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 人生篇

關燈
亡的思考,我必須掌握死亡,盡管對死亡我仍然覺得棘手。

    佛教說死亡是一個大謊言、一個大迷惑,我現在知道,這個有形的身體是工具會死亡,但裡面的東西将會繼續生存下去。

    ” 随着死刑日子漸漸接近,新道法師為帕克舉行了受戒儀式,帕克有了新的法名“永恒的山”。

    在證書上,一位法師為他題寫:“當你離去時,要有像山一樣的尊嚴,相信你的生命是持續不斷的。

    ” 有人說,人死如燈滅,一死百了,哪有來生?這是迷的斷滅見。

     也有人說,人有來生,一顆顆種子種到泥土裡都會再開花結果,會有來生;人死以後,當然還會再來做人,不會改變。

    這也是迷的常見。

     說人死了以後沒有來生的斷見,和說人死了以後一定會做人的常見,都不是人生的真理。

    人死不是如燈滅,人死也不一定是做人,随着業報因緣,五趣流轉,六道輪回,行善的人間、天上,行惡的地獄、惡鬼、畜生,這才是真實的人生。

     一粒種子播到土裡,在陽光、空氣、水分等因緣具足下,就會生長、開花、結果。

    怎可說人死就沒有了?但是,從因到果,其中的緣分也是很重要;如果隻講因,抹去了最重要的緣,這是最大的迷惑愚癡。

     本來是高官,隻因作奸犯科,锒铛入獄為囚,牢獄的生活待遇連豬狗都不如。

    從現世報看來,人的一生所行所為都能影響禍福及幸與不幸,一切都能改變,何況來世在時間有春、夏、秋、冬,在世界有成、住、壞、空,在心念有生、住、異、滅,在人生有生、老、病、死。

    宇宙和人生一切萬物都是環狀的,好像時辰一再向前走,但是在十二小時中它是走不完的。

    人生,生也不是開始,死也不是結束,向前走也會回頭,不是直線的。

    日出日落,去了會再來,都是在說明人有來生。

    人有來生才有希望,但也要有善緣。

    善緣善報,這就是悟者的世界。

     我常喜歡拿換衣服來比喻人的死亡:一件衣服破舊了,就換一件新的;這個軀殼老朽了,當然要換一個新的身體。

    我也常以搬家來比喻生命的轉遞:這個房舍破舊了,就搬到新房子去住。

    問題是,你是否有足夠的資本?如果你有錢,可以換一件更美麗的衣裳,或是可以搬到更豪華的高樓大廈去住。

    這資本就好比是人的功德;如果你沒有資本,也就是說如果你沒有積那麼多的功德,就好比你把原來的衣服當了,把原來的房子賣了,那麼你隻好換一件褴褛的衣服去更簡陋的房子住了。

     人死後,生命的轉遞是怎樣的情況呢?《勸發菩提心文》中提到,人的生命轉遞有如烏龜脫殼一般,烏龜脫殼是非常疼痛的,人的生命即将由此體轉到彼體也是如此。

    人将斷氣時的種種可怖,所謂“風火交煎,神識于中潰亂;精血既竭,皮肉自外幹枯。

    無一毛而不被針鑽,有一竅而皆從刀割。

    龜之将烹,其脫殼也猶易;神之欲謝,其去體也倍難”。

     人都想知道未來,其實“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欲知人有沒有來生,因果循環,你也可以現在推想未來,當下悟道,就可以知道三世一體、三千一念。

     人有沒有來生?業,維系了生命的過去、現在、未來,正是“莫以為作惡,來生不報;莫以為行善,來生不償”。

    人類最大的愚癡就是以為沒有來生,因為人有隔陰之迷,對未來沒有親眼看到,所以不相信有來世。

    其實,空氣你也沒有看到,電波你也沒有看到,甚至愛心也沒有看到,但是,你能說沒有嗎? 基因可以改變人種品質,善惡因緣可以改變人生未來,人世間的迷悟不可不慎! 佛光菜根譚 人有大小,法無尊卑; 人有生死,佛無去來。

     生命的解脫 從前有一位飛錫禅師,他跟同參們說:“人卧着死,你們看過沒有?” 同參們說:“當然看過。

    ” “那麼坐着死,你們可曾看過?” “也曾看過。

    ”同參們當下說出幾個例子。

     “那麼站着死,你們可曾見過?” “雖然稀奇,但是也見過。

    ” “那麼,頭朝地,腳朝天,倒立着死呢?” 同參道:“這種死法,未所見聞。

    ” 飛錫禅師道:“好!我死給你們看。

    ”說完做個倒立姿勢就死了。

     在笑談間解決了生死大事,這是何等的豁然、達觀!這不正是解脫了嗎?解脫者的生命是怎樣的一種生命呢?他不用将解脫寄托于未來,也不妄想當下“不病、不老、不死”。

    生命的解脫,當下你就可以獲得。

     生命的解脫是沒有憂悲苦惱的情緒。

    一個人隻要有憂悲苦惱的情緒,就不得解脫;隻要我們能對足以讓我們憂悲苦惱的事淡然處之,那麼我們就解脫了。

     生命的解脫是沒有有無得失的念頭。

    一般人喜歡患得患失,有則歡喜,無則煩惱,得則高興,失則悲傷。

    一心系于有無得失的人,是不能得到解脫的。

     生命的解脫是沒有拘束障礙的困難。

    這世間加諸我們身上的拘束障礙當然很多,以一個解脫者的心靈觀之,無論是多大的拘束障礙,他都不當是一種困難,再大拘束障礙都不會困擾一個解脫者的心靈。

     生命的解脫是沒有生老病死的感受。

    任何人都一樣有生老病死,不信佛教的有生老病死,信了佛教的一樣有生老病死。

    但是,信仰者和不信仰者(即解脫者和不解脫者)對生老病死的感受是不一樣的。

    沒有信仰者,即沒有解脫的人,對生則喜,面臨老死時的那種驚惶、死怖、颠倒真是難以言喻;而對解脫者而言,他的感受是,生也不足喜,死也不足悲,生死都是同樣的實相。

     過去有一位龐居士,全家信佛。

    一天,龐居士及其夫人一起往生極樂世界了,正在耕田的兒子手上還拿着一柄鋤頭,一聽到這個消息,叫道:“哎!他們怎麼去得如此之快?我要去追他們!”當下就立化往生了。

    你們看,雖然是死亡,這種死法豈不美哉! 佛光菜根譚 提升心靈,放寬眼界,自能海闊天空; 放下執著,随緣放曠,自能超越生死。

     壽命 我12歲出家,今年已70歲,這期間不曾放過假,也不知放假是何滋味。

    再過10年,我就80歲了,從20歲擔任白塔國小校長算起,這期間我就工作了60年。

    這60年的工作生涯中,我每天的工作量可以抵得過5個人,這樣算起來,我的壽命就有300歲了。

     中國人一向追求“五福臨門”,五福中又以“長壽”為第一。

    壽命長,到底好不好呢?一個人如果活到120歲,想必100歲的兒子已經先他而去,甚至80歲的孫子也差不多快要死了,白發人送黑發人,這樣的長壽好嗎?另一方面,從身體的機能來看,120歲的老人,牙齒應該掉光了,吃東西必定很困難,耳朵的聽覺想必也不靈敏,乃至眼睛的視力也已模糊看不清楚,這樣“耳不聰,目不明”的生活有意義嗎?生命應該随順自然,活到一個适當的歲數也就夠了。

    因為生命的意義不在于肉體活得長久,而在于活得能對世人有貢獻。

    儒家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事業,吾人應該在身體的長壽以外追求另外的壽命: 其一,語言的壽命。

    世間有的人說話,即說即逝,沒有人記憶;有的人說話,成為學說、格言,能夠留傳、教化人間,這就是語言的壽命。

    例如我們現在經常引用“佛說”、“孔子說”、“孟子說”,就表示這許多聖人語言曆經千年仍然有生命。

     其二,事業的壽命。

    有的人締造偉大的事業,讓千萬人受益。

    像大禹治水,至今南京還留有大禹治水碑記;再如螺祖教人養蠶,至今身穿絲綢衣料的人都應該懷念螺祖。

    這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