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釋

關燈
善現!若有于此法門,受持、讀誦、究竟通利及廣為他宣說開示、如理作意,即為如來以其佛智悉知是人,即為如來以其佛眼悉見是人,則為如來悉覺是人。

    如是有情,一切成就無量福聚;皆當成就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福聚。

    ”】 佛告善現說:“若有于此法門,受持、讀誦、究竟通利,還能廣為他宣說開示、如理作意,就為如來以他的佛智慧、完全知道這人,以他的佛眼完全明見這人,就為如來完全覺知這人。

    ”像這樣的有情,成就無量福聚;都應當成就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福聚。

     辛三 第三釋所以 【“善現!如是一切有情,其肩荷擔如來無上正等菩提。

    何以故?善現!如是法門,非諸下劣信解有情所能聽聞,非諸我見、非諸有情見、非諸命者見、非諸士夫見、非諸補特伽羅見、非諸意生見、非諸摩納婆見、非諸作者見、非諸受者見,所能聽聞;此等若能受持、讀誦、究竟通利及廣為他宣說開示、如理作意,無有是處。

    複次、善現!若地方所,聞此經典,此地方所、當為世間諸天及人、阿素洛等之所供養、禮敬右繞,如佛靈廟。

    ”】 佛告善現說:“像這樣的一切有情,他的肩上就能荷擔如來無上正等菩提。

    ”什麼緣故呢?像這樣的法門,不是一些下劣信解的有情,所能聽聞的;下劣有情,就是有我見、有有情見、有士夫見、有補特伽羅見、有意生見、有摩納婆見、有作者見、有受者見的。

    這些見都是凡夫外道的颠倒見,這類衆生,要想聽了這法,就與他的心相違。

    因為凡夫于世間是恒時求名利的,計有我和我所有的,所以聽了無我的話,就不願意聽了。

    在外道,雖知道這世界不是真實的,要是離了這個世界另求個真實的,于是就執身中有實物,有說是性、有說是神、有說是靈體,認為他是永久存在的實物。

    但在這法門中,就是破他這種的颠倒執的,說是五陰和合的假相,定無自性,沒是這一切的見,當下就是法界真實妙性。

    所以不是一切下劣的有情所能聽聞的。

    這種下劣的人,對于此法門,能受持、讀誦、究竟通利,還能廣為他人宣說開示、如理作意,就沒有這種可能。

    佛又告善現說:“要有某個地方,聽了這個金剛般若經,這個地方,應當為世間一切天同人、阿素洛這些有情所供養禮拜、恭敬右繞,如同佛靈廟一樣的。

    ” 辛四 第四釋所以 【“複次、善現!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經典,受持、讀誦、究竟通利及廣為他宣說開示、如理作意,若遭輕毀、極遭輕毀。

    所以者何?善現!是諸有情,宿生所造諸不淨業,應感惡趣;以現法中遭輕毀故,宿生所造諸不淨業,皆悉消盡,當得無上正等菩提。

    ”】 佛又告善現:“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這種經典,受持、讀誦、究竟通利,并且廣為他人宣說開示,如所明的理而起正作意修行的;或遭人輕賤毀罵,或遭極重的輕賤毀罵的,因為什麼呢?這些持經的有情,在過去生中所造的有漏不善業,本應感惡趣的;但因現在持此法的功力——由此法能了我法皆空,證無相實相真如——雖遭輕毀,而過去生中所造的業,就能消滅;業障既消,無所障礙,于是當得無上正等菩提了。

    就如幹柴遇烈火似的,一切煩惱業障都被消滅了。

    ” 辛五 第五釋所以 【“何以故?善現!我憶過去于無數劫,複過無數,于燃燈如來應正等覺,先複過去曾值八十四俱胝那庾多百千諸佛,我皆承事,既承事已皆無違犯。

    善現!我于如是諸佛世尊皆得承事,既承事已皆無違犯。

    若諸有情後時後分後五百歲、正法将滅時分轉時,于此經典,受持、讀誦、究竟通利及廣為他宣說開示、如理作意,善現!我先福聚,于此福聚、百分計之所不能及,如是千分、若百千分、若俱胝百千分、若俱胝那庾多百千分、若數分、若計分、若算分、若喻分、若邬波尼殺昙分,亦不能及。

    ”】 為什麼呢?善現!我憶念我于過去無數劫以前,還過于無數劫以前,在燃燈佛應正等覺以前,又過于燃燈佛前曾經遇着八十四億兆百千諸佛,我都親近承事;既承事了,并且遵佛教誡,沒有違犯。

    善現!我作了這種種功德。

    若有有情,在後時後分後五百歲正法将滅時分轉起時,對于此經典,能領受憶持,于文讀誦,于義通利,并且還廣為他人宣說開示,如所明的理起作意而能修行的。

    善現!我以先所作的福聚,同這人持此經的福聚比較起來,還沒有此福聚的百分之一,如是漸漸分析,還沒有千分之一,若百千分之一、若俱胝百千分、若俱胝那庾多百千分、若數分——世間數目可數的、若計分——已越過世間數目但還可計度分别、若算分——世間心理可推算的、若喻分——可以世間此喻得知的如恒河沙數等、若邬波尼殺昙分——“邬波尼殺昙”、譯為極細分,如現代所謂原子電子。

    我以前的福聚,連分析這樣極細,都不能及。

     辛六 第六釋所以 【“善現!我若具說,當于爾時是善男子或善女人所生福聚,乃至是善男子或善女人所攝福聚,有諸有情則便迷悶,心或狂亂。

    是故善現!如來宣說如是法門,不可思議、不可稱量,應當希冀不可思議所感異熟。

    ”】 佛告善現:“善現!我若完全的說,當那時這善男子或善女人,由于此法門,受持、讀誦、究竟通利,廣為他宣說,如理作意所生的福聚,乃至這善男子善女人所攝的福聚,一些有情聽了,心中就要迷悶,或是狂亂。

    ”因為此甚深法門,是佛的威力所加,所以不是普通思想所能想得到的,不是普通思想所能忍可的;依普通思想隻覺得無理可信,所以聽了要迷悶狂亂。

    善現!如來宣說這樣法門,不可以普通心理思議,不可以平常的拘束心量來稱量,應當希望感不可思議的異熟果——由不思議心,信解不思議福果相,才能感不思議福果。

     本經有三周斷疑,第一周斷九種疑,即是“斷所行疑”一大科講完了。

     丁二 斷行人疑 戊一 重叙宗本 【爾時、具壽善現複白佛言:“世尊!諸有發趣菩薩乘者,應雲何住?雲何修行?雲何攝伏其心?”佛告善現:“諸有發趣菩薩乘者,應當發起如是之心:我當皆令一切有情,于無餘依妙涅槃界而般涅槃,雖度如是一切有情令滅度已,而無有情得滅度者。

    何以故?善現!若諸菩薩摩诃薩有情想轉,不應說名菩薩摩诃薩。

    所以者何?若諸菩薩摩诃薩,不應說言有情想轉,如是命者想、士夫想、補特伽羅想、意生想、摩納婆想、作者想、受者想轉,當知亦爾。

    何以故?善現!無有少法,名為發趣菩薩乘者。

    ”】 以前示宗本一科,佛連答善現三問,但在答“應雲何住”中,佛說“無有少法名為發趣菩薩乘者”。

    善現就有疑未盡,還不等善現問時,佛就答複他了。

    善現又在以下的答中,輾轉生起疑惑,所以直到現在,對于所行疑已告了一個結束。

    才又重叙前文,來引起以下疑難。

    這段文在上文中已解釋過,所以不必重釋了。

     戊二 進斷所疑 己一 無人修因證果疑 【佛告善現:“于汝意雲何?如來昔于燃燈如來應正等覺所,頗有少法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作是語已。

    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者,如來昔于燃燈如來應正等覺所,無有少法,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說是語已,佛告具壽善現言:“如是!如是!善現!如來昔于燃燈如來應正等覺所,無有少法,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善現!如來昔于燃燈如來應正等覺所,若有少法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燃燈如來應正等覺不應授我記言:‘汝摩納婆,于當來世名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

    ’善現!以如來無有少法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燈如來應正等覺授我記言:‘汝摩納婆,于當來世名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

    ’所以者何?善現!言如來者,即是真實、真如增語;言如來者,即是無生、法性增語;言如來者,即是永斷道路增語;言如來者,即是畢竟不生增語。

    何以故?善現!若實無生,即最勝義。

    善現!若如是說:如來應正等覺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知此言為不真實。

    所以者何?善現!由彼謗我起不實執,何以故?善現!無有少法,如來應正等覺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現!如來現前等所證法,或所說法,或所思法,即于其中非谛非妄。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善現!一切法一切法者,如來說非一切法,是故如來說名一切法一切法。

    ”】 善現想着,若無有少法名為發趣菩薩乘者,那不是沒有菩薩嗎?既沒有菩薩,又那有菩薩所修的行呢?既沒有行可修,又怎能證果呢?他既有了這種疑,佛就告訴他說:“善現!在你的意思怎樣?如來曾經在燃燈佛前,頗有微少的法,是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嗎?”善現聽佛這樣一問,當時就被提醒,所以他白佛言:“世尊!如我了解佛所說的意義,如來因地中在燃燈佛所,沒有微少的法、是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

    ”他說完了這話,佛就稱許他所說的,所以說如是如是。

    并且告訴他說:“如來昔在燃燈佛所,沒有微少的法是能證無上菩提的。

    ”因為如來昔在燃燈佛所,若有微少的法是能證無上菩提的,那麼燃燈佛就不當同我——釋迦如來自稱——授記言:“汝摩納婆,将來當名釋迦牟尼應正等覺。

    ”燃燈如來稱釋迦如來,所以說汝。

    摩納婆是梵語、就是在家少年而能修淨行的人。

    若釋迦如來覺着我是菩薩,是能證菩提者,有法是所證的菩提,那麼就有了分别妄執,就成為凡夫外道了,燃燈佛當然便不會給釋迦如來授記。

    因為如來覺悟沒有少法是能證無上菩提的,那就無人我、法我、我法既空,于是無分别般若現前,所以燃燈佛才同我授記言:“汝摩納婆,當來名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

    ”說到如來,就是真如真實的增語——若證得諸法實相真如,就名如來;并不是在實相真如中,另有一個具體的名如來。

    是在實相真如上、假立名言,是增益的語言。

    就是無生法性的增語——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在因緣和合位上假立種種名言,并不是别有實物,依以得生;在一切法的本性,是常自寂靜、本來無生,所以說無生法性。

    若有人證得無生法性,就名如來,這如來是依此無生法性而假立的名言。

    就是永斷道路的增語——道路、是能通義。

    造業就往來于生死,所以名業道;言語能使思想相通,所以名言語道。

    若有人能永斷生死及思量分别的道路,就名如來,所以說即是永斷道路增語。

    也就是畢竟不生的增語——如來不但無始不生,就是将來也不生,常住真實,所以是畢竟不生。

    若能畢竟不生,就假立名言叫作如來,所以說即是畢竟不生增語。

    為什麼要說如來是這些增益的語言,沒有别的如來可得呢?因為若能真實無生,就是最勝義,就是究竟無上的如來了。

    義,是境。

    最勝,就是最為殊勝,沒有更勝的了。

    真實無生,是最勝智所緣的最勝境。

    善現!若有人說如來,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當知他所說的不是真實語。

    如這樣說,那就離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外、有能證的人,離能證的人外、别有所證的法,于是就有能所對待、思量分别,就不名如來了。

    所以,這人就是毀謗如來,也起虛妄不實執。

    如來那裡有微少的法,是如來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以上,約如來本身說,就是從無相真實,假立曰如來。

     以下約佛法說。

    佛告善現:“善現!如來現前等所證法,或所說法,或所思法,這都是非谛非妄的,所以如來說一切法都是佛法。

    ”佛所證的法,不是凡夫思量分别心所能證的,所以名非谛;但佛也不是不證此法,所以名非妄。

    佛所說的法,不是如言說所取的,所以名非谛;但依所說的法,依教明理、如理修習、也可證得,所以名非妄。

    佛所思的法,不是凡夫思量心所能思量的,所以名非谛;但後得智變相緣真,楷量法相,能随順法性而通達于法性,所以名非妄。

    因為非谛非妄,所以如來說一切法,就能證、能說、能思功能上說,都是佛法,唯佛才能證得。

    如法華經上說:“諸法實相,唯佛與佛乃能究盡。

    ”佛又告善現說:“一切法,如來說非一切法,這才是如來所說的一切法。

    ”因為一切法,不是凡夫二乘分别所取的法,所以如來說非一切法;既離虛妄分别,由正智所證的一切法,這才是如來所說的一切法。

     己二 無人度生嚴土疑 【佛告善現:“譬如士夫、具身大身。

    ”具壽善現即白佛言:“世尊!如來所說士夫具身大身,如來說為非身,是故說名具身大身。

    ”佛言善現:“如是,如是。

    若諸菩薩作如是言:‘我當滅度無量有情’,是則不應說名菩薩。

    何以故?善現!頗有少法,名菩薩不?”善現答言:“不也!世尊!無有少法名為菩薩。

    ”佛告善現:“有情有情者,如來說非有情,故名有情。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無有有情、無有命者、無有士夫、無有補特伽羅等。

    善現!若諸菩薩作如是言:‘我當成辦佛土功德莊嚴’,亦如是說。

    何以故?善現!佛土功德莊嚴、佛土功德莊嚴者,如來說非莊嚴,是故如來說名佛土功德莊嚴、佛土功德莊嚴。

    善現!若諸菩薩于無我法、無我法深信解者,如來應正等覺說為菩薩。

    ”】 既沒有發起菩薩乘者的菩薩,那麼也沒有菩薩度生或莊嚴佛土啊?當善現起了這種疑,佛就對他說:“善現,譬如士夫、具身大身——身、指相好身,大身、指法性身。

    ”善現還不等佛說完,已明白了,他就說:“如來所說士夫、具身大身,是離于具身大身相的,所以如來說為非身;離身相所顯的真實法性,這才名具身大身。

    ”他說完了,佛稱許他所說的,就說如是如是。

    又說:“若諸菩薩作這種說:‘我當滅度無量有情’,那就不當名菩薩了。

    “因為他執著我是菩薩,有有情可度。

    所以又問善現說:“頗有微少的法名菩薩嗎?”善現回答說:“沒有,沒有微少的法名為菩薩。

    ”佛又說:“有情,在如來說為非有情,才名有情。

    ”因為有情本是法性,本等虛空遍法界的,所以說非有情;但由五蘊和合假名有情的。

    所以如來說一切法,沒有有情、命者、士夫、補特伽羅等。

    以上斷無人度生疑。

    以下斷無人嚴土疑,佛告善現說;若諸菩薩作這種說:“我應當成辦佛土功德莊嚴”,也不應說名菩薩了。

    因為佛土功德莊嚴,本就唯識所緣的假相而立的假名,所以說非莊嚴;但離相所顯真實法性,具無量功德莊嚴,所以如來說為佛土功德莊嚴。

    若諸菩薩于無我法,能深信解呢,如來應正等覺才說他是菩薩——因為不執我法,正能顯二空所有真實性,所以才說為是菩薩。

     丁三 斷行果疑 戊一 斷三輪疑 己一 别斷三輪疑 庚一 意輪見知 【佛告善現:“于汝意雲何?如來等現有肉眼不?”善現答言:“如是,世尊!如來等現有肉眼。

    ”佛言善現:“于汝意雲何?如來等現有天眼不?”善現答言:“如是,世尊!如來等現有天眼。

    ”佛言善現:“于汝意雲何?如來等現有慧眼不?”善現答言:“如是,世尊!如來等現有慧眼。

    ”佛言善現:“于汝意雲何?如來等現有法眼不?”善現答言:“如是,世尊!如來等現有法眼。

    ”佛言善現:“于汝意雲何?如來等現有佛眼不?”善現答言:“如是,世尊!如來等現有佛眼。

    ”佛告善現:“于汝意雲何?乃至殑伽河中所有諸沙,如來說是沙不?”善現答言:“如是,世尊!如是,善逝!如來說是沙。

    ”佛言善現:“于汝意雲何?乃至殑伽河中所有沙數,假使有如是等殑伽河,乃至是諸殑伽河中所有沙數;假使有如是等世界,是諸世界甯為多不?”善現答言:“如是,世尊!如是,善逝!是諸世界其數甚多。

    ”佛言善現:“乃至爾所諸世界中所有有情,彼諸有情,各有種種其心流注,我悉能知。

    何以故?善現!心流注、心流注者,如來說非流注,是故如來說名心流注、心流注。

    所以者何?善現!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

    ”】 意輪、身輪、語輪、名為三輪,這是佛果的三業,都是度衆生的大用。

    意業、能觀察衆生的根機;身業、能現神通,令衆生生起恭敬;語業、能教誡說法,斷衆生的疑。

    這三業能摧能轉,應用無窮,所以叫作輪。

    今明意輪見知。

     善現聽了佛說無有少法名為菩薩、無有少法名為如來,他就疑惑:若畢竟無有少法可見可知,那麼還是實有法如來不見呢?還是實無有法如來不見呢?若實有法如來不見,那就同盲人一樣了:若實無法如來就畢竟無所見,那麼佛果上意輪的正遍知、五眼——肉限、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就應當沒有。

    佛知道善現有這樣的疑惑,就告訴他說:“在你的意思怎樣?如來同所餘的一切如來,現在都有肉眼天眼等嗎?”肉眼、見俗谛事相境,就是人同動物等依眼根所發的眼識。

    肉眼不同,所見的境也不同;如江河中的水,人見他是水,餓鬼看見是膿血。

    佛随人類等衆生所有的眼識,所見的境,都能看見。

    天眼、也見俗谛事相境,但與肉眼不同。

    肉眼是礙非通,如有牆壁障礙,就不能見牆那邊的境;天眼是通非礙,是不為牆壁等所障礙的。

    但這天眼有報得的,有修得的,如天人的眼就是報得的,由修禅定而得的就是修得的。

    但羅漢同菩薩的天眼、還是有限,隻有佛的天眼、真是通靈無礙的,能見天人所見的,乃至十方世界為天人所不能見的也都能見。

    慧眼、就是二空無分别般若,能見真谛的理。

    這般若智慧,雖三乘聖果都有,但二乘隻有生空般若;菩薩雖有二空般若而未充足;惟佛才有究竟的二空般若慧眼。

    法眼、能見即俗即真、即事即理、諸法中道實相。

    如見到此法是空無自性,同時就能見到是因緣所生,緣起之緣,是遍于法界的;自己既通達這種法了,又能為衆生說這種法。

    這法眼,惟有佛同菩薩才有,菩薩雖有而不是究竟,惟佛的法眼才是究竟。

    佛眼、就是一切種智,亦曰一切智智。

    惟佛才有佛眼,菩薩還沒有一切種智,所以沒有佛眼。

    這佛眼與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