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 精神篇
關燈
小
中
大
子們的身心所制定的種種規矩。
有人或許會認為戒律是束縛行動自由的枷鎖,何必自找麻煩,受戒律的拘束。
事實上,如果我們能夠遵守戒律,确實不違,反而能夠得到更大的自由——解脫。
人,要從愚癡迷夢中覺醒,才能認識生命的真谛; 人,要從向外貪求中回頭,才能找到内心的寶藏。
心内的般若 八指頭陀寄禅長老幼年沒有讀過書,一日過洞庭湖,在船頭上脫口而出一句妙詩“洞庭波送一僧來”,衆人皆驚歎。
這句詩不但有文學的韻味,而且富有禅機。
寄禅長老沒有上過學,怎麼能作出這樣的好詩呢?這就是從心内而來的般若智能。
心内的世界燦爛,多彩多姿,都是吾人開拓的,因為那本來都是我們的本性。
心内的般若是我們的根本,心外的知識是我們的枝葉,根本有了,枝枝葉葉自然生長。
我們過去忽略了自己心内的般若,忽略了根本,隻在枝末上探讨,往往費了加倍的力量,收獲反而有限。
心内的般若,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能源,就是我們的本性。
佛教講“衆生皆有佛性”,每一個人皆有成佛的可能;有成佛的“能”,這個“能”就是我們的本性。
真正的能源,應該是我們心内的般若。
科學家有了般若智能,發掘本性裡的能源,可以把人送到太空,送到月球;哲學家把自己本性的能源發掘出來,對宇宙人生可以做更深入的探讨。
任何一個學說,如果有特殊的成就,都必須要向自己心裡的能源探讨。
什麼才是心内的般若? 其一,本有的佛性是我們心内的般若。
佛陀在菩提樹下初成正覺,第一句話就發出他證悟後的宣言:“奇哉!奇哉!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智能德相,隻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如來的智能德相就是我們的佛性,也就是我們心内的般若。
我們為什麼要懷珠作丐、有寶還窮呢? 其二,内證的真如是我們心内的般若。
真如和佛性是異名同義,我們輪回生死,能夠萬劫千生,是靠我們有個真如。
我們能離生死煩惱,也是靠我們的真如。
真如好比一塊黃金,盡管你把它制成戒指、手環、耳墜、手表,但黃金的本質是不變的。
吾人就靠這不變的真如,可以升華自己、淨化自己。
其三,無住的心境是我們心内的般若。
《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因為吾人心有所住,所以心有所偏、心有所執。
如那無住的心境,就是無限、無量、無邊、無盡。
如果吾人有了無住般若,又何須斤斤計較蠅頭小利或人我是非呢? 其四,永恒的本體是我們心内的般若。
世間的一切都是短暫而無常,唯有心内的般若才是我們永恒的本體,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找自己的根,找自己永恒的生命!找根,找永恒的生命,先要體證心内的般若,一通百徹,世間的知識就從自性般若中流出。
佛光菜根譚 一個人心量有多大,事業就有多大; 一個人心能容多少,成就就有多少。
心的主人 從前一個大富翁有四位夫人,他最寵愛年輕嬌美的四夫人。
後來,富翁患了不治之症,臨終前他對四夫人說:“我平常對你最好,你陪我一同死好嗎?”四夫人驚叫道:“不!生時同在一起當然好,但死後在一起有什麼好呢?” 富翁又向三夫人要求,三夫人說:“我年紀還輕,以我的美貌還可以改嫁,怎能跟你一道死呢?” 富翁問二夫人,二夫人搖手說:“家務事一向是我在料理的,我總不能不顧家啊!” 富翁無可奈何,最後對大夫人說:“我過去對你太冷淡,我現在就要死了,一個人到陰曹地府非常孤單,你願意随我一起去嗎?”大夫人極其莊重地回答:“嫁夫随夫,我當然願意陪你一道去死,我永遠跟你在一起。
” 這個故事中,富翁生前時刻離不開的四夫人可以喻指我們的身體。
每個人都喜歡把身體裝飾得年輕美麗,但年輕美麗并無助于我們的未來。
想要再嫁的三夫人就是喻指我們的财富,人一旦死後,所有的财富都會變成别人的。
照顧家務的二夫人則是喻指曾經患難與共的親友,在我們即将去世時,這些親戚朋友在世間還有許多未完成的事,也因此,頂多隻能在送葬的行列中送上一程。
而那一向不受重視的大夫人就是我們的心識,我們生前隻知道貪戀五欲、眷顧親朋、保養身體,而往往忽略了我們的心識。
直到一期生命結束時什麼也不能帶走,能帶走的隻有我們的心識,所謂“萬般帶不去,隻有業随身”就是這個意思。
我們的心不隻是這一生屬于我們,而是生生世世、永永遠遠都屬于我們,我們卻經常忽視它。
明知身體頂多用幾十年而已,我們卻用盡各種方法來保護它。
至于金錢的保有,盜賊可以搶劫我們的錢,水火可以吞噬我們的錢,不肖子孫也會揮霍我們的錢;錢财原本是五家所共有而非我們一己所私有,我們卻用種種方法來保有它,而不去愛惜遠比金錢更寶貴的心。
我們平時看得見别人的臉,卻看不見自己的臉;我們有時知道這事那事,卻很難知道自己的心。
常聽有人說“你不了解我”,其實自己又何嘗了解自己?隻有了解自己的心才可能認識自己,然而我們的心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呢?先從幾則中國成語來看對于心的一些比喻。
我們形容心意不定說“三心二意”;形容心思飄忽散亂說“心猿意馬”;如果瀕臨瘋狂,兇猛可怕,我們就形容為“心如狂象”;一旦此心突發奇想,妄念迷心,我們說是“鬼迷心竅”。
除了用鬼怪、動物來比喻,我們也用植物、礦物來形容心的無情,如“心如冰水”、“心如鐵石”,心實在是冷冰冰、硬邦邦的。
有時候我們又用“心為畫師”、“匠心獨運”來形容心思的巧妙,能造就種種不凡的事物。
有時也說“心如怨賊”,既占據我們内中的殿堂,又鼓動我們的眼耳鼻舌身諸根去做各種壞事。
王陽明說得好:“擒山中之賊易,捉心中之賊難”。
佛經上常用随色牟尼寶珠來引喻人心神妙、變化莫測而無可捉摸。
所謂“随色”,是說它能随色而變,珠近紅色則變紅,近黃色則變黃,置于天堂則變天堂,置于地獄則變地獄,置于佛前則變佛,推之餓鬼畜生、男女老幼、販夫走卒之前,亦皆随類而變。
而珠之本色無法得知,心之本形一無可尋,這就是珠所以名珠、心所以名心的意思。
另一種相反的情形在醫學昌明的今天也不乏其例,那就是腦細胞已死、分别能力已斷絕、僅靠着各式導管輸送養分而“殘存”的植物人;因為無心,就算活着,已不是真人了。
大部分時候我們把心看作一位領袖,而有“心君”、“心王”之稱。
心統領了眼耳鼻舌身等五官百骸,好的“心王”能夠領導我們成就許多功德,如果領導不當,
有人或許會認為戒律是束縛行動自由的枷鎖,何必自找麻煩,受戒律的拘束。
事實上,如果我們能夠遵守戒律,确實不違,反而能夠得到更大的自由——解脫。
人,要從愚癡迷夢中覺醒,才能認識生命的真谛; 人,要從向外貪求中回頭,才能找到内心的寶藏。
心内的般若 八指頭陀寄禅長老幼年沒有讀過書,一日過洞庭湖,在船頭上脫口而出一句妙詩“洞庭波送一僧來”,衆人皆驚歎。
這句詩不但有文學的韻味,而且富有禅機。
寄禅長老沒有上過學,怎麼能作出這樣的好詩呢?這就是從心内而來的般若智能。
心内的世界燦爛,多彩多姿,都是吾人開拓的,因為那本來都是我們的本性。
心内的般若是我們的根本,心外的知識是我們的枝葉,根本有了,枝枝葉葉自然生長。
我們過去忽略了自己心内的般若,忽略了根本,隻在枝末上探讨,往往費了加倍的力量,收獲反而有限。
心内的般若,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能源,就是我們的本性。
佛教講“衆生皆有佛性”,每一個人皆有成佛的可能;有成佛的“能”,這個“能”就是我們的本性。
真正的能源,應該是我們心内的般若。
科學家有了般若智能,發掘本性裡的能源,可以把人送到太空,送到月球;哲學家把自己本性的能源發掘出來,對宇宙人生可以做更深入的探讨。
任何一個學說,如果有特殊的成就,都必須要向自己心裡的能源探讨。
什麼才是心内的般若? 其一,本有的佛性是我們心内的般若。
佛陀在菩提樹下初成正覺,第一句話就發出他證悟後的宣言:“奇哉!奇哉!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智能德相,隻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如來的智能德相就是我們的佛性,也就是我們心内的般若。
我們為什麼要懷珠作丐、有寶還窮呢? 其二,内證的真如是我們心内的般若。
真如和佛性是異名同義,我們輪回生死,能夠萬劫千生,是靠我們有個真如。
我們能離生死煩惱,也是靠我們的真如。
真如好比一塊黃金,盡管你把它制成戒指、手環、耳墜、手表,但黃金的本質是不變的。
吾人就靠這不變的真如,可以升華自己、淨化自己。
其三,無住的心境是我們心内的般若。
《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因為吾人心有所住,所以心有所偏、心有所執。
如那無住的心境,就是無限、無量、無邊、無盡。
如果吾人有了無住般若,又何須斤斤計較蠅頭小利或人我是非呢? 其四,永恒的本體是我們心内的般若。
世間的一切都是短暫而無常,唯有心内的般若才是我們永恒的本體,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找自己的根,找自己永恒的生命!找根,找永恒的生命,先要體證心内的般若,一通百徹,世間的知識就從自性般若中流出。
佛光菜根譚 一個人心量有多大,事業就有多大; 一個人心能容多少,成就就有多少。
心的主人 從前一個大富翁有四位夫人,他最寵愛年輕嬌美的四夫人。
後來,富翁患了不治之症,臨終前他對四夫人說:“我平常對你最好,你陪我一同死好嗎?”四夫人驚叫道:“不!生時同在一起當然好,但死後在一起有什麼好呢?” 富翁又向三夫人要求,三夫人說:“我年紀還輕,以我的美貌還可以改嫁,怎能跟你一道死呢?” 富翁問二夫人,二夫人搖手說:“家務事一向是我在料理的,我總不能不顧家啊!” 富翁無可奈何,最後對大夫人說:“我過去對你太冷淡,我現在就要死了,一個人到陰曹地府非常孤單,你願意随我一起去嗎?”大夫人極其莊重地回答:“嫁夫随夫,我當然願意陪你一道去死,我永遠跟你在一起。
” 這個故事中,富翁生前時刻離不開的四夫人可以喻指我們的身體。
每個人都喜歡把身體裝飾得年輕美麗,但年輕美麗并無助于我們的未來。
想要再嫁的三夫人就是喻指我們的财富,人一旦死後,所有的财富都會變成别人的。
照顧家務的二夫人則是喻指曾經患難與共的親友,在我們即将去世時,這些親戚朋友在世間還有許多未完成的事,也因此,頂多隻能在送葬的行列中送上一程。
而那一向不受重視的大夫人就是我們的心識,我們生前隻知道貪戀五欲、眷顧親朋、保養身體,而往往忽略了我們的心識。
直到一期生命結束時什麼也不能帶走,能帶走的隻有我們的心識,所謂“萬般帶不去,隻有業随身”就是這個意思。
我們的心不隻是這一生屬于我們,而是生生世世、永永遠遠都屬于我們,我們卻經常忽視它。
明知身體頂多用幾十年而已,我們卻用盡各種方法來保護它。
至于金錢的保有,盜賊可以搶劫我們的錢,水火可以吞噬我們的錢,不肖子孫也會揮霍我們的錢;錢财原本是五家所共有而非我們一己所私有,我們卻用種種方法來保有它,而不去愛惜遠比金錢更寶貴的心。
我們平時看得見别人的臉,卻看不見自己的臉;我們有時知道這事那事,卻很難知道自己的心。
常聽有人說“你不了解我”,其實自己又何嘗了解自己?隻有了解自己的心才可能認識自己,然而我們的心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呢?先從幾則中國成語來看對于心的一些比喻。
我們形容心意不定說“三心二意”;形容心思飄忽散亂說“心猿意馬”;如果瀕臨瘋狂,兇猛可怕,我們就形容為“心如狂象”;一旦此心突發奇想,妄念迷心,我們說是“鬼迷心竅”。
除了用鬼怪、動物來比喻,我們也用植物、礦物來形容心的無情,如“心如冰水”、“心如鐵石”,心實在是冷冰冰、硬邦邦的。
有時候我們又用“心為畫師”、“匠心獨運”來形容心思的巧妙,能造就種種不凡的事物。
有時也說“心如怨賊”,既占據我們内中的殿堂,又鼓動我們的眼耳鼻舌身諸根去做各種壞事。
王陽明說得好:“擒山中之賊易,捉心中之賊難”。
佛經上常用随色牟尼寶珠來引喻人心神妙、變化莫測而無可捉摸。
所謂“随色”,是說它能随色而變,珠近紅色則變紅,近黃色則變黃,置于天堂則變天堂,置于地獄則變地獄,置于佛前則變佛,推之餓鬼畜生、男女老幼、販夫走卒之前,亦皆随類而變。
而珠之本色無法得知,心之本形一無可尋,這就是珠所以名珠、心所以名心的意思。
另一種相反的情形在醫學昌明的今天也不乏其例,那就是腦細胞已死、分别能力已斷絕、僅靠着各式導管輸送養分而“殘存”的植物人;因為無心,就算活着,已不是真人了。
大部分時候我們把心看作一位領袖,而有“心君”、“心王”之稱。
心統領了眼耳鼻舌身等五官百骸,好的“心王”能夠領導我們成就許多功德,如果領導不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