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 人生篇

關燈
明,事業的壽命可以長存。

     其三,道德的壽命。

    “典範在宿昔”,嶽飛、文天祥、史可法等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甯死以全節的道德馨香遺留千古,讓後世緬懷,這就是道德的壽命。

     其四,信仰的壽命。

    每一個時代都有人為了傳承信仰的壽命而發心奉獻。

    例如有人興建寺廟,千年長存,有人印刷經書,萬世流傳。

    另外,也有人從宗教信仰裡斷除煩惱,解脫自在,把生死當遊戲。

    例如,船子禅師水面吹笛而亡,龐蘊一家生死來去自如,慧遠大師念佛發願,親見彌陀接引。

    這些人在宗教上建立解脫的生命,不也是非常可貴嗎? 其四,智慧的壽命。

    古今很多科學家的發明至今依然造福着人類,不就是他們的智慧長存人間嗎?很多哲學家的智慧哲言,不時為世人引用。

    例如佛陀,他的般若智慧至今仍在世界放光;例如司馬遷,雖然身體受刑被摧殘,但他的智慧化為史書,流傳千古。

    所以,智慧的壽命是不死的。

     其五,共生的壽命。

    中國人講究傳宗接代,把生命當成接力賽,一棒接一棒。

    更重要的,中國人重視生命的意義,有人為宗族争光,有人為國家犧牲,有人懷抱全人類,開創“同體共生”的壽命。

    如張載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能為國家的壽命、社會的壽命、世界的壽命、人類共同的壽命而奉獻,小我的生命才有價值,所以小我不及大壽也。

     佛光菜根譚 世間以百年長壽為久,達人以無量壽命為安; 世間以迷信執我為真,達人以慈悲無我為實。

     死前交代 清朝鹹豐年間,日本首相陸奧中光有一個美麗的女兒得了不治之症。

    小女孩在臨終之際對父親說:“爸爸,我就這樣死去,實在不甘心。

    尤其是,有一個問題我始終不知道。

    ” “你有什麼問題,盡管提出來好了。

    ”陸奧中光說。

     于是小女孩就問:“爸爸,我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呢?現在我即将死亡,死後我又到哪裡去呢?” 這位一向智足多謀的首相,一時瞠目結舌,無法回答。

     人“生了必然會死”,這是恒古不變的定律,但是下面還有一句“死了還會再生”。

    依佛教的觀點來看,人生了會死,死了再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是沒有止息的。

    生不足喜,死也不可悲,生死本來就是一個環形的關系,何必把生死割斷,覺得生則可喜、死則可悲呢?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生時要活得逍遙自在,對死則要預作安排,使死能像解脫一樣美好。

    既然人都要面對死亡,應該早作交待,不要等到臨死時手忙腳亂。

     關于死前交代,略述如下: 一、撰寫遺囑。

    人在世間生活幾十年,結下很多因緣關系,當然有很多的牽絆,到了死亡的時刻,即使有萬般不舍,又能奈何。

    不過,要懂得生前用遺囑交待,你欠别人的、别人欠你的,都可以作個說明。

    甚至你想做什麼、還有什麼心願未了,也可以在遺囑裡交待清楚。

    隻要是屬于個人的私事、想法,都可以在遺囑裡書寫明白。

    例如宋朝愛國詩人陸放翁的詩:“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他在臨終時最牽挂的就是國家的複興。

     二、處理遺産。

    一生努力,臨死前總會有一些遺産。

    有的人,生前就懂得布施行善,因為“錢用了,才是自己的;不用,都是别人的”。

    自己有錢不用,留給子孫,有時反而讓子孫為争财而起紛争,乃至養成子孫好吃懶做的習性。

    在美國,有一些非常可愛的野生動物,十分讨人歡喜。

    但是美國政府規定,不可以擅自喂食,是擔心野生動物依靠人類喂養習慣了,會削弱它們天生的求生本能。

    因此,我們對子孫應該遺留道德、技術給他們,不一定非要把錢财留給他們。

    錢财可以留給慈善、公益團體,通過這些可靠的團體把一生辛苦經營所得回饋給十方,這才是明智之舉。

     三、安排葬法。

    人的後事處理也很重要。

    有些家族由于各人主張不同,會鬧得不愉快。

    最好本人生前明白交待,如囑以火葬,自己先可拟一個訃文,敬告親友:“本人深知生死無常,自然之事。

    今世緣已了,回歸本原。

    本人生性簡樸,往生後不宜鋪張鬧熱,不用樂隊,不可殺生祭祀。

    靈骨投之大海,不敢勞駕他人為個人生死花費太多時間、精力。

    兒孫本諸平常的教誨,善做人,好好服務社會。

    生命來之于自然,又回歸到大自然,望能為我慶賀,是所至禱。

    ” 四、遺愛人間。

    臨終之前,你希望留些什麼來遺愛人間呢?寫一篇文章?發表勸世益人的言論?濟助孤苦殘障人士?捐贈獎助學金?或是在某地修橋鋪路?乃至種植一些花草樹木?隻要你能為世間留下一些貢獻,應該就是圓滿人生的終了。

     佛光菜根譚 春天,不是季節,而是内心; 生命,不是軀體,而是心性; 老人,不是年齡,而是心境; 人生,不是歲月,而是永恒。

     自殺的結果 據有關統計,中國平均自殺率為23/10萬,每年自殺死亡人數為28.7萬人。

    自殺死亡占全部死亡人數的3.6%,女性自殺率比男性高25%,農村自殺率高于城市3倍…… 自殺的結果是什麼?是痛苦! 人為什麼要自殺呢?必定是遇到痛苦、羞辱、難關,不得已,想要用死來獲得解決問題。

    其實,自殺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衍生更多更大的痛苦。

     自殺是自私的行為,自殺者以為可以一死了之,卻留下了難以排解的痛苦給朋友、家人,令生者情何以堪! 自殺是弱者的行為。

    世間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為什麼要用自殺來逃避呢?有了問題,可以請長者開導,請朋友建言,請家人幫助,為什麼要自殺呢?真是懦弱到了極點! 自殺是愚昧的行為。

    自殺者對問題想不開,就是愚昧。

    因為愚昧無明,因為不明白人生的真谛,一時心結解不開,才以自殺來逃避現實。

     自殺是苦上加苦的行為。

    自殺者不但肉體上痛苦,也會增加心靈上的折磨。

     如果死後無知,何必以自殺來了決生死?自殺後如果有知,回首往事,難道就不苦了嗎? 《自殺的真相》一書說,自殺者所感受的痛苦非筆墨所能形容:投河窒息而死者,江水急進,肺氣外逼,内外交攻,苦痛不堪;自缢而死者,氣管閉塞,血流逆行,身如刀割,繼而渾身麻痹,痛苦萬狀;服食農藥、鹽酸等中毒而死者,五髒壞爛,極痛難忍;服食安眠藥而死者,頭眩氣促,五髒翻攪,有的暫停呼吸,心髒也停止跳動,與死無異,可是經過一段時間會悠悠醒來,卻已入殓,欲出無門,于是輾轉棺木之中,恐懼痛苦而死。

    自殺的人因為生意失敗、情場失意、理想失落、因意外災變而失去所有,在一切皆空的情況下受不了“無”,故以自殺來求得解脫。

     社會上很多人有煩惱、有壓力、有責任、有欲望、有得失,因為太多的“有”推不開,于是以自殺來逃避現實。

     自殺也是殺生,業報很重。

    佛教講善終,能夠善終才能往生善道,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

     自殺是對生命意義無知的表現,是弱者的行為。

    世界上最殘忍的事,就是把一個生命結束,尤其是結束自己的生命。

    佛教講“無常”,面對困難挫折,隻要我們肯改善因緣,一切都會過去;隻要我們肯改變現狀,自能迎向美好的未來,這也是生命的可貴之處。

    希望吾人都能善自珍重,好好活出希望,活出自在,活出平安,活出光明。

     佛光菜根譚 平安就是福報,功德就是壽命; 知足就是富貴,适情就是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