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讀書與學習

關燈
其中國的毛筆,自古通行于韓國、日本等亞洲國家,幾乎所有讀書人、辦公人員,都少不了運用毛筆的機會。

    零賣毛筆的商店,不隻是一般的文具店,甚至有“筆莊”,專賣與筆有關的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一般文人愛筆,就如軍人愛槍,廚師愛刀一樣。

    小小一支“筆”,千萬不可小看它,有的讀書人靠着一支筆,上動公卿,下通庶人。

    甚至文人的一支筆,可以橫掃千軍,也能判人生死。

     現代人,有的人靠筆會友,專門組成“筆會”,有的人靠搖筆杆寫文章為生,就叫“筆耕”。

    如果欠人文稿、書法、繪畫,就是欠人“筆債”。

    從古至今,也有不少人因為一支筆惹下“筆禍”,不但個人殺頭,甚至滿門抄斬,都是為了一支筆。

     王羲之一篇《蘭亭集序》,價值連城;懷素大師的草書,龍飛鳳舞,被尊為“天下第一”。

    顔真卿、柳公權、蘇東坡,以及近代的于右任等人的書法,都如行雲流水,進入聖人之境。

     現在有人要辦報紙,先要問:“你有幾支筆嗎?”想要辦雜志,同樣的也是:“你有幾支筆嗎?”文化事業需要“名筆如林”,文人更希望自己能擁有如下所說的一支好筆: 一、如椽大筆。

    根據《晉書·王珣傳》記載:東晉文士王珣,從小才思敏捷,精于詩、賦、散文,二十歲就被大司馬桓溫聘為主簿。

    一日夢見有人給他一支如椽一樣的大筆。

    隔天醒來,他把夢境告訴家人,并且預言會有大手筆的事情要他去做。

    果然就在這天上午,晉孝武帝突然駕崩,由于王珣文筆出衆,朝廷所發的哀策、訃告和孝武帝的谥議等,都交由他起草。

    因此後人就以“如椽之筆”稱譽他人文筆出衆。

     二、春秋之筆。

    筆除了可以寫公文、散文、小說、詩詞歌賦以外,尤其寫政論時評,真是春秋之筆。

    一筆之褒、一筆之貶,在古代都視為一字萬金。

    如孔子作《春秋》,春秋之筆大大發揮了對人物臧否的評論之功。

     三、生花妙筆。

    平常用刀斧鋤頭的農夫,你叫他寫字,他說拿筆比拿斧頭還要重,可見用筆之難。

    但也有的人一筆在手,天上地下,大塊假我以文章,表情達意,快哉心情,真是“一枝生花筆,滿懷镂雪思”。

     四、倚馬快筆。

    文人舞文弄墨,也非常講究速度。

    有的人一天隻能出産兩三千字,有的人一天能寫萬言書。

    如李白《與韓荊州書》所說:“請日試萬言,倚馬可待。

    ”可見其為文之快速,真可稱得上是一支快筆。

     今日靠鬻文為生的人,不快也不行。

    如果平均一天能寫五千字,一字一元,五千字五千元,每周總得有個休息假期,所以一個月下來,有名的文人大概有十萬元的收入,比起經商的人,也是渺乎小哉。

    所以,過去社會以“士”為貴,但今日時代變遷,士農工商的地位,也不是往日可比了。

     文 字 世界上,每一個國家的曆史文化之進程、發展,都需要文字來做記錄。

    國家如此,個人亦複如是。

    個人的一生,除了成就一番事業以外,能留些文字,哪怕隻是片語隻字,也總是有價值。

    一個人一生之中,就怕空手而來,空手而去,徒然來到人間空走一遭,最為可惜。

     在中國,三皇五帝,曆代君王将相,都仰賴文字的記載,我們才知道曆史上有這些人物。

    甚至盤古開天、女娲補天,乃至孫悟空、白娘娘、九天仙女、土地公、城隍爺等,雖沒有曆史考據,但有文字記載,也為大家所津津樂道。

     文字的重要,例舉如下: 一、可以記錄往事。

    語言說了,成為過去,我們沒有聽見;事情做了,往事如煙,我們沒有看見。

    沒有關系,有文字把這些事和話記錄下來,一樣活在我們眼前,聽在我們耳裡。

     二、可以傳承曆史。

    中國一部《二十四史》,多少的朝代興亡,多少的人事悲歡離合,讓中華民族的生命,随着文字記載的曆史,一直活在中華兒女的心中。

    其他如四書五經、三藏十二部,甚至章回小說,都靠着文字傳承曆史,維持它們的生命。

     三、可以創新藝術。

    文字不但表情達意,甚至通過詩詞歌賦,可以賦予人物、事件新的生命力、新的意境,讓情節更加生動感人、更加曲折美化,讓人悠遊在文字的情境裡,其樂無比。

    所以,文字可以化腐朽為神奇,可以創新藝術。

     四、可以表達心意。

    常有人說,我心裡有話,但我說不出來,改天我寫封信給你,表達我的心意。

    多少人,靠文字的溝通,解釋誤會,增加情誼,平添許多佳話。

    曆史上,文天祥的《正氣歌》、嶽武穆的《滿江紅》、孫中山的《總理遺囑》,真是蕩氣回腸。

    那些作品固然表達他們的心意,也激勵後人效法。

     五、可以文以載道。

    古今多少文人,運用文字就好像武将統率千軍萬馬,也像神仙呼風喚雨。

    文字可以讓你歡笑,也能讓你流淚。

    唐朝的韓愈“文起八代之衰”,宋朝的蘇東坡,寫詩作賦,洋洋灑灑,如江湖海洋,滔滔不絕。

    梁啟超先生一篇《異哉,所謂國體論者》,袁世凱出價十萬銀元,請他不要公開發表,梁啟超斷然拒絕。

    台灣的詩人餘光中先生,以一首小詩表達海峽兩岸情誼,大陸立刻收錄到中學教科書中。

    所謂“文以載道”,這也是文人責無旁貸的使命。

     六、可以啟發思想:吾人潛藏在内心的智慧,往往由于文字的啟發,引起更大的思想火花。

    遠事不說,就拿近代台灣天下文化出版公司高希均教授來說,他們出版了不少有關科學新知及管理學的書籍,帶動台灣經濟發展,提升台灣的競争力,造福了台灣人民,功德無與倫比,真是難以說盡他們對人們的貢獻。

    這一切足以說明,文字的功能,不能小視! “三”的啟示 文字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程,尤其數字的應用,更為生活帶來諸多便利。

    數字除了計數以外,與其他文字配合運用,更有其代表的意義與啟示,茲以“三”為例略說之: 一、三十六計。

    三十六計的故事,在中國民間可謂家喻戶曉,諸如“連環計”、“空城計”、“離間計”、“美人計”、“苦肉計”等。

    三十六計給吾人的啟示,就是現代人講究計劃人生,生活中舉凡成家立業、生兒育女、理财投資、退休養老等,都要計劃。

    有計劃總是好事,就怕沒有計劃,沒有計劃的人生,糊塗行事,到頭來活出一筆糊塗賬。

    有一句話說“吃不窮,穿不窮,算盤不到一世窮”,所以人生要有計劃。

    人從童年到老年,至少要做好就學計劃、創業計劃、成家計劃、發展計劃、閱讀計劃、退休計劃、養老計劃等,人能按照計劃行事,縱有誤差,也不緻有太大的損失。

     二、三思後行。

    做人要言行一緻,凡事經過審慎思考後,就要付諸實踐,也就是要解行并重。

    “三思後行”是告訴吾人,凡事不可沖動魯莽,不可以不經缜密思考就妄動,否則必然吃虧。

    不管做什麼事,都要訂出第一案、第二案、第三案……要有上策、中策、下策等周全的應對策略,懂得“三思而後行”,穩紮穩打的人生最是妥當。

    當然,思考也要決斷,不能猶豫不決,一旦決定後,就要義無反顧,勇往向前。

     三、三省吾身。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真是一句最好的座右銘。

    一個人每天能有三次反躬自問:我今日有缺失空過嗎?我今日有功德成就嗎?我今日有損人利己嗎?人最不了解的就是自己,假如借助三省吾身,對自己毫不留情地檢讨、省察,必然能增進道德、增長智慧、增加進步。

     四、三足鼎立。

    一個人有兩隻腳,走路才能平衡;汽車有四個輪子,才能安全行駛;寶鼎有三隻腳,所謂“三足鼎立”才能平穩。

    世界不是一個人的,是大家共有的,世間有你、我、他,就等于鼎足三立。

    所以“三足鼎立”是告訴我們,世間一切都是衆緣成就,獨木難撐大廈,要把自己融入大衆裡,不能執我。

    能夠“無我”,才能成其大,因此佛教講布施要能“三輪體空”,也就是布施的我、接受的你、所施的物之間的關系要能超越,不分彼此、大小、多少,要做“空”想,能如此則功德和價值才是無限、無量的。

     五、三進三出。

    人生是反複周折的,有時一而再,再而三,都有起伏升降。

    就如三國時代,趙子龍為了救小主人阿鬥,在長坂坡三進三出曹營,忠勇過人,但他從不居功。

    令尹子文,三度為官,三度下台,但他毫不介意,從來不曾面露愠色。

    所以人生在世,起伏得失,都是在所難免,三起三落、三進三出,都不要太過介意,能夠經過再三的忍耐、煎熬,又何嘗不是好事呢? 六、三心二意。

    有的人生性優柔寡斷,做事猶豫不決、舉棋不定,面臨決定時,總是三心二意,這種人必定經常錯失良機。

    在佛教裡,鼓勵修行人念佛,對觀音菩薩要“一心稱名”,念阿彌陀佛要“一心不亂”。

    做人處事,也要講究“一心一德”,雖然不能沒有思維、考慮、辨别,但是一經決策,就不能三心二意,如果經常翻來覆去,于人于己,都無益處。

     佛教有一部《教乘法數》,就是彙編有關法數的名相義理。

    佛教對于數字的看法,所謂“一就是多,多就是一”,真理是一個,從一開始,一生二,二生多,所以我們不論學習什麼,要能“舉一反三”,這才是自覺自悟之道。

     解行并重 每個人打從出生開始,就處在不斷地學習當中,舉凡生活所需的各種技能與知識,甚至包括天文、地理、曆史、法律、經濟、藝術、建築……各領域的學科都要把握有限的生命多方學習,學到的知識、技能愈多,人生就能活得愈充實,生命也才能發揮愈大的能量。

     在學習上,由于每個人的态度不同,因此也有層次上的差别: 一、不肯學習,遊手好閑,終會頹廢終生。

     二、認真記憶,不肯思索,可能冬烘一輩子。

     三、滿口說理,沒有行動,注定一事無成。

     四、真才實學,做中體驗,越做越有成就。

     五、解行并重,智慧通達,生命從中升華。

     學習不隻為了求得知識,更要開啟智慧,讀書不應隻在求得學問,更要身體力行,也就是佛教所謂的“解行并重”。

    在《百喻經》裡記載: 有一個人熟讀各種航海技術的書,對于航海理論說得頭頭是道,因此商人們都認為他必定是個航海專家。

    有一天,他和許多商人一起出航尋寶。

    航行途中,船長突然得了急病死去,于是商人們公推他擔任船長。

    從未有實際航海經驗的他,自以為已經完全懂得航海技術,于是毫不遲疑地接手領航。

    可是沒多久,船遇到大旋渦,他口裡一直喃喃地背誦着掌舵的方法,然而船卻不聽使喚地随着旋渦打轉,最後整船人都一起翻覆沉沒。

     譬喻裡善于背誦的航海者,正如戰國時代的趙括“紙上談兵”一樣,都隻有理論上的知識,卻又自以為真知,到了真正要用時,一點力量也使不出來,輕則害己,重則危害他人。

     反觀春秋時代的軍事家孫武,他以兵法谒見吳王阖闾,吳王在看過他的《孫子兵法》後,問他:“可以用女子操練嗎?”孫武說:“可以。

    ”吳王就派了一群宮女給他。

     孫武以吳王的兩個寵妃為隊長,并施以嚴峻的軍法管理,起初衆宮女大笑不止。

    孫武說:“号令不明為将之罪,明而不從是領兵官吏之罪。

    ”由于孫武三申五令,宮女仍然輕忽嬉笑,不聽号令,因此盡管吳王求情,孫武仍依軍紀将兩位寵妃處死。

    此後宮女認真操練,隊伍整齊。

    又經過一段時間後,孫武報告吳王說:“兵已練就,王欲用之,雖赴水火猶可。

    ”吳王因為起用孫武,國勢因此日漸強盛。

     俗語說:“真金不怕火煉。

    ”真正有用的知識是實務,因此不管修學任何事物,應以融通為要務,以方法、技巧為輔助,以勤熟為功效,以用心、下手為實際,也就是要解行并重,如此才不會流于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