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釋
關燈
小
中
大
若以諸相具足觀如來,那麼轉輪聖王也是諸相具足,應當也是如來;所以不應以諸相具足觀于如來。
應以諸法相非相的諸法實相,觀于如來。
”那時,世尊就說了兩個頌。
頌中的内容,是說:“若一切觀佛的:要是以色塵觀我,以音聲尋求我,彼生——指以色塵音聲觀佛的人——行履于邪見不合正理的斷滅中,不能見我。
怎麼才能見佛呢?應當觀佛的無相法性,就是導師——佛的法身。
然法性不是虛妄分别所能分别的,所以,虛妄分别中的衆生所不能了知。
必須先空虛妄分别,般若智才得現前,明了見佛的真實法身。
” 己二 報化斷滅 【佛告善現:“于汝意雲何?如來應正等覺、以諸相具足現證無上正等覺耶?善現!汝今勿當作如是觀。
何以故?善現!如來應正等覺、不以諸相具足現證無上正等菩提。
複次、善現!如是發趣菩薩乘者,頗施設少法若壞若斷耶?善現!汝今勿當作如是觀。
諸有發趣菩薩乘者,終不施設少法若壞若斷。
複次、善現!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殑伽河沙等世界盛滿七寶、奉施如來應正等覺;若有菩薩,于諸無我、無生法中,獲得堪忍,由是因緣所生福聚、甚多于彼。
複次、善現!菩薩不應攝受福聚。
”具壽善現即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應攝受福聚?”佛言善現:“所應攝受,不應攝受,是故說名所應攝受。
”】 善現懷疑既真實法身是無相的,那麼佛于三無量劫修因所成的報身同化身,也就斷滅沒有了啊?佛告善現說:“在你的意思怎樣?如來應正等覺是不是以諸相具足,現前證得無上正等覺呢?善現!你現在不應當作這樣的觀察。
如來應正等覺是不以諸相具足,現前證得無上正等菩提的。
”佛又對善現說:“如是發大乘心趣向菩薩乘的人,能計較施設少許的法,若失壞若斷滅嗎?”這是說:法執本來空,就說他是空,并不是将依他起法斷滅說是空無的;原來如是就說他如是,本來有就說他是有,本來真就說他是真。
衆生一向不明真相,所以就有颠倒執著,以妄為真、以真為妄。
本無有法若壞若斷,而執著是有法若壞若斷。
現在當如其真實,真還真、妄還妄,所以佛又告善現說:“諸有發趣菩薩乘者,終不施設少法若壞若斷。
”既如其真實就不起颠倒,因不起颠倒,由颠倒所起的過失也就沒有了。
這正顯佛果上因緣所生法:依三無量劫所修的無漏因圓滿,所以成佛的圓滿報身果,盡未來際、相續不斷,所以報身名相續常。
随衆生機,現種種生而為救度,衆生無盡、應化身也無盡,所以是無盡常。
若觀報、化身是有相,就執法身也有相,這就是起增益執;法身無相,就執報、化身應斷滅,這就是損減執;這都是不如實相。
若知法身是自性常、報身是相續常、化身是無盡常,就知報化不是斷滅,而也不是無相法性身了。
因為報化身,相續無盡的教化衆生,所以法施的福德,也無窮無盡。
此下,說明法施的福德。
佛又告善現說:“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殑伽河沙等世界盛滿七寶、奉施如來應正等覺;又若有菩薩,于諸無我——諸,指人無我、法無我——無生法中獲得堪忍的,由這種因緣所生福聚,是多于前面的七寶奉施如來。
”無生有三種的解釋:一、就是二我執自性本空,說名無生。
二、一切有為因緣生法,本來就沒有能生的性,名為無生。
三、一切法常住其真實性,不從因緣生,也不是遍計所執所能取的,名為無生。
堪忍、就是說于此二無我、無生法中,獲得堪忍,忍可于心。
有初地菩薩所得的忍,有八地菩薩所得的忍,有以勝解所得的忍,有以念念相應所得的忍,有證得法性的忍。
又告善現:“菩薩不應攝受福聚。
”善現就白佛說:“世尊!雲何菩薩不應攝受福聚?”佛說:“善現!所應攝受,即世間所貪着的福聚,菩薩不當貪着,所以說不應攝受;既沒有貪着心,也就沒有虛妄分别心了,所以說名所應攝受。
” 己三 法化非一 庚一 法化不離 【“複次、善現!若有說言:如來若去、若來、若住、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說義。
何以故?善現!言如來者,即是真實真如增語,都無所去、無所從來,故名如來應正等覺。
”】 有福德的報化身同無相法身,既不是一,怎麼可以說都是佛身呢?應知如來的應化身相,雖不斷滅而是從因緣生、空無自性的,由性空所顯的,就是真實法性;所以即化身性空,就是法身。
所以佛又告善現說:“若有人說:‘如來若去、若來、若住、若坐、若卧’——去來是行,行、住、坐、卧,是四威儀——這人不了解我所說的如來義。
”不知如來的應化身,猶如水中月:有淨水為因、月為緣、因緣具足,就有水中月現;因緣不具足,月就不現。
又如鏡中像:有淨鏡為因、面為緣、因緣具足,就有鏡中像現;若不具足,像就不現。
水中月、鏡中像,都是無所從來的,如來也是這樣。
善根因緣具足就有如來現,不具足如來就不現;不應當執實有如來若去、若來、若住、若坐、若卧。
要知道佛說如來者,就是一切法真實真如性假立的言語,是即相無相的;所以都無所去,無所從來,這才名為如來應正等覺。
庚二 法化不即 【“複次、善現!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乃至三千大千世界大地極微塵量等世界,即以如是無數世界色像為量、如極微聚。
善現!于汝意雲何?是極微聚甯為多不?”善現答言:“是極微聚,甚多,世尊!甚多,善逝!何以故?世尊!若極微聚是實有者,佛不應說為極微聚。
所以者何?如來說極微聚,即為非聚,故名極微聚。
如來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故名三千大千世界。
何以故?世尊!若世界是實有者,即為一合執。
如來說一合執,即為非執,故名一合執。
”佛言善現:“此一合執,不可言說,不可戲論;然彼一切愚夫、異生,強執是法。
”】 佛又告善現說:“若有善男子或善女人,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極微塵量等的世界,就用如是微塵數無數世界的色像諸法、磨它為墨,如極微聚。
善現!在你的意思怎樣?這極微聚算不算多呢?”善現回答說:“這極微聚,甚多,甚多。
”這是顯法身無相,法身無二無别而應化身是無量無數的,有百萬億閻浮提就有百萬億應化身。
但這些應化身都同一法身性,如微塵是一而極微聚甚多,雖極微聚甚多而同一微塵性。
這些極微聚若是實有者,佛不應說為極微聚,因為在假相位上觀察,有極微聚相,所以如來說為極微聚;但不是外道小乘執為實有的極微聚,所以名為非極微聚。
即如如來說三千大千世界,也即非世界;因為如來所說的三千大千世界,不同凡夫、外道、小乘執為實有的世界。
但從因緣所生的和合假相上,說名為三千大千世界。
所以,若世界是實有者,即是一合執。
一合執,就是一合相;瑜伽論又稱為總聚執,是我法執的總聚相,就是衆多因緣法總和的一聚。
這總聚,就是諸法所和合的一相,執這一相為實體,就是一合執。
如人是四大五蘊的一合相,執這四大五蘊的一合相是有實體的,就成了我。
乃至若執草、石、地球、日、月、有一實體,有獨立自然性,是單一性的,都是一合執。
如來說此一合執,即為非執;因為所執的微塵世界的一實體是沒有的,所以說如來說一合執即為非執;但微塵世界是和合假相,所以說名一合執。
如于五陰執有我法的實體,這是沒有的;而五陰和合的假相,可以說是幻有的。
這一合執,執我、執法,從本以來就是沒有的。
所以佛告善現說:“這一合執,不可言說,不可戲論——如龜毛兔角本來是沒有的,怎麼可以說多長、多短、多輕、多重呢?然那些愚夫、異生,不達法性,在衆緣和合的假相上強執這是我與法。
”衆生對于佛的三身,也不當起一合執。
法身是非一非非一,化身是非多非非多。
因為化身是空無性的,所以多身就是一身;法身是無相的,所以沒有決定的一相可取。
法身既非一非非一,化身既非多非非多,所以沒有法身、化身的區别相可取。
戊四 斷三德疑 己一 斷德 【“何以故?善現!若作是言:如來宣說我見、有情見、命者見、士夫見、補特伽羅見、意生見、摩納婆見、作者見、受者見。
于汝意雲何?如是所說為正語不?”善現答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如是所說非為正語。
所以者何?如來所說我見、有情見、命者見、士夫見、補特伽羅見、意生見、摩納婆見、作者見、受者見,即為非見,故名我見、乃至受者見。
”佛告善現:“諸有發趣菩薩乘者,于一切法應如是知、應如是見、應如是信解;如是不住法想。
何以故?善現!法想法想者,如來說為非想,是故如來說名法想法想。
”】 三德就是斷德、恩德、智德。
若将無明煩惱,生死惑業,都完全斷盡了,名為斷德。
佛從大願智心中,盡未來際、救度衆生,畢竟令入涅槃,名為恩德。
常在大寂定中,常住大智慧中,名為智德。
前說一合我法執是空無所有,像這樣就無所斷的執,既無所斷的怎麼能成就佛果的斷德呢?要知道所執我法雖沒有,而能執的心是有的;必須要有對治道,斷除習氣,然後這能執心才沒有了,所以佛果上能成就斷德。
善現既疑沒有所執的我法,便佛果上沒有斷德,佛為斷他的疑,所以佛又同他說:“善現!若作是說:‘如來宣說我見等’,在你的意思怎麼樣?這所說的是正語不是?”善現回答說:“不是,不是。
”像這樣所說的,不是正語。
什麼緣故呢?如來所說我見等,就是非見,所以才名我見乃至受者見。
這因為明白了這些見,都是沒有所見的實體可得;所以如來要人破除它,名之為我見乃至受者見,才好斷除了這些見。
佛告善現:“一切有發心趣向菩薩乘的人,于一切法應當這樣知、應當這樣見、應當這樣信解——去妄知、妄見、妄信解、而成正知、正見、正信解;像這樣不住于所見的法,不取一切法相的想。
什麼緣故呢?由為想的法,都是本空無性的,所以法想即非想;為令知道非想而假說法想,所以如來才說名法想的。
” 己二 恩德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诃薩,以無量無數世界盛滿七寶、奉施如來應正等覺。
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般若波羅蜜多經中乃至四句伽陀,受持、讀誦、究竟通利、如理作意及廣為他宣說開示,由此因緣所生福聚,甚多于前無量無數。
雲何為他宣說開示?如不為他宣說開示,故名為他宣說開示。
”】 如來筏喻中密意說過的,若要渡人到彼岸還是要用舟筏,所以諸佛雖證無相法身,為要度衆生還是要現身說法的。
但雖說種種名相分别法,隻是作為過渡的工具,真實還是要證無相法身,使衆生不執名相分别、了達真實法性,都到究竟彼岸。
所以這正是諸佛的恩德。
善現懷疑諸佛法身,遍一切處無相可得,那麼誰人說法恩濟群品呢?佛的恩德怎樣存在呢?因為善現對于佛的恩德懷疑,所以佛告訴他說:“善現!若大菩薩,以無量無數世界盛滿七寶、奉施如來應正等覺;又若有善男子或善女人,對于此般若波羅多經中乃至四句頌,受持、讀誦、究竟通利、如理作意,及廣為他宣說開示。
由這種因緣所生的福聚,還多于以前奉施如來的福聚,無量無數。
”因為般若波羅蜜多法門,是佛從因至果直至成佛的唯一法門。
佛既依此法門成就而又布施于人。
若人聞此法門乃至最少四句頌,能領受憶持、讀誦、究竟通利、如理作意,又能覺悟他人,他人聞此法又能輾轉開示他人。
使衆生聞此法,不取不着,修四尋思、四如實智,或修唯識觀,遍觀察一切法都不可得;久久觀察,然後分别習氣漸斷,無分别智現前,親證離言說分别真實性。
由這種因緣所生的福聚,當然勝前無量無數。
這不是佛現身說法的大利益嗎?怎能說佛沒有恩德呢?什麼叫為他宣說開示呢?不為他宣說開示;就名為他宣說開示。
因為此法不是言說分别所能說到真實的,不是凡夫思量心所能想到的;是無有情命者等想,是不住相想離一切相的,這才是般若波羅蜜多法。
所以宣說此法,即無此法可取可說;雖說無可說的相,雖聽無可聽的相,這才是真正宣說此法。
己三 智德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諸和合所為——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應作如是觀。
”】 智德,又名般若德,是通于佛菩薩的,佛的智慧,又名薩婆若德。
本經是般若波羅蜜多經,所以最後說明智德。
善現懷疑,既一切有為法虛妄不實,無相可取可得,那麼就無可知法,可知境;既無可知境,也說不上能知智,在諸佛怎麼有智德呢?佛知善現有這種疑,就說四句頌來斷他的疑:諸和合所為,是指一切有為法,因為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小至芥子、大至三千大千世界,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所以說諸和合所為。
一切有為法可分三門:一、唯識門,就是從唯識上說。
唯識門中又分三分,就是能知見分,所知相分,見相二分所依自證分、又名自體分。
二、業報門,就是從衆生業報上說的,也可分三分。
就是正報——有情世間,依報——器世間,由依正二報所受用的事。
三、時間門,就是從時間上說的,也有三分。
就是現在、過去、未來。
頌中的星、翳、燈、是喻唯識中的三分的。
能知見分,喻如星光:在天空中的星,在黑暗中,也稍有點光明,但日光出現的時候星光也就隐沒了。
衆生的能知見分——有漏心心所,也同此例:在無明位中,有别别了知,就如黑夜星光似的;但無分别智現前時,這分别見也就被消滅了,就如日光覆蔽星光似的。
所知相分——宇宙萬有,是依見分變起的,喻如翳:如病眼生翳、見空中花,實則空中并沒花,隻是翳眼才見有花的。
由有漏見分而現種種差别相,實則都是唯識變現、空無自體的,就如翳眼見花似的。
所以不論科學智識、哲學智識,凡世間智識所見知的,都是由見分所取的相分,都如翳眼見花似的,是不正确的。
在見相二分所依的自體分,喻如燈:如清油燈,要具有燈油、燈炷、及火,由燈油相續的燃燈炷,所以有燈光發現,于是有能照用及一切物為所照;等到油盡炷盡而燈光滅,能照的作用、與所照的光相也就消滅了。
見相二分所依自體分如燈的自體,煩惱如油,業報如燈炷,于是有識的自體光。
由煩惱持續業報,于是有心心所的活動,由心心所活動變起相分,似乎是常住的;實則剎那生滅、不得久住,業報一盡,能知見分與所知相分也就消滅了。
幻、露、泡三種譬喻,是喻業報門的。
觀器世間如幻:如看電影,見着種種山川草木、人物花鳥,看起很逼真,其實都是由無數的影片,相續不斷的演繹而成似真的情境;在我們錯覺的眼識,就看為非常真實似的。
器世間的宇宙萬有,也都是由有情真異熟識所幻現的,本剎那生滅而又相續不斷的,似乎經千古不變、是常住的,實則是我們的錯覺。
觀有情世間如露:露的原素,本水蒸氣、無相可見:但遇冷成為水就有形可見了;雖有相也不過是暫時的,日光出現時就被消滅了。
一切諸法本盡虛空、遍法界,無定自體,但由有情業力所感而成五蘊諸法假合的有情;有情執取為實有,執令不壞,但到業報一盡仍要壞滅的。
由有有情世間,器世間而成為六根六塵,根塵接觸能發生種種受用苦樂的事;觀受用事如水泡:如江河中的水,由激動力水中起泡,有情所受用事,也是由根、境、識三和合而生的。
夢、電、雲三種,是喻時間門的。
觀過去一切法,喻如夢境:如人醒時回憶夢中的境,但這已不是事實了,隻是一種憶念;過去一切法也是不可得,隻是憶念,就如夢似的。
觀現在事,喻如空中的閃電:在閃電忽生忽滅、非常的快,現在一切法也是這樣,我們覺察是現在時,已成過去了。
觀未來法體如雲:未來法所熏成的善惡習氣種子、含藏在阿賴耶識中,成熟時就生起現行;空中的雲,遇冷就下降成雨,現起雨的相了。
佛告善現:“于一切有為法,應作以上的九喻觀。
可見佛正是由修這九喻觀而得根本無分别智現前,能如實了知諸法實相;并且由根本智起後得智,如實了知這有為相而宣說的。
”這正是從衆生位到佛位的光明大道,這才是佛的智德。
并不是如衆生的分别慧,知此而不知彼;又不能如實知諸法,執一切法都是實有而起實執的。
至此,斷餘疑完了。
本經的正宗分,至此告了一個結束。
甲三 流通分 【時薄伽梵說是經已,尊者善現及諸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并諸世間天、人、阿素洛、健達縛等,聞薄伽梵所說經已,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 本經的序分,是叙的常随衆;但現在又說了這許多弟子,就是為廣流通的。
苾刍、苾刍尼,是成年的男子同女人依佛制受了具足戒的。
邬波索迦、邬波斯迦,譯為正信男、正信女,是于佛法已起信心的,為要使正信心确定成為真正佛教徒,而依佛制受三皈五戒的。
世間天、是指的人間以上的天趣。
人、是指的各種人。
阿素洛、譯為非天,這類有情有天的福報,但沒有天的德,最歡喜诤鬥。
健達縛、譯為尋香,就是以香為食的有情。
等、等取迦樓那,緊那羅、摩絢羅伽。
善現尊者同佛四衆弟子,還有八部衆,聽佛說完了這部經都大歡喜,信受奉行。
聞法應當歡喜才能領受,若生厭惡心就不能領受了,所以說歡喜信受。
佛法不是為求點知識,增加點辯才,要受人恭維而聽聞的。
在佛法是說的宇宙人生的真理,究竟實相,所以信受以後,還當如實奉行。
如隻為增加點知識而研究佛法,那就看錯了如來說法的宗旨了。
本經所說的九喻觀,是從衆生到佛位都用得上的。
聽了這部經以後,當時時作這九種觀,觀一切有為法都是虛妄不實的,久習純熟,對于一切有為法,就不取不着了;既不取不着,就不起我法二執,于是般若慧現前,就能證得二空所顯的真實。
然後又如所證的教化衆生,這才是信受奉行;這才是明了佛說法的本義。
應以諸法相非相的諸法實相,觀于如來。
”那時,世尊就說了兩個頌。
頌中的内容,是說:“若一切觀佛的:要是以色塵觀我,以音聲尋求我,彼生——指以色塵音聲觀佛的人——行履于邪見不合正理的斷滅中,不能見我。
怎麼才能見佛呢?應當觀佛的無相法性,就是導師——佛的法身。
然法性不是虛妄分别所能分别的,所以,虛妄分别中的衆生所不能了知。
必須先空虛妄分别,般若智才得現前,明了見佛的真實法身。
” 己二 報化斷滅 【佛告善現:“于汝意雲何?如來應正等覺、以諸相具足現證無上正等覺耶?善現!汝今勿當作如是觀。
何以故?善現!如來應正等覺、不以諸相具足現證無上正等菩提。
複次、善現!如是發趣菩薩乘者,頗施設少法若壞若斷耶?善現!汝今勿當作如是觀。
諸有發趣菩薩乘者,終不施設少法若壞若斷。
複次、善現!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殑伽河沙等世界盛滿七寶、奉施如來應正等覺;若有菩薩,于諸無我、無生法中,獲得堪忍,由是因緣所生福聚、甚多于彼。
複次、善現!菩薩不應攝受福聚。
”具壽善現即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應攝受福聚?”佛言善現:“所應攝受,不應攝受,是故說名所應攝受。
”】 善現懷疑既真實法身是無相的,那麼佛于三無量劫修因所成的報身同化身,也就斷滅沒有了啊?佛告善現說:“在你的意思怎樣?如來應正等覺是不是以諸相具足,現前證得無上正等覺呢?善現!你現在不應當作這樣的觀察。
如來應正等覺是不以諸相具足,現前證得無上正等菩提的。
”佛又對善現說:“如是發大乘心趣向菩薩乘的人,能計較施設少許的法,若失壞若斷滅嗎?”這是說:法執本來空,就說他是空,并不是将依他起法斷滅說是空無的;原來如是就說他如是,本來有就說他是有,本來真就說他是真。
衆生一向不明真相,所以就有颠倒執著,以妄為真、以真為妄。
本無有法若壞若斷,而執著是有法若壞若斷。
現在當如其真實,真還真、妄還妄,所以佛又告善現說:“諸有發趣菩薩乘者,終不施設少法若壞若斷。
”既如其真實就不起颠倒,因不起颠倒,由颠倒所起的過失也就沒有了。
這正顯佛果上因緣所生法:依三無量劫所修的無漏因圓滿,所以成佛的圓滿報身果,盡未來際、相續不斷,所以報身名相續常。
随衆生機,現種種生而為救度,衆生無盡、應化身也無盡,所以是無盡常。
若觀報、化身是有相,就執法身也有相,這就是起增益執;法身無相,就執報、化身應斷滅,這就是損減執;這都是不如實相。
若知法身是自性常、報身是相續常、化身是無盡常,就知報化不是斷滅,而也不是無相法性身了。
因為報化身,相續無盡的教化衆生,所以法施的福德,也無窮無盡。
此下,說明法施的福德。
佛又告善現說:“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殑伽河沙等世界盛滿七寶、奉施如來應正等覺;又若有菩薩,于諸無我——諸,指人無我、法無我——無生法中獲得堪忍的,由這種因緣所生福聚,是多于前面的七寶奉施如來。
”無生有三種的解釋:一、就是二我執自性本空,說名無生。
二、一切有為因緣生法,本來就沒有能生的性,名為無生。
三、一切法常住其真實性,不從因緣生,也不是遍計所執所能取的,名為無生。
堪忍、就是說于此二無我、無生法中,獲得堪忍,忍可于心。
有初地菩薩所得的忍,有八地菩薩所得的忍,有以勝解所得的忍,有以念念相應所得的忍,有證得法性的忍。
又告善現:“菩薩不應攝受福聚。
”善現就白佛說:“世尊!雲何菩薩不應攝受福聚?”佛說:“善現!所應攝受,即世間所貪着的福聚,菩薩不當貪着,所以說不應攝受;既沒有貪着心,也就沒有虛妄分别心了,所以說名所應攝受。
” 己三 法化非一 庚一 法化不離 【“複次、善現!若有說言:如來若去、若來、若住、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說義。
何以故?善現!言如來者,即是真實真如增語,都無所去、無所從來,故名如來應正等覺。
”】 有福德的報化身同無相法身,既不是一,怎麼可以說都是佛身呢?應知如來的應化身相,雖不斷滅而是從因緣生、空無自性的,由性空所顯的,就是真實法性;所以即化身性空,就是法身。
所以佛又告善現說:“若有人說:‘如來若去、若來、若住、若坐、若卧’——去來是行,行、住、坐、卧,是四威儀——這人不了解我所說的如來義。
”不知如來的應化身,猶如水中月:有淨水為因、月為緣、因緣具足,就有水中月現;因緣不具足,月就不現。
又如鏡中像:有淨鏡為因、面為緣、因緣具足,就有鏡中像現;若不具足,像就不現。
水中月、鏡中像,都是無所從來的,如來也是這樣。
善根因緣具足就有如來現,不具足如來就不現;不應當執實有如來若去、若來、若住、若坐、若卧。
要知道佛說如來者,就是一切法真實真如性假立的言語,是即相無相的;所以都無所去,無所從來,這才名為如來應正等覺。
庚二 法化不即 【“複次、善現!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乃至三千大千世界大地極微塵量等世界,即以如是無數世界色像為量、如極微聚。
善現!于汝意雲何?是極微聚甯為多不?”善現答言:“是極微聚,甚多,世尊!甚多,善逝!何以故?世尊!若極微聚是實有者,佛不應說為極微聚。
所以者何?如來說極微聚,即為非聚,故名極微聚。
如來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故名三千大千世界。
何以故?世尊!若世界是實有者,即為一合執。
如來說一合執,即為非執,故名一合執。
”佛言善現:“此一合執,不可言說,不可戲論;然彼一切愚夫、異生,強執是法。
”】 佛又告善現說:“若有善男子或善女人,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極微塵量等的世界,就用如是微塵數無數世界的色像諸法、磨它為墨,如極微聚。
善現!在你的意思怎樣?這極微聚算不算多呢?”善現回答說:“這極微聚,甚多,甚多。
”這是顯法身無相,法身無二無别而應化身是無量無數的,有百萬億閻浮提就有百萬億應化身。
但這些應化身都同一法身性,如微塵是一而極微聚甚多,雖極微聚甚多而同一微塵性。
這些極微聚若是實有者,佛不應說為極微聚,因為在假相位上觀察,有極微聚相,所以如來說為極微聚;但不是外道小乘執為實有的極微聚,所以名為非極微聚。
即如如來說三千大千世界,也即非世界;因為如來所說的三千大千世界,不同凡夫、外道、小乘執為實有的世界。
但從因緣所生的和合假相上,說名為三千大千世界。
所以,若世界是實有者,即是一合執。
一合執,就是一合相;瑜伽論又稱為總聚執,是我法執的總聚相,就是衆多因緣法總和的一聚。
這總聚,就是諸法所和合的一相,執這一相為實體,就是一合執。
如人是四大五蘊的一合相,執這四大五蘊的一合相是有實體的,就成了我。
乃至若執草、石、地球、日、月、有一實體,有獨立自然性,是單一性的,都是一合執。
如來說此一合執,即為非執;因為所執的微塵世界的一實體是沒有的,所以說如來說一合執即為非執;但微塵世界是和合假相,所以說名一合執。
如于五陰執有我法的實體,這是沒有的;而五陰和合的假相,可以說是幻有的。
這一合執,執我、執法,從本以來就是沒有的。
所以佛告善現說:“這一合執,不可言說,不可戲論——如龜毛兔角本來是沒有的,怎麼可以說多長、多短、多輕、多重呢?然那些愚夫、異生,不達法性,在衆緣和合的假相上強執這是我與法。
”衆生對于佛的三身,也不當起一合執。
法身是非一非非一,化身是非多非非多。
因為化身是空無性的,所以多身就是一身;法身是無相的,所以沒有決定的一相可取。
法身既非一非非一,化身既非多非非多,所以沒有法身、化身的區别相可取。
戊四 斷三德疑 己一 斷德 【“何以故?善現!若作是言:如來宣說我見、有情見、命者見、士夫見、補特伽羅見、意生見、摩納婆見、作者見、受者見。
于汝意雲何?如是所說為正語不?”善現答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如是所說非為正語。
所以者何?如來所說我見、有情見、命者見、士夫見、補特伽羅見、意生見、摩納婆見、作者見、受者見,即為非見,故名我見、乃至受者見。
”佛告善現:“諸有發趣菩薩乘者,于一切法應如是知、應如是見、應如是信解;如是不住法想。
何以故?善現!法想法想者,如來說為非想,是故如來說名法想法想。
”】 三德就是斷德、恩德、智德。
若将無明煩惱,生死惑業,都完全斷盡了,名為斷德。
佛從大願智心中,盡未來際、救度衆生,畢竟令入涅槃,名為恩德。
常在大寂定中,常住大智慧中,名為智德。
前說一合我法執是空無所有,像這樣就無所斷的執,既無所斷的怎麼能成就佛果的斷德呢?要知道所執我法雖沒有,而能執的心是有的;必須要有對治道,斷除習氣,然後這能執心才沒有了,所以佛果上能成就斷德。
善現既疑沒有所執的我法,便佛果上沒有斷德,佛為斷他的疑,所以佛又同他說:“善現!若作是說:‘如來宣說我見等’,在你的意思怎麼樣?這所說的是正語不是?”善現回答說:“不是,不是。
”像這樣所說的,不是正語。
什麼緣故呢?如來所說我見等,就是非見,所以才名我見乃至受者見。
這因為明白了這些見,都是沒有所見的實體可得;所以如來要人破除它,名之為我見乃至受者見,才好斷除了這些見。
佛告善現:“一切有發心趣向菩薩乘的人,于一切法應當這樣知、應當這樣見、應當這樣信解——去妄知、妄見、妄信解、而成正知、正見、正信解;像這樣不住于所見的法,不取一切法相的想。
什麼緣故呢?由為想的法,都是本空無性的,所以法想即非想;為令知道非想而假說法想,所以如來才說名法想的。
” 己二 恩德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诃薩,以無量無數世界盛滿七寶、奉施如來應正等覺。
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般若波羅蜜多經中乃至四句伽陀,受持、讀誦、究竟通利、如理作意及廣為他宣說開示,由此因緣所生福聚,甚多于前無量無數。
雲何為他宣說開示?如不為他宣說開示,故名為他宣說開示。
”】 如來筏喻中密意說過的,若要渡人到彼岸還是要用舟筏,所以諸佛雖證無相法身,為要度衆生還是要現身說法的。
但雖說種種名相分别法,隻是作為過渡的工具,真實還是要證無相法身,使衆生不執名相分别、了達真實法性,都到究竟彼岸。
所以這正是諸佛的恩德。
善現懷疑諸佛法身,遍一切處無相可得,那麼誰人說法恩濟群品呢?佛的恩德怎樣存在呢?因為善現對于佛的恩德懷疑,所以佛告訴他說:“善現!若大菩薩,以無量無數世界盛滿七寶、奉施如來應正等覺;又若有善男子或善女人,對于此般若波羅多經中乃至四句頌,受持、讀誦、究竟通利、如理作意,及廣為他宣說開示。
由這種因緣所生的福聚,還多于以前奉施如來的福聚,無量無數。
”因為般若波羅蜜多法門,是佛從因至果直至成佛的唯一法門。
佛既依此法門成就而又布施于人。
若人聞此法門乃至最少四句頌,能領受憶持、讀誦、究竟通利、如理作意,又能覺悟他人,他人聞此法又能輾轉開示他人。
使衆生聞此法,不取不着,修四尋思、四如實智,或修唯識觀,遍觀察一切法都不可得;久久觀察,然後分别習氣漸斷,無分别智現前,親證離言說分别真實性。
由這種因緣所生的福聚,當然勝前無量無數。
這不是佛現身說法的大利益嗎?怎能說佛沒有恩德呢?什麼叫為他宣說開示呢?不為他宣說開示;就名為他宣說開示。
因為此法不是言說分别所能說到真實的,不是凡夫思量心所能想到的;是無有情命者等想,是不住相想離一切相的,這才是般若波羅蜜多法。
所以宣說此法,即無此法可取可說;雖說無可說的相,雖聽無可聽的相,這才是真正宣說此法。
己三 智德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諸和合所為——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應作如是觀。
”】 智德,又名般若德,是通于佛菩薩的,佛的智慧,又名薩婆若德。
本經是般若波羅蜜多經,所以最後說明智德。
善現懷疑,既一切有為法虛妄不實,無相可取可得,那麼就無可知法,可知境;既無可知境,也說不上能知智,在諸佛怎麼有智德呢?佛知善現有這種疑,就說四句頌來斷他的疑:諸和合所為,是指一切有為法,因為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小至芥子、大至三千大千世界,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所以說諸和合所為。
一切有為法可分三門:一、唯識門,就是從唯識上說。
唯識門中又分三分,就是能知見分,所知相分,見相二分所依自證分、又名自體分。
二、業報門,就是從衆生業報上說的,也可分三分。
就是正報——有情世間,依報——器世間,由依正二報所受用的事。
三、時間門,就是從時間上說的,也有三分。
就是現在、過去、未來。
頌中的星、翳、燈、是喻唯識中的三分的。
能知見分,喻如星光:在天空中的星,在黑暗中,也稍有點光明,但日光出現的時候星光也就隐沒了。
衆生的能知見分——有漏心心所,也同此例:在無明位中,有别别了知,就如黑夜星光似的;但無分别智現前時,這分别見也就被消滅了,就如日光覆蔽星光似的。
所知相分——宇宙萬有,是依見分變起的,喻如翳:如病眼生翳、見空中花,實則空中并沒花,隻是翳眼才見有花的。
由有漏見分而現種種差别相,實則都是唯識變現、空無自體的,就如翳眼見花似的。
所以不論科學智識、哲學智識,凡世間智識所見知的,都是由見分所取的相分,都如翳眼見花似的,是不正确的。
在見相二分所依的自體分,喻如燈:如清油燈,要具有燈油、燈炷、及火,由燈油相續的燃燈炷,所以有燈光發現,于是有能照用及一切物為所照;等到油盡炷盡而燈光滅,能照的作用、與所照的光相也就消滅了。
見相二分所依自體分如燈的自體,煩惱如油,業報如燈炷,于是有識的自體光。
由煩惱持續業報,于是有心心所的活動,由心心所活動變起相分,似乎是常住的;實則剎那生滅、不得久住,業報一盡,能知見分與所知相分也就消滅了。
幻、露、泡三種譬喻,是喻業報門的。
觀器世間如幻:如看電影,見着種種山川草木、人物花鳥,看起很逼真,其實都是由無數的影片,相續不斷的演繹而成似真的情境;在我們錯覺的眼識,就看為非常真實似的。
器世間的宇宙萬有,也都是由有情真異熟識所幻現的,本剎那生滅而又相續不斷的,似乎經千古不變、是常住的,實則是我們的錯覺。
觀有情世間如露:露的原素,本水蒸氣、無相可見:但遇冷成為水就有形可見了;雖有相也不過是暫時的,日光出現時就被消滅了。
一切諸法本盡虛空、遍法界,無定自體,但由有情業力所感而成五蘊諸法假合的有情;有情執取為實有,執令不壞,但到業報一盡仍要壞滅的。
由有有情世間,器世間而成為六根六塵,根塵接觸能發生種種受用苦樂的事;觀受用事如水泡:如江河中的水,由激動力水中起泡,有情所受用事,也是由根、境、識三和合而生的。
夢、電、雲三種,是喻時間門的。
觀過去一切法,喻如夢境:如人醒時回憶夢中的境,但這已不是事實了,隻是一種憶念;過去一切法也是不可得,隻是憶念,就如夢似的。
觀現在事,喻如空中的閃電:在閃電忽生忽滅、非常的快,現在一切法也是這樣,我們覺察是現在時,已成過去了。
觀未來法體如雲:未來法所熏成的善惡習氣種子、含藏在阿賴耶識中,成熟時就生起現行;空中的雲,遇冷就下降成雨,現起雨的相了。
佛告善現:“于一切有為法,應作以上的九喻觀。
可見佛正是由修這九喻觀而得根本無分别智現前,能如實了知諸法實相;并且由根本智起後得智,如實了知這有為相而宣說的。
”這正是從衆生位到佛位的光明大道,這才是佛的智德。
并不是如衆生的分别慧,知此而不知彼;又不能如實知諸法,執一切法都是實有而起實執的。
至此,斷餘疑完了。
本經的正宗分,至此告了一個結束。
甲三 流通分 【時薄伽梵說是經已,尊者善現及諸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并諸世間天、人、阿素洛、健達縛等,聞薄伽梵所說經已,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 本經的序分,是叙的常随衆;但現在又說了這許多弟子,就是為廣流通的。
苾刍、苾刍尼,是成年的男子同女人依佛制受了具足戒的。
邬波索迦、邬波斯迦,譯為正信男、正信女,是于佛法已起信心的,為要使正信心确定成為真正佛教徒,而依佛制受三皈五戒的。
世間天、是指的人間以上的天趣。
人、是指的各種人。
阿素洛、譯為非天,這類有情有天的福報,但沒有天的德,最歡喜诤鬥。
健達縛、譯為尋香,就是以香為食的有情。
等、等取迦樓那,緊那羅、摩絢羅伽。
善現尊者同佛四衆弟子,還有八部衆,聽佛說完了這部經都大歡喜,信受奉行。
聞法應當歡喜才能領受,若生厭惡心就不能領受了,所以說歡喜信受。
佛法不是為求點知識,增加點辯才,要受人恭維而聽聞的。
在佛法是說的宇宙人生的真理,究竟實相,所以信受以後,還當如實奉行。
如隻為增加點知識而研究佛法,那就看錯了如來說法的宗旨了。
本經所說的九喻觀,是從衆生到佛位都用得上的。
聽了這部經以後,當時時作這九種觀,觀一切有為法都是虛妄不實的,久習純熟,對于一切有為法,就不取不着了;既不取不着,就不起我法二執,于是般若慧現前,就能證得二空所顯的真實。
然後又如所證的教化衆生,這才是信受奉行;這才是明了佛說法的本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