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一日之計

關燈
疑難雜症發生,尤其現在醫學證明,素食者少罹癌症,因為素食者較少酸性體質,所以不但有益健康,而且比較能長養慈悲心。

    蔣介石先生的導師張靜江先生,曾一直在國際間推行素食運動。

    被稱為“近代天津最早的女教育家”呂碧城女士,還撰寫了《素食者是真理之光》一文,極力倡導素食的好處。

     二、素食推遲老化,青春美麗。

    一般西方人士,以肉食居多,所以一到四十歲左右,皮膚皺紋盡出。

    反觀東方素食者,三餐主要以蔬菜、水果、植物性油為主,比較能推遲身體的老化,保持青春活力。

    尤其宗教界的人士,因為長年素食,很多人年登高壽,鶴發童顔,這種實例,所在多見。

    所以現在也有很多女性,為了常保青春美麗,因此歡喜素食。

     三、素食使人精神飽滿,耐力持久。

    素食有一個最大的益處,不容易為人知道,就是素食者精神飽滿,耐力很強。

    例如動物中的鴿子,以黃豆、米谷為食,鴿子一個展翅,能飛行千裡之遠。

    牛馬也是素食的動物,拉車載貨,吃苦耐勞,其體力即使虎豹獅狼都不能及。

     四、素食使人神清智明,腦力敏捷。

    素食者飲食清淡,有益于頭腦清醒,神智清明,所以一些靠腦力工作的人,應該多多吃素食。

    素食可以增強精神力、智慧力,從羚羊、斑馬這些素食動物的表現,就可以知道,素食者耳聰目明,素食的益處多不勝舉。

     五、素食使人清心寡欲,少憂少惱。

    佛教不是素食的宗教,佛教主張素食,是為了長養仁者之心,本着“上天有好生之德”,所以提倡“戒殺”。

    再者,佛教修行者吃素食,是為了過簡單的生活,因為“清心寡欲”能減少煩惱,有益于心靈的升華,以及精神力的增加。

    我們看山居的老僧,能夠健步如飛,不就是得益于素食的關系嗎? 六、素食使人不濫殺生,增長慈悲。

    素食者最大的功德,就是不濫殺生。

    佛教倡導素食,旨在“不斷大悲種”,所以要人不殺生而護生。

    現代的社會混亂,都是由于殺業太重,不但動物互相殘殺,以殺來維持生命,就是人類也以殺為業、以殺為食。

    甚至殺生的手法之殘忍,例如活魚十吃、生吃猴腦,乃至吃蛇膽、熊掌、魚翅、燕窩等,不一而足。

    所謂“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我們欲求世界息下幹戈,就先從人類長養慈悲心開始吧。

     平等性食物 “民以食為天”,每個人每天都要吃東西。

    一般人挑選食物,大都先講究口味好不好,接着再議論價格昂貴與否。

    好吃的東西價錢大都比較貴,例如葷食的魚翅、熊掌、牛肉等,素食的燕窩、竹荪等,并不是所有普羅大衆都能吃得起。

     尤其,有一些蔬菜具有季節性,平時三五塊錢一棵的卷心菜,到了台風季節,可能漲到一二百元台币;平時很便宜的芹菜,到了幹旱時節,價格也可能鹹魚大翻身,一漲好幾倍。

     但是,有一些很平實的食物,既不受季節影響,也不因年關将近而漲價,尤其平民大衆吃得起,富貴人家也吃得合口;皇親國戚喜愛不已,一般平民百姓也吃得津津有味,這就叫作“平等性的食物”。

    例如: 一、燒餅油條。

    我們看到以前台北火車站前的永和豆漿店,多少達官貴人開着豪華轎車去吃燒餅油條,也有一些販夫走卒,走了二三個小時的路程,也是來吃燒餅油條。

    在海外留學的學生,如果你問他,最想吃的東西是什麼?他必定回答:台灣的燒餅油條。

    燒餅油條已經成為不分貧富貴賤、人人愛吃而又能充饑的平等性食物。

     二、花生米。

    高級酒店裡,有時候小菜當中會出現一碟花生米。

    沒有錢的人家,隻要幾個銅闆,也可以買一大包花生米。

    油炸的、沙炒的、水煮的,都各有不同美味。

    有錢人有時候山珍海味吃膩了,吃得不歡喜,一碟花生米,喝茶聊天,當成下酒的佐料,其樂也無窮。

     三、地瓜葉。

    多年前,富人固然不肯吃地瓜葉,連貧窮人家也沒有人吃,是拿來當成喂豬的飼料。

    但是近年來,地瓜葉鹹魚翻身,變成名貴蔬菜,不但堂而皇之上了富有人家的餐桌,一些貧寒之家也樂得以地瓜葉佐飯。

    大家都是地瓜葉的愛好者,地瓜葉無形之中拉近了貧富之間的距離。

     四、豆腐。

    自從漢武帝愛上了吃豆腐,民間吃豆腐的風氣跟着普遍。

    現在一般人日食三餐,豆腐是常見的菜肴,甚至有錢沒錢,總要買幾塊豆腐回家過年。

    豆腐制作容易,而且雅俗共賞,李石曾、鄧小平等留法人士,他們在國外就是靠着中國發明的豆腐,以賣豆腐籌備學費。

    過去日本的汽車、電飯鍋等,席卷世界,中國的豆腐,一樣風靡全球。

     五、醬菜。

    再貧苦的人家,一杯熱茶泡飯,佐以幾塊醬瓜,真是美味無窮。

    從年輕到現在,每到夏天,我最喜歡吃的也就是熱茶泡冷飯,再配上幾塊醬瓜,吃得開心無比,妙味無窮。

     六、豆腐乳。

    中國不但發明豆腐,而且在大陸有“豆腐百吃”的餐館。

    其實豆腐還可以做成豆腐乳,也是美味的小菜。

    在佛光山宜蘭仁愛之家所制作的豆腐乳,制作方法很傳統、很講究,不但有一定的程序,尤其水分、時間控制得宜,所制作出來的豆腐乳,味道不會太鹹,甘美無比,因此與北海道場的蘿蔔幹,相得益彰。

    豆腐乳是一道既不必花太多錢,又能享受美味的小菜,所以赢得很多人的垂青,可謂其來有自。

     除了上述以外,平等性的食物還有很多,你可曾發現? 營 養 世界上,動植物乃至礦物,都需要食物供給營養,如果沒有外物給予營養,就難以生存。

    森林裡的樹木,需要日光雨露的滋養;大海裡的遊魚,需要海水才能維生。

    人類更是需要仰賴萬物供給營養,有了營養才能生存。

     什麼是人生存的營養呢? 一、物質。

    人要生存,少不得陽光、空氣、水,即使是住在牢獄裡的犯人,每天除了吃飯、喝水,也要有半小時、一小時的“放風”,以便讓他接受陽光的溫暖,以及呼吸新鮮空氣。

    沒有陽光、空氣,任何生物都活不了。

    至于水分,一天不吃飯尚可忍耐,一日不喝水則難以忍受。

    其他如米、面、菜肴、礦物質等,都是生命所需的營養,甚至有些肉食動物,更用别人的生命來滋養自己的生命。

     二、愛情。

    人稱“有情衆生”,因為人乃從“愛”出生,所以需要愛的滋潤,包括父母親人的關懷,同學朋友的鼓勵,男女之間的情愛,社會大衆的供應等。

    人間有愛才有生命,才能生存。

     三、精神。

    人除了身體上需要食物的滋養以外,還要有精神食糧的提升,例如要音樂、要讀書、要藝術、要美感、要舒服、要愉快、要歡喜。

    老奶奶的眼神,就是小孫子的精神支柱;父母的一句贊美,就是兒女向上的動力。

     四、思想。

    人稱“萬物之靈”,因為人有思想。

    多少偉大的人物,物質貧乏不能自存,精神也無依靠、支柱,隻是憑着思想維持他對生命的希望。

    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裡士多德、老莊、孔子、孟子,乃至王陽明、朱熹等思想家,他們不但自己的思想超然物外,不受人間的榮華富貴所牽引,甚至他們思想的花朵也散發芬芳,分享給世間大衆。

     五、語言。

    人在世間生存,有的人可能不受金銀财寶所左右,但是很難不受語言文字所影響。

    禅門的一句“随他語”,讓八十老僧趙州禅師千裡迢迢尋師訪道。

    尋找一句話的答案很不容易,但一句話“一言令人生,一言令人死”,威力難以抵擋。

    例如,有的人窮途潦倒,陷入絕境,因為别人一句話的激勵,重新鼓起勇氣,再啟生機。

    乃至“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可見語言的力量之大。

    平時我們也曾有過這樣的經驗,當你專注聽人說故事,聽得入神時,可能忘了肚子餓;有時聽戲聽得渾然忘我,也可以把肚子聽飽,可見語言的營養價值很高。

     六、信仰。

    各種營養當中,信仰的養分最為神奇。

    大梅法常禅師“一池荷葉衣無盡,數樹松花食有餘”,這不是信仰的營養嗎?甚至念佛參禅的人,雖然少食,但是精神充沛,慢慢走入證悟之門,這不是信仰的營養而何? 綜說上述的營養,物質、愛情、精神、思想、語言、信仰,對人都有貢獻。

    此外,還有許多為人體所需要的營養,都應該攝取。

    不過最重要的,生命的營養應該是升華而不堕落、向善而不趨惡、向前而不後退、奉獻而不自私,如此才是真正滋養生命的養分。

     飯桌上 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舉世之間有一個有趣的共同現象,那就是“飯桌上,一切事情都好說”。

    因此現在大街小巷上,大小餐館林立,上餐館吃飯,不隻是為了飽食三餐,實際上“飯桌上”也有很多的妙用,略述如下: 一、飯桌上可以解決問題。

    有些人通過開會,用會議來解決問題,但有些事情,在“飯桌上”更容易商量、解決,所以主其事者就會邀約相關人士,大家在飯桌上邊吃邊讨論。

    因為吃飯的時候,美食當前,氣氛輕松,大家也都帶着愉快的心情,對各種問題能比較客觀地讨論,不至于太過嚴苛要求而僵持,所以飯桌上能解決問題,并不是沒有原因的。

     二、飯桌上可以聯絡感情。

    很多朋友許久未見,偶爾可以通過聚餐來聯絡感情,所以同學會、歡迎會、聯誼會,甚至為人慶生過壽等聚會,都能聯絡感情。

    有一些生意上的同業,借助飯桌上可以談生意,也可以聯誼交流,甚至一些學者專家,可以宴請各種專業人士,在餐桌上讨論所學,也可以借機聯絡感情。

    有一些人經常挂在口邊:“我和某人一起吃過飯。

    ”可以一起吃飯,就表示他們感情匪淺。

     三、飯桌上可以成就好事。

    在餐桌上,大家邊吃邊談,不必有太多的心防,也不必有太多的做作。

    本來素昧平生的人士,可以借助同桌吃飯而互相認識。

    有的異性,借助飯桌上的風儀,相互欣賞,結成伴侶。

    在餐桌上,有的談出志同道合,共同創業,成為同志、同事,都因飯桌上的緣分,而把大家湊合在一起,成就好事。

     四、飯桌上可以品嘗美味。

    人總有嗜好,有的人講究穿着,有的人注重居處,有的人愛好旅遊,有的人喜歡藝術。

    飲食可以說是大家共同的嗜好,有的人嗜好中餐,有的人喜愛西點,有的人習慣中國北方的面食,有的人偏好中國南方的小菜,甚至日式的餐點、韓式的泡菜、泰式的辣味、港式的飲茶等。

    總之,愛辣愛酸,愛鹹愛淡,都任君選擇。

    隻要大家志同道合,口味一緻,都可以不時相約到餐館大享人間美味。

     五、飯桌上可以看出人性。

    在飯桌上,一個人的品性、修養,也很容易在用餐時顯露無遺。

    有的人隻顧自己吃,見到美食,馬上一掃而空,完全無視别人的存在;有的人邊吃邊高談闊論,完全不管應有的禮儀。

    當然,有的人在飯桌上談笑風生、應對得宜,自然受人歡迎,但是也有的人沉默寡言、拙于應酬,甚至有些人不斷議論長短、評論是非,最是讓人疵議。

    總之,一個人的性格、涵養,從飯桌上的言談應對、舉止表現,都可以看出他的程度如何。

    即使是初次相識的人,如果想要了解對方,隻要你提出适當的問題,當對方回答時,所謂“隻要你一開口,就知道有沒有”,在飯桌上都很容易看出人的品性,所以在飯桌上吃喝之餘,也不能不重視飯桌上應有的禮儀。

     茶 道 人活着,要靠日光、空氣、水分,三者缺一,就不能生存。

    其中人生與水分的關系,西方人喝咖啡,東方人喝茶,都是與水結緣。

    不管喝咖啡或是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