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 精神篇
關燈
小
中
大
,心猿意馬,你能把自己的心好好把握住嗎?所以要修心,令心能聽自己的指揮。
一個人身體上有老病死諸苦,心理上有貪嗔癡等煩惱,身體上的老病死易于知曉,而心理上的貪嗔癡則不易對治。
舉個例子:貪欲如同花朵,嗔心如同蜜蜂,愚癡如同米糠。
貪心何以如同花朵呢?花兒開放時千嬌百媚,但是,當它凋謝時卻枯萎不振。
人的貪欲亦然,要這樣要那樣,如同花朵開放般,而即使你擁有了一切,甚至全世界都歸屬于你,你又能怎麼樣呢?“良田千頃,日食究竟幾何?”“大廈萬間,夜眠不過八尺。
”貪得再多,又有什麼用處呢?嗔恚心如同蜜蜂一樣,害人又害己。
蜜蜂咬人,咬過之後自己也不能活。
“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
”“嗔恚之火能燒功德之林。
”凡事常發脾氣,最後還是自己吃虧。
發脾氣的嗔恨心并不能解決問題,隻有使問題越弄越糟。
愚癡并不是沒有知識,有時候很聰明的人也是愚癡,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知識生病了以後,就變成了癡。
愚癡如同糠一樣,糠把白米遮蓋了。
一個人如果愚癡,即障礙了真正的智能,智能不生,無明頻起,對于世間的真理則不能了解。
身心的修行分為上中下三品。
最下者為“身行道而心不随”,表面上僞裝得很慈悲,嘴裡說得很動聽,态度也表現得很親切,一副德行高超、道貌岸然的模樣,其實心裡卻不是那麼一回事,所謂“滿口的仁義道德,滿肚子的殺盜邪淫”,這是最下等的。
中等的修行是“心行道而身不随”,外表看起來并不起眼,内心卻很慈悲,真正很有道德。
身心皆行道,内外一緻,這才是最上等的修行。
佛光菜根譚 貪心要用舍心來對治, 嗔心要用慈心來駕馭, 癡心要用智心來領導, 慢心要用虛心來管理, 疑心要用信心來感化, 染心要用靜心來去除, 亂心要用定心來影響, 妄心要用真心來掌控。
道德的光輝 宋朝道楷大師得法後,大揚禅門宗風。
一日,皇上遣使頒贈紫衣,賜号定照禅師。
大師表辭不受。
皇上複令開封府尹李孝壽親至大師處,表達朝廷褒獎之意,大師亦不領受。
因此觸怒皇上,交州官收押。
州官知道大師仁厚忠誠,悄聲問道:“大師身體虛弱,容貌憔悴,是否生病呢?”“沒有!”大師回答。
“如果說是生病,則可免于法律懲罰。
”州官誠懇地想為他開脫。
大師厲聲答道:“沒病就沒病,怎可為求免于懲罰而詐病呢?”州官無奈,遂将大師貶送淄州,聞者皆流涕不已。
道楷大師德行崇高,操守嚴謹,雖受朝廷至榮,卻辭而不受,雖遭州官懲罰,卻忍辱不欺,這種由于信仰而生出的忍耐功夫堪為後人楷模。
在佛教中,我們崇尚怎樣的道德生活呢? 一、随喜的道德生活 在普賢菩薩十大願中有一願為“随喜功德”,佛教不僅講求布施,更注重随喜。
随喜布施的功德甚至比有錢人捐獻财寶更有功德,随喜的功德是大不可限量的。
随喜就是把快樂随時随地布施給他人。
譬如早晨起床,遇到人說一聲“你早”或“你好”,這就是随喜布施;見到人給其一個善意的微笑,也是一種随喜布施。
随喜在日常生活中能夠随時随地去實踐。
譬如點頭招呼、舉手之勞的服務、恰到好處的贊美、真誠的關心,都是随喜的道德生活。
當你吃到珍馐美味時,請你的朋友和你共嘗,你會覺得食物的味道更芬芳。
當你聽到金玉良言時,轉告你的朋友與你共守,你會感到人生的境界更寬廣。
而你若能将佛法的珠玑布施給你的朋友甚至一切衆生,你的生命就更美化,生活更充實、更有意義了。
請大家不要忘了:把你的微笑随時展現在你的臉上;把親切的招呼随時挂在你的嘴邊;把随喜的功德融入你的生活。
二、慈悲的道德生活 唐朝的智舜禅師在外行腳參禅。
有一天,走到一片山林,禅師坐在樹下養息。
一隻野雞被獵人打中,受了重傷,逃到禅師的座前,禅師以衣袖掩護着這個小生命。
獵人跑來向禅師讨回野雞:“我的野雞呢?還給我!”“它也是一條生命,放過它吧!”禅師開導着獵人。
“你不知道那隻野雞可以當我的下酒菜嗎?”獵人一直和禅師糾纏,禅師無法,拿起随身攜帶的刀子,把自己的耳朵割下來,送給獵人,說道:“這隻耳朵,夠不夠抵你的野雞的重量?你拿去做下酒菜好了。
”智舜禅師為了救護生靈,不惜割舍自己的身體,這種“但為衆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德行,正是慈悲的具體表現。
佛法的根本精神在于慈悲,一切菩薩的發心也由大悲而起——悲一切衆生的苦難,而願意去代為承受。
古人所說的“不忍人之心”就是慈悲,大家應該把慈悲的道德帶入生活,并且努力去實踐! 三、慚愧的道德生活 慚愧就是對于自己不好的行為和心念,應感覺羞恥,知道忏悔并改正。
《佛遺教經》上說:“慚恥之服,無上莊嚴。
”雖然犯了過錯,如果知道羞恥,穿上慚愧的衣服,過去的瑕疵可以去除,顯得無比的莊嚴。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就是強調改過的可貴。
對一個有過錯的人,不要輕視他,隻要他發慚愧心,知道忏悔,白布上的一點污穢可以用水把它洗幹淨。
大家不要看到白布上的小斑點就痛加指責,比起家裡所用肮髒不潔的抹布,這小小的污點又算得了什麼?就因為白布很潔白,稍有不淨,人人見之;比起髒得找不到一點點潔淨的抹布,更有機會還給它本來清淨的面目。
“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
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 四、因果的道德生活 胡适先生有一句話說:“要怎麼收獲,先要怎麼栽!”因果觀并不是宿命論。
宿命論認為一切的得失成敗,冥冥中由命運之神掌握,努力是沒有用的。
而因果的觀念是,所有的果報,不管善惡,都是你自己造作出來的。
幸福、悲慘的選擇,主權不在神而是在自己,一切的結果是自己行為決定的。
有一個小孩和朋友發生了摩擦,跑到山谷大叫,發洩内心的忿悶。
他對着幽深的空谷叫着:“我恨你!我恨你!”話聲剛落,幽谷裡傳來“我恨你!我恨你!”的回響,久久不絕。
這個小孩沮喪地回到家裡,傷心地向母親哭訴:“世間上所有的人都恨我。
”母親問明原委,于是牽着孩子的手,回到山谷。
“孩子,現在你對山谷說:‘我愛你!’”小孩子照着母親的話做了,立刻從四面八方傳來“我愛你”的聲音。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用愛才能赢得愛,以恨對待恨,恨意隻會加深。
五、戒律的道德生活 戒律是佛陀為了調伏弟
一個人身體上有老病死諸苦,心理上有貪嗔癡等煩惱,身體上的老病死易于知曉,而心理上的貪嗔癡則不易對治。
舉個例子:貪欲如同花朵,嗔心如同蜜蜂,愚癡如同米糠。
貪心何以如同花朵呢?花兒開放時千嬌百媚,但是,當它凋謝時卻枯萎不振。
人的貪欲亦然,要這樣要那樣,如同花朵開放般,而即使你擁有了一切,甚至全世界都歸屬于你,你又能怎麼樣呢?“良田千頃,日食究竟幾何?”“大廈萬間,夜眠不過八尺。
”貪得再多,又有什麼用處呢?嗔恚心如同蜜蜂一樣,害人又害己。
蜜蜂咬人,咬過之後自己也不能活。
“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
”“嗔恚之火能燒功德之林。
”凡事常發脾氣,最後還是自己吃虧。
發脾氣的嗔恨心并不能解決問題,隻有使問題越弄越糟。
愚癡并不是沒有知識,有時候很聰明的人也是愚癡,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知識生病了以後,就變成了癡。
愚癡如同糠一樣,糠把白米遮蓋了。
一個人如果愚癡,即障礙了真正的智能,智能不生,無明頻起,對于世間的真理則不能了解。
身心的修行分為上中下三品。
最下者為“身行道而心不随”,表面上僞裝得很慈悲,嘴裡說得很動聽,态度也表現得很親切,一副德行高超、道貌岸然的模樣,其實心裡卻不是那麼一回事,所謂“滿口的仁義道德,滿肚子的殺盜邪淫”,這是最下等的。
中等的修行是“心行道而身不随”,外表看起來并不起眼,内心卻很慈悲,真正很有道德。
身心皆行道,内外一緻,這才是最上等的修行。
佛光菜根譚 貪心要用舍心來對治, 嗔心要用慈心來駕馭, 癡心要用智心來領導, 慢心要用虛心來管理, 疑心要用信心來感化, 染心要用靜心來去除, 亂心要用定心來影響, 妄心要用真心來掌控。
道德的光輝 宋朝道楷大師得法後,大揚禅門宗風。
一日,皇上遣使頒贈紫衣,賜号定照禅師。
大師表辭不受。
皇上複令開封府尹李孝壽親至大師處,表達朝廷褒獎之意,大師亦不領受。
因此觸怒皇上,交州官收押。
州官知道大師仁厚忠誠,悄聲問道:“大師身體虛弱,容貌憔悴,是否生病呢?”“沒有!”大師回答。
“如果說是生病,則可免于法律懲罰。
”州官誠懇地想為他開脫。
大師厲聲答道:“沒病就沒病,怎可為求免于懲罰而詐病呢?”州官無奈,遂将大師貶送淄州,聞者皆流涕不已。
道楷大師德行崇高,操守嚴謹,雖受朝廷至榮,卻辭而不受,雖遭州官懲罰,卻忍辱不欺,這種由于信仰而生出的忍耐功夫堪為後人楷模。
在佛教中,我們崇尚怎樣的道德生活呢? 一、随喜的道德生活 在普賢菩薩十大願中有一願為“随喜功德”,佛教不僅講求布施,更注重随喜。
随喜布施的功德甚至比有錢人捐獻财寶更有功德,随喜的功德是大不可限量的。
随喜就是把快樂随時随地布施給他人。
譬如早晨起床,遇到人說一聲“你早”或“你好”,這就是随喜布施;見到人給其一個善意的微笑,也是一種随喜布施。
随喜在日常生活中能夠随時随地去實踐。
譬如點頭招呼、舉手之勞的服務、恰到好處的贊美、真誠的關心,都是随喜的道德生活。
當你吃到珍馐美味時,請你的朋友和你共嘗,你會覺得食物的味道更芬芳。
當你聽到金玉良言時,轉告你的朋友與你共守,你會感到人生的境界更寬廣。
而你若能将佛法的珠玑布施給你的朋友甚至一切衆生,你的生命就更美化,生活更充實、更有意義了。
請大家不要忘了:把你的微笑随時展現在你的臉上;把親切的招呼随時挂在你的嘴邊;把随喜的功德融入你的生活。
二、慈悲的道德生活 唐朝的智舜禅師在外行腳參禅。
有一天,走到一片山林,禅師坐在樹下養息。
一隻野雞被獵人打中,受了重傷,逃到禅師的座前,禅師以衣袖掩護着這個小生命。
獵人跑來向禅師讨回野雞:“我的野雞呢?還給我!”“它也是一條生命,放過它吧!”禅師開導着獵人。
“你不知道那隻野雞可以當我的下酒菜嗎?”獵人一直和禅師糾纏,禅師無法,拿起随身攜帶的刀子,把自己的耳朵割下來,送給獵人,說道:“這隻耳朵,夠不夠抵你的野雞的重量?你拿去做下酒菜好了。
”智舜禅師為了救護生靈,不惜割舍自己的身體,這種“但為衆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德行,正是慈悲的具體表現。
佛法的根本精神在于慈悲,一切菩薩的發心也由大悲而起——悲一切衆生的苦難,而願意去代為承受。
古人所說的“不忍人之心”就是慈悲,大家應該把慈悲的道德帶入生活,并且努力去實踐! 三、慚愧的道德生活 慚愧就是對于自己不好的行為和心念,應感覺羞恥,知道忏悔并改正。
《佛遺教經》上說:“慚恥之服,無上莊嚴。
”雖然犯了過錯,如果知道羞恥,穿上慚愧的衣服,過去的瑕疵可以去除,顯得無比的莊嚴。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就是強調改過的可貴。
對一個有過錯的人,不要輕視他,隻要他發慚愧心,知道忏悔,白布上的一點污穢可以用水把它洗幹淨。
大家不要看到白布上的小斑點就痛加指責,比起家裡所用肮髒不潔的抹布,這小小的污點又算得了什麼?就因為白布很潔白,稍有不淨,人人見之;比起髒得找不到一點點潔淨的抹布,更有機會還給它本來清淨的面目。
“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
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 四、因果的道德生活 胡适先生有一句話說:“要怎麼收獲,先要怎麼栽!”因果觀并不是宿命論。
宿命論認為一切的得失成敗,冥冥中由命運之神掌握,努力是沒有用的。
而因果的觀念是,所有的果報,不管善惡,都是你自己造作出來的。
幸福、悲慘的選擇,主權不在神而是在自己,一切的結果是自己行為決定的。
有一個小孩和朋友發生了摩擦,跑到山谷大叫,發洩内心的忿悶。
他對着幽深的空谷叫着:“我恨你!我恨你!”話聲剛落,幽谷裡傳來“我恨你!我恨你!”的回響,久久不絕。
這個小孩沮喪地回到家裡,傷心地向母親哭訴:“世間上所有的人都恨我。
”母親問明原委,于是牽着孩子的手,回到山谷。
“孩子,現在你對山谷說:‘我愛你!’”小孩子照着母親的話做了,立刻從四面八方傳來“我愛你”的聲音。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用愛才能赢得愛,以恨對待恨,恨意隻會加深。
五、戒律的道德生活 戒律是佛陀為了調伏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