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讀書與學習

關燈
富的人,所以我們從小就要以聖賢為榜樣,要拜師學藝。

    在學校裡,多少專業的老師,有的教授學術,有的教導做人,有的教以治世。

    在軍隊裡,有軍官領導,軍官就是老師;在體育場上,有教練教導,教練就是老師。

    各種授業教學的人士,都是老師,所以一個人的成長,都是靠着社會大衆做我們的老師。

    甚至朋友指導我們,糾正我們一個字,就是一字師;同事告訴我們如何做事,就是一事師。

    有人能把世間所有一切男女老少都當自己的老師,則自己的道德健全,必然也堪為别人的老師。

     三、以戒律為師。

    兩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佛在印度拘屍那城示寂涅槃,當時即使證得聖果的弟子也不禁悲從中來,想到從此不容易見到老師了。

    但是佛陀指示,你們可以“以戒為師”。

    “以戒為師”因此成為佛門千古以來,颠撲不破的指導原則。

    佛教講“依法不依人”,以制度、立法、規章為依循的準則,甚至比人師更标準。

    就是今日社會,不管再怎麼自由民主的國家,都是“法治重于人治”,我們不但要以法為師,更要以法師人。

     四、以真理為師。

    希臘哲學家亞裡士多德說“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可見以真理為師,這是智者的行事原則。

    不過真理并不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真理也有真理的标準,真理的條件是不能違反平等性、必然性、永恒性、本來性。

    例如“因果”,宇宙所有一切人事物,哪一樣能離開因緣果報的關系?再如“無常”,一切法無常,大至宇宙世界,小至日常生活,哪一樣能逃脫無常的定律?所以佛教徒紛紛皈投到佛教裡來,就是皈依真理,即使不能證悟真理,至少也能了解真理,如此才不會徒然空過人生。

     俗語說,“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對于以上所舉的各種老師,我們都應心存敬重,并且用心學習、效法,才能受益。

     提 升 “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爬”,一個人出生以後,就要不斷地提升自己。

    官場上有名位的提升,團體裡有權力的提升。

    每一個人在年年提升當中,他的生命内涵都會随着年齡增長而提升。

     人生要怎樣提升自己呢? 一、由弱小而成長。

    剛出生的嬰兒是弱小的生命,在父母、親人呵護下慢慢成長。

    成長就是提升,本來不會走路,經過學習,慢慢學會了走路;本來不會講話,慢慢學會了講話,甚至學會了禮貌、學會了家務、學會了讀書、學會了讨人歡喜、學會了給人接受。

    父母看到兒女的提升、成長,真是喜在心頭。

    世間“沒有自然的釋迦,沒有天生的彌陀”,孔子出生的時候叫孔丘,孟子出生的時候叫孟轲,但他們成長以後,成為“釋迦”、“彌陀”,成為“孔子”、“孟子”。

    所以人非生而知之,乃學而知之者,在成長學習中,就看你能提升自己多少。

     二、由無知而明理。

    人自出生之後,首先最需要學習的,就是“禮”。

    禮者,理也,學習明理,這是一生中最重要的階段。

    世間,無論什麼都有理,天有天理,地有地理,人有人理,事有事理,心有心理,物有物理,情有情理,法有法理,你說哪裡會沒有理呢?但世間人多數就是不明理,所以用“無明”形容之。

    世間許多無明人不能明理,但理是人生的交通,好像道路一樣,你在世間生存,就要有通路。

    人要和天地人交通,天地人都有理,要和心物情交通,心物情也都有理。

    一個人的程度、人格有多高,用明理與否是可以衡量的。

     三、由貪求而喜舍。

    窮苦的人難以大方,無知的人不懂得文明,當一個人自己缺乏生存的條件,你叫他舍棄自己的擁有,而來喜舍給你,這是不容易做到的事。

    人必須經過學習,了解這個世界是衆有的、是公有的、是因緣和合的。

    人生要求共同存在,就不可以執著個人,要心懷大衆,胸懷法界,才能成就大事。

    一個人全然接受别人的賞賜,必定是貧窮的人生,如能經常自我喜舍,這就是富貴的人生。

    完全接受,就是向下沉淪,所以人要經常喜舍給人,才能向上提升。

     四、由為己而為人。

    人的習性,在利益之前,大都隻想到自己可以分得多少,很少想到别人。

    世間上,凡事隻為自己,都非常渺小,能夠為公、為衆,就能偉大。

    唐堯虞舜的“公天下”,孫中山先生的“天下為公”,乃至曆代帝王都想“大公至正”,至今都為人所稱頌。

    但後來成為“家天下”,就為人所诟病了。

     五、由執我而執法。

    人是自私的,什麼都以“我”為中心,我的身體、我的擁有、我的家人、我的财産。

    殊不知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我們所能私有的。

    我的财産是“五家共有”,我的身體是“四大假合”,家庭、物質也都是衆緣和合而有,你再多的執取也不能長久,所以有的人就從“我執”,慢慢提升為“法執”。

    一般說,凡夫“執我”,羅漢們“執法”,羅漢的我執雖除,但法執很深,他對戒律、信仰、真理的執著,不容易動搖分毫。

    一直要到大徹大悟,我法雙亡,獲得一個完全超越的人生,才算是最高的提升。

     六、由人間而佛道。

    以人為本的佛教,人是萬物的中心,但是所謂“天外有天,人上有人”,所以說到人生的提升,就是要漸往佛道。

    人有煩惱,佛有自在;人有愚癡,佛有智慧;人有分别,佛能平等。

    人生有殘缺,隻有提升以後成為佛陀,才能圓滿。

     訓 練 儒家說:“人非生而知之,乃學而知之。

    ”但是學而知之還不夠,必須經過不斷地訓練、實踐,才能心領神會,融而通之。

    中國古代的投師求學,之後還要拜師學藝,“學徒制”在中國實施了兩三千年,直到近代,從個人的投師學藝,到集體訓練,最普遍的就是軍人的操練、行軍,能夠訓練有素,才能克敵制勝。

    另外,社會上也有一些專業訓練,甚至一般的公司行号,都有最起碼的職前訓練。

    受過訓練,才能投入職場,才能得心應手地展開工作。

     其實,人從出生之後,在嬰兒時期,父母就會訓練他走路、說話。

    及長,訓練他的禮儀應對,然後入校求學,進而到社會上工作,還是要不斷地接受訓練。

    可以說,人生就是在不斷地訓練之中成長、進步。

    人生應該訓練的事項很多,包括: 一、體能訓練。

    關于體能訓練,人的潛在能力無限,通過體能訓練,不但要把肉體的潛在能力,包括耐苦、耐寒、耐熱、耐饑、耐久等耐力開發出來,甚至在精神方面,也要能接受“稱譏毀譽利衰苦樂”等八風的考驗。

    中國“龜兔賽跑”的故事,說明人生不能隻是全憑機智,還要不斷實踐烏龜的精神。

    一個人縱有狡兔的快速,如果在意志上因循怠惰,也不容易成功。

     二、技能訓練。

    在古代,中國北方的民族要學習騎馬,南方的人士要學習行舟,一般青少年更要學射、學禮,尤其男人學工、學農,女人學廚藝、學刺繡等。

    總之,每個人都要學得一技之長,才能立足于社會。

    當今之世,一個人學習一、兩項技能已經不夠,技能應該愈多愈好。

    例如,學習開車,如果更能學習駕駛飛機,不是更有出路嗎?學習記賬,更兼長于計劃,具備的才能愈多,愈有機會發展。

    現代人學習電腦,如果沒有學習程式設計,也是容易被淘汰。

    總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所學得的才藝愈多、愈精,就愈有前途。

     三、心智訓練。

    現代人,有的人從小生長環境閉塞,及至成長,心智未開,或者童年時怕羞,不肯主動,不敢在人前說話,不能适應群體生活,一旦成為習慣,就會更加自閉,這時就需要施以特殊的心智訓練。

    現代人,有的盡管家境富裕,父母仍然從小就将子女送至他方,接受種種的刻苦訓練,無非是希望讓他的心智更成熟,更有條件融入社會。

     四、丢醜訓練。

    中國古代的農業社會,有的人長于音樂,卻苦于沒有環境學習,有的具有繪畫天分,可惜沒有明師指導,緻使内在的潛能沒有開發出來,誠為可惜。

    現在的社會,有很多社團可以參與,也有很多明師志願開班授業,甚至還有人發明種種訓練,例如挫折的訓練、冒險的訓練、表達的訓練等。

    尤其有一項“丢醜”訓練,讓你在人前丢人現醜,借以訓練你敢于承擔、敢于表現。

    “敢”是人生成就的重要力量,不怕丢醜的人,才敢于表現自己,才有機會發揮才能,也才有成功的機會。

     其實,訓練的項目還有很多,除了上述體能、心智的訓練以外,五官的訓練也很重要。

    我們的眼睛不但要會看,還要看得準、看得清、看得遠,看到外表也要看到内部,看到人的面孔還要看到内心。

    耳朵不但會聽,還要善聽、谛聽,能聽出“言外之音”,才算會聽。

    嘴巴不但會說,還要能說善言美語,所說的話都有智慧,讓人聽得皆大歡喜,聽得有所啟發,才是真正的“能說善道”。

    此外,身體上的其他各部功能,都要加強訓練,才能善用。

     思想訓練 中國的教育,一直被人诟病為“填鴨式”教育,隻是死記名相,不去研究内涵、意義,所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因為沒有思想飛揚的教育,搞得現在的年輕人想象力愈來愈貧乏。

    當前補救之道,應該施以思想訓練,要讓他們懂得舉一反三、聞一知十,要豐富他們的想象力,要提供給他們充分的學習機會,茲舉事例如下: 一、一切事要有“一二三”的層次。

    要告訴年輕人,做任何事不是一廂情願,不能隻有一條道路,凡一切事,都應該有第一案、第二案、第三案……經過研究以後,再來選擇哪一案。

     二、一切事要有“為什麼”的問号。

    做任何事,必須要問“為什麼”:為什麼這麼做?為什麼需要做?做這件事的目的是為什麼?做了以後的結果又是如何?能思前顧後地把“為什麼”想清楚,将來發生任何問題都能成竹在胸,都有應變、解決的辦法。

     三、一切事要有“怎麼樣”的結論。

    人不可能十項全能,當然不是每一件事都能全部了解,所以要旁征博引,尤其要征求别人的看法,聽取别人的意見,參考别人對這件事的想法、建議,所謂“集思廣益”,結合多人的智慧,不但能使事情做得圓滿,自己也能從中學習、獲益。

     四、一切事要有“過去因”的了解。

    做一件事情之前,能先了解來龍去脈,懂得前因後果,明白各種因緣關系,才能全盤掌握,而不緻狀況百出。

     五、一切事要有“未來果”的預知。

    做任何事,要先預測結果,就如農夫春天播種,也會盤算秋天能有多少收成。

    預測未來果,不僅是評估成效合不合乎成本,更要想到合不合法,也就是要有因果觀念,不能隻知道做,不知道結果。

    沒有因果觀念,正如一些貪贓枉法之輩,就是因為沒有想到結果,于是作奸犯科的結果就是锒铛下獄。

     六、一切事要有“分析說”的理解。

    任何一件事,未必全好,也不必然全壞,所以要把利弊得失分析清楚,才能去蕪存菁、汰沙留金。

     七、一切事要有“綜合講”的統籌。

    做一件事,難免千頭萬緒,所以要有綜合、統籌的能力,如此才能把各分支機構、各相關單位緊密聯系、配合,也才不緻亂無章法。

     綜上所述,所謂思想訓練,就是凡做一件事,從制訂方案、計劃開始,就要想到接下來一連串進行的步驟、程序,以及該具備的條件,例如經費的籌措、各種因緣的培養、各相關單位的接洽聯系,以及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包括利弊得失的評估等,一切都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之後才能進行。

    因此,思想的啟發,并非隻從書本上的知識、學問就能獲得,更要從實務經驗中磨煉、累積,尤其要懂得處處用心,如此日久自然成。

     筆 過去印刷術不發達,所有書籍完全靠手抄,抄書就不能不使用“筆”!即使到了近代印刷出版業發達,日常生活中,仍少不得有用筆寫字的機會。

     筆,有毛筆、鋼筆、圓珠筆、鉛筆等,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