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放飛的手
關燈
小
中
大
我回憶起來覺得簡直是過了分的誠實,以及她因體胖行動起來總是那樣地遲慢,還有她對《紅樓夢》中人物與細節的如數家珍,她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記日記。
她曾在一篇日記裡用這樣的句子結束了全家的頤和園之遊:“歸來時,已萬家燈火矣!”這在外人看來一定覺得極為平常的文句,在偷看它的我(那時11歲)來說,卻經曆了一次情感與詩意的洗禮…… 可是在我對母親的回憶裡,不可能有相依為命、攜手人生的喟歎,不是因為家貧難養,不是因為我厭倦了父母的家要“沖破牢籠”(我的情緒恰恰相反),甚至也不是因為社會的大形勢一定要我和父母“斷臍”(固然那時階級鬥争的弦已越繃越緊,卻并沒有影響到我的起碼是“适當地靠父母”,比如說希望父母離京時為我“留房”),而是因為父母一緻認為,特别是母親的“義無反顧”,要我從18歲後便扇動自己的翅膀,飛向社會,從此自己對自己負全責,從自己養活到自己築窩,自己去娶妻生子,去開創自己的另一世界。
父母對待我們每一個子女,都是這樣。
我大哥1949年前就離家參加了解放軍,二哥十六七歲便離家求學,學造紙,1950年分配到延邊一個屯子裡的造紙廠當技術員,另一個哥哥大學畢業也到很遠的地方工作,姐姐也是一樣。
總之,我們全都在20歲前,便由父母堅決地放飛。
在後來的歲月裡,我們在假期,當然也都回到父母家看望他們,他們後來也曾到過我們各自的所在。
我們的親情,不因社會的動蕩、世事的變遷而絲毫地減退。
父母對放飛後的我們,在遇到困難時,也總是不僅給予感情上的支撐,也給予物質上的支援。
比如1971年我有了兒子後,父母雖已因軍事學院的解散,被不恰當地安置到偏遠的家鄉居住,卻不僅不要我從北京給他們寄錢,反而每月按時從那裡往北京我這裡寄15塊錢,以補助我們的生活,那每張彙款單上都是母親的筆迹,你能說她這都僅是為了“養孫子”,對我,卻并沒有濃酽的母愛嗎? 可是父母,特别是母親,在“子女大了各自飛”這一點上,堅定性是異常驚人的。
我的小哥哥,曾在南方一所農村中學任教,忽然一個電報打過來,說得了肺結核。
當時父親出差在外,一貫動作遲緩的母親,卻第二天便親自坐火車去他那裡,把他接回北京治療,竭盡心力地讓他康複。
在那期間,哥哥的戶口都已遷回了北京,病愈後,在北京找了一份工作,留在家裡并無多大困難,但母親卻像給小燕舐傷的母燕,一旦小燕傷好,仍是放飛沒商量,絕不作将哥哥留在身邊之想。
哥哥後來也果然又回到了那所遙遠,而且條件非常艱苦的農村中學,有鄰居認為這不可思議,但母親心安理得。
母親可以離開子女,卻不能離開父親,除了抗日戰争期間,因“逃難”,母親一度與父親分居,他們兩人在漫長的生涯裡,始終厮守不棄。
1960年,父親調到張家口,那是“口外”,其艱苦可想而知。
有人勸母親,留在北京吧,政策未必不允,而且,過些年父親也就該退休,正好可以退回北京家中,何況北京有我,師專畢業,分配都在北京,正好母子相依,豈不面面俱到?母親卻絕無一分鐘的動搖,她一聽到調令,便着手收拾家當,随父親到了塞外,在那裡經曆了“文革”的洗禮。
其間該軍校所有教員一律下放湖北幹校,就有某些随軍家屬,提出自己有獨立的戶口,并非軍校工作人員,要留下來安家,經動員無效,也隻好安排。
這樣後來軍校徹底“砸爛”時,一些教職工,反得以回到未下放的家屬那裡,生活條件較為改善。
但我母親照例絕不作此考慮,她又是連一分鐘的遲疑也不曾有,坦然地随父親上了“悶子車”,一路席地而坐,被運到了湖北幹校……對于母親來說,夫婦是不能自動分離的,無論遇到什麼情況,也無論哪怕是暫短的分離可能帶來某種将來的“好處”,她都絕不考慮。
那真是無論花徑錦路,還是刀山火海,隻要一息尚存,她都要與父親攜手同行,在每個可能的日夜。
這是封建的“嫁夫随夫”思想嗎?這是“資産階級的戀愛至上”嗎?或許,這仿佛老燕、勞燕雙飛,是一種優美的本能? 把母親的絕不能與父親分離,與她對成年子女的絕對放飛,相合來看,現在我意識到,這樣的母親,确實很不簡單。
或者,換個說法:這本是一種最普通的母親,但,起碼在我們現在置身其間的社會環境裡,反倒不是那麼普通了。
以我的“政治嗅覺”,直到1966年春天,我還是萬沒有料到會有一場急風暴雨式的“無産階級文化大革命”迫在眉睫。
我在北京一所中學任教,當時不到24歲,卻已經有了近五年的教齡,教學于我頗有駕輕 就熟之感。
中學是一個很小的天地,那時離政治旋渦中心很遠,我除了教書,就是坐在學校宿舍裡讀書,寫一點小文
她曾在一篇日記裡用這樣的句子結束了全家的頤和園之遊:“歸來時,已萬家燈火矣!”這在外人看來一定覺得極為平常的文句,在偷看它的我(那時11歲)來說,卻經曆了一次情感與詩意的洗禮…… 可是在我對母親的回憶裡,不可能有相依為命、攜手人生的喟歎,不是因為家貧難養,不是因為我厭倦了父母的家要“沖破牢籠”(我的情緒恰恰相反),甚至也不是因為社會的大形勢一定要我和父母“斷臍”(固然那時階級鬥争的弦已越繃越緊,卻并沒有影響到我的起碼是“适當地靠父母”,比如說希望父母離京時為我“留房”),而是因為父母一緻認為,特别是母親的“義無反顧”,要我從18歲後便扇動自己的翅膀,飛向社會,從此自己對自己負全責,從自己養活到自己築窩,自己去娶妻生子,去開創自己的另一世界。
父母對待我們每一個子女,都是這樣。
我大哥1949年前就離家參加了解放軍,二哥十六七歲便離家求學,學造紙,1950年分配到延邊一個屯子裡的造紙廠當技術員,另一個哥哥大學畢業也到很遠的地方工作,姐姐也是一樣。
總之,我們全都在20歲前,便由父母堅決地放飛。
在後來的歲月裡,我們在假期,當然也都回到父母家看望他們,他們後來也曾到過我們各自的所在。
我們的親情,不因社會的動蕩、世事的變遷而絲毫地減退。
父母對放飛後的我們,在遇到困難時,也總是不僅給予感情上的支撐,也給予物質上的支援。
比如1971年我有了兒子後,父母雖已因軍事學院的解散,被不恰當地安置到偏遠的家鄉居住,卻不僅不要我從北京給他們寄錢,反而每月按時從那裡往北京我這裡寄15塊錢,以補助我們的生活,那每張彙款單上都是母親的筆迹,你能說她這都僅是為了“養孫子”,對我,卻并沒有濃酽的母愛嗎? 可是父母,特别是母親,在“子女大了各自飛”這一點上,堅定性是異常驚人的。
我的小哥哥,曾在南方一所農村中學任教,忽然一個電報打過來,說得了肺結核。
當時父親出差在外,一貫動作遲緩的母親,卻第二天便親自坐火車去他那裡,把他接回北京治療,竭盡心力地讓他康複。
在那期間,哥哥的戶口都已遷回了北京,病愈後,在北京找了一份工作,留在家裡并無多大困難,但母親卻像給小燕舐傷的母燕,一旦小燕傷好,仍是放飛沒商量,絕不作将哥哥留在身邊之想。
哥哥後來也果然又回到了那所遙遠,而且條件非常艱苦的農村中學,有鄰居認為這不可思議,但母親心安理得。
母親可以離開子女,卻不能離開父親,除了抗日戰争期間,因“逃難”,母親一度與父親分居,他們兩人在漫長的生涯裡,始終厮守不棄。
1960年,父親調到張家口,那是“口外”,其艱苦可想而知。
有人勸母親,留在北京吧,政策未必不允,而且,過些年父親也就該退休,正好可以退回北京家中,何況北京有我,師專畢業,分配都在北京,正好母子相依,豈不面面俱到?母親卻絕無一分鐘的動搖,她一聽到調令,便着手收拾家當,随父親到了塞外,在那裡經曆了“文革”的洗禮。
其間該軍校所有教員一律下放湖北幹校,就有某些随軍家屬,提出自己有獨立的戶口,并非軍校工作人員,要留下來安家,經動員無效,也隻好安排。
這樣後來軍校徹底“砸爛”時,一些教職工,反得以回到未下放的家屬那裡,生活條件較為改善。
但我母親照例絕不作此考慮,她又是連一分鐘的遲疑也不曾有,坦然地随父親上了“悶子車”,一路席地而坐,被運到了湖北幹校……對于母親來說,夫婦是不能自動分離的,無論遇到什麼情況,也無論哪怕是暫短的分離可能帶來某種将來的“好處”,她都絕不考慮。
那真是無論花徑錦路,還是刀山火海,隻要一息尚存,她都要與父親攜手同行,在每個可能的日夜。
這是封建的“嫁夫随夫”思想嗎?這是“資産階級的戀愛至上”嗎?或許,這仿佛老燕、勞燕雙飛,是一種優美的本能? 把母親的絕不能與父親分離,與她對成年子女的絕對放飛,相合來看,現在我意識到,這樣的母親,确實很不簡單。
或者,換個說法:這本是一種最普通的母親,但,起碼在我們現在置身其間的社會環境裡,反倒不是那麼普通了。
以我的“政治嗅覺”,直到1966年春天,我還是萬沒有料到會有一場急風暴雨式的“無産階級文化大革命”迫在眉睫。
我在北京一所中學任教,當時不到24歲,卻已經有了近五年的教齡,教學于我頗有駕輕 就熟之感。
中學是一個很小的天地,那時離政治旋渦中心很遠,我除了教書,就是坐在學校宿舍裡讀書,寫一點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