小巷的散客。

    他們行至巷子口,覓音而來,輕輕推開吱吱嘎嘎的老木頭門,安安靜靜地坐下,安安靜靜地喝酒聽歌。

     那時候沒有陌陌和微信,沒人低頭不停玩手機。

     那時候四方街的酒吧流行一個泡妞的四不原則: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不要臉。

     火塘小酒吧也有個待客四不原則:不問職業,不問姓名,唱歌不聊天,聊天不唱歌。

    這裡不是四方街酒吧街,沒人進門就開人頭馬,大部分客人是一碗青梅酒坐半個晚上,或者一瓶瀾滄江矮炮坐一個通宵,他們消費能力普遍不強,我們卻都喜歡這樣的客人。

     他們肯認真地聽歌。

     路平的小火塘叫D調,青石磚門楣。

     我的,叫大冰的小屋,黃泥磚牆壁。

     小屋裡發生的故事,三本書也寫不完。

     遊牧民謠在這裡誕生,26任守店義工在這裡轉折了自己的人生。

     數不清的散人和歌者在這裡勒馬駐足,李志在這裡發過呆,張佺在這裡撥過口弦,李智和吳俊德在這裡彈起過冬不拉,萬曉利在這裡醉酒彈琴泣不成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