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林第一

關燈
雲妙寶金剛超王如來)。

     〃〃端嚴摩尼種〃清淨建立如來(流雲妙種種色寶善住清淨如來)。

     〃〃執金剛摩〃 〃〃觀世音菩薩摩〃 〃〃曼殊屍利〃〃〃 〃〃彌勒菩薩〃〃 〃〃阿梨耶阿缽羅爾多〃〃〃 〃〃五大明王〃〃 〃〃大小〃〃〃 〃〃三部〃〃〃 右私依樓閣經意記之。

    人更不可用之。

     道場觀(大略如集經法)。

     私依閣經意雲。

    可想此壇場即是寶燈世界也。

    壇中有七寶浮圖。

    其中有三如來。

    全身舍利釋迦如來入其塔中。

    而同座住金剛手等諸大眷屬。

    十方諸佛自界他方聖衆圍繞。

    行者在前而向本尊(雲雲)。

     勸請(三部心印明皆可用之)。

     贊(師傳用功德圓滿贊)。

     根本印。

     牟梨經雲。

    牟梨曼陀啰母陀啰者(私雲。

    根本咒印也)。

    先以兩手合掌當心。

    即各屈其大指。

    又屈招指令甲端相柱。

    其二小指力豎相合。

    其中指無名指各相交入内。

     不空本雲。

    二手作合掌。

    應置于心上。

    屈于二頭指。

    及以二大指。

    相撚猶如環。

    二中指蹙屈。

    猶如于寶形。

    豎合二無名。

    搩開二小指。

    是名根本印。

    智者結此印。

    誦根本密言。

    即成先行法。

     流志本雲。

    根本印者。

    先以右手頭指。

    與大拇指相拄。

    以頭指撚大拇指甲側。

    左手亦然。

    二手合掌當心。

    屈二中指相拄猶如寶形。

    二無名指相着如獨钴杵形。

    直舒二小指相去少許。

    誦根本咒。

     誦此陀羅尼滿三萬遍。

    五逆重罪即得除滅。

    ○若能日别誦一百八遍者。

    一切所向無不獲利○(雲雲)。

     若咒白芥子稱曷啰阇名。

    一咒一燒八百遍已。

    能令曷啰阇屈曲随從無複違逆(雲雲)。

     于梨大曼荼羅母陀羅(私雲心咒印也)。

     複次其于心印?大曼陀羅母陀啰者。

    右手大指無名指頭兩相撚。

    餘指直舒仰當心上。

    左手大指撚小指端。

    展其餘指仰左膝上。

     不空本雲。

    次說心印相。

    先以于右手。

    仰掌安于心。

    大指與無名。

    而以頭相撚。

    餘三指平舒。

    次以于左手。

    大指撚小甲。

    餘三亦直舒。

    覆于左膝上。

    是則名心印。

    亦名安慰印。

    巧德如根本。

     流志本雲。

    心印者。

    應以右手大拇指。

    與無名指相拄。

    舒餘三指掩于心上。

    複以左手大拇指。

    與小指相拄。

    舒餘三指覆左膝上。

    直展指頭。

    名為安慰手(雲雲)。

    心陀羅尼曰。

     若有誦滿十萬遍者。

    得見一切諸佛○誦滿百萬遍者。

    得一切諸佛授菩提記。

    若人犯五逆無間等罪。

    能誦十萬遍者○重罪○除滅。

    而得入于不退之位(雲雲)。

     若能日别誦持此咒。

    其人功德果報不可得思不可得說(雲雲)。

     随心烏波啰母陀羅者(私雲随心咒印也)。

     複次其烏波羅随心母陀羅者。

    右手大指撚無名指端。

    展舒三指仰橫當心。

    其左手仰于左膝上。

    屈招指一節餘悉展之(雲雲)。

     不空本雲。

    準前心印相。

    大母與頭指。

    相撚猶如環依前左膝上(雲雲)。

     流志本雲。

    随心印者。

    應以右手拇指與無名指相拄。

    餘三指展之。

    仰安右膝上。

    複以左手拇指與小指相撚。

    三指展之橫仰心上(雲雲)。

     若有誦滿一萬遍者。

    能令一切毗那藥钗諸魔眷屬。

    惡神鬼等悉皆俯伏。

    咒師足下以胸着地。

    求哀乞命。

    ○若誦滿十萬遍者。

    蒙一切佛皆為現身○(雲雲)。

     念誦(先佛眼。

    大日。

    本尊經三咒。

    三部心。

    諸天總。

    又佛眼。

    一字)。

     私勘不空本雲。

    念誦時真言曰(欲念誦本真言時。

    先誦此真言)。

     唵嚩日啰(二合)摩你迦緊迦哩吽〃泮吒(半音)。

     護摩(師傳息災又可随事)。

     六段(如常)。

     私雲。

    本尊壇釋迦并四如來(塔中三佛寶燈仁●)可請供之欤。

    諸尊壇意樂護摩執金剛觀音文殊彌勒等欤。

    世天壇四天王吉祥诃利底等之分可加之欤。

     護摩咒第三咒。

    伴僧咒第一咒。

    後迦持第一咒。

     一壇場并曼荼羅。

     牟梨經雲。

    複次今為汝說。

    若已得驗若末得驗。

    欲結壇者及肘法用。

    先當簡地然始作壇。

    壇開四門○用前五色規畫其壇。

    其中心壇方二肘作。

    以白檀塗之郁金散上○其中心壇用七種色。

    畫作蓮花七寶雜莊。

    于其花上畫千輻輪辋。

    輪外周圍皆作火焰。

    其蓮花莖如吠琉璃寶狀作之。

    其上作佛(不空本雲。

    于小壇中畫七寶樓閣。

    于樓閣中畫一佛形像。

    作說法相。

    佛前作一蓮花。

    七寶莊嚴。

    于蓮花台中畫作一輪。

    其輪百輻齊辋具足。

    輪外畫焰光。

    其蓮花莖吠琉璃色雲雲。

    流志本同之。

    但無樓閣文)。

    于佛左邊畫作金剛。

    右手把杵左手執钺斧(不空本雲。

    佛左邊畫金剛手菩薩。

    而作忿怒形。

    右手執金剛杵左手執白拂雲雲。

    流志本同之)。

    于佛右邊畫摩尼拔折?菩薩。

    種種璎珞莊嚴。

    其身一手持如意珠一手把缽塞莫(雲數珠。

    不空本雲。

    右邊畫摩尼金剛菩薩。

    左手執持寶珠右手執白拂雲雲。

    流志本雲。

    寶光金剛菩薩)。

    四角之位畫四天王。

    身具牟甲○作可畏形○其中心壇稍如高作(私雲。

    師傳雲。

    如高者高座也雲雲)。

    複須幢幡傘蓋懸豎莊飾(不空本雲。

    其小壇中畫七寶界道。

    于其壇上懸一傘蓋。

    可一肘量。

    于傘蓋四面周匝懸幡雲雲流志本同。

    但雲。

    其壇大門向東而開)。

    壇外四方各作火爐各好柴如法燃火。

    爐别四角各安幢幡。

    五色繪彩周壇圍繞。

    南面唯留一門出入○其中壇門外右頰。

    畫作摩诃提婆并毗摩提婆共一處着。

    種種璎珞以為嚴飾。

    左邊門中畫啇企尼。

    第三門中心。

    畫作伐折啰杜地。

    有八臂手手别各把别别器仗。

    種種璎珞莊嚴其身。

    高舉兩手過其頭上。

    張青絹狀(不空本雲。

    于中壇南門中。

    畫大吉祥天女。

    北門中畫饷棄尼天女。

    西門中畫金剛使者天女。

    八臂持種種器杖雲雲。

    流志本雲。

    于小壇東門内南邊。

    畫吉祥天女。

    北邊畫饷棄尼天女。

    壇中門應畫。

    金剛使女神。

    其神形安八臂)。

    東門畫阿唎唎(丁利反)并六個姊妹。

    右邊西畔。

    畫摩诃提婆并補色波但地。

    北邊畫毗摩提婆(不空本雲。

    其大壇東門中畫诃利帝母。

    七子圍繞。

    于南門中畫大自在天王。

    西門中畫花齒羅刹女。

    于北門中畫毗摩天女。

    有七采女。

    流志本同之)。

    其壇四邊捶箭三十二枚。

    以五色線系箭圍之(不空本雲。

    于壇上四邊插三十二隻箭。

    其一一箭以五色加持線纏。

    周匝圍繞。

    于線上懸五色小幡以為莊嚴)。

    複次今說畫像之法。

    取新白疊未經割污者。

    随力大小臂方作之○疊正中心畫其佛。

    坐于師子座上○頭上空中畫作幢蓋。

    其像形勢如說法狀(不空本雲。

    畫七寶莊嚴樓閣。

    于樓閣中畫如來。

    流本同。

    但無樓閣文)。

    其佛右邊畫作十二臂金剛像。

    作紅白肉色(不雲。

    右邊畫金剛手菩薩。

    十二臂黃色)。

    手中各執種種器杖。

    當作四面。

    前正一面作慈悲面。

    左邊一面可作畏瞋面。

    右邊一面作狗牙上出瞋面。

    第四一面作皺眉可畏面發皆上聳。

    各以花鬘攬括束其發居蓮花座。

    一腳屈上一腳垂下(不空流同。

    但于蓮花上半跏而坐)。

    其佛左邊作摩尼伐折啰菩薩。

    當作四面有十六臂。

    右手把如意珠如奉佛勢。

    左手把蓮花。

    一手仰展舒五指相。

    兩手合掌。

    一手把錫杖一手把輪。

    第三一手把合蓮花。

    第四一手把數珠(未詳)。

    第五一手把罥索。

    第六一手把阿迦啰低(刀也)。

    第七一手把兩頭鐵錘。

    第八一手把須彌山。

    第九一手把窣堵波。

    第十一手把貝經夾(不本雲。

    右邊第一手持真多摩尼寶作獻佛勢。

    左邊第一手持蓮花。

    右第二手作安慰手。

    左第二手持三戟叉。

    第三二手合掌餘手皆執諸器杖。

    右第四手持輪。

    左第四手持劍。

    右第五手持金剛杵。

    左第五手持花箧。

    右第六手持念珠。

    左第六手持軍遲。

    右第七手持刀。

    左第七手持梵夾。

    右第八手持寶塔。

    左第八手持須彌山。

    于蓮花台上半跏而坐)。

    當前一面作慈悲面。

    右邊一面作摩诃迦羅天面狀(不流同。

    青色)。

    左邊一面作半師子面半人面狀(流同之。

    不隻作師子面緣也)。

    第四面作皺眉露齒瞋面。

    其面作不淺不深綠色可畏相貌(不流同。

    但不雲。

    頭上面。

    流雲後面)。

    一腳屈上一腳垂下居蓮花座(不流同之。

    于蓮花台上半跏而坐)。

    其座下近前。

    作啇企尼像。

    雙膝跪坐。

    其有八臂手中擎花供養于佛(不流同。

    但雲胡跪合掌)。

    其右邊金剛座下。

    作摩诃提婆屍羅提婆。

    其摩诃提婆。

    兩手捧缽盛種種寶物奉上于佛(不雲。

    金剛手座下作吉祥天女雲雲。

    流同之)。

    其摩诃提婆後。

    作莎社地天。

    作笑面有其四手種種璎珞莊嚴其身。

    手中皆各執于器杖(不流雲。

    金剛使使者天女)。

    其商企尼後作補色波但地。

    著白色衣手中把花。

    瞻仰佛面(不流雲。

    花齒天女)。

    其佛座下别作七寶蓮花。

    其花莖作吠琉璃狀。

    具足百葉。

    其花中心作純金之台。

    令極分明(不流同。

    但雲輪外周匝皆有光焰)。

    其花下(不雲蓮花根下)作四天王○被其甲铠。

    其花莖下作其池水。

    四欄楯雜寶填廁種種莊飾。

    池岸之上作多衆白衣仙人。

    皆悉?跪仰瞻佛面。

    持香執花或掏數珠。

    各異嚴持而為供養。

    其佛幡蓋之上作摩诃提婆及其眷屬。

    又作梵天及其眷屬。

    又作那羅延及其眷屬(不雲。

    梵天毗紐天大自在天。

    流雲。

    梵天帝釋大自在天)。

    其諸天等各執種種異花等。

    若翔飏空中旋蓋供養(雲雲)。

     一功能。

     牟梨經雲。

    若有至心依教。

    具足為法但能至心。

    一度入此壇者。

    十方一切諸佛同授是人清淨之記。

    過去現在一切重罪皆悉消滅○若欲周匝供養摩诃提婆大自在天那羅延天梵天帝釋三十二尊天者。

    但依此壇一施供養。

    即如各各供養諸天訖已。

    一切天等皆悉歡喜○若有厄難年命不安。

    求其珍貨以難諸偶。

    一切事意皆悉不吉者。

    入是壇以一切如意○一切時處獲上福利。

    舍此身以生生之處。

    從一佛土至佛土。

    恒于佛前寶花上坐。

    一切佛行皆得具足。

    不久即得無等等道(雲雲)。

     又雲。

    若于高山頂上而誦之者。

    所有一切山空水陸諸衆生等。

    眼見境界及見咒師。

    其諸強類其報令。

    更不堕于三惡道(雲雲)。

     功能文廣可見經文。

     右牟梨經所說釋迦法畢。

    抑疑者雲。

    以閣經并牟梨經真言師傳名寶樓閣經法。

    未雲釋迦法。

    若依釋迦說。

    雲釋迦法者。

    法花仁王等法可可釋迦法。

    加之一代諸教中釋尊所說陀羅尼神咒千。

    且皆可雲釋迦法欤。

    此事如何。

    答約能說主者釋迦所說補咒等皆雲釋迦真言不可有失。

    但于今者非雲。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