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讀書與學習

關燈
床頭書。

    因為武俠小說的情節引人入勝,讓人看得津津有味,很容易忘記睡覺這件事,可能因此養成閱讀的習慣。

     二、不愛睡覺的人,可以看富有艱深哲理的書,比方四書五經、東西方哲學等各種思想性的著作。

    這類書不容易理解、消化,所以很快就讓看的人呼呼大睡,具有催眠作用。

     三、有的人睡癖不好,經常在床上翻來覆去,輾轉難眠,甚至有的人即使已經躺在床上,也要花上一兩個小時才能入眠。

    與其浪費時間,不如利用這個時間背誦英文、日文單句,以外語書籍作為床頭書。

    因為不長于外文,需要費神,最後就因為疲勞而入眠了。

     四、假如平時因為事情多而煩擾,一上床,靜下來便開始妄想紛飛,這時用宗教書籍作為床頭書最好。

    因為宗教書籍都是教人要攝心息念、萬事放下,不要被貪、嗔、癡所擾亂,不要自尋煩惱。

    如果你能與宗教書籍相應,就容易入睡了。

     五、以念佛機代替床頭書。

    現代人多數不好讀書,倘若不容易入睡,最好能準備一台念佛機。

    為了不吵人,可以戴上耳機,随着念佛的清淨音聲,一句句、一聲聲,浮動的心漸漸平靜,可能比床頭書更有功用,更能幫助睡眠。

     六、上床時,播放一段柔和的音樂或佛教的梵呗,并且随着哼唱、誦念,或許梵呗唱念沒學會,卻因此養成了良好的睡覺習慣。

     睡前躺着看書,并不是最好的閱讀習慣,但是現代的社會,人心動蕩,為了解決因為生活上的不如意而無法成眠的問題,所以不得已要用床頭書催眠入睡。

    但是,千萬要記住,不可以用現代的八卦雜志、黃色小說及不正見的邪書作為床頭書,否則不但無助于入眠,就算因此入眠,心中也不清淨。

    所以,慎選床頭書,非常重要。

     學 習 俗語說:“沒有天生的釋迦,沒有自然的彌勒。

    ”人并非生而知之,乃學而知之,所以學習在人的一生之過程中,非常重要。

     學習任何東西,态度決定成敗,有的人什麼都學,但是學得很膚淺,隻學到一點皮毛就自以為是地到處賣弄,所以被譏為“滿瓶不動半瓶搖”。

    有的人學什麼都是五分鐘熱度,而且學得不像、學得不真,學了也是白學。

     其實,人生“活到老,學不了”,尤其今天是個多元化的時代,人要在社會上立足,必須廣泛地多方學習,例如學習駕駛、學習廚藝、學習電腦、學習會計、學習醫療等。

    然而這種種的學習,都還隻是技術上的應世能力,并沒有學到人生的要點,人生真正應該學習的重大課題是“學自己”,略述如下: 一、學習自我健全。

    所謂“自我健全”,眼能看正當的事物,耳能聽正當的聲音,口能說正當的語言,手能做正當的事情,乃至威儀端莊、舉止安詳,這些都不能不學。

     二、學習禮貌周到。

    中國一向被稱為禮儀之邦,孔子一生弘揚“禮”的重要性,周公以禮樂立天下。

    禮是做人的根本,是立身的基礎,是應世的要道。

    中國的五倫,包括:君臣之禮、父子之禮、夫婦之禮、兄弟之禮、朋友之禮。

    這些都是做人應守的禮儀,有禮社會才有秩序,有禮人生就有規律。

    禮者,理也,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

    禮,對于吾人立身社會,與人相交,能不重乎? 三、學習體諒他人。

    人的劣根性,容易苛責他人,卻總是多方原諒自己。

    其實,一個真正有修養的正人君子,應該“寬以待人”,多方體諒他人,反過來要“嚴以律己”。

    我們不能把“體諒心”用來寬待自己,應該多方替人設想,對自己則要嚴格要求,而且要學習謙虛、學習感恩、學習知己知彼,如此才能生起體諒心。

    體諒心就是仁心,有體諒心的人,才能交到知己。

     四、學習為衆服務。

    助人是偉大的服務、是神聖的使命,人的一生之所以要學習知識、技術、道理,其目的就是要為人服務。

    如果所學的知能再多,卻沒有服務的熱情,對社會一無用處,也是毫無意義。

    所以,人要有工作,在工作之前多說“Ok”,少說“No”。

    不輕易拒絕别人的人,必能為人所擁戴。

     人生需要學的東西很多,以上四點是自我學習的重點。

    學習自己才有佛法,有佛法就有辦法,所以要想在社會上立足,就是要自我學習。

     學習什麼(一) 人生在世,要想立足社會,應該學習的事情很多,學習做人、學習處事、學習技能、學習讀書、學習禮貌、學習自愛。

    人要學習的内容很多,甚至世間萬事萬物、情與無情,都值得吾人學習。

    就拿動物來說,我們要學習狗的忠誠、學習牛馬的奉獻、學習虎豹安處深山、學習老鷹堅毅飛翔。

     動物的長處有勝于人者,多不勝數,要學習也不容易。

    再就大自然來說,也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例如: 一、學習小草的身段柔軟。

    我們不要小看路邊一棵弱不禁風的小草,小草雖小,但狂風暴雨能折斷千年大樹,唯有小草因其身段柔軟,故能安然無恙。

    因此,吾人如能成就高聳挺拔的大樹,勇敢地與狂風暴雨抗衡、較量,固然很好,否則就學一棵柔軟的小草,也能活得傲然、活得挺立。

     二、學習流水的遇阻則彎。

    江湖河海,急流滾滾;溪水潺潺,流水清淺。

    水的精神,不但滴水能夠穿石,尤其水性遇山水轉、遇石水轉、遇舟水轉、遇岸水轉。

    因為不管遇到任何阻礙,都能遇阻則彎,所以能奔向大海。

    人如果能學到水的性格,周轉自如,能夠不揀細流,點滴潤澤蒼生,則受苦受難,也是在所不計,所謂“但願衆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這就是菩薩的心。

     三、學習和風的成熟萬物。

    在炎熱的氣候中,一陣和風徐來,讓人感到無比舒暢,所以普世無人不歌頌春風。

    春風怡人,雖然嚴冬寒冰徹骨,但是大自然的冷熱都是為了成熟萬物也。

    就如陽光,有陽光,萬物才能生長;有陽光,萬物才能成熟。

    所以人生要能夠學習春風,給人清涼,學習陽光,給人溫暖。

    尤其講話時,所謂“好話一句似春風,良言一語如冬陽”,語言能如春風、冬陽般,給人信心、給人鼓舞,則如佛教所謂“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郁郁黃花皆是妙谛”。

    隻要我們懂得,大自然無一不在向我們示意,無一不在對我們說法,所以說“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

     四、學習虛空的無私包容。

    虛空有多大?哲學家、科學家們至今難以解釋,但佛教講“無量無邊”。

    世間上,能與虛空相比的東西,就是我們的“心”。

    經雲:“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宰相的心量能撐船,諸佛菩薩的心量能包容天地。

    虛空之所以偉大,因為它能包容萬物,不管善的、惡的,都能包容在虛空之中;不管光明的、黑暗的,也都容許你在虛空裡運轉。

    心如虛空,我們的心有體大、相大、用大,比之虛空,并不稍減分毫。

    可惜吾人不知擴大心胸,包容萬物,不知世間萬有,莫非我心中之物。

    人如果能學習虛空的包容,則世間萬有,都如我的兄弟姊妹;世間萬物,都是助長我們生存的助緣;世間萬法,都是我心中的藝術。

     所以,吾人要學習什麼?在宇宙之間,就是學習自然界,學習小草、流水、陽光、虛空。

    吾人真能學到大自然的奧妙與啟發,才不愧為萬物之靈。

     學習什麼(二) 人生“活到老,學到老”,“學習”是永無休止的功課。

    提到學習,一般人首先想到的無非是學習知識、學習技術、學習專長、學習偉大。

    事實上,在各種學習之前,先要建立正确的學習态度,例如現代人提倡“終生學習”,這是很好的觀念。

    人生應該要學習一些什麼呢? 一、學習謙卑。

    人生要學習的事情很多,先從精神上、心态上學會“謙卑”,這是很重要的事。

    人的本性裡都有“傲慢”的因子,不用學就會,但“謙卑”就必須花一些功夫來學習了。

    謙卑的人,成熟穩重,待人彬彬有禮,讓人一見就被他的涵養所攝受,自然對他心生尊敬。

    傲慢的人,昂昂乎不可一世的樣子,讓人心生排斥,不屑與之為伍。

    做人謙卑,就像愈是成熟的稻穗,頭垂得愈低;愈是結實累累的水果,枝葉彎得更沉。

    所謂“滿招損,謙受益”,學會謙卑,讓人終生受用不盡。

     二、學習貧窮。

    人都希望富有,害怕貧窮,富有的時候,生活稱心如意;貧窮的日子,生活艱難。

    貧窮不值得标榜,學習貧窮是不得已的事,誰願意貧窮呢?但是兵法說“置之死地而後生”,禅家也說“貧無立錐之地”,文學家更有所謂“文窮而後工”。

    學習貧窮,在有限的物質生活裡擴大自己的潛能,提升自己的能力,散發自己的光和熱。

    能夠簡樸生活,貧而自存,這才是學習貧窮的意義。

     三、學習吃虧。

    人都喜歡讨便宜,不願意吃虧,但得到便宜之後,失去更多。

    憨山大師說:“吃些虧處原無礙,退讓三分也無妨。

    ”吃一時之虧,或吃一些小虧,看起來是很委屈的事,但日後會給自己帶來很多的好處。

    先跟人說幾句好話,先向人行個禮,感覺好像是讓對方讨了便宜,自己吃了虧,其實誰有修養、誰有美德,不必日後算賬,當下就已分明,所以吃虧就是占便宜。

     四、學習施舍。

    人都希望獲得,不喜歡施舍,獲得是很快樂的事,喜舍則感到為難。

    事實上,你能以施舍為樂,那麼你的人生就更有意義了。

    施舍不一定要用金銀财寶,布施給人幾句好話、一些方便、一點因緣、一些歡喜。

    能夠施舍,表示自己富有;隻想貪取獲得,就是貧窮。

    人為什麼不過一個富有的人生,而要成為貧窮的人呢? 五、學習主動。

    人有被動的習性,少有主動的性格。

    但是人不是棋子,不能總是要等人指揮才有所行動,人是活的,凡事要能主動。

    主動做事、主動說話、主動慈悲、主動發心,凡是一切善美的因緣好事,都要主動。

    隻要不逾越分際,不妨礙别人,“主動”對于成就自己、成就别人,都有很大的幫助。

     六、學習思維。

    人是有思維的萬物之靈,凡事都應該有一、二、三的思維,也就是有第一種方案、第二種方案、第三種方案……凡一切事情,都要懂得分析、綜合、歸納,要能辨别是非、明白善惡、權衡利害,當然更要知道好壞。

    思想是人的潛能,好像泉水,源源不斷,又像寶藏,取之不盡。

    有思想,就能明白世事;有思想,就能決定取舍;有思想,就能知道何去何從。

    思想之重要,由此可見,所以人要學習思維。

     以上所說應該學習之事,看起來都與一般常情相違,但是正因為不是常情,才需要學習,如是常情,不學也會。

    雖是有違常情,但是謙讓、貧窮、吃虧、施舍、主動、思維,此中妙處無窮,所以值得學習。

     學問六要 世間上,寶貴的東西很多,有人以錢财最寶貴,有人以愛情最寶貴,有人以名位最寶貴。

    但是有人認為學問知識最寶貴,因為學問裡有道理、有智慧、有義氣、有遠見、有人我、有公平,所以學問之道貴矣! 學問之道,試舉六要如下: 一、一個“拙”字。

    學問之道,不一定要聰明,有的人“聰明反被聰明誤”,這就不是學問。

    “拙”,就是誠實本分、按部就班、難得糊塗。

    一個真正有學問的人,聰明而不讨巧,所以一些深谙世故、經驗豐富的出家人,都自稱“老拙”。

    例如,彌勒菩薩的詩偈雲:“有人罵老拙,老拙隻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有人唾老拙,随他自幹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

    ”其實真正能做到這個程度的人,可以說是世上最聰明的人了,豈能用笨拙來看待他? 二、一個“勤”字。

    學問之道,在于勤學、勤思、勤省、勤于自覺。

    沒有學問的人,不知道反省。

    真正有學問的人,做人明理,凡事為人設想,勤于為人服務。

    有學問的人,不汲汲于為自己的利益打算,就像農夫勤于耕種、工人勤于生産。

    做學問的人,要勤于做人。

     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