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 人生篇

關燈
“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大夢誰先覺?夢裡人生不容易覺悟。

    在夢中,人我是非、山水風景、榮華富貴、窮通得失,煞有介事;一旦夢醒,是真是假,難為人生論斷。

    有人以夢為真,有人以夢為假,夢境真真假假,能信嗎? 其三,人情冷暖真真假假。

    人們經常感慨世态炎涼、人情冷暖。

    滿面的笑容、滿口的贊美,未必真心;一副嚴肅的态度、不很中聽的語言,未必是假。

    男人可以裝扮成女生,女人也可以裝扮成男人,是男是女,是女是男,豈不知人情冷暖,真假難測? 其四,哀樂人生真真假假。

    人生的際遇,有的人幸福快樂,有的人悲苦哀愁,所以說人生酸甜苦辣皆有。

    但是,有的人在窮苦潦倒的時候不改其樂觀豁達的心境,有的人在富貴榮華的時候煩惱重重,真教人迷惑:世間究竟富貴好呢,還是貧窮好呢?其實,哀樂都是相對的,悲哀的未必是真的悲哀,快樂的未必是真的快樂。

    如果人生能化悲哀為力量,在快樂中不要得意忘形,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又能奈何我們呢? 其五,颠倒妄想真真假假。

    《般若心經》開示我們,要“遠離颠倒夢想”,也就是不為颠倒的是非所迷,不要以真為假、以假為真。

    佛陀成道時,在覺悟的世界裡觀察到世間衆生都在颠倒中生活。

    你跟他說“真如佛性”實有,他認為是假;你和他講吃喝玩樂是人生的苦本,是虛幻不實的,但他執假為真。

    所以,衆生以真作假,以假作真,如此颠倒妄想,積非成是,佛陀也不禁為之深深慨歎,感到無奈。

     其六,世間萬象真真假假。

    世間萬象對人的迷惑,就如一個旅人,明知枯井裡有毒蛇盤踞,但因井上有五隻蜜蜂滴下五滴蜂蜜,讓其忘掉身邊的危險,一腳踏下去了。

    人生受苦的時候覺得萬念俱灰,一切皆空;在遇另一番境界時又是自我迷惑,颠倒妄想。

    世間萬事,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不到大徹大悟,誰能分清呢! 佛光菜根譚 因果不可昧: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不是不報,時辰未到。

     真理不可欺: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真假之後,必有平衡。

     發心 一個有神通的師父,可惜沒有度人的心。

    某次外出,跟在他身後的徒弟偶然想:“衆生如此多苦多障,我應該要救度衆生。

    ”師父有“他心通”,知道徒弟發了大心,立刻停下來說:“包袱給我,你走在前面!”徒弟也不知道為什麼,就把包袱給師父。

    師父背包袱在後面跟着,想:“慚愧啊!這種救度衆生的心,我還發不起來;我這個徒弟了不起,他發了菩薩心。

    應該讓他走在前面,我這個師父甘願為他背包袱!” 又走了一段路,前面有一個水塘,成千上萬的螞蟻被水圍困,徒弟忽然又想:“唉!就連這水塘裡的螞蟻我都沒辦法救度他們,哪裡能度天下衆生呢?”走在後面的師父即刻又知道了徒弟的心意,就說:“站住!包袱拿去,走到後面去!” 《般若心經》開卷就是“照見五蘊皆空”,《金剛經》也一再強調“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自己未度,先來度人,這是菩薩的發心”。

    上面這個故事就是告訴我們:發心的力量是很大的。

     人們所想到的,多是以自我為中心,以自我為本位,譬如我要考到好的學校、我要有很好的成績、我将來要有好的職業、我要優秀、我要成功……滿腦子所想的都是“我”如何獲得、如何擁有,其他的一切都沒有“我”重要。

    佛學在基本上就是要我們“先具有度人的發心,先有别人,後有自己”。

     人們不但應該知道自己的存在,而且更要知道除我以外還有别人;不隻有人,還有衆多的十法界衆生;不光是知道我們現在幾十年的歲月,更要知道時間的無限、生命的久遠;也不光知道我們中國,還要知道有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你要把心擴大起來,大得如虛空,包容天地。

    宇宙中的一切衆生是我心内衆生,三千大千世界是我心内的世界,所以覺悟的聖者本心以外,沒有衆生,沒有聖果。

    我們講發心,用現在一般世間的觀念叫做立志向。

    年輕的時候先學習立志,一有了志願,可以說無事不辦,一有了發心,也可以說無事不成。

    我們要自己開探自己的能源,将我的智能、我的能力、我的心意,心香一瓣貢獻給大家。

     發心,發什麼心? 一、發慈悲心,人我無間。

     慈悲是佛法的根本,沒有慈悲,任何學說都可以視同魔說。

    我們經常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和方便是每一個人所應實踐的佛法。

    人與人之間如果有慈悲,彼此就能和諧相處;把慈悲推廣到一切衆生身上去,物我無間,任何生命都要他人的愛護和關心。

    現在社會所提倡的愛心運動,其實就是佛教的慈悲。

    慈能與樂,悲能拔苦,慈悲是增加人際關系的不二法門。

     二、發信願心,常随佛學。

     我們要有信心,要有願心。

    信心門裡有無盡的寶藏,因為佛法大海,唯信能入。

    “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我們不要以為青年人隻講知識,還談不到信仰;其實不可小視信仰,不管哪一種宗教、哪一種學問,都必須要有信仰。

    無論從信仰裡信好信壞,都會有一定的效果。

    我把信仰分成幾個層次,最好的當然是正信,正信之下是迷信,迷信之下是不信,不信之下是邪信。

    邪信,信錯了很危險。

    不信也不好,不信什麼都沒有。

    迷信比不信還好一點,你不要以為看到老公公老婆婆跪在神明前面禱告祈願沒有什麼意義,其實那種人格的崇高、心地的善良仍然是值得贊美的。

    迷信也很有力量,我自己信仰佛教,人家說我正信佛教固然很好,人家說我迷信佛教也不要緊。

    所謂迷信,不知為什麼要信的叫做迷信,信仰沒有意義的叫迷信。

    但另一方面,所謂信仰,不講條件,沒有要求,隻是一味心甘情願地為所信的奉獻一切,這也可稱迷信,“為主義犧牲”,“為傳教殉難”。

    假如一定要問為什麼,可能力量就差了。

    所以有人笑我迷信,我們不必辯論,反而為自己歡喜,覺得很好,我還能找到迷信。

    當然,佛教并不是倡導迷信,而是要正信。

    正信,一定要信實實在在有的對象,一定要信清淨圓滿聖賢,一定要信有力救度我們的大力者。

    因為真正有信願的人,才能常随佛學。

     三、發菩提心,上弘下化。

     菩提心就是發心中最高的大心。

    所謂有上弘佛道、下化衆生的心,就是菩提心。

    我們不可小視菩提心,菩提心一發,可以說成佛有餘。

     菩提心有青年的熱,有青年的力,可以說菩提心就是青年純潔的心。

    青年人有百折不撓的勇敢,有悲天憫人的善良,正合乎佛教的“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菩提心。

     四、發無我心,擴大完成。

     衆生執我,所以沒有辦法解脫;慈悲有我,慈悲就有了對待;信願有我,信願就有了所限;菩提有我,菩提就無法完成。

    “要學佛法先無我”,此無我,并非要我們毀滅自己,而是成就自己,擴大自己,完成自己。

     佛光菜根譚 每日說一些歡喜的話, 每日做一些利衆的事, 每日讀一些益智的書, 每日度一些有緣的人。

     看破生死的智慧 春天,不是季節,而是内心; 生命,不是軀體,而是心性; 老人,不是年齡,而是心境; 人生,不是歲月,而是永恒。

     人,有沒有來生 1984年,威廉·帕克因為殺人而被判刑。

    在囚房内他開始研讀佛教,7年後,帕克成為堪薩斯州監獄内唯一的佛教修行者。

    帕克說:“最大的禅思是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