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講“紅樓”
關燈
小
中
大
四小時演講,可以用四個字概括:石破天驚。
對這樣的評價,我是否應該立即謙辭我自己把這樣的贊揚報道出來是否狂妄冷靜下來回想,我覺得就那天演講赢得的反響而言,确實可以用這四個字來形容。
其實用北京土話概括,兩個字就夠:震了! 這當然會引出反對我赴美揭紅的那些人士的更大反感和憂慮,這豈不是明擺着我把美國那邊的聽衆誤導了嗎我隻好再次告訴大家,那邊的聽衆沒有任何人期待我去引導。
對《紅樓夢》原有自己看法的人,他或許會通過聽我的演講,去調整他的思路,或許僅僅是覺得多了一種參照;對《紅樓夢》原來不甚了解的人,他也不會得出&ldquo《紅樓夢》就是這樣&rdquo的結論,他會産生去聆聽更多種解析的願望。
而最根本的是,人們聽後會産生去找《紅樓夢》來讀的沖動,而絕不會出現&ldquo啊,那就用不着去讀原著了&rdquo的想法。
總體而言,美國的學術氣氛,是特别歡迎個性化的研究,鼓勵出新,寬容颠覆的。
如果你宣布你的觀點&ldquo正确&rdquo、&ldquo穩妥&rdquo,是&ldquo真理&rdquo、&ldquo方向&rdquo,而且你演講是要&ldquo正導&rdquo他們,并且充滿對異己&ldquo邪說&rdquo的批判與&ldquo警惕被某人誤導&rdquo的勸谕,那麼,他們去聆聽的興趣一定大減。
我去後問邀請方:&ldquo是誰向你們推薦我的&rdquo回答竟是:&ldquo那些強烈反對你的人。
&rdquo他們說,本來也不清楚中國中央電視台有多少頻道,10頻道是不對國外的,他們看不到,《百家講壇》節目更無從知曉,但我的《揭秘紅樓夢》系列講座,引出的&ldquo圍毆&rdquo、&ldquo口水戰&rdquo被廣泛報道,特别是境外一些傳媒不但報道還對這件事予以評論,他們才知道原來我有這麼個《揭秘》系列。
反對者竟氣憤到宣布我&ldquo不能到電視台去講&rdquo、&ldquo是對社會文化的混亂&rdquo、&ldquo擾亂了文學藝術研究的方向&rdquo,這就勾起了他們的好奇心,于是設法找到光盤和書,看了才知道我的研究果然很個性化,而且富于趣味性,覺得很适合他們的講座。
因為他們舉辦的講座不是針對學界的,是一種向普通美國人推介中國傳統文化的休閑性周末活動。
目的也并不是向美國人宣傳&ldquo如何正确無誤地理解《紅樓夢》&rdquo,而是意在以通俗生動的演講内容,讓一般美國人知道&ldquo中國有個偉大的作家曹雪芹寫了部偉大的小說《紅樓夢》&rdquo。
&ldquo石破天驚&rdquo隻不過是形容我的演講角度奇特、内容新穎、表達富于刺激性罷了。
我隻能用中文演講,因此那天來聽的論身份雖然基本上全是美國籍或綠卡持有者,卻滿場一片黑發黑眼,金發碧眼的美國人隻有寥寥幾位,而且其中一個小夥子還中途悄然退場。
這就說明,我的&ldquo石破天驚&rdquo尚缺一門,那就是外語門。
如果我能不依賴翻譯,自己同時用流利的中文和同樣流利的英文把要講的内容生動呈現,那效果才會是滿局的&ldquo石破天驚&rdquo。
華美協進社社長江芷若、副社長賈楠女士都是白人婦女,我寫出的是她們為自己取的漢名。
她們能說一點中文,但跟我進行深度交談,就感到困難,也無法閱讀我的兩本《揭秘》。
她們表示,華美協進社亟待開辦那樣的講座,就是演講者在中、英文方面都有相當造詣,能夠兼顧母語為中文和母語為英文的兩種聽衆,把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當代文化介紹出來。
像夏志清先生那樣的學貫中西的學者,後繼有人。
原來是台灣、香港地區赴美的學者在美國各大學的東亞系裡占據不少教席,擔任系主任,現在,内地過去的學者漸漸脫穎而出,雙語人才越來越多,有的已成為美國名牌大學的終身教授,擔當系主任的工作也駕輕就熟。
内地這邊能過去以雙語推介中國文化的人才,也在逐步湧現。
我深知自己僅僅是一個在美國弘揚《紅樓夢》的過渡性人物,仿佛一滴雨水,落入大海,微不足道。
真正能使中國文化讓更多美國人,特别是那邊主流族群感到&ldquo石破天驚&rdquo的演講者,快準備出發吧! 維基基海灘賞詩 和L君同往夏威夷一遊,老友梅兄送我們到機場,領登機牌前,他把一個紙袋遞給我,臉上現出頑皮的微笑,囑咐我:&ldquo到了那邊再看,在海灘上慢慢看。
&rdquo 從紐約先飛洛杉矶,再轉機飛往檀香山,行程要十個小時,飛行中閱讀是最佳消磨方式,我要讀那紙袋裡的東西,L君遞給我一本書,勸我還是遵梅兄之囑,到海灘再探究竟。
我就捧讀他給我的那
對這樣的評價,我是否應該立即謙辭我自己把這樣的贊揚報道出來是否狂妄冷靜下來回想,我覺得就那天演講赢得的反響而言,确實可以用這四個字來形容。
其實用北京土話概括,兩個字就夠:震了! 這當然會引出反對我赴美揭紅的那些人士的更大反感和憂慮,這豈不是明擺着我把美國那邊的聽衆誤導了嗎我隻好再次告訴大家,那邊的聽衆沒有任何人期待我去引導。
對《紅樓夢》原有自己看法的人,他或許會通過聽我的演講,去調整他的思路,或許僅僅是覺得多了一種參照;對《紅樓夢》原來不甚了解的人,他也不會得出&ldquo《紅樓夢》就是這樣&rdquo的結論,他會産生去聆聽更多種解析的願望。
而最根本的是,人們聽後會産生去找《紅樓夢》來讀的沖動,而絕不會出現&ldquo啊,那就用不着去讀原著了&rdquo的想法。
總體而言,美國的學術氣氛,是特别歡迎個性化的研究,鼓勵出新,寬容颠覆的。
如果你宣布你的觀點&ldquo正确&rdquo、&ldquo穩妥&rdquo,是&ldquo真理&rdquo、&ldquo方向&rdquo,而且你演講是要&ldquo正導&rdquo他們,并且充滿對異己&ldquo邪說&rdquo的批判與&ldquo警惕被某人誤導&rdquo的勸谕,那麼,他們去聆聽的興趣一定大減。
我去後問邀請方:&ldquo是誰向你們推薦我的&rdquo回答竟是:&ldquo那些強烈反對你的人。
&rdquo他們說,本來也不清楚中國中央電視台有多少頻道,10頻道是不對國外的,他們看不到,《百家講壇》節目更無從知曉,但我的《揭秘紅樓夢》系列講座,引出的&ldquo圍毆&rdquo、&ldquo口水戰&rdquo被廣泛報道,特别是境外一些傳媒不但報道還對這件事予以評論,他們才知道原來我有這麼個《揭秘》系列。
反對者竟氣憤到宣布我&ldquo不能到電視台去講&rdquo、&ldquo是對社會文化的混亂&rdquo、&ldquo擾亂了文學藝術研究的方向&rdquo,這就勾起了他們的好奇心,于是設法找到光盤和書,看了才知道我的研究果然很個性化,而且富于趣味性,覺得很适合他們的講座。
因為他們舉辦的講座不是針對學界的,是一種向普通美國人推介中國傳統文化的休閑性周末活動。
目的也并不是向美國人宣傳&ldquo如何正确無誤地理解《紅樓夢》&rdquo,而是意在以通俗生動的演講内容,讓一般美國人知道&ldquo中國有個偉大的作家曹雪芹寫了部偉大的小說《紅樓夢》&rdquo。
&ldquo石破天驚&rdquo隻不過是形容我的演講角度奇特、内容新穎、表達富于刺激性罷了。
我隻能用中文演講,因此那天來聽的論身份雖然基本上全是美國籍或綠卡持有者,卻滿場一片黑發黑眼,金發碧眼的美國人隻有寥寥幾位,而且其中一個小夥子還中途悄然退場。
這就說明,我的&ldquo石破天驚&rdquo尚缺一門,那就是外語門。
如果我能不依賴翻譯,自己同時用流利的中文和同樣流利的英文把要講的内容生動呈現,那效果才會是滿局的&ldquo石破天驚&rdquo。
華美協進社社長江芷若、副社長賈楠女士都是白人婦女,我寫出的是她們為自己取的漢名。
她們能說一點中文,但跟我進行深度交談,就感到困難,也無法閱讀我的兩本《揭秘》。
她們表示,華美協進社亟待開辦那樣的講座,就是演講者在中、英文方面都有相當造詣,能夠兼顧母語為中文和母語為英文的兩種聽衆,把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當代文化介紹出來。
像夏志清先生那樣的學貫中西的學者,後繼有人。
原來是台灣、香港地區赴美的學者在美國各大學的東亞系裡占據不少教席,擔任系主任,現在,内地過去的學者漸漸脫穎而出,雙語人才越來越多,有的已成為美國名牌大學的終身教授,擔當系主任的工作也駕輕就熟。
内地這邊能過去以雙語推介中國文化的人才,也在逐步湧現。
我深知自己僅僅是一個在美國弘揚《紅樓夢》的過渡性人物,仿佛一滴雨水,落入大海,微不足道。
真正能使中國文化讓更多美國人,特别是那邊主流族群感到&ldquo石破天驚&rdquo的演講者,快準備出發吧! 維基基海灘賞詩 和L君同往夏威夷一遊,老友梅兄送我們到機場,領登機牌前,他把一個紙袋遞給我,臉上現出頑皮的微笑,囑咐我:&ldquo到了那邊再看,在海灘上慢慢看。
&rdquo 從紐約先飛洛杉矶,再轉機飛往檀香山,行程要十個小時,飛行中閱讀是最佳消磨方式,我要讀那紙袋裡的東西,L君遞給我一本書,勸我還是遵梅兄之囑,到海灘再探究竟。
我就捧讀他給我的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