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父親和我
關燈
小
中
大
曾在四川成都出版的《晚霞》雜志(省委老幹部局主辦)上看到蕭萸老人寫的《難忘的記憶》一文。
此文回憶到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一些共産黨人和國民黨裡的反蔣反汪人士,以及一些觀點與他們相合的其他政治團體的人士,還有無黨派人士,從武漢、四川流亡到上海,尋求一個落腳點。
他們在上海遇到了辛亥革命的老前輩劉雲門先生(又名劉正雅,筆名镏魚山)。
劉先生是四川安嶽人(雜志上誤為廣安),清末最後一科舉人,留學日本時進過兩所大學,在東京參加孫中山的同盟會。
大革命時期到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授,與共産黨人畢磊等組織“社會科學研究會”,任幹事,北伐時以軍醫身份随軍突進至武漢。
在汪精衛宣布“分共”後逃至上海,著114句36韻長詩《哀江南》,痛訴“四一二”後的憤懑與悲懷。
不僅抨擊了蔣、汪,也對政治詭變中的各種屠夫、孱頭、肖小,以及“賣人肉包子”的告密叛徒等鬼蜮進行了淋漓盡緻的譏諷批判。
氣勢磅礴,正義凜然,藝術上也相當成功。
曾用“唯物社”名義自印散發,後又有“神州國光社”的印本面世。
他在上海利用自己在國民革命中的威望,找到招商局督辦趙鐵橋(亦是老同盟會成員),于是趙把招商公學交給他,由他出任校長,以專門收容各路因不與蔣、汪合流而衣食無着的知識界人士。
蕭萸老當時二十來歲,也被庇護于此。
1929年蕭萸等自發組織了一個共産黨招商公學支部,劉雲門以黨外人士身份參加支部活動。
1930年趙鐵橋被刺身亡,南京派來的新督辦下令關閉招商公學。
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變爆發,日寇轟炸上海,劉雲門犧牲于日寇炮火中,他的書稿《人類命運論》,同日亦與被炸的商務印書館一起焚于敵焰。
蕭萸老文章中寫到的劉雲門,便是我的祖父。
我在祖父罹難十年後方出生。
雖然我父親經常給我們子女講述祖父的事迹,例如20世紀20年代祖父在北京時就專門收留四川來的各路暫時落魄或需隐蔽一時的豪傑,朱德在離國赴德前就住在我祖父家中,并且為了避人耳目,還幹脆讓朱德住進我父親的卧室,等等。
但我們都不大在意,尤其是我,祖父我見都沒見過,他的榮辱功過,跟我有多大的關系呢?後來我們子女更得知,祖父在世時,對父親并不怎麼滿意,他們父子之間,有着許多心靈上的隔閡與感情上的沖突。
父親對祖父,是又愛又怨,又尊又怪的。
回想我的少年時代,和父親很有幾次非常嚴重的沖突,我毫不留情地說了毫無根據的故意惹他傷心敗他聲譽的話,氣得他渾身發抖,竟一反常态地揮手打起我來。
結果我拼力反抗,他的手竟被震麻弄痛。
這幾次沖突都被母親細緻地記入她的日記,和那些年月她的家庭油鹽柴米賬記在一起。
如今我的父母也都故去了。
我隻是在年過半百之後,才在比如說一個陰雨綿綿的傍晚,一個萬籁俱靜的清夜,忽然痛心疾首,憶及我竟那樣毫無妥協餘地地傷害過父親,并把傷痕一直延伸到母親的心上。
我不知道父親對我發怒時究竟是怎麼想的,他在暴怒時一定視我為“弑父弑君”的大逆不道之徒。
其實,仔細想來,我并不是真要妨礙他的繼續存在,我隻不過是想換一種跟他有區别的活法罷了。
當我翻看着母親那已成為遺物的日記時,我才發現,其實這世上為我付出感情最多而且最濃又最持久以至能堅持到生命最後一刻的,是我的父親和母親。
那不止是親子之愛,也不僅有“不成鋼”之恨,還有許許多多超過
此文回憶到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一些共産黨人和國民黨裡的反蔣反汪人士,以及一些觀點與他們相合的其他政治團體的人士,還有無黨派人士,從武漢、四川流亡到上海,尋求一個落腳點。
他們在上海遇到了辛亥革命的老前輩劉雲門先生(又名劉正雅,筆名镏魚山)。
劉先生是四川安嶽人(雜志上誤為廣安),清末最後一科舉人,留學日本時進過兩所大學,在東京參加孫中山的同盟會。
大革命時期到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授,與共産黨人畢磊等組織“社會科學研究會”,任幹事,北伐時以軍醫身份随軍突進至武漢。
在汪精衛宣布“分共”後逃至上海,著114句36韻長詩《哀江南》,痛訴“四一二”後的憤懑與悲懷。
不僅抨擊了蔣、汪,也對政治詭變中的各種屠夫、孱頭、肖小,以及“賣人肉包子”的告密叛徒等鬼蜮進行了淋漓盡緻的譏諷批判。
氣勢磅礴,正義凜然,藝術上也相當成功。
曾用“唯物社”名義自印散發,後又有“神州國光社”的印本面世。
他在上海利用自己在國民革命中的威望,找到招商局督辦趙鐵橋(亦是老同盟會成員),于是趙把招商公學交給他,由他出任校長,以專門收容各路因不與蔣、汪合流而衣食無着的知識界人士。
蕭萸老當時二十來歲,也被庇護于此。
1929年蕭萸等自發組織了一個共産黨招商公學支部,劉雲門以黨外人士身份參加支部活動。
1930年趙鐵橋被刺身亡,南京派來的新督辦下令關閉招商公學。
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變爆發,日寇轟炸上海,劉雲門犧牲于日寇炮火中,他的書稿《人類命運論》,同日亦與被炸的商務印書館一起焚于敵焰。
蕭萸老文章中寫到的劉雲門,便是我的祖父。
我在祖父罹難十年後方出生。
雖然我父親經常給我們子女講述祖父的事迹,例如20世紀20年代祖父在北京時就專門收留四川來的各路暫時落魄或需隐蔽一時的豪傑,朱德在離國赴德前就住在我祖父家中,并且為了避人耳目,還幹脆讓朱德住進我父親的卧室,等等。
但我們都不大在意,尤其是我,祖父我見都沒見過,他的榮辱功過,跟我有多大的關系呢?後來我們子女更得知,祖父在世時,對父親并不怎麼滿意,他們父子之間,有着許多心靈上的隔閡與感情上的沖突。
父親對祖父,是又愛又怨,又尊又怪的。
回想我的少年時代,和父親很有幾次非常嚴重的沖突,我毫不留情地說了毫無根據的故意惹他傷心敗他聲譽的話,氣得他渾身發抖,竟一反常态地揮手打起我來。
結果我拼力反抗,他的手竟被震麻弄痛。
這幾次沖突都被母親細緻地記入她的日記,和那些年月她的家庭油鹽柴米賬記在一起。
如今我的父母也都故去了。
我隻是在年過半百之後,才在比如說一個陰雨綿綿的傍晚,一個萬籁俱靜的清夜,忽然痛心疾首,憶及我竟那樣毫無妥協餘地地傷害過父親,并把傷痕一直延伸到母親的心上。
我不知道父親對我發怒時究竟是怎麼想的,他在暴怒時一定視我為“弑父弑君”的大逆不道之徒。
其實,仔細想來,我并不是真要妨礙他的繼續存在,我隻不過是想換一種跟他有區别的活法罷了。
當我翻看着母親那已成為遺物的日記時,我才發現,其實這世上為我付出感情最多而且最濃又最持久以至能堅持到生命最後一刻的,是我的父親和母親。
那不止是親子之愛,也不僅有“不成鋼”之恨,還有許許多多超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