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林第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一手所持物也。
以帝釋及四天王為外院(雲雲)。
舊圖。
ㄙ雲。
軌造曼荼羅文。
東五?。
南金剛寶。
西金剛劍。
北金剛。
此上五事即是五菩薩手中所執秘密之契(雲雲)而見上形像文杵寶劍。
同造曼荼羅文第四金剛夜叉持鈴。
曼荼羅文置文互相違。
如何。
同。
私依軌意圖之。
新經雲。
當立形像而供養之(雲雲)。
贲疏雲。
随于所在以彩畫等。
作其形像供養(雲雲)。
集經第三雲。
畫大般若像法。
畫大般若菩薩像。
可取八月十五日。
以細好絹兩幅。
或三幅亦任意用。
高下闊挾必須相稱。
其菩薩身。
除天冠外身長一肘(人一肘如來一搩是也)。
通身白色面有三眼。
似天女相。
形貌端正如菩薩形。
師子座上結跏趺座。
頭戴天冠作簸箕光。
其耳中着真珠寶珰。
于其項下着七寶璎珞。
兩臂作屈。
左臂屈肘。
側在胸上。
其左手仰五指申展。
掌中畫作七寶經函。
其中具有十二部經。
即是般若波羅蜜藏。
右手垂着右膝之上。
五指舒展。
即是菩薩施無畏手。
菩薩身上着羅錦绮。
繡作?裆。
其腰以下着朝霞裙。
于上畫作黃花褺。
天衣籠絡絡于兩臂。
腋間交過出其兩頭。
俱向于上。
微微屈曲如飛飏勢。
其兩手腕皆着環钏。
菩薩右廂安梵摩天。
通身白色耳着寶珰。
其項上着七寶璎珞。
立?毹上。
右手屈臂向于肩上。
手執白拂。
左手申臂手執澡罐。
其腰以下着朝霞裙。
以羅錦繡嚴飾衣服。
其梵天身被紫袈娑。
頭戴花冠作簸箕光。
其手腳腕皆着環钏。
菩薩左廂安帝釋天。
通身白色耳着寶珰。
其項上着七寶璎珞。
立?毹上。
右手屈臂向于肩上。
手執白拂。
左手屈臂肘節向左。
掌向腹仰。
掌中豎着一跋折羅。
跋折羅頭向外着之火焰圍繞跋折羅身。
其帝釋像。
從腰以下着朝霞裙。
以羅錦繡嚴飾衣服。
天衣籠絡。
頭戴花冠作簸箕光。
其手腳腕皆着寶钏。
菩薩光上兩廂。
皆畫作一須陀會天。
而散雜花及赍璎珞而為供養。
其像座下。
畫作香鑢供養之具。
其供養具左右兩廂。
各畫布置八神王像。
其神王色。
青黃赤白各為一色。
面作威怒。
一一神王各着五色金銀細甲。
各執器。
杖。
威嚴而立五色石上。
次下右廂畫咒師像?跪而坐。
兩手捧于香呂供養。
面仰向上。
如似瞻仰菩薩尊顔。
畫其像已。
當立道場(雲雲)。
私雲。
集經意說般若總法。
今軌别明仁王般若行儀曼荼羅軌文分明也。
于此曼荼羅者。
隻為潤色抄之。
于仁王般若法之中非用之耳。
一功能。
經雲。
金剛手菩薩摩诃薩等。
而白佛言。
世尊我等本願承佛神力。
十方世界一切國土。
若有此經受持讀誦解說之處。
我當與如是眷屬。
于一念頃即至其所。
守護正法建立正法令其國界無諸災難。
刀兵疾疫一切皆除。
世尊我有陀羅尼能加持擁護。
是一切佛本所修行速疾之門。
若人得聞一經于耳。
所有罪障悉皆消滅。
況複誦習而令通利。
以法威力當令國界。
永無衆難(雲雲)。
又雲。
爾時世尊聞是說已。
贊金剛手等諸菩薩言。
善哉善哉。
若有誦持此陀羅尼者。
我及十方諸佛悉常加護。
諸惡鬼神敬之如佛。
不久當得阿耨菩提矣。
又雲。
佛告大王此經名為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
亦得名為甘露法藥。
若有服能愈諸疾(雲雲)。
軌序雲。
則知此陀羅尼。
諸字母之根底。
衆瑜伽之薮澤。
如彼水木歸其本源故菩薩演之。
王者建之。
黎人念之。
諸佛贊之(雲雲)。
軌雲。
夫依經建立護國護家護身除災轉障從凡成聖。
修行瑜伽至究竟曼荼羅(雲雲)。
集經雲。
國祚延長人民安樂。
四方無事災禍不侵。
保守貞幹無諸瘦苦(雲雲)。
又雲。
念佛功德非是比對。
其誦咒功力。
狀等日月之光。
念佛功德同夜燈之光。
不得具譬。
若日日供養誦咒兼念佛功德。
如須彌之高大海之深。
若空念佛不兼誦咒功德。
如香山之少。
如阿耨達池之細。
不可校量。
若日日供養諸佛誦咒滅罪如燒草木。
滅罪亦爾。
若能日别三時供養。
念佛誦咒。
比空念佛不可比校。
口不能宣。
功德利益不可思議。
當知般若功德成就贊不能盡(雲雲)。
私雲。
此一文非仁王法要品持誦者總要也。
行林第十六。
仁王經法。
承應元年極月一日以二尊院本書之舜興元祿十六年三月書寫之了。
雞頭院阇梨嚴覺。
享保十三戊申年于出雲寺書寫校合訖。
以帝釋及四天王為外院(雲雲)。
舊圖。
ㄙ雲。
軌造曼荼羅文。
東五?。
南金剛寶。
西金剛劍。
北金剛。
此上五事即是五菩薩手中所執秘密之契(雲雲)而見上形像文杵寶劍。
同造曼荼羅文第四金剛夜叉持鈴。
曼荼羅文置文互相違。
如何。
同。
私依軌意圖之。
新經雲。
當立形像而供養之(雲雲)。
贲疏雲。
随于所在以彩畫等。
作其形像供養(雲雲)。
集經第三雲。
畫大般若像法。
畫大般若菩薩像。
可取八月十五日。
以細好絹兩幅。
或三幅亦任意用。
高下闊挾必須相稱。
其菩薩身。
除天冠外身長一肘(人一肘如來一搩是也)。
通身白色面有三眼。
似天女相。
形貌端正如菩薩形。
師子座上結跏趺座。
頭戴天冠作簸箕光。
其耳中着真珠寶珰。
于其項下着七寶璎珞。
兩臂作屈。
左臂屈肘。
側在胸上。
其左手仰五指申展。
掌中畫作七寶經函。
其中具有十二部經。
即是般若波羅蜜藏。
右手垂着右膝之上。
五指舒展。
即是菩薩施無畏手。
菩薩身上着羅錦绮。
繡作?裆。
其腰以下着朝霞裙。
于上畫作黃花褺。
天衣籠絡絡于兩臂。
腋間交過出其兩頭。
俱向于上。
微微屈曲如飛飏勢。
其兩手腕皆着環钏。
菩薩右廂安梵摩天。
通身白色耳着寶珰。
其項上着七寶璎珞。
立?毹上。
右手屈臂向于肩上。
手執白拂。
左手申臂手執澡罐。
其腰以下着朝霞裙。
以羅錦繡嚴飾衣服。
其梵天身被紫袈娑。
頭戴花冠作簸箕光。
其手腳腕皆着環钏。
菩薩左廂安帝釋天。
通身白色耳着寶珰。
其項上着七寶璎珞。
立?毹上。
右手屈臂向于肩上。
手執白拂。
左手屈臂肘節向左。
掌向腹仰。
掌中豎着一跋折羅。
跋折羅頭向外着之火焰圍繞跋折羅身。
其帝釋像。
從腰以下着朝霞裙。
以羅錦繡嚴飾衣服。
天衣籠絡。
頭戴花冠作簸箕光。
其手腳腕皆着寶钏。
菩薩光上兩廂。
皆畫作一須陀會天。
而散雜花及赍璎珞而為供養。
其像座下。
畫作香鑢供養之具。
其供養具左右兩廂。
各畫布置八神王像。
其神王色。
青黃赤白各為一色。
面作威怒。
一一神王各着五色金銀細甲。
各執器。
杖。
威嚴而立五色石上。
次下右廂畫咒師像?跪而坐。
兩手捧于香呂供養。
面仰向上。
如似瞻仰菩薩尊顔。
畫其像已。
當立道場(雲雲)。
私雲。
集經意說般若總法。
今軌别明仁王般若行儀曼荼羅軌文分明也。
于此曼荼羅者。
隻為潤色抄之。
于仁王般若法之中非用之耳。
一功能。
經雲。
金剛手菩薩摩诃薩等。
而白佛言。
世尊我等本願承佛神力。
十方世界一切國土。
若有此經受持讀誦解說之處。
我當與如是眷屬。
于一念頃即至其所。
守護正法建立正法令其國界無諸災難。
刀兵疾疫一切皆除。
世尊我有陀羅尼能加持擁護。
是一切佛本所修行速疾之門。
若人得聞一經于耳。
所有罪障悉皆消滅。
況複誦習而令通利。
以法威力當令國界。
永無衆難(雲雲)。
又雲。
爾時世尊聞是說已。
贊金剛手等諸菩薩言。
善哉善哉。
若有誦持此陀羅尼者。
我及十方諸佛悉常加護。
諸惡鬼神敬之如佛。
不久當得阿耨菩提矣。
又雲。
佛告大王此經名為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
亦得名為甘露法藥。
若有服能愈諸疾(雲雲)。
軌序雲。
則知此陀羅尼。
諸字母之根底。
衆瑜伽之薮澤。
如彼水木歸其本源故菩薩演之。
王者建之。
黎人念之。
諸佛贊之(雲雲)。
軌雲。
夫依經建立護國護家護身除災轉障從凡成聖。
修行瑜伽至究竟曼荼羅(雲雲)。
集經雲。
國祚延長人民安樂。
四方無事災禍不侵。
保守貞幹無諸瘦苦(雲雲)。
又雲。
念佛功德非是比對。
其誦咒功力。
狀等日月之光。
念佛功德同夜燈之光。
不得具譬。
若日日供養誦咒兼念佛功德。
如須彌之高大海之深。
若空念佛不兼誦咒功德。
如香山之少。
如阿耨達池之細。
不可校量。
若日日供養諸佛誦咒滅罪如燒草木。
滅罪亦爾。
若能日别三時供養。
念佛誦咒。
比空念佛不可比校。
口不能宣。
功德利益不可思議。
當知般若功德成就贊不能盡(雲雲)。
私雲。
此一文非仁王法要品持誦者總要也。
行林第十六。
仁王經法。
承應元年極月一日以二尊院本書之舜興元祿十六年三月書寫之了。
雞頭院阇梨嚴覺。
享保十三戊申年于出雲寺書寫校合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