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事業篇
關燈
小
中
大
氣。
人常常為了争一口氣,彼此傷了和氣。
不過認真說來,人的生命不就是在一口氣的呼吸之間嗎?一口氣不來,人的這期生命就算結束了。
所以,我們應該把自己的氣息調得平順和緩,生起歡喜心,産生歡喜的氣息,則别人接觸到我們也會歡喜接受;不歡喜,生氣了,不但别人會排斥,自己也很難接受。
因此,我們要懂得“調氣”。
一、争氣,不要生氣。
從小,父母師長就勉勵我們要力争上遊,要做個有出息的人,也就是要争氣。
但是,争氣并不是做“上”、“中”、“前”的人,而是要做個沉得住氣、吃得了苦的人,不要動不動遇到事情就生氣。
生氣無濟于事,隻會壞事,所以做人要争氣,不要生氣。
隻要自己有大志願,能經得起千錘百煉,就能成功。
二、生氣,不要怄氣。
假如修養不夠,難以駕馭自己的脾氣,遇事難免要生氣。
真的生氣了,就幹脆明講,告訴人家“我要生氣了”。
但是,你不能怄氣,怄氣就是生悶氣,把氣悶在心中會傷害自己,氣最好要有出處。
我們建築房子都要裝設窗戶,為的是能透氣,房間卧室透氣明亮,住起來才舒服;人如果常常生悶氣,沒有出氣,是非常危險的事。
三、怄氣,不要洩氣。
你心中不高興,是跟父母怄氣?跟朋友怄氣?跟事業怄氣?跟金錢怄氣?怄氣不要緊,但是不能洩氣。
人活在世上,所謂“佛靠一炷香,人靠一口氣”,有氣才能立志向上,有氣才能發心立願。
洩氣的皮球就玩不起來,人到了洩氣的時候就等于廢物,不堪使用。
楚霸王一生氣蓋山河,最終洩氣,在烏江自刎;唐玄宗逃亡途中因為随行部隊兵谏,不得不将楊貴妃缢死在馬嵬坡,從此意志消沉,頹喪而終。
四、洩氣,不要賭氣。
洩氣了,隻是自己不争氣,倒也罷了,要緊的是,不可以賭氣。
為了賭一口氣,失去理智,闖下了災禍,後果難以收拾。
因為洩氣後沒有正氣、志氣,隻有邪氣、怨氣,為了賭一口氣會做出更多錯誤的事來。
沒有理性的人生,後果不堪設想。
佛光菜根譚 忍難者必能奮鬥, 忍辱者必能知恥, 忍氣者必能和諧, 忍苦者必能甘美。
工作是填充時間的好方式 高雄一公司董事長說:“以我現有的财産,即使我一天用10萬元,我活100年也用不完。
我有很多錢,可是我還在工作。
我是貪求無厭嗎?不是的,我是以做事業來打發時間的。
” 一個人,唯有在工作裡,生命才有辦法安住,活得才有意義。
一個沒有工作的人是世間上最苦的人,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寂寞無聊。
有些年輕人成天閑蕩,無所事事,像孤魂一樣不知道在哪裡安定身心,像浮萍一樣不知道将飄向何方,那是何等的不幸!工作的益處很多,我隻簡單地舉出三點: 一、工作中才有生命。
一個人如果沒有工作,等于行屍走肉,沒有精神,沒有靈魂;一旦有了工作,才能發揮生命的潛力,表現出生命的價值,所以說工作才有生命。
二、工作中才有人緣。
在一個團體中,最不得人緣的人就是最懶惰、最不發心、最不肯工作的人。
要發心工作,從工作中獲得人緣;要勤奮工作,衆人才能接受你。
所以,我常常勉勵大家:“工作無貴賤,服務最神聖。
” 三、工作中才有财富。
世間有很多人都想擁有萬貫家财,那麼如何才能獲得呢?緻富之道是什麼?就是工作再工作。
不勞而獲的财物并不可貴,唯有摻和自己的汗、發揮精神、用盡力氣賺取的财富,才是最可貴的。
金沙随潮水流來,也要你動手去淘洗才能得到黃金。
一切的收獲都要靠自己從事的工作。
唯有工作才能獲益,工作中自然有精神有力量,也唯有工作才能安定我們的身心,因為工作能給我們樂趣。
人生有了工作,生活才有意義,生命才有價值。
有一位父親,臨将去世前召集兒女們到床前來,告訴他們:“我有不少的财産留給你們,那是一些黃金,就埋藏在葡萄架下。
”父親去世後,兒女們在葡萄架下挖掘,希望取得父親的遺産。
葡萄架下有黃金嗎?沒有。
但是因為經常去挖掘,翻松泥土,土壤肥沃,架上的葡萄遂長滿了甜美的果實,是這個讓兒女們獲得很多錢财。
一部機器如果長久不發動、不使用,會生鏽;人的身體如果不經常磨煉,也會衰弱。
人不經常工作,意志會消沉,心思也會枯竭。
一天有24小時,一生也有六七十年的歲月。
在漫長的人生裡,如何打發時間,是個很重要的問題。
閩南佛學院有一位智藏法師,16歲進入佛學院時字都不認識,但到22歲時他卻成為《海潮音》的主編。
隻有6年的時間,他的智能從哪裡來的?他并不是什麼事都不做而隻念書。
他打掃廁所不用掃帚,用手去擦去摳;凡是陰溝沒有人通的、苦事沒有人做的,他都自己來。
他本性中就希望自己刻苦、勤勞。
養成這種吃苦的習性之後,再去讀書,會比别人更快收到成果。
耐得起歲寒的是松柏,耐得起苦行的人将來才能成為棟梁之才。
任何一個人的成功,絕不是從安逸享受中得來,而是從刻苦勤勞的奮鬥中獲得的。
“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
”必須自己從勤勞奮鬥中去創造光明,從勤勞奮發中去完成自己的理想。
佛光菜根譚 忙,才能促進心靈的健康; 忙,才能培養自己的因緣; 忙,才能發揮生命的力量; 忙,才能提升人生的價值。
驚人的潛能 有一個酒鬼,深更半夜回家途中不慎掉進一個深坑。
這一跌,酒醒了一半,于是他努力往上爬,這時後面忽然傳來一個聲音:“老兄,甭爬了,沒有用的!”酒鬼以為有鬼,于是一躍而上。
上去之後,再回頭仔細一看,原來不過是一個跟他一樣爛醉如泥的酒鬼比他早一步掉進深坑裡罷了。
出其不意的一驚,激發出酒鬼的潛能,讓他幸免遇難。
人好像一座山,山裡蘊藏着金銀銅鐵等各種寶藏;人的身體内也蘊藏着慈悲、智慧等各種能量。
根據現代科學家說,人類真正使用出來的能力不到10%,還有90%以上的潛能有待開發。
佛陀說“人人有佛性”,意即人人都有成佛的性能;成佛的性能都有,别的能力怎麼會沒有呢?人有适應環境的本能,也有絕處求生的性能,平時各種的考試、訓練就是為了激發每個人的潛能。
有的人能說十國八國的語言,如果他沒有開發潛能,焉能緻此?有的人能發明各種器具,三十件、五十件的,若沒有開發潛能,何能有此成就? 人的潛能無限,但是需要開發。
人要如何開發潛能呢? 一、環境可以激發潛能。
處于困境,沒有人救援,隻有靠自己奮發才能求生存,這個時候,為了活下去,不得不與環境鬥,不得不尋求突破困境的辦法。
例如,家庭主婦本不擅長烹煮,為了持家,為了家人吃飯,她不能不去學會燒煮的技能。
二、希望可以鼓舞潛能。
人活在希望裡,生命就有意義;假如對人生失去了希望,就如同宣告生命已經死亡。
有生命,就有希望;有希望,就能鼓舞人生,就能開發潛能。
你希望賺錢謀生,沒有能力,怎麼能賺錢謀生呢?隻要你有希望,希望就能鼓舞你求得謀生的能力。
你希望讀書向上、做個正人君子,隻要你有希望,埋首苦讀,希望就會鼓勵你,開發你内在的潛能,順利達成願望。
三、立志可以發揮潛能。
“有志者,事竟成”,人有無限的潛能,能立志,就能成辦一切事。
希望成為一位政治家,為民服務;志在成為一位學者,造福世間……隻要肯立志,并且不斷砥砺自己,锲而不舍地努力,志願會激發潛能,達成目标。
四、好勝可以創造潛能。
人都有榮譽感,都有好勝心。
田徑場上的選手,一心為了勝出,比賽時總能跑出好成績;打籃球的,使出渾身解數,為了好勝,激發出比平時更高的能量。
踢足球,奔跑全場,久而不疲,也是由于好勝心激發潛能。
人有無限的潛能,就像山裡蘊藏的金礦銀礦,你懂得開采嗎? 佛光菜根譚 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創造者, 每一個人都是社會的工程師。
不要小看自己的潛能, 如果能自許“不要做焦芽敗種”, 不但自己獲益無窮,也能令整個社會蒙受利益。
求職 有個魯國人擅長編草鞋,他妻子擅長織白絹。
兩人想遷居越國。
朋友對他說:“你如果到越國去,一定會受貧窮的。
越國人習慣于赤腳走路,不穿鞋的;他們習俗是披頭散發,也不用白絹做帽子。
到了那地方,你們的本事都無用武之地,怎麼能不受貧窮呢?” 現在社會雖然失業率高,但懂得一些訣竅,要找一份職業其實不至于太難。
一些人求職不順,是因為不得其門而入,或是自己沒有所長;尤其不可苛求待遇,要先求有,再求理想,不要高不成低不就。
若能符合興趣,且能發揮專長,尤其是有益于社會大衆的正當職業,都是好職業,都應該盡心去做。
人在世間都應該要有一個職業。
職業有好與不好,有喜歡與不喜歡的。
例如,當總統是大家所向往的,但在美國的民意調查中,總統竟是排在理想職業150名之後;日本女人“最喜歡嫁的人”前三名是醫生、僧侶、教授,可見這三者在日本是最好的職業。
如果自己沒有特殊的能力,或者自己的才藝已太多人有了,就不容易找到自己的理想工作。
求職也要有高招,除了要有特長外,還要注意自己的儀表與誠意。
現在的大學生找不到工作,是因為現在的社會已不需要坐辦公室策劃的人,而生産線、出勞力的人也不需要高學曆,所以現在大部分的大學生都會拿着中學的畢業證書去求職。
求職前要準備好,要經得起面試,如果落選了,也要勇敢面對。
一時的挫折失敗不要緊,隻要再接再厲,必定會有成功的機會。
現在常有一些人在職業介紹所找工作而被騙,所以在找工作時,不但自己要有判斷好壞的能力,也要聽取家人以及長輩的意見。
求職不要拜托别人,免得帶給别人壓力,要靠自己的專業知識,自己寫求職信,表明肯讓老闆試用,如此老闆一定樂意錄用。
求職的人,除了要有能力,還要講究做人和語言專長,面試時還要靠機智,才能獲得青睐。
有個初入社會的年輕人,到一家公司遞上名片,想介紹自己,卻被無情拒絕。
年輕人不以為意,表示:“沒關系!我下次再來拜訪,請您收下我的名片。
”沒想到,對方竟将他的名片撕成兩半,并從口袋拿出一元錢,說:“撕一張名片,賠償你一塊錢,夠了吧?”豈知這位年輕人竟開心地收下銅闆,說:“一塊錢可以買幾張名片,我是欠你的。
”随即再遞出一張名片。
這位年輕人的謙虛、誠懇終于打動了老闆。
如果求職時有如此不氣餒的精神以及随機應變的能力,一定能夠獲得錄用。
求職時拿出履曆表,面試的人看你的年紀、經曆,就能看出你的能力、人品以及定性。
所以一旦錄取了,一定要盡心盡力,主動積極地付出,這樣才能創造屬于自己的未來。
佛光菜根譚 向困難挑戰,其實是向自己挑戰, 能一鼓作氣,通過考驗, 我們的人生才能從突破創新中獲得無限的意義。
人應具備怎樣的應變能力 小鎮有處水泉,可醫治各種疾病,很靈驗。
一天,一名斷腿的退伍士兵向那邊走,有路人看見,說:“可憐的人,難道他要向上帝祈求讓那條腿再長出來嗎?”士兵聽到了,轉身說道:“我不祈求有一條新腿,而是祈求上帝幫助我,讓我失去一條腿後也曉得怎麼生活。
” 達爾文的進化論說“物競天擇,适者生存”,人類要有應變的能力才能生存。
人出生到世間,居住的地方會有遷移,寒暖的氣候也有許多變化,尤其職業的适應、人事的調節,這些都要講究各種應變能力。
做人不能一點變化都沒有,讓人覺得你執拗而不随緣。
中國人講究圓融的哲學,在不違反法律、道德之下,人人都應該懂得進退之道,要具有應變的能力。
人要具備那些應變能力呢? 一、處理憂患的能力。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晴天不能不防備下雨,白天不能不知道黑暗到來。
人要有處理憂患的能力,這是生存之要,如平時的防火、戰時的防空,乃至出外旅行時用品的準備等。
人能建立憂患意識,也有預防、處理的能力,則何懼之有? 二、堅忍突困的能力。
人生在世,就算是帝王也有他的困難,富商也有富商的困難,沒有人敢說他的人生從沒有困難。
人不能被困難打倒。
經濟陷入困境,不能坐困愁城,要能脫困緻富;為情所困,要能知所進退,感情是雙方的,不是單方面的,何必為他痛苦?一個人要能想得開、放得下,才能夠堅忍脫困,才不至于鑽死胡同。
三、緊急措施的能力。
人遇到急病,要知道趕快送醫急診,或做各種急救措施;家中失火了、遭竊了,或有地震等災情發生,都要有緊急應變的措施。
尤其是在一個團體、一個機構,負責人更要有緊急措施的應變能力。
忽然停電,忽然斷水,不要說一個主管要負起責任,就是一個做總務的管理員也要有相當的應變能力,才能化解災難。
四、臨場調度的能力。
經常可見一個活動開始了,邀請的主賓不到、參加的人數不夠;上課了,忽然發現沒有帶課本……種種意外的發生,都要做臨場的調度。
有軍事學家說,打勝仗容易,打敗仗時臨時調度更是要有大本領。
五、化繁就簡的能力。
應變能力中,重要的是不能忙中更忙、忙中錯亂,要能忙中有閑,化繁為簡。
化繁就簡是節省時間和人力的最佳方法,做事懂得簡化才能成為有擔當的通才。
佛光菜根譚 學而能用,是真學; 知而能行,是真知; 真學真知,是智慧。
态度決定成效 有兩個農夫,兩家的地隻隔着一條水渠。
一天,甲興奮地說:“看來今年的收成不差!”乙說:“這有什麼可高興的?一天天地土裡刨食,受苦受累,粗茶淡飯的!”甲說:“在自己的地裡耕作,看着莊稼成長,豐收的希望就在眼前,怎麼不開心呢?”乙不以為然,不久就把土地出租給甲,自己去城裡打工。
幾年後,甲成了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乙一事無成。
大部分的人每天至少1/3的時間在工作,有很多人甚至視工作為生命。
對守成的人來說,工作隻是生計;對有抱負的人而言,工作是又一次學習;對有企圖心、懂得規劃者而言,工作則是理想的實現。
同樣是工作,什麼樣的态度才能幫助我們得到更多的成長? 一要建設誠實倫理的态度。
一個人在社會上要能立足,最先要學習的就是倫理觀念。
有家庭倫理,就能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有工作倫理,就能遵章守紀、敬業樂群。
另外,誠實的做事态度也很重要,無論上級是否在眼前,不管人前人後,恪盡職守,不開小差,才是正确的工作态度。
二要發揮主動服務的擔當。
“全壘打王”王貞治剛到日本參加宇野球團,有一天球團代表對他說:“如果以球場上的表現和對團體的貢獻,應該減你薪。
不過,我們決定增加你的薪水。
”王貞治很驚訝。
球團代表接着說:“因為你非常珍惜我們的球。
”原來,王貞治當時負責管球,經常把打破的球撿回宿舍,每晚花一兩個鐘頭縫補。
原意隻想做好分内之事的王貞治,想不到自己的主動服務和擔當赢得了球團的肯定。
可見,做事熱誠、有擔當的人,能在小事中創造非凡的工作價值。
三要培養學習求教的謙虛。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盡善盡美很難,總會有不足之處。
因此,要永遠保持學習的精神,不斷追求向前,才能日有所進。
在學習過程中,以真誠的心意、謙虛的态度求教,相信教導者也會受感動而傾囊相授。
四要促進人事和諧的歡喜。
我們都覺得做事容易做人難,其實,人際關系融洽,事情會更容易處理。
不可忽略廣結善緣的重要。
俗話說“伸手不打笑臉人”,我們和氣待人,對方必也會以禮相待。
除了外在的人事和諧,還得注意内在的歡喜;随時保有歡喜心,不僅有益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是對别人的慈悲。
佛光菜根譚 工作要不拖延,能敬業而不偷懶; 報告要不隐瞞,能積極而不頹唐; 上示要不違逆,能受責而不怒顔; 随衆要不特權,能圓融而不極端。
無懼譏謗 昔時有位宰相,氣度寬宏。
有一天,他的弟弟要到外地去做官,哥哥說:“你脾氣不好,我擔心你的事業不能順利。
”弟弟說:“不會啦!我聽哥哥的教導,别人對我的譏諷毀謗我都不會計較!”“真的嗎?假使有一個人在你臉上吐一口口水,你怎麼辦?”“我不和他計較,把口水擦幹就算了!”哥哥頓了一下,說:“如果是我,我就不這樣做。
别人所以對你唾面,就是因為不高興你,你把它擦了,那麼他會更不高興。
這種情形下,讓它自己幹了,不必用手去擦,這才算是達到忍耐的上乘功夫。
” 人行走世間,一定會忍受很多的譏嘲毀謗。
處此情形,一個人如何給予自己力量?那就要從譏謗中學習莊嚴福慧。
一個真正有修養的人聽到别人對他的譏諷毀謗,不但不會氣憤,反而覺得如飲甘露。
布袋和尚曾經說過:“有人罵老拙,老拙隻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由它自幹了;你也省力氣,我也少煩惱。
”從這幾句話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布袋和尚對于别人的毀謗打罵處理得多麼灑脫自在。
一個人,從他懂得人事開始,所遭遇的譏諷毀謗不知多少。
譬如備受社會大衆崇拜的胡适先生,也是“譽之所至,謗亦随之”。
試觀世界上偉大的聖賢,哪一個不是從譏諷毀謗中成就出來的?譏諷毀謗會打倒一個人,但是,它隻能打倒庸懦無能的人,打不倒有理想、有抱負、有熱情的人。
對于譏毀,我們要把它看作莊嚴我們福德智能的逆增上緣,千萬不要讓它激起你的嗔恨心。
《成實論》記載:“惡口辱罵小人,不堪如石雨鳥;惡口罵詈大人,如華雨象。
”小人物與大人物的區别,從應付外來譏毀的态度中可以明顯地看出來。
李炳南居士初到台灣弘揚佛法的時候也遭受到很多麻煩。
當時李炳南居士總是謙和地說:“善知識,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做佛!”甚至于又說:“善知識!謝謝你,你給我的這種難堪,是在消除我的罪業,謝謝你給我消除罪業的機會。
”由此看來,譏諷毀謗不但對人沒有壞處,對一個真正有作為的人而言反而成為莊嚴自己、增長福德智能的助緣。
黑暗就是光明的預兆,外來的拂逆更是行善的逆增上緣。
也可以說,沒有譏諷毀謗,就顯不出偉大的人格,顯不出聖賢的節操。
至于如何忍耐譏諷毀謗,我提出下列三點來說明: 一、不說譏謗。
譏諷别人的話不說,毀謗别人的話不說。
一個人如果發覺自己平時好說别人的閑話,那麼,從現在起絕口不說,這就是不惡口。
二、不聽譏謗。
不要理會外傳的譏諷毀謗。
一個人如果經常注意外傳的謠言,則心裡會愈難過,一難過就愈沒有力量、沒有心情去做其他事情。
要知道,“是非之言止于智者”,一個有智能的人絕不會亂傳謠言,當然更不會輕易聽信謠言。
三、不怕譏謗。
譏諷可以消除我們的罪業,所以不但不必懼怕譏諷,更可以把譏諷轉變成激勵身心的力量。
佛光菜根譚 不說是非是厚道,不辯己非是高見; 揚人善事是報恩,隐人過惡是修德。
治世管理之學 下等領導,要盡己之能; 中等領導,要盡人之力; 上等領導,要盡他之智; 高等領導,要盡衆之有。
管理者的素養 有一天,楚莊王和群臣議論國事,大家議論來議論去都不如楚莊王高明。
莊王于是悶悶不樂地坐在書房,申公巫臣關心地問道:“何故使君王不悅?”莊王說:“每個時代都有聖人賢人,關鍵隻在于是否被人發現。
能得到聖賢為師者,可以成就王業;能獲得其友誼者,可以成就霸業。
我自知能力不足,可是輔佐我的群臣謀士都還遠不及我,照此看來,楚國的前途很危險,這正是我悶悶不樂的原因。
” 楚莊王因為能正确地評估自我的能力,而且敢起用能力強的人,後來終使楚國興盛。
因此,管理者不一定要很能幹,但是必須善于溝通協調,心如大海一般包容所有——有包容的肚量,一切便能為我們所擁有。
人常常為了争一口氣,彼此傷了和氣。
不過認真說來,人的生命不就是在一口氣的呼吸之間嗎?一口氣不來,人的這期生命就算結束了。
所以,我們應該把自己的氣息調得平順和緩,生起歡喜心,産生歡喜的氣息,則别人接觸到我們也會歡喜接受;不歡喜,生氣了,不但别人會排斥,自己也很難接受。
因此,我們要懂得“調氣”。
一、争氣,不要生氣。
從小,父母師長就勉勵我們要力争上遊,要做個有出息的人,也就是要争氣。
但是,争氣并不是做“上”、“中”、“前”的人,而是要做個沉得住氣、吃得了苦的人,不要動不動遇到事情就生氣。
生氣無濟于事,隻會壞事,所以做人要争氣,不要生氣。
隻要自己有大志願,能經得起千錘百煉,就能成功。
二、生氣,不要怄氣。
假如修養不夠,難以駕馭自己的脾氣,遇事難免要生氣。
真的生氣了,就幹脆明講,告訴人家“我要生氣了”。
但是,你不能怄氣,怄氣就是生悶氣,把氣悶在心中會傷害自己,氣最好要有出處。
我們建築房子都要裝設窗戶,為的是能透氣,房間卧室透氣明亮,住起來才舒服;人如果常常生悶氣,沒有出氣,是非常危險的事。
三、怄氣,不要洩氣。
你心中不高興,是跟父母怄氣?跟朋友怄氣?跟事業怄氣?跟金錢怄氣?怄氣不要緊,但是不能洩氣。
人活在世上,所謂“佛靠一炷香,人靠一口氣”,有氣才能立志向上,有氣才能發心立願。
洩氣的皮球就玩不起來,人到了洩氣的時候就等于廢物,不堪使用。
楚霸王一生氣蓋山河,最終洩氣,在烏江自刎;唐玄宗逃亡途中因為随行部隊兵谏,不得不将楊貴妃缢死在馬嵬坡,從此意志消沉,頹喪而終。
四、洩氣,不要賭氣。
洩氣了,隻是自己不争氣,倒也罷了,要緊的是,不可以賭氣。
為了賭一口氣,失去理智,闖下了災禍,後果難以收拾。
因為洩氣後沒有正氣、志氣,隻有邪氣、怨氣,為了賭一口氣會做出更多錯誤的事來。
沒有理性的人生,後果不堪設想。
佛光菜根譚 忍難者必能奮鬥, 忍辱者必能知恥, 忍氣者必能和諧, 忍苦者必能甘美。
工作是填充時間的好方式 高雄一公司董事長說:“以我現有的财産,即使我一天用10萬元,我活100年也用不完。
我有很多錢,可是我還在工作。
我是貪求無厭嗎?不是的,我是以做事業來打發時間的。
” 一個人,唯有在工作裡,生命才有辦法安住,活得才有意義。
一個沒有工作的人是世間上最苦的人,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寂寞無聊。
有些年輕人成天閑蕩,無所事事,像孤魂一樣不知道在哪裡安定身心,像浮萍一樣不知道将飄向何方,那是何等的不幸!工作的益處很多,我隻簡單地舉出三點: 一、工作中才有生命。
一個人如果沒有工作,等于行屍走肉,沒有精神,沒有靈魂;一旦有了工作,才能發揮生命的潛力,表現出生命的價值,所以說工作才有生命。
二、工作中才有人緣。
在一個團體中,最不得人緣的人就是最懶惰、最不發心、最不肯工作的人。
要發心工作,從工作中獲得人緣;要勤奮工作,衆人才能接受你。
所以,我常常勉勵大家:“工作無貴賤,服務最神聖。
” 三、工作中才有财富。
世間有很多人都想擁有萬貫家财,那麼如何才能獲得呢?緻富之道是什麼?就是工作再工作。
不勞而獲的财物并不可貴,唯有摻和自己的汗、發揮精神、用盡力氣賺取的财富,才是最可貴的。
金沙随潮水流來,也要你動手去淘洗才能得到黃金。
一切的收獲都要靠自己從事的工作。
唯有工作才能獲益,工作中自然有精神有力量,也唯有工作才能安定我們的身心,因為工作能給我們樂趣。
人生有了工作,生活才有意義,生命才有價值。
有一位父親,臨将去世前召集兒女們到床前來,告訴他們:“我有不少的财産留給你們,那是一些黃金,就埋藏在葡萄架下。
”父親去世後,兒女們在葡萄架下挖掘,希望取得父親的遺産。
葡萄架下有黃金嗎?沒有。
但是因為經常去挖掘,翻松泥土,土壤肥沃,架上的葡萄遂長滿了甜美的果實,是這個讓兒女們獲得很多錢财。
一部機器如果長久不發動、不使用,會生鏽;人的身體如果不經常磨煉,也會衰弱。
人不經常工作,意志會消沉,心思也會枯竭。
一天有24小時,一生也有六七十年的歲月。
在漫長的人生裡,如何打發時間,是個很重要的問題。
閩南佛學院有一位智藏法師,16歲進入佛學院時字都不認識,但到22歲時他卻成為《海潮音》的主編。
隻有6年的時間,他的智能從哪裡來的?他并不是什麼事都不做而隻念書。
他打掃廁所不用掃帚,用手去擦去摳;凡是陰溝沒有人通的、苦事沒有人做的,他都自己來。
他本性中就希望自己刻苦、勤勞。
養成這種吃苦的習性之後,再去讀書,會比别人更快收到成果。
耐得起歲寒的是松柏,耐得起苦行的人将來才能成為棟梁之才。
任何一個人的成功,絕不是從安逸享受中得來,而是從刻苦勤勞的奮鬥中獲得的。
“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
”必須自己從勤勞奮鬥中去創造光明,從勤勞奮發中去完成自己的理想。
佛光菜根譚 忙,才能促進心靈的健康; 忙,才能培養自己的因緣; 忙,才能發揮生命的力量; 忙,才能提升人生的價值。
驚人的潛能 有一個酒鬼,深更半夜回家途中不慎掉進一個深坑。
這一跌,酒醒了一半,于是他努力往上爬,這時後面忽然傳來一個聲音:“老兄,甭爬了,沒有用的!”酒鬼以為有鬼,于是一躍而上。
上去之後,再回頭仔細一看,原來不過是一個跟他一樣爛醉如泥的酒鬼比他早一步掉進深坑裡罷了。
出其不意的一驚,激發出酒鬼的潛能,讓他幸免遇難。
人好像一座山,山裡蘊藏着金銀銅鐵等各種寶藏;人的身體内也蘊藏着慈悲、智慧等各種能量。
根據現代科學家說,人類真正使用出來的能力不到10%,還有90%以上的潛能有待開發。
佛陀說“人人有佛性”,意即人人都有成佛的性能;成佛的性能都有,别的能力怎麼會沒有呢?人有适應環境的本能,也有絕處求生的性能,平時各種的考試、訓練就是為了激發每個人的潛能。
有的人能說十國八國的語言,如果他沒有開發潛能,焉能緻此?有的人能發明各種器具,三十件、五十件的,若沒有開發潛能,何能有此成就? 人的潛能無限,但是需要開發。
人要如何開發潛能呢? 一、環境可以激發潛能。
處于困境,沒有人救援,隻有靠自己奮發才能求生存,這個時候,為了活下去,不得不與環境鬥,不得不尋求突破困境的辦法。
例如,家庭主婦本不擅長烹煮,為了持家,為了家人吃飯,她不能不去學會燒煮的技能。
二、希望可以鼓舞潛能。
人活在希望裡,生命就有意義;假如對人生失去了希望,就如同宣告生命已經死亡。
有生命,就有希望;有希望,就能鼓舞人生,就能開發潛能。
你希望賺錢謀生,沒有能力,怎麼能賺錢謀生呢?隻要你有希望,希望就能鼓舞你求得謀生的能力。
你希望讀書向上、做個正人君子,隻要你有希望,埋首苦讀,希望就會鼓勵你,開發你内在的潛能,順利達成願望。
三、立志可以發揮潛能。
“有志者,事竟成”,人有無限的潛能,能立志,就能成辦一切事。
希望成為一位政治家,為民服務;志在成為一位學者,造福世間……隻要肯立志,并且不斷砥砺自己,锲而不舍地努力,志願會激發潛能,達成目标。
四、好勝可以創造潛能。
人都有榮譽感,都有好勝心。
田徑場上的選手,一心為了勝出,比賽時總能跑出好成績;打籃球的,使出渾身解數,為了好勝,激發出比平時更高的能量。
踢足球,奔跑全場,久而不疲,也是由于好勝心激發潛能。
人有無限的潛能,就像山裡蘊藏的金礦銀礦,你懂得開采嗎? 佛光菜根譚 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創造者, 每一個人都是社會的工程師。
不要小看自己的潛能, 如果能自許“不要做焦芽敗種”, 不但自己獲益無窮,也能令整個社會蒙受利益。
求職 有個魯國人擅長編草鞋,他妻子擅長織白絹。
兩人想遷居越國。
朋友對他說:“你如果到越國去,一定會受貧窮的。
越國人習慣于赤腳走路,不穿鞋的;他們習俗是披頭散發,也不用白絹做帽子。
到了那地方,你們的本事都無用武之地,怎麼能不受貧窮呢?” 現在社會雖然失業率高,但懂得一些訣竅,要找一份職業其實不至于太難。
一些人求職不順,是因為不得其門而入,或是自己沒有所長;尤其不可苛求待遇,要先求有,再求理想,不要高不成低不就。
若能符合興趣,且能發揮專長,尤其是有益于社會大衆的正當職業,都是好職業,都應該盡心去做。
人在世間都應該要有一個職業。
職業有好與不好,有喜歡與不喜歡的。
例如,當總統是大家所向往的,但在美國的民意調查中,總統竟是排在理想職業150名之後;日本女人“最喜歡嫁的人”前三名是醫生、僧侶、教授,可見這三者在日本是最好的職業。
如果自己沒有特殊的能力,或者自己的才藝已太多人有了,就不容易找到自己的理想工作。
求職也要有高招,除了要有特長外,還要注意自己的儀表與誠意。
現在的大學生找不到工作,是因為現在的社會已不需要坐辦公室策劃的人,而生産線、出勞力的人也不需要高學曆,所以現在大部分的大學生都會拿着中學的畢業證書去求職。
求職前要準備好,要經得起面試,如果落選了,也要勇敢面對。
一時的挫折失敗不要緊,隻要再接再厲,必定會有成功的機會。
現在常有一些人在職業介紹所找工作而被騙,所以在找工作時,不但自己要有判斷好壞的能力,也要聽取家人以及長輩的意見。
求職不要拜托别人,免得帶給别人壓力,要靠自己的專業知識,自己寫求職信,表明肯讓老闆試用,如此老闆一定樂意錄用。
求職的人,除了要有能力,還要講究做人和語言專長,面試時還要靠機智,才能獲得青睐。
有個初入社會的年輕人,到一家公司遞上名片,想介紹自己,卻被無情拒絕。
年輕人不以為意,表示:“沒關系!我下次再來拜訪,請您收下我的名片。
”沒想到,對方竟将他的名片撕成兩半,并從口袋拿出一元錢,說:“撕一張名片,賠償你一塊錢,夠了吧?”豈知這位年輕人竟開心地收下銅闆,說:“一塊錢可以買幾張名片,我是欠你的。
”随即再遞出一張名片。
這位年輕人的謙虛、誠懇終于打動了老闆。
如果求職時有如此不氣餒的精神以及随機應變的能力,一定能夠獲得錄用。
求職時拿出履曆表,面試的人看你的年紀、經曆,就能看出你的能力、人品以及定性。
所以一旦錄取了,一定要盡心盡力,主動積極地付出,這樣才能創造屬于自己的未來。
佛光菜根譚 向困難挑戰,其實是向自己挑戰, 能一鼓作氣,通過考驗, 我們的人生才能從突破創新中獲得無限的意義。
人應具備怎樣的應變能力 小鎮有處水泉,可醫治各種疾病,很靈驗。
一天,一名斷腿的退伍士兵向那邊走,有路人看見,說:“可憐的人,難道他要向上帝祈求讓那條腿再長出來嗎?”士兵聽到了,轉身說道:“我不祈求有一條新腿,而是祈求上帝幫助我,讓我失去一條腿後也曉得怎麼生活。
” 達爾文的進化論說“物競天擇,适者生存”,人類要有應變的能力才能生存。
人出生到世間,居住的地方會有遷移,寒暖的氣候也有許多變化,尤其職業的适應、人事的調節,這些都要講究各種應變能力。
做人不能一點變化都沒有,讓人覺得你執拗而不随緣。
中國人講究圓融的哲學,在不違反法律、道德之下,人人都應該懂得進退之道,要具有應變的能力。
人要具備那些應變能力呢? 一、處理憂患的能力。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晴天不能不防備下雨,白天不能不知道黑暗到來。
人要有處理憂患的能力,這是生存之要,如平時的防火、戰時的防空,乃至出外旅行時用品的準備等。
人能建立憂患意識,也有預防、處理的能力,則何懼之有? 二、堅忍突困的能力。
人生在世,就算是帝王也有他的困難,富商也有富商的困難,沒有人敢說他的人生從沒有困難。
人不能被困難打倒。
經濟陷入困境,不能坐困愁城,要能脫困緻富;為情所困,要能知所進退,感情是雙方的,不是單方面的,何必為他痛苦?一個人要能想得開、放得下,才能夠堅忍脫困,才不至于鑽死胡同。
三、緊急措施的能力。
人遇到急病,要知道趕快送醫急診,或做各種急救措施;家中失火了、遭竊了,或有地震等災情發生,都要有緊急應變的措施。
尤其是在一個團體、一個機構,負責人更要有緊急措施的應變能力。
忽然停電,忽然斷水,不要說一個主管要負起責任,就是一個做總務的管理員也要有相當的應變能力,才能化解災難。
四、臨場調度的能力。
經常可見一個活動開始了,邀請的主賓不到、參加的人數不夠;上課了,忽然發現沒有帶課本……種種意外的發生,都要做臨場的調度。
有軍事學家說,打勝仗容易,打敗仗時臨時調度更是要有大本領。
五、化繁就簡的能力。
應變能力中,重要的是不能忙中更忙、忙中錯亂,要能忙中有閑,化繁為簡。
化繁就簡是節省時間和人力的最佳方法,做事懂得簡化才能成為有擔當的通才。
佛光菜根譚 學而能用,是真學; 知而能行,是真知; 真學真知,是智慧。
态度決定成效 有兩個農夫,兩家的地隻隔着一條水渠。
一天,甲興奮地說:“看來今年的收成不差!”乙說:“這有什麼可高興的?一天天地土裡刨食,受苦受累,粗茶淡飯的!”甲說:“在自己的地裡耕作,看着莊稼成長,豐收的希望就在眼前,怎麼不開心呢?”乙不以為然,不久就把土地出租給甲,自己去城裡打工。
幾年後,甲成了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乙一事無成。
大部分的人每天至少1/3的時間在工作,有很多人甚至視工作為生命。
對守成的人來說,工作隻是生計;對有抱負的人而言,工作是又一次學習;對有企圖心、懂得規劃者而言,工作則是理想的實現。
同樣是工作,什麼樣的态度才能幫助我們得到更多的成長? 一要建設誠實倫理的态度。
一個人在社會上要能立足,最先要學習的就是倫理觀念。
有家庭倫理,就能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有工作倫理,就能遵章守紀、敬業樂群。
另外,誠實的做事态度也很重要,無論上級是否在眼前,不管人前人後,恪盡職守,不開小差,才是正确的工作态度。
二要發揮主動服務的擔當。
“全壘打王”王貞治剛到日本參加宇野球團,有一天球團代表對他說:“如果以球場上的表現和對團體的貢獻,應該減你薪。
不過,我們決定增加你的薪水。
”王貞治很驚訝。
球團代表接着說:“因為你非常珍惜我們的球。
”原來,王貞治當時負責管球,經常把打破的球撿回宿舍,每晚花一兩個鐘頭縫補。
原意隻想做好分内之事的王貞治,想不到自己的主動服務和擔當赢得了球團的肯定。
可見,做事熱誠、有擔當的人,能在小事中創造非凡的工作價值。
三要培養學習求教的謙虛。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盡善盡美很難,總會有不足之處。
因此,要永遠保持學習的精神,不斷追求向前,才能日有所進。
在學習過程中,以真誠的心意、謙虛的态度求教,相信教導者也會受感動而傾囊相授。
四要促進人事和諧的歡喜。
我們都覺得做事容易做人難,其實,人際關系融洽,事情會更容易處理。
不可忽略廣結善緣的重要。
俗話說“伸手不打笑臉人”,我們和氣待人,對方必也會以禮相待。
除了外在的人事和諧,還得注意内在的歡喜;随時保有歡喜心,不僅有益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是對别人的慈悲。
佛光菜根譚 工作要不拖延,能敬業而不偷懶; 報告要不隐瞞,能積極而不頹唐; 上示要不違逆,能受責而不怒顔; 随衆要不特權,能圓融而不極端。
無懼譏謗 昔時有位宰相,氣度寬宏。
有一天,他的弟弟要到外地去做官,哥哥說:“你脾氣不好,我擔心你的事業不能順利。
”弟弟說:“不會啦!我聽哥哥的教導,别人對我的譏諷毀謗我都不會計較!”“真的嗎?假使有一個人在你臉上吐一口口水,你怎麼辦?”“我不和他計較,把口水擦幹就算了!”哥哥頓了一下,說:“如果是我,我就不這樣做。
别人所以對你唾面,就是因為不高興你,你把它擦了,那麼他會更不高興。
這種情形下,讓它自己幹了,不必用手去擦,這才算是達到忍耐的上乘功夫。
” 人行走世間,一定會忍受很多的譏嘲毀謗。
處此情形,一個人如何給予自己力量?那就要從譏謗中學習莊嚴福慧。
一個真正有修養的人聽到别人對他的譏諷毀謗,不但不會氣憤,反而覺得如飲甘露。
布袋和尚曾經說過:“有人罵老拙,老拙隻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由它自幹了;你也省力氣,我也少煩惱。
”從這幾句話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布袋和尚對于别人的毀謗打罵處理得多麼灑脫自在。
一個人,從他懂得人事開始,所遭遇的譏諷毀謗不知多少。
譬如備受社會大衆崇拜的胡适先生,也是“譽之所至,謗亦随之”。
試觀世界上偉大的聖賢,哪一個不是從譏諷毀謗中成就出來的?譏諷毀謗會打倒一個人,但是,它隻能打倒庸懦無能的人,打不倒有理想、有抱負、有熱情的人。
對于譏毀,我們要把它看作莊嚴我們福德智能的逆增上緣,千萬不要讓它激起你的嗔恨心。
《成實論》記載:“惡口辱罵小人,不堪如石雨鳥;惡口罵詈大人,如華雨象。
”小人物與大人物的區别,從應付外來譏毀的态度中可以明顯地看出來。
李炳南居士初到台灣弘揚佛法的時候也遭受到很多麻煩。
當時李炳南居士總是謙和地說:“善知識,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做佛!”甚至于又說:“善知識!謝謝你,你給我的這種難堪,是在消除我的罪業,謝謝你給我消除罪業的機會。
”由此看來,譏諷毀謗不但對人沒有壞處,對一個真正有作為的人而言反而成為莊嚴自己、增長福德智能的助緣。
黑暗就是光明的預兆,外來的拂逆更是行善的逆增上緣。
也可以說,沒有譏諷毀謗,就顯不出偉大的人格,顯不出聖賢的節操。
至于如何忍耐譏諷毀謗,我提出下列三點來說明: 一、不說譏謗。
譏諷别人的話不說,毀謗别人的話不說。
一個人如果發覺自己平時好說别人的閑話,那麼,從現在起絕口不說,這就是不惡口。
二、不聽譏謗。
不要理會外傳的譏諷毀謗。
一個人如果經常注意外傳的謠言,則心裡會愈難過,一難過就愈沒有力量、沒有心情去做其他事情。
要知道,“是非之言止于智者”,一個有智能的人絕不會亂傳謠言,當然更不會輕易聽信謠言。
三、不怕譏謗。
譏諷可以消除我們的罪業,所以不但不必懼怕譏諷,更可以把譏諷轉變成激勵身心的力量。
佛光菜根譚 不說是非是厚道,不辯己非是高見; 揚人善事是報恩,隐人過惡是修德。
治世管理之學 下等領導,要盡己之能; 中等領導,要盡人之力; 上等領導,要盡他之智; 高等領導,要盡衆之有。
管理者的素養 有一天,楚莊王和群臣議論國事,大家議論來議論去都不如楚莊王高明。
莊王于是悶悶不樂地坐在書房,申公巫臣關心地問道:“何故使君王不悅?”莊王說:“每個時代都有聖人賢人,關鍵隻在于是否被人發現。
能得到聖賢為師者,可以成就王業;能獲得其友誼者,可以成就霸業。
我自知能力不足,可是輔佐我的群臣謀士都還遠不及我,照此看來,楚國的前途很危險,這正是我悶悶不樂的原因。
” 楚莊王因為能正确地評估自我的能力,而且敢起用能力強的人,後來終使楚國興盛。
因此,管理者不一定要很能幹,但是必須善于溝通協調,心如大海一般包容所有——有包容的肚量,一切便能為我們所擁有。