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林第四

關燈


    屈水火與空相令而地風申之。

     已上大底皆同前圖。

    但除蓋障虛空藏前後不同而已。

    又除虛二菩薩之外六菩薩皆發髻形也。

    又八菩薩俱白肉色也。

     四隅四攝(同前圖)。

    外有五色界道。

     八大菩薩曼荼羅經(不空譯)。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

    住補怛落迦山聖觀自在菩薩宮殿。

    與百千俱胝那庾多菩薩前後圍繞。

    爾時衆中有一菩薩。

    名曰寶藏月光。

    從座而起。

    整理衣服。

    偏袒右肩。

    曲躬合掌白言。

    薄伽梵。

    我有少疑。

    唯願如來聽許咨問。

    于是如來應等正遍知。

    告寶藏月光菩薩言。

    若善男子善女人。

    作八曼荼羅者雲何建立。

    複依何法起無量福。

    令修行者速證菩提。

     裡書雲。

    ㄙ雲。

    慈覺大師禦說雲。

    八曼荼羅者。

    八菩薩拳安置中心四親近。

    别八供四攝是圓也。

    靜然偷案雲。

    八大菩薩曼荼羅之曼荼羅。

    若是通法欤。

    大師禦說彼經八曼茶羅トハ無レドモ奉安中心事既是通法也。

    所疑念似有聊據欤。

     爾時如來贊寶藏月光菩薩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

    能問如是甚深之義。

    而為利益無量無邊有情與安樂故。

    及能淨除三惡趣故。

    為證無比無上智故。

    汝今善聽。

    若諸有情才聞此密言者。

    得長壽樂。

    善男子。

    有八曼荼羅。

    是八大菩薩甚深法要。

    若有有情。

    依法建立此八曼荼羅一遍者。

    所有十惡五逆謗方等經皆悉消滅。

    一切所求義利勝願悉得成就。

    即說如來密言曰。

     唵(引)摩诃肥羅耶娑嚩(二合引)诃(引)毗盧遮那即曼荼羅中。

    想于如來真金色身三十二相坐蓮花台。

     次說觀自在菩薩密言曰。

     唵缬唎(二合)郝缽納麼(二合)室哩(二合)曳娑縛(二合)诃。

     即想曼荼羅中。

    聖觀自在。

    赤色身。

    左手持蓮花。

    右手施願。

    頭冠中有無量壽如來。

     次說慈氏菩薩密言曰。

     每诃哩爾娑縛(二合引)诃。

     于觀自在菩薩。

    後想慈氏菩薩。

    金色身。

    左手執軍持。

    右手施無畏。

    冠中有窣睹波。

    半跏坐。

     次說虛空藏菩薩密言曰。

     阿(引)蘖婆也娑嚩(二合引)诃。

     于佛背後。

    想虛空藏菩薩。

    左手持寶安于心上。

    右手施願流出無量寶。

     次說普賢菩薩密言曰。

     缬唎(二合)惹也娑嚩(二合引)诃。

     虛空藏菩薩左邊。

    想普賢菩薩。

    戴五佛冠。

    金色身。

    右手持劍。

    左手施願。

    半跏而坐。

     次說金剛手菩薩密言曰。

     唵鑁啰嚩娑縛(二合引)诃。

     于如來左邊。

    想金剛手菩薩。

    右手執金剛杵。

    左手安于腰。

    戴五佛冠。

    身青色。

    半跏而坐。

     次說曼殊室利菩薩密言曰。

     室利(二合)闇?誐娑嚩(二合引)诃。

     于金剛手菩薩前。

    想曼殊室利童真菩薩。

    五髻童子形。

    左手執青蓮花。

    花中有五?金剛杵。

    右手作施願。

    身金色。

    半跏而坐。

     次說除蓋障菩薩密言曰。

     匿伐啰拏娑嚩(二合引)诃(引)。

     于曼殊室利菩薩前。

    想除蓋障菩薩。

    金色身。

    左手持如意幢。

    右手施願。

    半跏而坐。

     次說地藏菩薩密言曰。

     乞灑(二合)诃啰惹娑嚩(二合引)诃(引)。

     于如來前。

    想地藏菩薩。

    頭冠璎珞。

    面貌熙怡寂靜。

    愍念一切有情。

    左手安臍下拓缽。

    右手覆合掌向下。

    大指撚頭指。

    作安慰一切有情想。

     此八大菩薩曼荼羅經。

    一切佛說是經已。

    諸大菩薩及聲聞衆一切天龍八部。

    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大菩薩經曼荼羅經。

     ㄙ雲。

    又有一本。

    題置佛說二字。

    不注譯者。

    補陀洛迦山說。

    觀音白佛而說八菩薩咒。

    不說形像坐位。

    說真言了。

    即八菩薩各現八大明王。

    同于甘露佛頂經雲。

    兩本同異可詳之矣。

     種子圖。

     勝尾寺唐幡繡文也。

     古人所圖一印。

     師曰。

    舊寺得此樣(雲雲)。

    此則同一印之中十七尊曼荼羅。

    然文所不說之。

    若依此意者四佛猶可有十七尊欤。

     文所說一印。

     此是一印曼荼羅也。

    對記六雲。

    指歸說一印中雲若持大日及金剛薩埵真言。

    具十七尊餘皆具十三尊(雲雲)。

    觀自在王如來軌中隻說十三(雲雲)。

    謂本尊及十二供也。

     慈覺大師從唐國将來一印曼荼羅樣。

    今見此一印是金剛界中一印也。

    于此一印具十七尊又具十三尊具其文在别記。

     一印十七尊樣。

     一印十七。

    四佛·八供·四攝·中心尊。

    若具十三時。

    除四佛。

     書出圖中印(圖者九種曼荼是也)。

     金剛界中一印曼荼羅樣。

    具十七尊(右為種曼荼羅西北是也。

    又具十七尊如别記)。

     寬平四年十月二十六日釋長意書出之(雲雲)。

     金剛界輪中一印在九種曼荼羅西北是也。

     遍調伏輪中一印西南是也。

    四印未見圖中。

     指歸雲。

    一印曼荼羅說修一尊法。

    今私謂依修一尊得一印名。

    慈覺大師受口決。

    一印具十七。

    謂四五二十尊。

    取一尊印以為一印曼荼羅。

    以四佛圍繞八供養四攝以為眷屬。

    并中心尊為十七。

    若持大日尊及薩埵兩個尊真言十七也。

    餘佛并具十三除四個佛(已上口決文)歸雲。

    金剛界輪中。

    第六一印曼荼羅。

    若持大日真言及金剛薩埵真言具十七尊。

    餘皆具十三。

    又降三世輪中印具十七。

    又遍調伏輪中第六蓮花部一印具十三。

    皆觀自在菩薩也。

     又一切義成就輪中一印具十三說修一尊法。

     寬平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釋長意抄出之右大師禦說等為調進抄之知之(雲雲)。

     一功能。

     軌雲。

    爾時金剛手菩薩。

    在毗盧遮那大集會中。

    白佛言。

    我為當來末法雜染世界惡趣衆生。

    說無量壽如來陀羅尼。

    修三密門。

    證念佛三昧。

    得生淨土入菩薩正位。

    不以少福。

    無惠方便得生彼刹。

    是故依此教法正念修行。

    決定極樂世界上品上生。

    獲得初地(雲雲)又雲。

    此無量壽如來陀羅尼。

    才誦一遍。

    則滅身中十惡四重五無間罪。

    一切業障悉皆消滅。

    若犯苾刍苾刍尼犯根本罪。

    誦七遍已。

    即時還得戒品清淨。

    誦滿一萬遍。

    獲得不廢忘菩提心三摩地。

    菩提心顯現身中。

    皎潔圓明猶如淨月輪。

    臨命終時。

    見無量如來與無量俱胝菩薩衆圍繞來迎。

    即安慰行者。

    則生極樂世界上品上生。

    證菩薩位(雲雲)。

     集經雲。

    爾時觀世音菩薩白佛言。

    若四部衆及一切衆生。

    修行善法。

    得生阿彌陀佛國并見彼佛。

    雲何而得。

    佛○言○應當受持阿彌陀佛即并陀羅尼。

    及作壇法供養禮拜。

    方得往生彼佛國土。

    若四部衆。

    花散阿彌陀佛。

    發願誦咒者。

    得十種功德○一者自發善心。

    二者令他發善心。

    三者諸天歡喜。

    四者自身端正。

    六根具足無有損壞。

    五者死生變成寶地。

    六者生生世世生于中國及貴姓中。

    值佛聞法○七日成轉輪王王四天下。

    八者生生世世常得男身。

    九者得生阿彌陀佛國。

    七寶花上結跏趺坐。

    成阿毗跋緻。

    十者成三菩提坐于七寶師子座上。

    放大光明。

    與阿彌陀佛等無有異也。

    是名十種散花功德。

    若四部衆将持七寶滿世界中。

    布施○諸佛。

    不如一錢一花一香。

    好心布施阿彌陀佛者。

    一切諸佛菩薩金剛天等皆悉歡喜。

    死生阿彌陀佛國。

    若人然燈供養。

    生阿彌陀佛國。

    即得天眼。

    見于一切十方世界諸佛。

    若人以香布施供養○即得香身。

    身上香雲常出。

    若人○恭敬禮拜阿彌陀佛者。

    往生彼國。

    若人将以香華衣食水壇等。

    種種供養念彼佛者。

    往生彼國。

    即得香花衣食。

    若人不以香花衣食等供養者。

    雖得生彼淨土。

    而不得香花衣食等○供養之報。

    若轉輪王十萬歲中。

    滿四天下七寶。

    布施十方諸佛。

    不如○一彈指頃坐禅。

    以平等心憐愍一切衆生。

    念阿彌陀佛功德若善男子善女人。

    誦持阿彌陀佛陀羅尼。

    并作印等日日供養者。

    即得滅除五逆四重○重罪。

    若欲得奢摩他驗。

    得生阿彌佛國。

    成男子身。

    端正聰明。

    坐于七寶。

    成就五通○與佛無異。

     又雲。

    阿彌陀佛陀羅尼印咒。

    有八萬四千法門。

    于中略出此要。

    如如意寶(雲雲)。

     自餘經論諸教所贊。

    多在彌陀。

    不能具載。

    更可勘(雲雲)。

     一卷數。

     阿彌陀法。

    行林第四。

     亨德四年五月十九日于西圓寺聖門院以石山寺本書寫畢。

     右以嵯峨二尊院本書寫之畢筆者法光院善祐六十六歲。

     承應二年(癸巳)二月三日近州蘆浦觀音寺舜興藏。

     于時享保十五年庚戌秋八月于出雲寺寫之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