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班主任》的回憶
關燈
小
中
大
式自古就有,古到什麼時候我不敢說。
其實我的研究方法是兩個,一個方法是原型研究。
原型研究起碼是從上世紀以來,中外文學界很常見的一種研究模式,比如說英國,一般認為《簡?愛》這個作品就是作者自己帶有自傳性的作品;再比如說《大衛?科波菲爾》,一般就認為是狄更斯的自傳性作品;比如像俄羅斯的列?夫??托爾斯泰,認為他的《複活》裡面那個聶赫留朵夫就是以他自己作為原型,裡面那個妓女馬斯洛娃也有一個原型;像巴金的《家》,巴金去世前後有很多關于巴金的文章,都指出來,他的《家》群體原型就是他自己成都的那個家族,其中大哥覺新就是他的親哥哥。
所以這個原型研究不是我的什麼發明,實際上是一種比較古典的研究方式。
我另外一個研究方法,就是文本細讀。
文本細讀是上個世紀在西方出現的一個文學研究的流派,就是主張文本細讀。
你作為一般的讀者,你可以粗讀,而現在有一種叫作對角線的讀法,更可怕,就是很大的一版文章,溜一下,就是劃一個叉子,他就算知道内容是什麼了。
因為現在社會信息量很大,這也是一種讀法。
但是你要研究《紅樓夢》的話就得文本細讀,我是用這兩種方法的結合,結合起來以後我覺得有成果,我很愉快,我就繼續往下走。
主持人:既然原型研究是早已有之的一種研究方式,為什麼這次在這兒,咱們遇到了這麼大的風波呢? 劉心武:我覺得這是因為一些現在的被人稱為是主流紅學家的人,他們思想僵化了,當然這樣批評人家,我挺不好意思的,可是沒辦法,因為他先批評我。
(笑聲)你看我的那個講座,從頭到尾有一句批評别人的地方嗎?沒有,是吧?而且我一再說我的不一定對,我說你的看法跟我不一樣,我也很尊重。
我記得還有一次我裡面還有一個細節,我說我給你作揖了什麼的,好像都保留在剪輯出來的節目裡面了。
主持人:我們在節目裡看見了,您一直在承認錯誤,說我說得不一定對,僅供參考。
劉心武:可是他們那麼生氣,我覺得他們就比較僵化,他們僵化就是他們把《紅樓夢》的研究模式,認為是一種規範,把它凝固住了,不能流動了。
比如說他們認為《紅樓夢》就是一部階級鬥争教科書,你就在這個前提下研究就行了,研究的辦法就是,比如說以第四回為總綱,四大家族怎麼壓迫奴隸。
主持人:護官符。
劉心武:護官符,這個是很值得尊重的一種研究的角度,而且觀點也自成其說,也非常有參考價值,但是你得容許别的人有别的辦法。
因為他們經營那麼多年,是吧?他們是一個很強大的存在,覺得你怎麼一下子鬧騰這麼歡,影響這麼大,可能他們是不能接受的。
主持人:我想聽聽您的看法。
就是整個揭秘《紅樓夢》又引起巨大反響之後,在這個事件中,您覺得會讓您感覺比較欣慰的事情是什麼?讓您覺得比較遺憾的一個狀态是什麼呢? 劉心武:比較欣慰的就是我覺得好像确實引起了一些原來對《紅樓夢》不感興趣的、特别是年輕人,對《紅樓夢》産生興趣,這是我要達到的目的之一,我覺得這個意義很大。
因為有一種說法就是說你原來是寫《班主任》,你關注社會現實,現在你為什麼不關注社會現實,你去關注《紅樓夢》了?我就覺得在改革開放以後,西方文化大量湧入,這種湧入是必然的,也是不可阻擋的,也是有好處的。
但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有的年輕一代,他的時間完全用來看美國大片,看韓劇,或者看翻譯小說,他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古典文化就比較輕視,或者沒有輕視的前提,他們就沒工夫,沒有興趣。
所以我通過這樣一個講座和兩本書,起到了我作為一個退休金領取者所能發揮的餘熱。
《班主任》的時候我三十多歲,現在我六十多歲了,我還能夠引起一個轟動。
這個轟動的效應之一使我欣慰,就是說有些年輕人原來不知道中國還有《紅樓夢》這麼有趣的書,先不說它多偉大,你可以先說它不偉大,就是說它怎樣的有趣,我需要引起他們的興趣。
主持人:其實劉老師也已經間接地回答了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有很多人說他有點兒“不務正業”,他現在告訴我們了,他是一個退了休的老大爺,他的正業是頤養天年。
在這種情況下,他幹什麼都可以算正業,是吧?您繼續。
劉心武:我不是專業作家,我也不是有工作任務的人,我現在完全可以過自己的退休生活。
可是你看我還介入社會,而且介入到這種程度,引起大的争議,所以我自己感到挺欣慰。
不欣慰的、不開心的,就是我不太願意再抛頭露面,不太願意再成為社會的一個熱點。
說良心話,咱們說真格的,我也不太願意在招人喜歡的同時,又那麼招一些人恨。
可是這次就出現這個情況,喜歡的,确實喜歡得要命;不喜歡的,恨不得把我撕成兩半,這不是我所希望得到的。
實際上《百家講壇》開頭請我來講的時候,我是很勉強的。
因為我當然跟像你這樣的大明星還兩回事,可是,你先别搖頭,我也沾了點上電視的光。
我到百貨商場,人家說,哎呀,你是不是講《紅樓夢》的那個老頭啊?是吧,我也能被人認出來,所以别光以為能認出你來,他現在也能認出我來,可是就特别難為情。
有一次的表現,我現在挺後悔的,因為我到一家餐館去吃飯,馬上大堂經理就過來,劉老師,歡迎你,你是劉老師嗎?我當時因為跟幾個朋友在一起,就特不願意讓人知道,我說對不起我不姓劉。
當時她臉上的笑容瞬間消失,我也沒法?糾正。
主持人:那您在面對其他的聽衆、觀衆的時候,您期待的是哪種态度不管對方是同意您的看法,還是不同意您的看法,您願意他的态度是什麼樣的?您願意跟他們做什麼樣的交流? 劉心武:我沒有辦法控制别人的态度,我也覺得沒有資格去預設一個前提,你必須得對我什麼态度,你既然做了這個事,什麼态度你都得承受。
比如說我到王府井新華書店去簽名售書,有人背上貼着一個大紅心,“劉心武骨灰級粉絲”,看了吓我一跳,什麼意思?是不是咒我呢?人說不是,現在流行,年輕人,這是最鐵杆的,叫“骨灰級”。
還有一個,我看了以後不說吓一跳,但也很吃驚,就是“我愛李宇春,更愛劉心武”。
這種我也得接受、承受,因為人家支持你。
還有比如說網上,就是一種謾罵,或者是一種有點“文革”大字報氣息的文章,人格侮辱或者是人身攻擊什麼的,那你也得承受。
因為人家就有這個想法,是不是?你沒道理禁止人家,所以我現在的态度就是說我都承受,因為這個事是我做的,我講了,播了,書出了,好像那個鋼琴的鍵,從高音到低音,那你就都得承受。
主持人:其實來我們的節目講《紅樓夢》的學者不僅您一個,但是引起反響最大的是您一個,所以我就想除了您的研究的内容之外,其實它還跟一件事情有關,就是您的表達方式。
您的表達方式比較利于觀衆接受,所以大家聽懂了,有興趣了,我想跟您聊聊您的表達方式,比如您專門學過嗎?演講啊?訓練過自己嗎? 劉心武:我在接受這個節目的錄制之前,跟編導接觸,跟制片人接觸,我很同意他們的一個定位,就是咱們電視,不是一個電視大學,它就是一個為普通老百姓,為中等文化水平的人服務的。
上了班挺累的,上着學作業好不容易弄完的,是給這些人,某種意義上來說看着玩兒的。
就是講學問,也是以一種消遣、消閑的形式,去激發他們對學問的興趣。
主持人:也就是說在做節目的時候,其實您是有意識地把這些學術研究用一個比
其實我的研究方法是兩個,一個方法是原型研究。
原型研究起碼是從上世紀以來,中外文學界很常見的一種研究模式,比如說英國,一般認為《簡?愛》這個作品就是作者自己帶有自傳性的作品;再比如說《大衛?科波菲爾》,一般就認為是狄更斯的自傳性作品;比如像俄羅斯的列?夫??托爾斯泰,認為他的《複活》裡面那個聶赫留朵夫就是以他自己作為原型,裡面那個妓女馬斯洛娃也有一個原型;像巴金的《家》,巴金去世前後有很多關于巴金的文章,都指出來,他的《家》群體原型就是他自己成都的那個家族,其中大哥覺新就是他的親哥哥。
所以這個原型研究不是我的什麼發明,實際上是一種比較古典的研究方式。
我另外一個研究方法,就是文本細讀。
文本細讀是上個世紀在西方出現的一個文學研究的流派,就是主張文本細讀。
你作為一般的讀者,你可以粗讀,而現在有一種叫作對角線的讀法,更可怕,就是很大的一版文章,溜一下,就是劃一個叉子,他就算知道内容是什麼了。
因為現在社會信息量很大,這也是一種讀法。
但是你要研究《紅樓夢》的話就得文本細讀,我是用這兩種方法的結合,結合起來以後我覺得有成果,我很愉快,我就繼續往下走。
主持人:既然原型研究是早已有之的一種研究方式,為什麼這次在這兒,咱們遇到了這麼大的風波呢? 劉心武:我覺得這是因為一些現在的被人稱為是主流紅學家的人,他們思想僵化了,當然這樣批評人家,我挺不好意思的,可是沒辦法,因為他先批評我。
(笑聲)你看我的那個講座,從頭到尾有一句批評别人的地方嗎?沒有,是吧?而且我一再說我的不一定對,我說你的看法跟我不一樣,我也很尊重。
我記得還有一次我裡面還有一個細節,我說我給你作揖了什麼的,好像都保留在剪輯出來的節目裡面了。
主持人:我們在節目裡看見了,您一直在承認錯誤,說我說得不一定對,僅供參考。
劉心武:可是他們那麼生氣,我覺得他們就比較僵化,他們僵化就是他們把《紅樓夢》的研究模式,認為是一種規範,把它凝固住了,不能流動了。
比如說他們認為《紅樓夢》就是一部階級鬥争教科書,你就在這個前提下研究就行了,研究的辦法就是,比如說以第四回為總綱,四大家族怎麼壓迫奴隸。
主持人:護官符。
劉心武:護官符,這個是很值得尊重的一種研究的角度,而且觀點也自成其說,也非常有參考價值,但是你得容許别的人有别的辦法。
因為他們經營那麼多年,是吧?他們是一個很強大的存在,覺得你怎麼一下子鬧騰這麼歡,影響這麼大,可能他們是不能接受的。
主持人:我想聽聽您的看法。
就是整個揭秘《紅樓夢》又引起巨大反響之後,在這個事件中,您覺得會讓您感覺比較欣慰的事情是什麼?讓您覺得比較遺憾的一個狀态是什麼呢? 劉心武:比較欣慰的就是我覺得好像确實引起了一些原來對《紅樓夢》不感興趣的、特别是年輕人,對《紅樓夢》産生興趣,這是我要達到的目的之一,我覺得這個意義很大。
因為有一種說法就是說你原來是寫《班主任》,你關注社會現實,現在你為什麼不關注社會現實,你去關注《紅樓夢》了?我就覺得在改革開放以後,西方文化大量湧入,這種湧入是必然的,也是不可阻擋的,也是有好處的。
但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有的年輕一代,他的時間完全用來看美國大片,看韓劇,或者看翻譯小說,他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古典文化就比較輕視,或者沒有輕視的前提,他們就沒工夫,沒有興趣。
所以我通過這樣一個講座和兩本書,起到了我作為一個退休金領取者所能發揮的餘熱。
《班主任》的時候我三十多歲,現在我六十多歲了,我還能夠引起一個轟動。
這個轟動的效應之一使我欣慰,就是說有些年輕人原來不知道中國還有《紅樓夢》這麼有趣的書,先不說它多偉大,你可以先說它不偉大,就是說它怎樣的有趣,我需要引起他們的興趣。
主持人:其實劉老師也已經間接地回答了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有很多人說他有點兒“不務正業”,他現在告訴我們了,他是一個退了休的老大爺,他的正業是頤養天年。
在這種情況下,他幹什麼都可以算正業,是吧?您繼續。
劉心武:我不是專業作家,我也不是有工作任務的人,我現在完全可以過自己的退休生活。
可是你看我還介入社會,而且介入到這種程度,引起大的争議,所以我自己感到挺欣慰。
不欣慰的、不開心的,就是我不太願意再抛頭露面,不太願意再成為社會的一個熱點。
說良心話,咱們說真格的,我也不太願意在招人喜歡的同時,又那麼招一些人恨。
可是這次就出現這個情況,喜歡的,确實喜歡得要命;不喜歡的,恨不得把我撕成兩半,這不是我所希望得到的。
實際上《百家講壇》開頭請我來講的時候,我是很勉強的。
因為我當然跟像你這樣的大明星還兩回事,可是,你先别搖頭,我也沾了點上電視的光。
我到百貨商場,人家說,哎呀,你是不是講《紅樓夢》的那個老頭啊?是吧,我也能被人認出來,所以别光以為能認出你來,他現在也能認出我來,可是就特别難為情。
有一次的表現,我現在挺後悔的,因為我到一家餐館去吃飯,馬上大堂經理就過來,劉老師,歡迎你,你是劉老師嗎?我當時因為跟幾個朋友在一起,就特不願意讓人知道,我說對不起我不姓劉。
當時她臉上的笑容瞬間消失,我也沒法?糾正。
主持人:那您在面對其他的聽衆、觀衆的時候,您期待的是哪種态度不管對方是同意您的看法,還是不同意您的看法,您願意他的态度是什麼樣的?您願意跟他們做什麼樣的交流? 劉心武:我沒有辦法控制别人的态度,我也覺得沒有資格去預設一個前提,你必須得對我什麼态度,你既然做了這個事,什麼态度你都得承受。
比如說我到王府井新華書店去簽名售書,有人背上貼着一個大紅心,“劉心武骨灰級粉絲”,看了吓我一跳,什麼意思?是不是咒我呢?人說不是,現在流行,年輕人,這是最鐵杆的,叫“骨灰級”。
還有一個,我看了以後不說吓一跳,但也很吃驚,就是“我愛李宇春,更愛劉心武”。
這種我也得接受、承受,因為人家支持你。
還有比如說網上,就是一種謾罵,或者是一種有點“文革”大字報氣息的文章,人格侮辱或者是人身攻擊什麼的,那你也得承受。
因為人家就有這個想法,是不是?你沒道理禁止人家,所以我現在的态度就是說我都承受,因為這個事是我做的,我講了,播了,書出了,好像那個鋼琴的鍵,從高音到低音,那你就都得承受。
主持人:其實來我們的節目講《紅樓夢》的學者不僅您一個,但是引起反響最大的是您一個,所以我就想除了您的研究的内容之外,其實它還跟一件事情有關,就是您的表達方式。
您的表達方式比較利于觀衆接受,所以大家聽懂了,有興趣了,我想跟您聊聊您的表達方式,比如您專門學過嗎?演講啊?訓練過自己嗎? 劉心武:我在接受這個節目的錄制之前,跟編導接觸,跟制片人接觸,我很同意他們的一個定位,就是咱們電視,不是一個電視大學,它就是一個為普通老百姓,為中等文化水平的人服務的。
上了班挺累的,上着學作業好不容易弄完的,是給這些人,某種意義上來說看着玩兒的。
就是講學問,也是以一種消遣、消閑的形式,去激發他們對學問的興趣。
主持人:也就是說在做節目的時候,其實您是有意識地把這些學術研究用一個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