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放飛的手
關燈
小
中
大
果丹皮、紅果條、關東糖……之類的零食,她雖不至于沒收,卻總是要數落我一頓。
母親堅信,一個人隻要吃好三頓正經飯,便可健康長壽,并且那話裡話外,似乎還傳遞着這樣的信念:人隻有吃“正經飯”才行得正,吃零嘴意味着道德開始滑落——當然很多年後,我才能将所意會到的,整理為這樣的文句。
母親在“飼養”我飯食上如此,令鄰居們吃驚,被一緻地指認為是對我的“嬌慣”和“溺愛”。
但跟着還有令鄰居們吃驚的事。
那時我們住在北京東城一條胡同的機關大院裡,我家廚房裡飄出的氣味,以及母親經常在廚房外晾曬自制臘腸,等等形迹,固然很容易引起人們注意,而各家的郵件,特别是所訂的報刊,都需要從傳達室過,如果成為一個郵件大戶,當然就更難逃脫人們的關注與議論。
令鄰居們大為驚訝的是,所訂報刊最多的,是我家——如果那都是我父親訂的,當然也不稀奇,但我父親其實隻訂了一份《人民日報》,其餘的竟都是我訂的。
上小學和初中時,是《兒童時代》、《少年文藝》、《連環畫報》、《新少年報》、《中學生》、《知識就是力量》……上高中時,則是《文藝學習》、《人民文學》、《文藝報》、《新觀察》、《譯文》、《大衆電影》、《戲劇報》……乃至于《收獲》與《讀書》。
那樣多的報刊,是要花很大一筆錢的,就有鄰居大媽不解地問我母親:“你怎麼那麼舍得一個幺兒子花這麼多錢啊!你看你,自己穿得這麼破舊,家裡連套沙發椅也不置!”母親回答得很坦然:“他喜歡啊!這個愛好,盡着他吧!”其實鄰居們還隻注意到了訂閱報刊上的投資,他們哪裡知道,母親在供應我買課外讀物上的投資,還有我上高中後,看電影和話劇上的投資,更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從1955年到1959年,我大約沒放過當時任何一部進口的譯制片,還有在南池子中蘇友協禮堂對外賣票放映的蘇聯原版片(像《雁南飛》、《第四十一》就都是在那裡看到的)。
又由于我家離首都劇場不遠,所以我那時幾乎把北京人藝所演出的每個劇目都看了。
為什麼我要把這方面的投資都算在母親身上?因為我家的錢雖都來自父親所掙的工資(他當時是行政12級,工資額算高的),可是錢卻都由母親支配。
父親忙于他的工作,并且他有他的一個世界,他簡直不怎麼過問我的事。
母親全權操辦我的一切事宜。
因此,如果母親不在我的文藝愛好上,如同飯菜上那樣“縱容”與“溺愛”,我當年豈能汲取到那麼多(當然也頗雜蕪)的文化滋養呢? 就在母親那樣的養育下,我身體很快地早熟,并且我的心态也很快膨脹起來——我愛好文學,但我并不覺得自己隻是個“文學青年”,隻應嘗試着給報刊的“新苗”一類欄目投習作,我便俨然以成年作者自居、煞有介事地胡亂給一些很高檔的報刊寄起稿件來。
不消說,理所當然地有了一大堆退稿,但竟終于在1958年,我16歲上高二時,在《讀書》雜志上發表出了我的第一篇文章——《談〈第四十一〉》。
在我來說,那當然是很重要的一樁事。
在我母親來說呢?“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難道她不欣喜若狂嗎? 不,母親或許也歡喜,但那歡喜的程度,似乎并沒有超過看到我在學校裡得到一個好分數一類的常事。
母親1988年病逝于成都。
她遺下一摞日記,1958年是單獨的、厚厚的一本,幾乎每天沒有間斷,裡面充滿許多我家的瑣事細節。
我找來找去,我的文章第一回印成鉛字這樁在我來說是“天大的一事”,她硬是隻字未提。
我的母親是個平凡之極的母親,但她那平凡中又蘊含着許多耐人尋味之處。
她對我的那份愛,我在很久之後,都并不能真正悟透。
别樣的愛 1959年,我在高考時失利。
後來證實,那并非是我沒有考好,而是另有緣故,那裡面包括一個頗為複雜的故事,這裡且不去說。
我被北京師範專科學校所錄取,勉勉強強地去報了到。
我感到“不幸中的萬幸”是,這所學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覺得還可以大體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飯和睡覺。
固然學校是要求住校的,而且師範院校吃飯不要錢,但那裡也有某些不那麼特别要求進步,家庭也不那麼困難的學生,幾乎天天跑回家去,放棄學校的夥食,跟我一個班的一位同學就是如此。
我滿以為,母親會縱容我“依然故我”地那樣生活。
但是她卻給我準備了鋪蓋卷和箱子,顯示出她絲毫沒有猶豫過,并且也不曾設想過我會耍賴——她明白無誤地要我去住校,告訴我到星期六再回家來。
我服從了,心裡卻十分地别扭。
那時,經曆過浮誇的“大躍進”,國家進入了“三年困難時期”,學校裡的夥食可想而知,油水奇缺。
母親在家雖也漸漸“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父親靠級别終究還有一些食油和黃豆之類的特殊供應,加以母
母親堅信,一個人隻要吃好三頓正經飯,便可健康長壽,并且那話裡話外,似乎還傳遞着這樣的信念:人隻有吃“正經飯”才行得正,吃零嘴意味着道德開始滑落——當然很多年後,我才能将所意會到的,整理為這樣的文句。
母親在“飼養”我飯食上如此,令鄰居們吃驚,被一緻地指認為是對我的“嬌慣”和“溺愛”。
但跟着還有令鄰居們吃驚的事。
那時我們住在北京東城一條胡同的機關大院裡,我家廚房裡飄出的氣味,以及母親經常在廚房外晾曬自制臘腸,等等形迹,固然很容易引起人們注意,而各家的郵件,特别是所訂的報刊,都需要從傳達室過,如果成為一個郵件大戶,當然就更難逃脫人們的關注與議論。
令鄰居們大為驚訝的是,所訂報刊最多的,是我家——如果那都是我父親訂的,當然也不稀奇,但我父親其實隻訂了一份《人民日報》,其餘的竟都是我訂的。
上小學和初中時,是《兒童時代》、《少年文藝》、《連環畫報》、《新少年報》、《中學生》、《知識就是力量》……上高中時,則是《文藝學習》、《人民文學》、《文藝報》、《新觀察》、《譯文》、《大衆電影》、《戲劇報》……乃至于《收獲》與《讀書》。
那樣多的報刊,是要花很大一筆錢的,就有鄰居大媽不解地問我母親:“你怎麼那麼舍得一個幺兒子花這麼多錢啊!你看你,自己穿得這麼破舊,家裡連套沙發椅也不置!”母親回答得很坦然:“他喜歡啊!這個愛好,盡着他吧!”其實鄰居們還隻注意到了訂閱報刊上的投資,他們哪裡知道,母親在供應我買課外讀物上的投資,還有我上高中後,看電影和話劇上的投資,更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從1955年到1959年,我大約沒放過當時任何一部進口的譯制片,還有在南池子中蘇友協禮堂對外賣票放映的蘇聯原版片(像《雁南飛》、《第四十一》就都是在那裡看到的)。
又由于我家離首都劇場不遠,所以我那時幾乎把北京人藝所演出的每個劇目都看了。
為什麼我要把這方面的投資都算在母親身上?因為我家的錢雖都來自父親所掙的工資(他當時是行政12級,工資額算高的),可是錢卻都由母親支配。
父親忙于他的工作,并且他有他的一個世界,他簡直不怎麼過問我的事。
母親全權操辦我的一切事宜。
因此,如果母親不在我的文藝愛好上,如同飯菜上那樣“縱容”與“溺愛”,我當年豈能汲取到那麼多(當然也頗雜蕪)的文化滋養呢? 就在母親那樣的養育下,我身體很快地早熟,并且我的心态也很快膨脹起來——我愛好文學,但我并不覺得自己隻是個“文學青年”,隻應嘗試着給報刊的“新苗”一類欄目投習作,我便俨然以成年作者自居、煞有介事地胡亂給一些很高檔的報刊寄起稿件來。
不消說,理所當然地有了一大堆退稿,但竟終于在1958年,我16歲上高二時,在《讀書》雜志上發表出了我的第一篇文章——《談〈第四十一〉》。
在我來說,那當然是很重要的一樁事。
在我母親來說呢?“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難道她不欣喜若狂嗎? 不,母親或許也歡喜,但那歡喜的程度,似乎并沒有超過看到我在學校裡得到一個好分數一類的常事。
母親1988年病逝于成都。
她遺下一摞日記,1958年是單獨的、厚厚的一本,幾乎每天沒有間斷,裡面充滿許多我家的瑣事細節。
我找來找去,我的文章第一回印成鉛字這樁在我來說是“天大的一事”,她硬是隻字未提。
我的母親是個平凡之極的母親,但她那平凡中又蘊含着許多耐人尋味之處。
她對我的那份愛,我在很久之後,都并不能真正悟透。
别樣的愛 1959年,我在高考時失利。
後來證實,那并非是我沒有考好,而是另有緣故,那裡面包括一個頗為複雜的故事,這裡且不去說。
我被北京師範專科學校所錄取,勉勉強強地去報了到。
我感到“不幸中的萬幸”是,這所學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覺得還可以大體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飯和睡覺。
固然學校是要求住校的,而且師範院校吃飯不要錢,但那裡也有某些不那麼特别要求進步,家庭也不那麼困難的學生,幾乎天天跑回家去,放棄學校的夥食,跟我一個班的一位同學就是如此。
我滿以為,母親會縱容我“依然故我”地那樣生活。
但是她卻給我準備了鋪蓋卷和箱子,顯示出她絲毫沒有猶豫過,并且也不曾設想過我會耍賴——她明白無誤地要我去住校,告訴我到星期六再回家來。
我服從了,心裡卻十分地别扭。
那時,經曆過浮誇的“大躍進”,國家進入了“三年困難時期”,學校裡的夥食可想而知,油水奇缺。
母親在家雖也漸漸“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父親靠級别終究還有一些食油和黃豆之類的特殊供應,加以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